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舞若翩然 > 舞若翩然 > 

15.第十四章 衆人皆醒我獨醉(上)

15.第十四章 衆人皆醒我獨醉(上)

翩然見那羅良禮居然能會出她所吟之詩並非完整之作品,心裡不油然對這位當世的大學士升起了一些敬佩之意。可雖說自己對於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早是爛熟與心,但是並不願意現下就全部吟出告之世人,畢竟這等驚人之作本屬天人之作,無論自己再怎麼承受着這神童之名,也羞與在這三歲爾爾之年就堂皇的搬弄出此番大作,方纔承認不過也是情勢所逼,只怪自己意興昂然的脫口而出,惹的不得不這麼承認了下來。

稍微思量了一會,翩然認真的看着羅良禮道:“羅先生,此詩我也只作得這樣幾句,前後也作過一些,卻始終不很滿意,我曾詢問過曾在我家呆過的卓先生,他說這詩歌之作,除了文思敏捷外,最重要的還必須要有經歷。我雖然不算全然明瞭,但也知會一二。這幾句乃是興致所至之出,還望先生海涵。待日後翩然倘能悟全,一定告之先生明鑑之。”

羅良禮心中不免有些嘆息,卻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文人墨客見到好詩妙文,就好比那好色之徒看到了絕色美人,如今不能一窺全貌,就好比美人被紗幕所遮,欲揭而視之,卻宛如雲煙,抓之不住,只能懊惱謂嘆不已。但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落花不奈流水矣。

孝帝今日可也算是大開眼界,又一次親見垂髫小兒的曠世奇談,只可惜她是女兒身,不然日後登堂拜相,福澤必滿天下。

翩然看出孝帝對自己只有讚賞並無半分欲責之意,也徑直鬆了口氣,可羅良禮卻言之切切的懇請孝帝讓翩然可以由他師傅歐陽絕這樣的名家大儒教之更深之事理學識,言下之意似乎這靜書閣翩然似乎“屈就”了,依他看來翩然的如今文采方面完全可以出師了。

孝帝思酌一番後,覺得既然羅良禮有此言論,那不如真的給翩然來個較爲正式的考試,於是轉向詢問翩然:“翩然可願離開靜書閣?”

“不要!”翩然急了,她不想一個人在家裡,雖然來這裡要起的很早,可總比成天一個人孤單在家好的多,何況這裡的藏書館對她而言可是個不小的誘惑,“翩然自知學識尚淺,還望陛下恩准翩然可以繼續學習。翩然一定乖乖聽話,以後……以後再也不在堂上睡覺了……”

衆人都忍不住偷笑,孝帝故意板起臉,嚴肅的說:“那好,朕允你準備三日,三日後,你來此參加一場考試。若你能讓這裡的師傅們滿意,那朕就免你今日酣睡學堂對夫子的不敬之罪;若不然,那就莫怪朕不維護翩然孩兒了。”

翩然想都沒想,就頻頻的點頭答應了下來。

孝帝一方面讓翩然回家準備三日,三日後清晨卯時再來靜書閣考試,一方面吩咐下去讓靜書閣的幾位學士協同靜書閣現今的總師傅,也就是王老太師共同出題考之,要求題目的難易與皇子歷來的通試之題相仿。

其實就算翩然沒有通過孝帝也不可能真的讓她出了靜書閣,而且很大成分上,孝帝並沒有覺得翩然會通過考試。畢竟他對於這三歲多的孩子的才能還是有些輕看了的,說那樣的話只是爲了防止翩然孩子心氣對考試不夠重視,君無戲言,偶爾爲之道也未嘗不可。這天理地理的皇帝之口就是理。

三日之期很快就至,翩然在家卻沒頭沒腦的惡補了很長時間,驚鴻起先一直覺得皇帝在說反話,但是卻沒告訴翩然自己的揣測,畢竟在這封建王權制度下,往往都是禍從口出,而且人的心思本就隨朝夕而千變萬化,何況歷來陰晴不定的帝王之心,而且能通過考試畢竟沒有太多壞處,倘若真的通過不了皇帝一下較了真,就真糟糕了。

