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第三章 鞏固政黨權威的一般途徑_五、不斷提高政黨績效

第三章 鞏固政黨權威的一般途徑_五、不斷提高政黨績效

五、不斷提高政黨績效

一個政黨如果想使更多的社會成員產生一種服從關係,它必須要代表更多的社會成員的利益,儘量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樣才能實現對社會的控制,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美國著名學者E.A.羅斯在《社會控制》中明確指出這個規律,“由統一行動的人構成的團體越大,他們的行爲就越是受利益而非恩情的指導。因而,當社會尋求控制它的一個階級或階層的行爲時,或者當一個集團、宗派或社團試圖改變另一個集團、宗派、社會團體的行爲時,他們所使用的是利益的語言。被控制的集團越大,就越需要訴諸理性和注重個人利益的要求。”爲什麼在社會控制中要使用利益的語言,注重個人利益的要求呢,這還得從利益本身說起。

利益,在《辭海》和其他一些漢語詞典中通常的解釋是好處。把利益簡單地歸於“好處”顯然過於膚淺,而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對利益解釋則是“人們通過社會關係表現出來的不同需要”。從需要的角度解釋利益則揭示出利益爲社會關係的屬性。對於利益問題,中華民族的先哲們早就進行了自己的思考。在周朝時期,統治者就已意識到了利益的重要性。呂尚(姜太公)認爲“民大利,則君德彰矣”。意思是說,賢明的國君在治理國家時,不能以私利危害公益,如果百姓得到了巨大利益,國君的美德在社會就會廣泛傳播。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提出“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意思是說,看見利益就追求,遇到禍害就躲避,這是人之常情,孔子提出“見利思義”要求人們按道德標準去實現利益。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意思是如果人人都能互相關心、愛護,就能夠互相有利,戰國時期的商鞅提出“名利論”,主張好名好利是人的本性,妥善處理利益關係是富國強兵,清明政治的必由之路。韓非子提出“自利論”的思想,他把一切人間關係都理解爲“自爲自利”的利益關係。宋明清的一些理學者提出“功利”論的思想,他們認爲合理的利益慾望就是純正的天理。

中國聖人先哲對利益問題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他們的利益觀非常散且不成體系。其實在西方,從希臘時期就有一些哲學家關注到了利益問題。原子論者德謨克利特認爲,儘可能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是實現人類幸福的基本途徑,消除痛苦,創造快樂並享受快樂,這纔是人生的幸福本身。他認爲利益是人生快樂的源泉,人不僅需要物質利益,而且需要精神利益。伊壁鳩魯說:“我們認爲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爲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在這裡伊壁鳩魯把快樂作爲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實際上是指出了快樂的本質是利益。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愛爾維修對利益有着獨特的理解,他說:“一般人通常把利益這個名詞的意義僅僅侷限於愛錢上;明白的讀者將會覺察到就是採取這個名詞的比較廣泛的意義上的,我是把它一般地應用於在一切能夠使我們增進快樂,減少痛苦的事物上的。”從愛爾維修的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觀察利益的,在他關於利益的全部論述中始終貫穿着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利益是道德生活的唯一動力。同時代的法國啓蒙思想家霍爾巴赫第一次爲利益下了一個具體定義,他說“所謂利益,就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性情和理想使自身的幸福觀與之聯繫起來的東西,換句話說,利益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認爲對自己的幸福來說是必要的東西”。他還提出了“利益是人的行動唯一動力”的觀點。英國著名思想家邊沁認爲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利益,社會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利益是世界上一個強有力的巫師,它在一切的眼前改變了一切事物的形式。以此爲理論基礎,邊沁提出了一個著名原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並把這一原則作爲人的行爲的唯一原則,評價的唯一標準,生活的唯一目標的原則。

總的來說,西方思想家從不同角度闡明的利益觀點,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於他們自身的階級侷限性使他們的理論帶有唯心主義的成分,有的也具有機械唯物主義的特徵。只有馬克思恩格斯才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科學地闡明瞭利益觀。他們認爲:第一,“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句話實際說明了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第二,“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這說明,利益是思想的基礎,利益決定思想。第三,利益糾紛是階級鬥爭產生的最後根源。他們認爲,階級鬥爭是基於物質利益的根本

衝突。第四,利益衝突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用。恩格斯針對英法兩國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鬥爭情況,指出:“這三大階級的鬥爭和它們的利益衝突是現代歷史的動力,至少是這兩個最先進國家的現代歷史的動力。”第五,利益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基礎是生產關係。他們認爲:“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表現爲利益。”而且經濟利益是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只有從生產關係出發,才能說明利益的價值和歷史作用。第六,利益決定、支配政治權力、政治活動。他們認爲:“階級鬥爭首先是爲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其經濟利益的手段。”第七,分工是引起利益矛盾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隨着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族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第八,在階級社會中,共同利益實際上是特殊的階級利益。馬克思說“因爲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總之,馬克思主義的利益觀較之前述的各種利益思想,更加科學和辯證,它爲我們進一步認識利益範疇提供了夯實的理論基礎,指明瞭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利益表達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在這種社會關係中,利益主體(個人或組織)通過對利益客體(對象或資源)進行了改造和創造,以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由於需要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因此利益的種類和形式也是複雜多樣的。如以利益的重要性爲標準,利益可以劃分爲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以利益的主體結構爲標準,利益可劃分爲個人利益,羣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利益的實現領域爲標準,利益可劃分爲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等等。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是一個羣體社會,社會成員只有按照共同的利益需要結成一定的社會羣體,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只有在社會羣體中才能得以實現,得到切實保障。人們因爲共同的利益需要結成一定的社會羣體,在這個羣體中必然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表。這個利益代表必須憑藉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利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手段,保護其所代表的羣體利益的實現,同時協調同其他利益羣體之間的關係。這個利益代表來自於利益主體,所以它可以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國家。在現代政黨政治社會中,政黨就成爲當然的羣體利益代表。政黨成爲羣體的利益代表後,它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羣體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保護好。只有這樣個體纔會服從自己的利益代表,政黨的權威纔會油然而生。具體說來政黨代表民衆的利益就會產生權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利益所起的重要社會作用。

