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遠東野望1930 > 遠東野望1930 > 

第46章 難民

第46章 難民

海拉爾要塞的突變,讓北線戰場有了重大轉折,進程快了很多,日軍要塞第一集團軍司令部聽到這個消息後,不得不收縮部隊,往司令部集結,但是這個行動卻被意外打亂。.

藤田投降,還帶來了很多重用情報,其中就有關於整個要塞佈防的情況,有了這份詳細的情報,第一集團軍突然在夜間發動了全線攻擊,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不說,還很準確的利用了要塞漏洞,突破到要塞中心。

隨後的戰鬥可以說勢如破竹,掌握進攻這些要塞的辦法,還有詳細的圖紙,對下面的戰鬥就談不上難度,而日軍越打越沒有鬥志,後面出現成羣的日軍出來投降。

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第一集團軍就拿下了日軍整個要塞羣,東方馬奇諾防線不過如此。

第一集團軍的進程,直接影響到了長春之戰。

如果論戰役發起時間上,長春戰役發起的比北線還早幾天,和第一集團軍需要準備不太一樣,第三和第二兩個集團軍,本身就準備完畢,而且部隊都到達了指定位置上。

關東軍司令部現在也移到了長春,司令山田這些天從各處來的情報中,多少發現了對方準備大舉攻擊的意圖,在作戰會議上,日軍的指揮官們想法很矛盾。

本土發下了一個命令,意思讓關東軍一定要保存實力,其中的意思雖然沒有直接說退兵,但意圖從這些命令中完全能看出來。

山田本人也很清楚,他們現在抵擋不住,但是輕易放棄長春,他們又不願意,下面的將領也是一樣的心情,最後討論來討論去的,關東軍司令部做出了一個讓人費解的舉動。

首先,他們有計劃的開始轉移一些人員和物品,機器和工業設備,也開始往朝鮮轉移,連僞滿洲國的那個傀儡溥儀,也同爲這次轉移中的一羣。

其中最龐大的隊伍,自然是日本人的那個拓荒團的人,幾十萬日軍從長春附近的幾個城市出發,一路上到處都是人。

軍隊方面,山田爲了保證後面撤退路線的安全,把兵力往這邊進行調整,按照關東軍的計劃,他們是準備了兩條路,打看看,如果能頂住,繼續堅守長春,如果抵擋不住,馬上進行撤離。

從這點就能看出,關東軍已經喪失了必勝信心和一戰的勇氣,這支號稱強大的大日本帝國陸軍之花,這時已經沒有以往的銳氣。

由上而下都是如此,大多數的日軍想的,是怎麼逃命,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其實很多人心裡都明白他們最後的命運,做的這些舉動,也就是苟延殘喘而已。

陸銘腦中有了那個想法,這些天一直關心和落實這件事情,在和李秋、楊傑等人商量之後,馬上成立了一個秘密的機構,專門調查俘虜和抓獲的日本技術性人才。

包括一些工廠,也專門進行了保護,現在,楊傑專心於戰場,根本沒有空,李秋更忙,後勤和情報還有部分外交的工作,都是他一肩挑着。

如果說這些人裡面,真正比較閒的,也就是陸銘,沒有辦法,他只好親自掛帥,來主持這件事情。

人才的重要,陸銘比任何人都重視和清楚,特別是一些技術方面的工人和工程師,小鬼子在東北這些年來,往這邊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各個方面都有。

現在,被他們抓獲的日本僑民,就有百多萬人,這裡面很多就是陸銘需要和重視的一類人,讓他們爲侵略贖罪,陸銘對這點,做的心安理得。

越來越多被俘虜和抓獲的日本僑民,如何處理這些人的問題上,已經成爲眼前的一個關鍵問題,現在幾處大的俘虜營地,全都人滿爲患。

如果不調查和了解,還不會發現這些年來日本往東北移民了多少人,在僞滿時期,長春被稱做新京,是僞滿洲國國都所在地。

當時,在新京居住着很多日本人,國弘威雄的父親1931年作爲工商業移民來到長春,在這裡經營一家旅館,叫大雅莊。1932年,國弘威雄就出生在這裡。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終於把對東北蓄謀已久的野心付諸武力行動。

1932年,僞滿洲國成立後不久,日本政府制定了一個龐大的移民計劃。

按照該計劃,日本將在2年間向東北移民1萬戶。並聲稱“向滿洲大規模移民是充分利用滿洲土壤的日本政府的國營事業”。

用了個冠冕堂皇而無恥的理由,從1932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向東北大量移民,當年1月13日,日本第一批“開拓民”到達佳木斯,他們的名稱是“佳木斯第一屯墾大隊”,但他們既不墾荒,也不種田,而是在佳木斯城擔任起了軍事警戒的任務。

5個月後,越來越多的“開拓民”相繼到來,隨着日本人的到來,世代居住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我國農民的土地則被無情剝奪。

