首頁 > 烈火中永生 > 烈火中永生 > 

章六章 張思德

章六章 張思德

張思德

這部影片風格樸實、人物生動、真實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爲一體,具有啓迪作用和教育意義的主旋律影片。

——中宣部《關於組織觀看影片張思德的通知》

影片檔案

拍攝年份:2004年

類型:劇情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

原著:劉恆

編劇:劉恆

導演:尹力

主演:唐國強 飾演 毛澤東

吳軍 飾演 張思德

鄒爽 飾演 白子秀

劉瑩 飾演 邱月梅

榮耀

2004年,影片獲得第11屆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導演獎;2006年,影片獲得第28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故事片獎。作爲一部人物傳記片,它以深刻的感召力,淨化了人們的心靈,其教育作用功不可沒。

歷史背景: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43年2月9日,毛澤東向陝甘寧邊區軍民發出“豐衣足食”的號召。根據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八路軍各部隊從1942年春起,先後大規模地展開了大生產運動。

至1943年11月,陝甘寧邊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敵後全體抗日軍民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同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在陝北安塞縣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爲紀念張思德,毛澤東於9月8日發表了《爲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

人物:張思德

張思德(1998-1927)四川儀隴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征到延安後,任中共中央警衛團戰士。1944年9月,在陝北安塞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毛澤東在其追悼會上作了《爲人民服務》著名演講。

光影故事

黃昏時分,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在落日餘暉的輝映下,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紅色面紗。這裡一望無際都是縱橫的溝壑,如海的山巒。在不遠處的一道寸草不生的土樑上,隱隱出現了一個八路軍戰士的身影,他個頭不高,上身赤裸,手裡舉着一把槍,一張憨厚敦實的臉上沁滿了汗珠。他不歇氣地奔跑着,腳上的草鞋只剩下一隻,並且已經磨掉了一大半。他的步伐越來越快,爬過土樑、穿過河流、涉過草地,漸漸被淹沒在萬丈霞光中……

爲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二十二週年,黨組織舉辦了歌詠大會。中央警衛團直屬警衛隊內衛班也參加了節目,他們要合唱《大刀進行曲》。張思德作爲內衛班的一名成員,從未登臺表演過,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所以,所以,即使要從很遠的地方徒步趕來參加這個節目,他也心甘情願。

正好就在內衛班的節目即將開始時,張思德氣喘吁吁地衝進了後臺,負責舞臺的劉秉鍾看見張思德後,一把將他拽了過去,“趕不回來就算了,喘得跟母牛一樣!”說着,便撩開背景布,把張思德塞了進去

土臺上,十幾名戰士已經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見張思德擠上了臺。劉秉鍾飛快地往臺上碼磚。他怕張思德顯矮,便給他多碼了一塊,並說:“扯開驢嗓子好好唱,這回不露臉就沒下回了!”

幕布抖動,在掌聲中遲遲不肯拉開。小白在前邊揪着幕布,一臉焦急和怨色,“張思德同志!能不能快點兒呀!”

張思德踏上了磚頭,晃了一下。劉秉鍾抓住他髒乎乎的腳脖子。張思德光着一隻腳,另一隻腳上的草鞋只剩了半隻。

幕布在掌聲中拉開了。汽燈高懸,光芒刺目。十幾個戰士站成兩排,後排的人比前排高出一頭。一張張激動的面孔都直眉瞪眼地盯着指揮。滿臉灰土和汗水的張思德顯得異常的喜悅。

小白緊張得直嚥唾沫。他把口琴塞在嘴裡,吹完前奏,一直高舉着的左手大刀一樣的往下一劈。粗獷的歌聲撲面而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

由於調門兒起高了,戰士們一個個臉紅脖子粗,聽上去有點兒聲嘶力竭。張思德腦門兒上青筋暴跳,他的臉髒乎乎的,嘴巴張得最大,表情純真而陶醉。

臺下無數笑臉在火把的光影中閃動,許多人跟着唱起來,但是很快就匯成了一體,氣勢恢弘。人羣中很不起眼的地方,出現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和任弼時等人的笑臉。警衛隊隊長古遠興給毛澤東點上煙,“唱得不強,給直屬隊丟人了。

毛澤東沒有接他的話,直接問:“那個臉巴子髒乎乎的人是誰?”

