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皇子年齡參差不齊所以師傅教書各有規程,大致每日讀書不過四刻,其餘均文研課;早上來了之後至中午休息前都是讀生熟書,中午休息一會之後寫字、念古文、唸詩。年紀稍大的,加看《史記》、作詩、作論,日減去寫字,間亦有學作賦者,惟不作時文。
讀書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過一二次,每次不過一刻,而且需要師傅准許了纔可以去;讀書的閒暇之時,學生們或講書,或着討論掌故,但都在堂內,不準常至下屋及出院行走。
所以這時,除了大皇子慢慢開始被教導讀《史記》外,其他的幾個人由於年齡都還太小,在羅良禮看來,似乎他們此時的起跑線相差無幾,知曉新來的二人也讀過這些,就按先前的進度開始了講解。
此時大皇子則需要自己在邊上默讀其他生熟的書籍,等這邊對於其他幾人的今天這會的教學課程結束後,再一起教文寫字作詩。
正所謂:“芊芊女子芊芊人,把手相見初相聞。”
羅良禮在臺上先帶着衆人把今天要講的那段《千字文》讀過兩次,接着接開始一一的逐字逐句的解釋意義。底下的幾人大都跟着羅良禮在那讀着,可翩然卻是意興闌珊,覺得非常枯燥無味,這些東西她早都不知讀了多少次,後來教驚鴻認字時也讀過這些,此下又要聽人講解,雖然開始還撐着剋制自己去聽,但實在是第一天起這麼早不習慣,便一手托腮迷糊的睡了過去。
羅良禮講了好一會後,命衆人背誦這段文,登時屋子裡亂哄哄的響起了一陣背誦的聲音,他走到大皇子邊爲他講解幾個他所看之書的不懂之處,一時間屋裡略顯凌亂。
驚鴻雖然看過但根本不記得這些,苦惱的正埋首背誦,因爲羅良禮方纔說了一會要一一的檢查背過,背不出的還要“依例受罰”,他瞅着那老先生案上那麼粗的戒尺,腦海裡不由得浮現出自己印象裡黑暗的舊社會教書先生用戒尺打學生手心的慘狀。好歹這會自己纔是個三歲的身子,小手嫩的可以捏出水來,這要被打上幾下,還不得成上幾天殘廢,於是邊哆嗦邊趕緊的往腦袋裡塞着這裡讓他十分費解的文字。
翩然睡的倒是越來越香,手託了頭似乎也看不出什麼,只有站在她身側的玉可梵看到她打瞌睡的樣子,把玉可梵在一邊只是乾着急。
卻問那玉可梵着急個什麼?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皇子如果在教學中不能完成先生布置的當堂任務是要受懲罰的,可皇子乃是金貴之身,所以每當他們出了錯,受罰的就落到了這些可憐的陪讀身上。
可是做爲陪讀,一來身份有別,二來男女有別,玉可梵只能在一邊委屈的嘆自己命苦,眼看着翩然的腦袋越垂越低。
羅良禮估摸好了時辰後,就走回臺上,示意大家安靜,準備開始一一檢查背誦情況了。按照作爲從二皇子開始,依次是三皇子,大皇子,翩然,驚鴻。大皇子雖然不背《千字文》,但也有他要背的任務,他的任務是背誦《中庸》裡面今天新讀的一段。
二皇子遂站起身來,開始背誦,還算順利,停頓了幾次,倒也背了出來復坐好看別人背誦。
接着三皇子可沒那麼順利了,結結巴巴的被羅良禮提示了七次才嗑絆着背完了那段文字。羅良禮板起了面孔,走到三皇子邊上,道:“罰五戒尺。”三皇子邊上的陪讀張子鳴乖乖的伸出小手,咬緊牙,替三皇子受那五戒尺。那戒尺可是生鐵所造,羅良禮也不會徇私,就這麼重重的五下下來,打的張子鳴再堅強也眼淚崩了出來。三皇子也嗚嗚的哭了出聲。
戒尺清脆的聲音驚到了翩然,“咚”的一聲,翩然手沒穩住,小腦袋砸在了書案上,迷糊着醒了,看到這光景,心裡是莫名其妙,也是膽戰心驚,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可憐那張子鳴的手明顯的腫了很高,遠遠打眼一看還略有絲絲血漬顯現出來,翩然的小心突突的跳着,四下又安靜異常,她偷瞟衆人發現皆低頭沉默,自己的小侍讀站在一邊竟然有些顫抖。
羅良禮讓三皇子坐下,走到大皇子邊道:“請大殿下背誦今日之文。還忘衆位殿下悉心學習,免得降禍他人,與心何忍?”
