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第三章 鞏固政黨權威的一般途徑_四、有效遏制腐敗

第三章 鞏固政黨權威的一般途徑_四、有效遏制腐敗

四、有效遏制腐敗

腐敗一詞,從詞語的本義來講是指生物有機體的腐爛,自然界的這種現象引申到社會指的就是行爲的墮落、社會的混亂敗壞。通常所說的腐敗主要是政治上的腐敗。主要體現在貪贓枉法、行賄受賄、敲詐勒索、權錢交易、揮霍財富、腐化墮落等。政治上的腐敗一般和權力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英國著名學者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會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地腐敗”。

前面我們已述及政黨是以渴求政權爲目的政治組織,它在執政黨後必然又和權力發生聯繫,因此政黨也會必然地產生腐敗現象,這種腐敗現象會危及政黨自身的威信,特別對於執政黨來說,腐敗會導致其權威失落,一個政黨要想樹立權威必須在謀取政權前後都要有效遏制腐敗。

(一)政黨腐敗現象透視

1.非法捐款與秘密資金

在實行代議制民主制的國家裡,政黨謀取政權的途徑就是參加議會競選,競選議員、總統等職位。而競選就需要組織集會、發表演講、需要長途旅行,需要在媒體做廣告,這一切都需要金錢。沒有錢,參加競選活動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政黨競選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向本黨黨員收取的黨費,從社會各界募集的政治資金、捐款和國家補貼三個途徑。僅靠黨費和國家補貼要想參加競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從社會各界募集的政治資金和捐款成爲政黨競選資金和日常活動資金的主要來源。其實這些捐款主要來自於企業的捐款。那麼企業爲什麼要向政黨及政黨候選人捐款呢?因爲在西方國家,實行政黨分肥制,就是說,如果一個政黨競選成功,它可以在政府裡安插一些重要職位給企業或企業的代理人,這樣企業就可以左右國家的大政方針,使政府制定一些有利於自己企業的方針政策。如果政黨接受企業的捐助是透明的,合法的,那麼就不存在什麼腐敗行爲了,但是政黨爲了要籌集更多的活動資金,往往設立一些不爲人知的秘密帳戶,接受秘密捐款,接受企業贈送的原始股票。這樣腐敗行爲就發生了。

1955年,日本確立“五五”政黨體制,自民黨一黨獨大,在日本連續執政。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民黨腐敗行爲頻發,醜聞不斷,直接了導致自民黨權威的衰落,結束了一黨獨大的執政地位。在這些腐敗現象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洛克希德事件,利庫路特事件,佐川快件公司事件。

洛克希德是美國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爲了向國外銷售飛機,它採取向國外政府的首腦行賄的辦法獲得銷售合同。1976年2月,美國參議院對洛克希德公司的這一做法給予揭露並證實了這家公司曾向日本高官行賄的事實。消息傳到日本,時任首相的三木立即展開徹底調查,司法機關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發現,在中曾根任首相期間,曾經接受了洛克希德公司和丸紅公司希望日本購進三星式客機的請求和委託,利用總理大臣的職權,指示運輸大臣進口這種客機,並按事前約定接受了5億日元的現金,消息傳出後,日本羣情激憤,直接導致自民黨在1976年底的大選中遭到失敗。

洛克希德案件餘波未息,自民黨的另一樁腐敗案件接踵而至。這就是利庫路特公司行賄案。利庫路特公司創辦於1956年,原來是一家廣告代理商,後來在其領導人江副浩正的經營下,涉足廣告、信息、不動產和旅遊等許多產業,成爲擁有27個子公司,年營業額達5000億日元的大企業,也是日本的第二大不動產公司。爲拉攏政界要人,江副浩正從1984年就把下屬公司即將上市的股票低價賣給政界對其發展有用的人,其中不乏自民黨的一些要員。不久股票上市,持有該股票的高官在市場上拋售股票賺取了鉅額的差價,這些政府高官反過來又爲利庫路特公司大開方便之門。1988年3月利庫路特公司在川崎市建起一座高20層的情報大樓,成了江副浩正劣跡敗露的開端。此案曝光後,政界人士紛紛落馬。經調查共有44名國會議員從利庫路特公司得到好處,自民黨各大派系的主要領袖幾乎全都牽涉在內。利庫路特公司通過各種形式行賄的資金高達80億日元,遠遠超過了70年代發生的洛克希德的賄賂數額。這起案件導致首相等一批政要辭職,前首相中曾根也被迫退出自民黨避風。自民黨的社會支持一下從1988年6月的51.6%下降到1989年7月的19.4%。以致該黨在1989年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遭到慘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2年8月日本又曝光了佐川快件公司行賄案。這次不僅行賄金額高達數十億日元,而且涉及的自民黨要人空前絕後。事件曝光後,號稱自民黨教父的前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被迫辭去國會議員職務和自民黨最大派系竹下派會長一職。他的離職,使竹下派羣龍無首,最後分裂爲兩派,這次分裂也直接導致了自民黨38年連續執政史的終結。

在德國,基民盟一直是德國的主要政黨之一,成立之初在第一任主席阿登納的領導下以戰敗國的不利地位爭得了絕大部分國家主權,受到了選民的擁戴,以後基民盟又進行了有名的馬克改革,實現了德國的經濟復興。科爾執政的16年間,德國實現了統一,科爾被人們尊稱爲“統一總理”,基民盟在德國政壇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是1999年媒體揭露出長期擔任基民盟主席的科爾在過去幾年間違反《政黨法》的有關規定,把好幾百萬的捐款沒有寫入年度報告,並隱匿捐款者的名字,獨自掌握和操縱許多“黑賬戶”,用這些捐款資助基民盟的一些基層組織。德國基民盟政治捐款案被曝光後,基民盟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失去了許多同情者的支持,支持率下降到該黨歷史上的最低點,同時還有不少黨員退黨。