“哪個?”古隊長不解。

“嘴張得最大的那個。”

古隊長回答道:“他叫張思德!剛從警衛一連調過來,響噹噹的老戰士了。

突然,汽燈熄滅了,臺上頓時一片漆黑,開始騷亂起來,但歌聲更加嘹亮了:“梯子!梯子!”不知誰喊了一聲。很快,汽燈恢復了明亮,大家看到張思德正用脖子馱着劉秉鍾,是他們將汽燈修好的。漆黑的夜晚,在內衛班窯洞裡,戰士們都熟睡了 。一片黑暗,只有茅草發出窸窸率率的聲音。小白嘟囔:“睡不着……老鼠成親鬧洞房呢。”張思德怕自己打草鞋影響到戰士休息,便跑到炊事班窯洞。伙伕王九山也沒睡,他在縫補一個破舊的面籮子。在竈臺外側,張思德坐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又開始編草鞋。

шωш•ttКan•C〇

不久,衛士們護送毛澤去解放日報社,毛澤東無意看到了他們腳上都穿着新草鞋,便問:“你們換輪胎了?

衆人對主席的話趕到差異。毛澤東卻欣賞地看着草鞋說:“式樣不錯,誰的手藝?”

班長用手指了一下:“張思德。”衆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車後的張思德。

“噢,你就是那個梯子吧?”毛澤東幽默地說。

衛士們再次莫名其妙。毛澤東解釋說:“他們在戲臺上嚷嚷梯子,我還真以爲拿來個梯子。燈一亮,梯子原來是你呀!”

山間土路上,一輛汽車在急速奔馳。在車的後踏板上站着張思德,他的身體隨着汽車的顛簸不停地搖晃。在車上,幼兒園老師邱月梅在爲幾個五、六歲的兒童發食物,他們都是烈士的遺孤。“這個孩子怎麼一直不說話?別動!”邱月梅按住一個做危險動作的孩子。這個孩子叫宋光明,他的父母都在皖南事變中被敵人槍殺了,當時他親眼目睹了一切。

在河邊,孩子們在盡情地嬉戲。張思德站在河裡給宋光明洗身子。孩子怕水,緊緊抓着張思德的腰帶。邱月梅一邊洗孩子的髒褲子,一邊說:“張思德同志,洗得可以了吧?”

“再洗洗。”張思德頭也沒擡。

“你以爲真是你兒子呀?邱月梅開玩笑地說,“這孩子不說話,我們誰都沒辦法了。你有沒有辦法?”

張思德不好意思地說:“我有啥辦法?”

邱月梅看到張思德害羞的神情,忍不住想要逗他,說道:“孩子叫你叫得那麼甜,白叫了?”

張思德被邱月梅說得很不好意思。

爲了讓宋光明開口說話,張思德爲他買了糖,

並請劉秉鍾過來幫忙。劉秉鍾蹲在張思德和孩子們的對面,看着遠處的河岸邊正有匹馬在吃草,便指着馬對孩子們說:“你看它,它一句話不說,就知道吃。它是牲口,你能跟它學?跟它學能學出好來?”張思德對他的講話不滿意,便要推開他。沒想到,劉秉鐘的瘸腿支撐不住,一屁股跌到河裡去了。

張思德沒有理會劉秉鍾,蹲下把宋光明背了起來,在歌聲中向遠處走去。

在南泥灣的一處山坡荒地上,幾十名戰士圍着兩個揮舞钁頭的人。原來他們是在進行開荒比賽。一個大個子戰士很快就打敗了小白和大李,他氣焰很囂張:“都說內衛班個個是神仙,拉出來溜溜,軟蛋!”

就在衆人準備散開之時,嘴裡塞滿烙餅的張思德隨手抄起一把钁頭,獨自刨了起來。一開始誰也沒有注意他。。張思德的钁頭像雨點兒一樣落下,快得令人不可思議。大個子無意中回頭,表情漸漸凝固了,一分鐘刨了五六十下子,趕上三團的“氣死牛”了!衆人將張思德團團圍了起來。小白急忙掏出口琴,爲同伴兒的精彩表演伴奏。沒一會兒,張思德停下來,大家都吃驚地看着他身後刨開的大片土地。

在炊事班窯洞裡間 ,伙伕老王死屍一樣躺在牀上,整日茶不思飯不想。老王上年紀了,眼花耳聾的,黨組織勸退伍,可老王堅決不從,一心一意要留下來。畢竟他已在部隊上待了幾十年,與戰士們感情深厚,一下子離開他們,當然捨不得了。

這時,張思德撩開門簾,端着飯菜小心翼翼地走進來,來到老王枕邊:“老革命,吃飯。再不吃出人命了。”他揪了根笤帚毛,伸向老王的鼻孔,突然發現他已眼淚嘩嘩直流。

老王下牀走到小石磨跟前,拼命幹起活來。張思德上前阻止。老王被激怒了,“我不老!我什麼都能幹!我哪兒也不去!”說完他用手遮住眼睛,像個孩子一樣委屈地嗚嗚哭了起來。張思德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使勁兒搖磨,並喊着:“老革命……老王!老王!”