當時一垧中等熟地的價格是83元,即使是中等荒地也在4元左右。而日本人則不論荒地還是熟地,一律以每垧1元錢的價格強行購買。

到1945年,日本移民從東北農民手中奪走土地39萬垧。

日本政府還將國內的青年婦女遷至東北,經訓練後指令與日本移民結婚,他們期待這些深入我國山河深處的移民,在所到之處複製出大大小小的日本國,最終將另一個國家化爲烏有。

當時,日本政府的計劃是非常狠毒和殘忍的,軟化和屠刀,強迫東北的民衆成爲他們的奴隸和他們眼中的“良民”。

這裡有個小故事,當時,關東軍爲了訓練完全忠心於他們的軍隊,把那些只有6到8歲多的小孩,抓了幾萬人,並且殘酷的訓練他們,讓她們忠於日本和天皇。

等這些小孩長大後,成了他們預備部隊中的一員,這些人很小就被洗腦,甚至忘記自已原來是什麼人。

日軍的罪行還很多,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在東北,拓荒團和移民,這曾是日本國策之一,特點是以農業移民爲主。

這樣到1944年9月,日本移民總數達到最高點2多萬人。

東寧要塞被救出的一個日本人田原和夫,後來在書中他着重記述了自己及其他1多名學生在一個名叫石頭村的地方發生的故事:1多個好像乞丐一樣的少年來到了村子裡,村民們都很驚訝,不知如何用語言交流。

我會說一點點中文,而對方也有人會幾句日語,這樣比畫着說了很多。最後終於搞清楚了,大意就是說:“你們這樣很可憐,今晚就在村子裡睡吧。”

石頭村坐落在牡丹江畔,當時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1945年1月12日,疲憊不堪、飢渴交加的田原和夫、間瀨收芳和1多名日本學生在驚恐不安中來到這裡。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石頭村村民給了他們熱情的幫助。

相比於日本人,我國民衆淳樸而善良是日本人不能瞭解的,也是他們永遠學不會的。

收留間瀨收芳的是一對6多歲的老夫妻。當時間瀨因爲得病身體虛弱,老太太把他抱上炕,並打來熱水給他洗腳。間瀨收芳回憶說:“老太太一定是把我當成她的孩子了。

她給我洗腳時所體現出的溫情很有人情味,那種內心的喜悅一輩子也忘不了。洗完腳後就讓我坐在炕上,在中間有個小桌子,讓我在那裡吃飯。

次日早上,在吃過村民準備的早飯後,這羣死裡逃生的少年離開了石頭村,徒步到達瀋陽,等待他們的,是未知命運。

後來田原和夫寫道:“我們一行,最後被當成了技術類的一羣,待遇好了很多,也能吃飽,雖然限制我們外出,但還保留了基本的人身自由。”

“後來我們中的一些人留在了東北,我本人則被送到南方,用管理我們的人的話說,這是贖罪,爲侵略和犯下的罪行做出補償。”

像田原和夫這樣的,還有不少人,他們被分開來,陸銘這邊的軍隊把他們送到了另外的一個地方。

在黑龍江省方正縣有座日本人公墓,埋葬着5多具日本開拓團難民的遺骨,他們大多是逃難的人羣中的一個,1945年的秋冬從佳木斯一帶逃亡到這裡因飢餓和疾病而死的婦女、兒童和老人。

郭大叔因爲會一點日語,當年曾與逃難到此的日本開拓團難民有過一些接觸。

他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寫了一個劇本。在劇中,他詳細記述了當年日本開拓團難民的悲慘境遇以及中國百姓給予他們的幫助。

郭大叔說:“死掉的日本人,我們都把他們給埋了,有的入的是我國的墳地,就是和這個家庭的成員一起埋在裡頭了,咱們對日本人就是以德報怨,既往不咎。”