(一)利益是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人的行爲是受自身的動機支配的,而思想動機又是需要決定的。人類爲了使自己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一定的生活資料,以滿足的自身的衣食住行,這樣人類才能完成新陳代謝等生命過程。可以說,沒有這些物質生活資料,人類就無法繁衍生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爲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普列漢諾夫認爲這些需要都是實際的需要“首先是生理的需要。但是人們爲了滿足生理的需要,必須生產某些物品,而這種生產的進步,又使另一些需要發生,這些需要和原有的那些需要同樣的實際,不過它們的性質不再是生理的了,它們是經濟的,因爲這些需要是生產發展所引起的後果,是人們在生產進步中必須進入的相互聯繫所引起的後果”。

這些需要刺激着人類去進行各種生產勞動去滿足需要。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要和其他人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等等。這些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利益關係,因爲交換的公平與否,分配的公正與否,都會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說人類滿足各種需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謀求自身利益的過程。需要對人類的刺激作用,實際上就轉成利益的驅動作用。也可以說,人類追求自身的利益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驅使着人類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從而成爲人的活動的動機和目的。人類要發展就必須不斷謀求自身的利益,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的需要。

對於人類來說,利益是推動歷史的巨大力量。首先利益是聯結人羣的紐帶和粘合劑,馬克思主義認

爲“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結起來的東西是什麼?是利益”。“真正社會聯繫並不是反思產生的,它是由於有了個人的需求和個人利益才發現的,也就是個人在積極實現其存在的直接產物。”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擁有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地域等背景的人們必然會有共同的利益,他們爲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一定會以各種形式結成不同的社會集團,並通過建立政治組織來表達自己的利益。由於各自所代表羣體的利益不同,爲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謀求更大的利益,這些政治組織(黨派、國家)之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就形成了一切社會鬥爭的根源。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社會矛盾和鬥爭是社會歷史發展和變革的真正動力,正是由於這些利益差別、利益衝突構成的社會矛盾促使着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社會因此可以不斷向前進步。

(二)代表更多的社會成員利益是鞏固政黨權威的有效手段

政黨只有代表更多社會成員利益,才能不斷增加自己的階級基礎,擴大自己的羣衆基礎,從而才能在廣大民衆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一個階級的政黨,通常是由該階級中政治上的積極分子組成,他們成爲該階級在政治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行動中他們自然會代表本階級的各種利益,但是每一個政黨在得到政權之前和奪取政權之後,都希望自己的成員越來越大,這樣他們所依靠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要想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加入到自己的組織中來,或者說讓更多的社會成員認同和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服從自己的權威,它必須要能代表更多社會成員的利益,這樣它的階級基礎就會增強,羣衆基礎就會擴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每一個新階級賴以實現自己統治的基礎,總比它以前統治階級所依賴的基礎要寬廣一些”, 比如說新興的資產階級政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爲它們不但代表資產階級自身的利益,而且也代表了城市平民的利益、工人的利益、農民階級的利益。無產階級政黨取得政權的實踐更是證明這一點。無產階級政黨擁有廣泛的羣衆基礎,因爲“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最高標準,所以中國共產黨不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都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樹立了自己的權威。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代表着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它才能從最初的幾十名黨員發展成爲一個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大黨。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用卓越的成就維護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她才能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裡,牢牢地執政。她也只有採取各種措施,把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切實維護好,發展好,才能更好地鞏固自己的權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三)對於執政黨來說,只有代表更多社會成員的利益,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纔能有效實現對社會的控制

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一種分工都會形成一種新的利益羣體。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更是導致更多利益羣體的出現。新的利益羣體的出現形成新的利益關係,這些利益與原有的社會利益關係會不斷髮生衝突。不斷的衝突就會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利益格局失衡。一般說來,如果利益關係穩定,利益格局平衡,社會就會穩定和發展;如果利益關係不穩定,利益格局失衡,社會就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發展就會受到阻礙。這就是說利益秩序的穩定是社會秩序穩定的決定性因素,利益秩序的穩定發展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發展趨勢。因此對於一個執掌國家權力的政黨來說,對社會實施控制的方法就是緊緊抓住利益秩序這個主要矛盾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從而使整個社會處於良性循環的狀態。

一般而言,執政黨要利用掌握國家權力,遵循維護合法利益、縮小利益差別、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共同富裕的原則,並且通過政治、經濟、行政、道德等手段協調好各種利益關係。在資本主義的國家裡,執政的資產階級政黨協調利益關係,維護穩定的利益秩序的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在本國的統治。而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協調利益關係,維持穩定的利益秩序的目的是爲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爲人民羣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大多數人謀利益,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事業才能最終實現。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