老王哭得緩一些了,抓起縫了一半的面口袋,卻怎麼也紉不上針。張思德悄悄湊過去,把從劉秉鍾手中要來的眼鏡戴在了老人的鼻樑上。老王哽咽着,四下裡看看,被一個清晰了的世界吸引住了,他順利地紉上針線,不由地笑了出來。張思德逗笑說:“老革命,你這土包子變成洋包子啦!”

老革命明明聽不見,卻咧着嘴孩子一樣笑了起來。

這一天,張思德費了很大的勁,終於把關二孃的豬逮住了。他扛着豬,光着腳走在一條老街上。這條街上,張思德特別引人注目,劉秉鍾一下子就看見了他,可他一反常態,並沒有向張思德打招呼,反而把目光移向街邊,妄圖擦肩而過。但是張思德發現了他,並叫道“秉鍾!”

“哎哎……思德。”張秉鍾努力裝得很自然,主動搶話,和張思德胡扯起來,想轉移他的注意力。

左邊那個士兵在劉秉鐘的肩膀上狠狠地搡了一把,劉秉鍾向前走去。張思德望着劉秉鍾漸漸遠去的背影,忽然,他看見劉秉鍾那雙背在身後的手上居然戴着手銬!張思德急忙追了上去。

終於,張思德追上了他們,他質問劉秉鍾爲什麼,可劉秉鍾一直避而不答。張思德從他的表情上看出了不祥之兆。他又開始糾纏押解者。他一反常態,嗓門大,口氣重,變成了一個強悍的人,“同志,你們肯定搞錯了!我們三三年一起參加革命,我瞭解他!我負過三次傷,他負過五次!他的腸子在塔子山給打出來了,他死定了他也沒死!他是從槍子兒裡鑽出來的!你們搞錯啦同志!”

可押解者不搭理他。張思德急了,把豬扔在路邊,跑到路中央,伸手攔住了他們:“我是直屬警衛隊的,我叫張思德。我以共產黨員的性命擔保,劉秉鍾同志是響噹噹的革命戰士,你們不能逮捕他!去年整風有人鬧了冤案,你們不能再鬧個冤案,你們不能冤枉了他!你們……”

兩個軍人不說話,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劉秉鍾兩眼溼潤,這副樣子給了張思德最後一擊。在張思德的哀求下,劉秉忠說出了實情。原來,他爲了讓自己的未婚妻結婚體面點,竟用部隊買鹽的錢偷偷買了一匹洋紗。張思德聽後,一時情緒失控,像豹子一樣朝劉秉鍾撲了過去,揪住他的衣領,一直把他抵到坡道的石堰上,不斷大聲質問;“圖啥……你圖個啥呀!”

在中央大禮堂裡,大家正陶醉在電影畫面中。當銀幕上出現交火的場面時,邱月梅感到身邊的宋光明在發抖,便把他輕輕攬在懷裡。隨着,銀幕上一挺機關槍的掃射,宋光明突然大叫一聲,“媽媽,媽媽!”禮堂裡頓時一片騷亂。

邱月梅忙安慰道:“別哭……都是假的!你看,槍和子彈都是假的,別哭!”

衆觀衆紛紛叫道:“聽不清楚!把孩子抱出去,上外邊哭去!”

聞聲趕來的張思德把孩子從邱月梅手裡拖了過去。他擠出人羣,抱着哭泣的孩子蹲下來,語無倫次地連連撫慰,“哭吧!哭吧,子彈打光了……爸爸媽媽都死了……沒關係。沒關係。光明,你還活着,你還活着。大聲哭吧……”

“把孩子領遠點兒好不好?哭啥?沒個完啦?”一個觀衆叫道。

張思德大吼道:“閉嘴!”

