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牛回到哈爾濱,馬上展開了一場名爲“獻計獻策“的大討論會議。.
以連爲單位,把上面佈置下來的這些任務,一一展開討論,比如,如何在對方有堅固防禦工事下,有效的打擊敵人。
隱藏在暗堡下面的敵人要用什麼辦法最有效,在面對地下工事,如果打破等。
總之,全軍都在進行討論,天天都有大量的想法彙總到參謀部。
其中,還真被想到很多非常有建設性,天馬行空般的辦法,這些在參謀部門的綜合下,一條條的計劃,一個個的戰術被記錄在案。
一週之後,大討論才停止,這些天來的收穫是非常多的,經過三天的不斷彙總,第一集團軍很快就制定出了整個行動的戰術綱要。
對日軍這條東方“馬奇諾防線”,第一集團軍基本上摸的差不多了,情報方面,包括日軍這裡面的兵力、重要火力點的位置,甚至他們指揮中心的部位,也大概被鎖定。
王大牛回來後,和蔡廷鍇老將軍一起,通報了總部的命令,整個集團軍近三十萬人馬上動了起來。
準備工作是繁瑣而又緊張的,蘇聯軍隊的突然調動,日軍這邊並不清楚,現在第一集團軍可以對日軍來個突然襲擊,這次,不會再和前面那兩次那樣的試探爲主,而是全面進攻。
部隊的調動進行的很隱蔽,上千裡要塞區,原來安排對外的部隊開始朝內轉移。
而以哈爾濱爲中心,原來攻擊部隊開始對外調動,局部地區,就是日軍關鍵地區,按照第一集團軍司令部的計劃,是採用內外夾攻的辦法。
進而開始進行分割,把整個要塞羣分成三到五個部分,讓日軍之間沒有辦法進行聯繫,從而一一擊破。
會議室裡煙霧環繞,王大牛和蔡廷鍇一人坐在一邊的正中。
“日軍的情況我就不多說,這次行動,我們在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同時,還需要儘快的打敗敵人,所有參戰部隊都要一起展開行動,這樣逼得日軍首尾難顧。”
所有行動計劃都發到了各級指揮員手裡,大牛的這番交代,是希望大家不要大意,更好的發揮指揮部的計劃。
海拉爾要塞是日本關東軍爲進攻蘇聯在東北邊境設立15處軍事工事中最大的兩處之一(另一處爲黑龍江省東寧要塞),1934年6月動工。
海拉爾海拔61-76米,西、北、東三面地形突起,而市區凹下,伊敏河從西南向東北貫通市區北部的海拉爾河。
市周突起之地,比高約6-7米,坡高1-15度,爲丘陵地貌(海拉爾人通稱丘陵地爲山,如北山、東山、西山)。
北山、東山頂部均很平坦,西山稍有突起,形如球狀。市周各高地均便展望,俯視市區一目瞭然。市區東北部的敖包山是制高點,環視無阻。
以海拉爾爲軸心,向西有濱洲鐵路與同俄羅斯接壤的邊城滿洲里相通;北上,有海-拉-黑公路可通中俄邊境重鎮三河和黑山頭;南下,有公路通中蒙邊境地區的草原城鎮阿木古郎。三地距海市均爲15公里左右。
海拉爾要塞面積953平方米,幹道長5481米,總共有11個入口,每個入口分別與地面部隊集結地、火炮陣地、觀察所等相通。
海拉爾要塞利用四周高地,分爲5個抵抗樞紐部(陣地),即分5個地區,另有4個輔助陣地,共佔地21平方公里。以各抵抗樞紐部爲防禦主陣地,以設立在各抵抗樞紐部空隙間高地的輔助陣地爲策應,從整體上構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
包括海拉爾要塞在內,日軍要塞所有築壘都構築有鋼筋混凝土工事、永備火力點,有鋼帽堡、裝甲觀察哨及土木質火力點,有步兵掩體、機動戰壕、反坦克壕、連環鐵絲網和防步兵地雷區。
有彈藥庫存、糧秣庫存、發電站、給排水系統和浴室等,有以班、排爲單位的兵室、會議室、醫務所、廚房、電話機房和軍官指揮所,有電動鋼軌運輸車和專用通道、豎井、通風口等,設施完善,設備一應俱全。
爲防備飛機轟炸和大口徑重炮轟擊,地下要塞都是從堅硬的岩石山體中部或底部開掘,洞口頂部和四周還要澆築混凝土,一般都是1至2米厚。
這裡也是整個要塞羣中最大的三個之中的一個,日軍在這裡部署了一個完整師團和一個警備旅團,兵力總人數多達2。5萬人。
另外,還有日本逃到這裡的僑民3。2萬人,整個要塞中人滿爲患,前一段時間,因爲這裡只是被遠遠的包圍,日軍的活動區域有上百里,所以對日軍沒有多大的影響。
第一集團軍爲了一次拿下這個要塞,出動了第一、第三、第四、一個騎兵旅,司令部重炮旅,協助攻擊的還有空軍第一師,總部裝甲旅。
加入進攻的總兵力多達八萬,是這次戰役中兵力最集中的一處。
王大牛擔任這次行動的總指揮。
北山最先發起戰鬥,主攻這裡的是第一師,一開始,空軍就按照參謀部提供的情報,找準了日軍的那些火力點開始轟炸。