關東軍的迅速落敗,當時的日本,採取棄民政策,他們除了關心物資和糧食,對這些普通的日本僑民是沒有理會的。

1945年春,隨着陸銘大軍進入東北,大量日本僑民紛紛逃難回國,當時東北日本僑民逃回國內的路徑是經丹東進入朝鮮,然後從朝鮮釜山登船回國。

逃亡的日本僑民擁進了新京車站,車站內外被逃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

日本外務省向海外日僑發出訓電。電令要求所有日僑一律停留在現地,等待下一步安排。

陸銘不瞭解還不知道,這幾個月裡,大量的日本僑民逃到了鄉村和一些邊遠地區,有的竟然逃進深山老林中,而且人非常多,稍微統計的數字就很嚇人。

這些人多數是帶着武器的,其中有些人還佔山爲王,有的日本僑民和山裡的土匪混在一起,也有的直接殺掉這裡的土匪,自已組織人當了山大王。

其中還有些人,直接殺害了村裡的人,霸佔村子,僞裝成本的人,危害極大。

如何解決這些日本僑民問題,一下變成了件迫在眉睫的大事,陸銘和盟軍方面交涉,對這個問題,美國方面只能這樣回答,盟國在波茨坦會議規定辦事。

也就是說,在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後,包括家屬和日本平民都將被允許返鄉。

日本當時滯留在海外的總人口達到66萬。其中有33萬是軍人及軍人家屬,另外33萬是平民。

日僑會曾派出密使專程回國彙報日僑難民的窘迫狀況,希望日本政府能拿出解決辦法。然而,日本政府對此未作任何答覆,這使得流落海外的日僑感到憂慮、憤懣。

當時,有個消息靈通的佑子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我們認爲日本當時採取的是一種棄民政策,就是讓國民在當地定居下來,總之就是不希望他們回來了,即使回到日本也沒吃的。”

確實也是如此,其實現在日本本土的情況更加不堪,從日本本土的一封來信中,就說明了現在他們國內的情況有多糟糕。

“我們有預感,不久就會以各種方式死去,不是被燃燒彈轟炸燒死,就是被餓死、病死,或者在軍事首腦們的敦促下自殺而死。”

信件中介紹,隨着陸軍最後決戰準備的推進,人民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艱苦。

在東京,肺結核四處蔓延,許多人死於肺炎,不僅是老人和嬰幼兒,連那些曾經身體健壯的成人也因爲房屋被炸燬後的風餐露宿而染病身亡。

在信件中,表達了他們的痛苦,到了6月,食物已經變得極爲缺乏,人民極度貧困,甚至連黑市都開始倒閉了。

到處都是飢餓,它變成了生活的主宰。疏散到農村的小學生們採集野草和蕨類煮着吃,儘管野草割破了他們的嘴巴,而且味道極壞,但他們卻要靠這些惡劣的食物維持生命。

如果哪頓飯裡有肉,肯定是狗肉或者貓肉,但人們總是假裝吃的是松鼠肉或者野兔肉。

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她順從地吃下了她父親定期從一位住在海邊的親戚那裡帶回的鯊魚肉,靠這個,她沒有患上許多孩子都患有的維生素缺乏症,但是她一邊吃一邊在腦子裡想:“當船隻被魚雷或者炸彈炸沉的時候,一定會有許多人被鯊魚吃掉了。那我現在和吃人肉有什麼兩樣?而且鯊魚肉聞起來這麼噁心”。

蠶蛹也被煮來吃掉了,人們從田野裡抓來昆蟲,烤了來吃。這些蟲子和榨油剩下的幹豆餅是大多數人僅有的蛋白質來源。

即使再加上政府口糧中大米的代替品(其中大部分的質量都有問題,許多都難以消化),還是沒有什麼人每天的能量攝入能達到12卡的維持身體機能的最低標準。

“現在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體力都極度衰弱,天神啊,我覺得很難活到第二年春天,甚至覺得在下一次的空襲中就會死掉。”

他們在精神上也同樣衰弱,日本的道德體系正在崩潰,搶劫、扒竊和盜竊成了普遍現象。

大人們去偷小學生的午餐,並且洗劫鄰居被炸壞的房屋。人們最後的一點財產也常常在防空洞和逃難途中被偷走。

最後信件中,東京的朋友還勸弘子,“能不回來,最好不要回來,留在滿洲最少不會喪命。”

日本國內的情況對留在東北的日本僑民來說,大多數人是知道的,留在幾個大城市的日本僑民,都比較配合,顯得很老實。

美國方面接到陸銘的電報,也派了個代表團過來,專門爲解決這件事來的。

爲什麼這次美國會那麼關心,陸銘腦中一猜就明白了美國人心裡的想法,最後佔領日本的,肯定是美國人,他們需要這幾百萬日本僑民來做他們安撫其本土民衆的籌碼,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瓦解對方抵抗意志的目的。

美國人願意自已站出來,陸銘當然非常願意,這些人一天消耗的糧食就是個天文數字,他可不會和對方客氣,人可以交給你們管理,糧食你們總要解決吧。

這點陸銘不能和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比,很快,大量的糧食就從美軍軍營運來。

陸銘暗中指使下面的人,這些糧食,首先必須先照顧我們自已國家的民衆,對那些日本僑民,不會餓死就行。

一邊和美國進行交接,暗中,陸銘開始對所有日本僑民進行甄別,對裡面那些技術人員,全都剔除在了一邊,重要的科技人才,馬上送到南邊去。

普通類的工人,陸銘安排他們進了那些快要停下的工廠中,讓他們用勞動來換生存。在第二集團軍發起長春戰役的前一天,陸銘這邊關於這些日本難民的工作也開始有序的在進行。這裡面,很多被忽視的東西,比如那些科技類結晶,陸銘保留了下很多,沒有在混亂中毀滅,這爲將來的建設,取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遠東野望1930 ”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