張思德緊緊抱着宋光明,“孩子,哭你的。爸爸媽媽聽着呢,好好哭吧……”他用下巴抵着孩子的肩窩,目光溼潤。孩子的哭聲漸漸平息了下來。

在毛澤東窯洞裡,毛澤東拿出一些野菜標本讓張思德辨別,過了三回草地的張思德不費吹灰之力便準確地回答上了,毛澤東高興地誇讚說:古隊長說你認野菜有一套,果然名不虛傳。”

隨後,毛澤東說張思德最大的缺點是就是做事不吭聲,最大的優點還是做事不吭聲。

在監獄窯洞裡,張思德和劉秉鍾隔桌而坐。張思德把黑棗、菸葉和兩包香菸放在桌子上。劉秉鍾恢復了活力,卻沉穩多了。他吃棗,抽菸,嘴一直沒閒着。隨後他對張思德說:“別爲我操心了,心意都領啦!

張思德說:你要真領了大家的心意,從這個洞子鑽出去,好好挺着腰板兒做人。別人過四四年,你就從頭過你的三三年,有種就讓以前那個劉秉鍾活回來!

劉秉鍾剋制着內心的激動,鄭重地承諾道:“你放心,腿打掉了一塊,我找不回來它。黨籍丟在哪兒,我從哪兒把她撿回來!我拿命把她換回來!”

在延安土道上,老革命王九山跟着馬車往前走。車上坐着七八個燒炭隊的士兵,裡面有小白和大李。小白情緒低落,嗚嗚地吹着口琴。張思坐在車後邊,不停地朝老革命揮手,示意他停下來。老革命固執地跟着。張思德跳下馬車,把對方攔住,彼此比比劃劃,互相叮嚀囑咐,珍重道別。張思德跳上車後,老革命又跟了一會兒,才停住腳步,長時間目送着馬車。張思德則不停地揮動着手臂。

1944年,陝西安塞石峽峪。在林間小路上,燒炭隊的人汗流浹背,扛着木頭下山。遠處傳來砍伐的聲音。張思德比別人扛的多出一倍。

窯場裡,燒炭隊鎬起鎬落,在幾處相連的土坡上挖窯。窯址附近堆放着木頭。窯口低矮,裡面的人直不起腰來。張思德從窯口裡鑽出,衣服已經被汗水完全溼透了。他到水桶跟前蹲下來,把頭伸進去喝水。

夜晚,在宿營地 。睡人的窩棚旁邊是做飯的竈棚。有人在劈柴。有人在收拾草棚子的支架。有人在樹枝上搭溼衣服。張思德在添柴燒飯,柴煙燻得他不停咳嗽,聲音在山凹裡帶出了迴音。

窯場裡,幾個窯口都有人在忙碌。張思德依次巡看,不時停下來指點。

“口子開高一些,開低了下雨往裡灌水。”張思德在小白的窯口蹲了下來,說道“小白,口子開得太高了。”

小白拄着鎬頭,疲倦而沮喪地瞪着張思德。張思德用心地說:“這是進氣的口子,開高了底下的氣不順,不好點火。”

小白不高興了:“低了也是你,高了也是你,沒法兒幹啦!”他扔了鎬頭,揚長而去。張思德笑笑,拿起他扔在一邊的鎬頭,往手心裡吐口唾沫,埋頭幹起來。

夜晚,衆人躺在草鋪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不停地罵罵咧咧,拍打身體的聲音十分響亮。張思德走進來,把一條燃好的艾蒿辮兒掛在馬燈旁邊,青煙繚繞。小白大聲咳嗽。

一名戰士打趣說:“隊長,你是薰蚊子呀,還是燻人啊?”

衆人笑了起來。

張思德耐心地說:“再忍一忍,忍一忍就好啦。”

張思德自己也被薰得咳嗽起來,又引來一片笑聲。小白騰一下起身,把艾蒿揪下來扔出門外,轉身躺回去,面對着棚壁不動了。衆人面面相覷,張思德不知道應該說什麼。

“睡吧。”張思德吹熄了馬燈。

歡快的勞動場面,笑聲不絕。張思德腳上和手上都包着麻袋,蹲在窯口裡出炭。火花飛濺。大李、小白等人像鏈條一樣把炭運到稍遠一些的地方。黑色的木炭閃着幽光,越堆越高。

一日大雨滂沱,雨水下面的整個山體都在滑動破裂。張思德還在窯洞裡奮力勞作。他在他輕輕哼唱着他平時最喜愛的曲子。小白聽到張思德的聲音,也被他的快樂氣氛感染,拿出口琴,靠在窯口,吹了起來。他們完全沉浸在這快樂的氣氛之中,甚至沒有察覺窯壁在微微顫動。

大李在窯口揮鍬排水。他可能也喜歡那個曲子,跟着哼唱。曲子突然中斷了。雨中有一種短促的隆隆的聲音。大李疑惑地擡起頭來。他覺得出了什麼問題,朝新窯的方向走過去。突然,傳來大李一撕心裂肺的呼喊,“張思德!張思德!”他在泥水和風雨中跌跌撞撞,身上裹滿了泥漿,幾乎看不出人形了,“救人吶!快來救人吶!”