這三日驚鴻回王府後也幫着翩然收集整理題目準備考試,還從那幾位熱心慷慨的皇子那打聽來不少以前的考試題目,三個小皇子打心眼裡也不願意那個仙女妹妹離開靜書閣,所以使勁各自的渾身解數在宮裡四處打聽消息,孝帝知道此事也只是笑笑,由着他們忙忽,三日後考試的題目他已經拿到了手中,一點兒也不擔心會有泄露出去的可能性。

考試前一天,孝帝還特地囑人告之翩然考試的科目,先考帖經①和墨議②,再考詩詞,最後作一策論。

此日卯時,翩然早已來到了靜書閣中等候,幾位皇子和陪讀也早早的跑了過來等先生前來出題。皇上此時在早朝,等早朝完後,基本上帖經和墨議也已經考完,然後皇上來後考詩詞,午休後再考策論。大家都盡力給翩然精神上最大的幫助,幾個小皇子看起來比翩然還緊張許多。

翩然也都欣然受之,心裡雖然有些擔心,但自信也是滿滿,她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何況自己並非虛把勢,腦中腹中有的是真才實學,只不過參加個皇子的過關通試而已,她相信自己是有機會安全通過的。就算自己真的通過不了這次考試,那也只說明自己確實學識上或有欠缺,眼下自己的身子不過也只是個三歲孩兒,來日多加錘鍊,總有一日鳳凰振翅,一縱嘆世,女子自古就從不輸於男兒,每個人最大的對手只有自己。

翩然靜靜坐在單獨爲她設立的書案前,邊上幾人悄聲站在離她五六米遠的地方焦慮的看着翩然小小的背影。

第一堂,帖經和墨議的題目發下來了。

帖經要求所填的題目摘取與《春秋》中的一段,告訴了前面第一句“春,宋公、衛侯遇於垂。”,最後一句“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和中間的半句“公及齊侯、鄭伯入許。”的提示。

翩然略一回憶,揮筆填寫道:“

三月,鄭伯時宛來歸鈁。庚寅,我入鈁。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琿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鋮。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夏,公會鄭伯於時來。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秋,大水。

冬,十月。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

秋,七月,杞侯來朝。

蔡侯、鄭伯會於鄧。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於唐。冬,公至自唐。

春,正月,公會齊侯於嬴。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六月,公會杞侯於鋮。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公子琿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於歡。公會齊侯於歡。夫人姜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墨義的題目是墨《易經》第七卦與第十九卦。

翩然頭也不擡的流利寫下答案:“

《易經》第七卦

師,地水師,坤上坎下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尸,兇。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師,使不當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師卦終

《易經》第十九卦

臨,地澤臨,坤上兌下

臨:元,亨,利,貞。 至於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而長。 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於

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初九:鹹臨,貞吉。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 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 既憂之,咎不長也。

□□: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臨卦終。”

做完後,翩然恭身上前向臺上坐着的幾位老先生交上了自己答好的卷子。

幾人相互傳看後,嘖嘖不已。靜書閣的現在的總師傅王老太師更是樂的鬍子一翹一翹,與身邊幾個半老頭兒悄聲的稱讚着。雖然字體還很是稚嫩,但揮筆的流風已是有了些大家之風。而且這答題之速度,對於三歲的孩子無疑是天方夜潭,而翩然卻把這天方夜潭化成了雕蟲小技。

正所謂:“千古風流千古枯,惟余文採惟餘嘆。”

皇上下了早朝後就來到了靜書閣,同他一起過來的還有當日見證翩然滿月能語的其他三人,自然少不了安親王,還有那幾位陪讀的在朝的父親或者祖父,以及朝中幾位居於高位的文官,一行二十多人,浩浩蕩蕩的走來靜書閣。

到了之後,皇上先看過了第一試已經作答完整的卷子,聽王老太師說翩然答題之速後心中感嘆,然後把卷子交給幾位跟隨前來的大臣王爺傳看,方走上臺前書案,與正位坐下,看向堂下一臉鎮定的翩然肅色道:“雪舞公主,此時將開考第二試,你可準備好了?”

翩然起身行禮答:“回皇上,翩然靜請皇上賜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