這次投下的,除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彈外,還有一些屬於毒氣類的窒息炸彈,這些玩意還是繳獲日本人的。
以牙還牙莫過於如此,這次空軍攻擊沒有向以往那麼的聲勢浩大,但是其破壞性卻搞了不知道多少。
炸彈冒起的大火,吞沒了整個山頭,幾十丈高的火頭,很遠都可以看見。
一場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才慢慢熄滅,山上早看不見半顆樹木,山上還有不斷冒起的濃煙。
偵察機超低空飛過,沒有發現這上面有活動的人影,第一師的地面進攻開始,到了半山,一些洞口被掀開,躲在地下的日軍開始還擊。
發現還有日軍暗堡和火力點,進攻的部隊沒有冒進,而是組織炮火進行覆蓋,下面他們一個個的如逼地老鼠般,從發現的這些洞口往裡面丟炸彈。
一些士兵搬來有很濃重辛辣味道的柴草,在洞口點燃,士兵們用土辦法朝裡面扇火。
有些大點的洞口,還架起了鼓風機開始往內部灌風。
一些沒有全面聯通的洞裡,日軍被這些煙燻了出來,成了俘虜中的一員。
那些聯通在了一起的地形工事,一師搬來大量的炸藥,直接把洞口炸開,部隊丟進了很多炸彈去洞裡,看到沒有動靜,纔開始進入。
這樣打下一處,清剿一處,雖然慢了點,但是有效的減少了日軍的威脅。
對一些難以攻下的暗堡和工事,空軍就會投下大量的燃燒彈,直接封堵這裡。
三天時間,北山全面佔領,而且還從地下打開了一個缺口,抓到了很多日本僑民和俘虜。
有了一師這個例子,下面其它部隊有樣學樣,什麼點着都出現,這麼好打就往死裡打。
海拉爾要塞的關鍵,是四周的幾個高地,拿下這些高地,就等於廢除了真正的威脅,七天過去,四個高地全部拿下,最後剩下的,是中間盆地的日軍。
日軍是瘋狂而沒有人性的,他們知道最後難逃失敗的命運,下令對自已的僑民開始了殘殺。
很多日本僑民被日軍殺死在山洞裡面,徹底瘋狂的日軍,還在夜間準備奪回這些高地,他們用僑民去當吸引火力的靶子,攻擊部隊躲在後面。
這些襲擊被打退,日軍丟下了好幾千具屍體,在這些洞口,到處可見。
最後的八千多日軍還在繼續頑抗,幾次組織進攻,都沒有突破,王大牛聽說這個情況後,下來給予日軍毀滅性的打擊。
當時考慮這裡很多日本僑民的原因,王大牛希望日軍主動投降的,但是他的想法太想當然,瘋狂的日軍根本沒有投降的打算。
這個毀滅性打擊,不是可以直接攻擊到日軍,這些躲在地下的日軍如果不出來,很難給他們重大殺傷的。
但是四周山頭高地被拿下,日軍的這些地下通道也被堵住,在地下,也需要呼吸吧,所以這次,王大牛命令所有炮兵,全部換上燃燒類彈藥,直接把這裡變成一座火海。
另外,四周送來的樹木柴草,也堆滿在了四周,隨着一聲令下,這個小盆地真正成了個活火山。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七天才慢慢熄滅,後面部隊進入山洞,裡面沒有一個活人,全被逼死在這山洞裡面,這裡成了這個要塞日軍最後的歸宿。
在海拉爾戰鬥進行時,另外一個重要的要塞,虎頭要塞也同時發動了攻擊。
虎頭要塞範圍廣闊,規模宏大,比起海拉爾還龐大。
其地下要塞南起邊臉子山,北至虎北山,西起火石山,東至烏蘇里江。形成正面寬12公里,縱深長6公里的要塞守備區。
其中心要塞區主要集中在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等五個標高在1至15米的丘陵上,形成了以猛虎山爲中心樞紐的地下要塞羣。
五大要塞中,猛虎山爲主陣地,虎東山、虎北山爲其兩翼前沿陣地,呈南北兩線護衛陣勢,虎西山、虎嘯山兩大陣地爲依託,從背後支撐和護衛猛虎山主陣地。這樣便構成了三道防線。
猛虎山由東、中、西猛虎山三個山頭組成,是虎頭要塞的主陣地和指揮中樞,日軍虎頭“第四國境守備隊”司令部即設在這裡。其地下工事直通各山頭陣地,隧道寬高各3—4米,長達8公里。
地下要塞五臟俱全,成直角走向的幾個大麴廊聯絡地下深處的指揮所、通訊室、發電所、軍官和士兵休息室、醫務所、伙房、浴池、廁所、蓄水井、彈藥庫等。
工事頂部全部由鋼筋水泥澆注,厚達3米。工事上面自然植被茂密,不見一點人工痕跡。通往山頂地面工事的通道有觀察所、豎井、排氣口、射擊口等,便於出入、觀察和發射火力。
其他山頭地下要塞的設施與猛虎山相似,但規模略小。在要塞地面上,日軍配置了多處炮兵陣地、軍用機場、醫院、軍營,設置了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掩體、電網以及連通地下要塞的各通道等,使地上工事和地下設施連成一體。