大雨瓢潑。在坍塌的炭窯的位置上,大李和燒炭隊的人像瘋子一樣用雙手在泥濘之中挖掘。所有人都在絕望地哭泣。小白不顧別人的阻攔,跪在地上號哭,不停地挖着泥土,即使雙手淌出了殷紅的鮮血仍沒有停下。

在衛士班窯洞,張思德的鋪位上蒙了白單子,軍衣軍帽和草鞋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上面。班長帶領戰友們依次放下各種祭品:針線包、筆記本、花生、核桃、手絹、糖……以及小小的插在墨水瓶裡的野花等等。有人低聲抽泣。班長向張思德的遺物默默敬禮,掉頭走出了窯洞。衆人離去之後,老革命走進來,在炕上放了一把棗。他在炕沿上坐下,低着頭沒完沒了地整理牀單。他仔細端詳張思德住過的地方,往自己嘴裡塞了一個棗,緩慢地嚼着,沒有讓任何人看見他的淚水。

土臺子上佈置了靈堂。滿眼都是白色的布匹,白色的紙張,以及白色的花朵。毛澤東的手書懸掛在高處:向爲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一切可以飄動的東西都在風中靜靜搖曳。土臺子下面聚集了上千的祭奠者——軍人、幹部、百姓、孩子。他們的神色莊嚴、寧靜、悲憫而又崇高。警衛團政治部的負責人詠誦烈士生平,語調清晰沉穩。

“張思德同志生於1915年4月19日,四川省儀隴縣六合場韓家灣人;1933年加入紅四方面軍,轉戰川北陝南並參加長征;1937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開始發表演講:“我是九月五日下午得到的消息。幾天了,一直睡不好覺。我想了一些事情,也仔細地想了想我所認識的這個人。你們有的人可能不認識他。你們在延安的街上見到這個人,也很可能不太理會他,就是理會他了,也很可能記不住他。我們的隊伍裡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平時注意不到他們,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全部的事業……”

“同志們,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張思德同志是爲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追悼者的隊伍平靜散去。內衛班的人靜靜地收拾靈堂,把應該摘掉的東西摘下來。一個小戰士潑水掃地,這正是張思德慣於做的事情。

點擊點評:人物傳記·畫面·教育意義

影片是一部人物傳記體裁的影片,它以1944年前後,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生活爲背景,展現了黨中央、毛主席和以張思德爲代表的普通戰士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歷史畫卷,謳歌了張思德同志爲革命事業默默奉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表現了革命領袖與普通士兵的深厚友誼。

本片使用了黑白片的拍攝,使影片畫面呈現出一種老電影、特別是紀錄片的感覺,從而賦予影片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這部影片對於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對廣大黨員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廣大幹部羣衆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以及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回望精彩

這部影片風格樸實、人物生動、真實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爲一體,具有啓迪作用和教育意義的主旋律影片。它的構架是散文化的,內涵亦極具詩化色彩,而它在人物景物細節的描述上,卻滲透着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質感。

影片在影像藝術創作上體現一種特別的追求,採用散淡的意識流進行大寫意,在散淡中蘊涵了一種力量。毛澤東更加個性化,張思德日常生活小情節其實是用畫卷在詮釋藏在黃河岸邊、黃土之下的精神力量。爲真實地表達出影片語言的準確性,在拍張思德和戰友背炭的時候,爲達到負重時肌肉、喘氣聲音的真實感覺,他們背的都是真炭,一背就是二十幾趟。

星光:尹力

尹力,男,生於北京,曾在工藝雕刻廠當工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現爲中國電影集團導演。

從1990年到2012年,尹力共成功執導拍攝了電影《我的九月》、《杏花三月天》、《司馬敦》、《雲水謠》、《汶川168小時》、《張思德》、《鐵人》、《雨中的樹》等優秀作品。

尹力的作品都是反映平民百姓的,被人稱爲“平民意識”。他始終堅持“盡精微、致廣大”的創作原則,因此他的作品注入了許多清新的血液和空氣,提煉出人類生活最本質的精華。對於《張思德》這部電影,尹力稱:“這是一部玩了命的電影,是一羣玩了命的人共同創作完成的。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