翩然也明白了過來,原來張子鳴捱打是因爲三皇子沒背出來書啊,可憐啊可憐,難怪自己身邊這位這會嚇的篩糠般的發抖,八成是見自己剛纔在睡覺,想着一會要替自己受罰了。翩然對他默唸對不起,她這會兒連背什麼書,背哪段都不知道呢,幸好還有個大皇子在前面,不然她今天可就真的要對不起身邊那個小玉人兒了。
大皇子背的很是順暢,羅良禮微笑的讓他坐下,然後就走到了翩然這桌。
翩然聽完大皇子所背心下了然,不就《中庸》嘛,四書五經對自己而言就象數手指那般嫺熟,看着羅良禮走了過來,站了起來,側身面朝着羅良禮,笑吟吟的琅聲背了起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數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
患難。君子無八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辛。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背的是流利萬分,背完之後,正想得到表揚,一看大家的表情,翩然錯愕了起來,只見衆人皆是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羅良禮更是瞪的眼睛似乎要甭了出來,四下寂靜萬分。
翩然暗道糟糕,敢情這每個人背的段子還不一樣啊?這下可完了。心裡懊惱不已,但又不想委屈了身邊的無辜侍讀,遂怯生生的看向羅良禮,做出後悔不已的樣子,低頭輕聲說:“對不起先生,翩然方纔實在太困,不小心睡了過去,所以不知自己該背哪章。我以爲人人都一樣,所以……”
羅良禮的眼睛瞪的更大了,打斷她道:“你方纔在睡覺?只是方纔大皇子背誦時你才醒來,所以聽後遂背之?”
翩然默默的點了點頭,一咬牙,擡頭用堅強的目光看向羅良禮,說:“請先生莫要責罰侍讀,不是他的錯。還望先生給我個機會,可否告訴翩然我到底應該背的是《中庸》裡的哪一章啊?”
羅良禮深深吸了口氣,不答反問:“你讀過《中庸》?哪你可懂意義?且把十六章背且譯之。”
翩然微一回憶,擡眼誦:“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意思是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着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 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這一章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另一方面,也是照應書中的第十二章說明“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是“隱”,是精微;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是“費”,是廣大。作一個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既然如此,當然應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羅良禮一手捻鬚,眯眼接道:“依你所見,當何解與‘天生我才必有用’?”
翩然答:“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認識只要自己修身就可以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於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儒學並不是絕對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這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無端看法,只要堅定信念,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有着很多才能,只是世人常常埋沒了自己,往往追求與過多的浮華,反而忽略了自身所具備的那些才幹……”
象是得遇知音一般,翩然難得遇見可以侃侃而談的人,一下說起來差點忘記了自己還在靜書閣中的事實。
羅良禮心中大大讚嘆不已,若不是親眼所見,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女孩真的只是三歲稚齡,這般才華縱橫,實乃生平少見,可謂是字字珠璣,讚歎之餘也大爲不解,她何處學來如此多的東西。
正當衆人都在驚訝中呆看着翩然對着羅良禮流雲自若般的答其問時,幾聲單調或清脆的掌聲傳來,衆人立刻起身,俯身欲行禮,是乃孝帝來了,孝帝忙道:“都不必多禮,此乃靜書閣中,不必行此些君臣大禮。”
孝帝微笑着走了進來,並先未問他人,先走到翩然身側,正視着翩然,含笑問道:“翩然孩兒聰慧令朕嘆然,朕方纔聽你與羅學士所言,實乃罕聞,卻字子契與書上。卻不知翩然所言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出自何處?莫非是安親王府中之人所做?”
“不……”翩然慌忙道,心裡越發懊惱,枉費自己讀書甚多,可這處世之學卻還不如這堂中的四歲小兒,怎麼就這麼不留神的把這話說了出來,眼下沒了辦法,只好搪塞下,冒名頂替下好,唉,心裡一嘆,低頭道,“是翩然偶爾所做,讓皇上見笑了……”
孝帝瞟了眼羅良禮,見羅良禮一臉不可置信,心裡也更是感嘆,儘量平靜着聲音微笑着看着翩然說:“噢?原來這樣。那翩然可否將你所做此句所出之全文念與朕一聽?”
翩然重重的嘆出了聲,“唉”了聲,無奈的擡起腦袋,卻不敢看皇帝眼睛,慢慢的背了出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孝帝一手撫上自己額頭,轉身看象羅良禮,似笑非笑的說:“羅大學士,以爲如何?”
羅良禮深深一揖:“微臣自認無才教與雪舞公主殿下,公主殿下曠世奇才,微臣素來聽聞,今日親見,也可謂人生無撼乎。只是微臣有一事想請問公主殿下,不知公主殿下可否應之。”
翩然愣在那,見情況突變,一時有些反映不過來,只能點了點頭,然後一臉驚慌失措的看昂頭看向孝帝。
孝帝見到她小臉上寫滿了慌張,全然不似方纔談詩論句的大家之態,衝她淺笑安撫,心裡想着必然也只是小孩,文采再出衆,也掩不了天性所至的稚氣始然啊,本不該嚇到了她的。
羅良禮疑問:“方纔公主所言之詩,依老身愚見,似乎並不完整,還請公主能一解老身疑慮而……”
正所謂:“鋒芒方初露,驚愕震衆生。文采絕飛揚,袖舞當世高。”
註釋:
①尺: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戰國後大概用約23釐米爲1尺。這裡的四尺也就是90多釐米。
②冼馬:冼馬音,xian ma ,《宋書》卷40《百官下》:“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秘書郎也。二漢員十六人。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秩比六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