虎頭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備極爲強大。1939年3月,關東軍建立了“第四國境守備隊”,爲一個旅的編制,司令官幾任均爲少將。
1941年虎頭要塞鼎盛時期,倉庫中儲備的糧食、被服、彈藥、燃料,足可供養超過1名士兵持續作戰三個月以上。
各要塞的火力配備方面,除步兵常規武器外,還裝備了各種遠射程炮和高射炮。日軍甚至運來了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4毫米榴彈炮,以求在作戰時炸燬蘇聯西伯利亞鐵道橋。
虎頭各丘陵地下被掘穿成巨大的隧道,鋼筋混凝土的隧道壁厚1米多。密如蛛網的戰鬥掩體、交通壕、暗堡把分散的工事組合起來。軍用機場、巨炮陣地隱藏其間。
虎頭要塞一度爲日軍最高軍事機密,甚至於當時參加要塞建設的日本工程技術人員回國後,他們的行蹤也受到嚴密監視。
岡崎哲夫是當年駐守虎頭要塞的一名上等兵,也是虎頭要塞倖存的日本守軍之一,具有反戰情緒。
他回憶說,在要塞,日本守軍也被嚴格限定在一定範圍內活動,即使是將校也不能進入其防地以外地區。這樣,即使是一處被攻陷,其他地方仍能堅持戰鬥。
當時,日本關東軍認爲,虎頭要塞之堅固、守備兵力與火力配備之雄厚,遠勝過法國的馬其諾要塞,將其誇耀爲“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可堅持6個月不怕圍困的堅固要塞”。
甚至狂妄宣稱:“當日蘇爆發戰爭,只要在虎頭堅持3天,即可打贏日蘇戰爭”。
日軍認爲他們的要塞沒有弱點,這不過是針對蘇聯方向而言,但是從中就不能發現,如果從後面進攻,這個要塞其實就廢掉了一半。
當年,英國在新加坡的那個防線,和日軍這個東方馬奇諾差不多,都是防禦側重於一邊,也就是對外。
如果從北面,也就是蘇聯方向攻擊,這個要塞建造的非常不錯,也很有威脅,但是從南面進攻,就顯得漏洞百出。
如果說真正有威脅和比較麻煩的,還是地下工事。
和海拉爾相比,這裡的日軍卻沒有那麼瘋狂,也沒有那麼大的決心死戰。
戰鬥發起,進攻部隊迅速突破了日軍防線,日軍邊打邊腿,最後集中在了中部幾個重點要塞羣中。
這裡的日軍有二萬多人,按照戰前計劃,是準備用半個月拿下這裡的,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機。
擔任這裡的日軍指揮官藤田中將,意外的派人來聯繫,準備投降。
接到這個消息的蔡廷鍇還以爲日軍這是緩兵之計,本來不去理會的,但是日軍故意放棄了兩個地區,他們才認識到這次可能是真的。
幾萬日軍直接投降,這樣的事他們還從沒有碰到過,以前日軍會投降都是被打的沒有辦法纔會這樣做的。
蔡廷鍇試探性的和日軍這個藤田中將進行了接觸,帶回了一些很重要的消息後才明白裡面的原因。
就和上面說的那樣,日軍的這個要塞是對外的,藤田一看對方是從另一面攻擊,就知道守不住,另外,這裡面有很多日本僑民在裡面避難,人數超過6萬人。
不是每個日軍指揮官都那麼瘋狂的,會殘殺自已的民衆,這幾萬人可是幾萬張嘴巴,加上日軍的人數,超過十萬。
一天下來吃掉的糧食就要多少,本來,因爲日本本土大量缺少糧食,原來要塞的儲備糧食大部分都運回了日本,這樣一來,這個要塞羣裡面的糧食,最多隻能一萬人堅持三個月。
這一下多了十倍的人數,藤田馬上意識到,即使對方圍住自已,這些人都會餓死在裡面,本來他們就被圍了好多天。
平時,這些僑民還可以去外面找點吃的,勉強能應付過去,現在一打,他們根本出不去,只能困死在這裡面。
沒有辦法,藤田的唯一出路就是投降,當時,很多日本軍官中,大部分人都是贊成這樣做的,他們同樣怕死。
藤田本人,派人出去聯繫對方之後,他也準備好了自殺,來以死謝罪,當時,他對自已的手下說:“投降是軍人的恥辱,這個恥辱有我一個人就可以了,你們都是被逼的,是我這個司令官逼你們這樣做。”
手下死死的攔住他,都被他喝開,“不用勸我,這時我的責任,我沒有給你們帶來勝利,是我無能。”最後還是個警衛聰明,直接把這個藤田打昏,才免於自殺。能有一條活路,還能活着回到日本,這些日本僑民自然非常願意看到,藤田的這個決定,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這個談判很快完成,日軍全部放下武器出來投降。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遠東野望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