“秘密賬戶”的醜聞使德國基民盟權威的一落千丈,它在短期內重掌權柄是相當困難的。

韓國也是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但韓國的政黨政治是依附軍人政權發展起來的,所以代表軍人政權的執政黨對於在野的反對黨來說,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較大優勢,往往藉助強大的國家機器強行通過法案,聚斂錢財,徇私舞弊。1995年10月27日韓國總統盧泰愚向韓國國民謝罪,承認他在1988-1993年執政期間從經濟界收取了大約5000億韓元(約合6.25億美元)的秘密政治資金。這筆資金均系大企業贈送,主要用於政黨運營和各種政治活動。盧泰愚承認這些秘密資金是非法的,他願意接受國民的審判。隨着對盧泰愚秘密資金的調查的進展,檢察機關又發現另一位前任總統全斗煥在任期間積累的秘密政治資金更多,而生活又非常腐化,地方當局耗資109億韓元爲他修了5處行宮,花費31億韓元爲其修建住宅和祖墳,全斗煥爲建立他的智囊團,巧立名目募集598億韓元,下臺後,全斗煥不得不吐出他貪污的1400億韓元鉅額資金,到百潭寺隱居。所以韓國人稱全斗煥爲“腐敗總統”。

2.回扣和佣金

對於執政黨來說,執政就是掌握了政府權力。政府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物品採購中存在着許多利益交換關係,執政黨往往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建築權和政府採購合同發放給企業,從而收取一定比例的回扣和佣金,從而達到非法聚斂財富的目的。

在意大利,政黨回扣現象非常突出。意大利是一個黨派林立,多黨執政的國家。這些政黨共有5萬多名專職黨政幹部,每年要支付高達5萬億里拉的薪酬,這筆款項40%靠國家財政拔款,另外的60%都是靠各政黨私下裡拿回扣、索取“佣金”等非法手段獲得。政府官員通過招標,向中標者索取“回扣”,企業家爲了中標而情願支付“回扣”,這已成爲意大利政黨腐敗的普遍現象。一般說來,這種“回扣”爲招標合同價格的3%-4%,也有的高達10%-15%。1992年2月17日意大利北方城市米蘭市社會養老院長,社會黨成員馬里奧·耶薩因涉嫌行賄受賄罪而被捕。他又揭發出許多政黨的實權派人物和企業界人士貪污受賄,收取回扣的內幕。這就是有名的米蘭賄賂案。這個案件牽涉到意大利4名前總理,10名前政府部長和近三分之一的參衆兩院議員,最後導致了各部長辭職,5個聯合執政黨和1個在野黨的總書記下臺,各級政府和議會中近1700人被立案審查,630人被捕。這個案件對政黨的衝擊非常大。社會黨在二戰後發展迅速,一躍成爲繼天民黨和共產黨之後的第三大黨。然而米蘭賄賂醜聞使它跌落到瀕臨潰散的地步。1993年意大利舉行的145個城鎮市長選舉,社會黨僅得到2名市鎮長的職位。米蘭賄賂案對天民黨的影響也是史無前例的。天民黨的3185名議員中涉嫌受賄的近三分之一,被接受檢察機關調查的佔二分之一,其中包括一批該黨元老和中央、地方領導人。天民黨在1992年後全國大選中,得票率降到33%以下,跌到了歷史的最低點。1993年的市鎮地方選民中,該黨共獲得9個市鎮長的位子,這充分說明天民黨在公衆中威信掃地。

菲律賓是東南亞的一個重要國家,1964年國民黨候選人馬科斯參加總統競選成功,從而開始他對菲律賓長達20年的獨裁統治。早在當國會議員時,馬科斯就被人送過一個綽號:“10%先生”,意思是說,只要經他手辦事,就要索取10%的回扣。當了總統之後,馬科斯更是堂而皇之地接受賄賂,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據統計馬科斯執政期間,侵吞國家財產100億美元。多行不義必自斃,馬科斯的獨裁統治掀起了反對黨和廣大人民的反抗,1986年2月26日,馬科斯逃離菲律賓,流亡美國夏威夷,結束了馬科斯王朝在菲律賓的統治。

除以上兩種表現形式外,爲了達到斂財的目的,各政黨往往使出渾身解數,規避法律,籌資集資。比如法國政黨採取虛開發票,報假賬等辦法,使資金流入政黨的金庫等。

(二)有效遏制腐敗的措施

各國政黨腐敗現象的存在,使其權威失落,名譽掃地,危及到政黨的生死存亡。各國政黨及政府均已看到腐敗對其權威的危害。所以紛紛採取各種措施,遏制腐敗,提升權威。

1.整章建制,規範政黨的活動

日本自民黨結束了在日本政壇的統治地位後,新上臺的日本新黨領袖細川護熙提出了政治改革方案。這個法案實際上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立法來規範政黨的活動。這些法案包括:《公職選舉法》、《政治資金規正法》、《政黨助成法》, 《衆院議員選區劃定審議法》4項。新的《公職選舉法》規定把現行的中選區制改爲“小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議員總數爲500名,按小選區制選出300名,即把全國分爲300個小選區,每區選出1名議員。其他200名議員按比例代表選出。《政黨助成法》規定,國家對擁有5名以上國會議員並在全國政治選舉中得票率超過20%的政黨進行資助,總額爲309億日元,資助上限爲上一年實際收支的40%,新的《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禁止企業向政治家個人捐款,企業和團體向政治家個人的資金管理團體的捐款每年不得超過50萬日元。凡超過5萬日元的捐款必須公開。中選區制度被小選區和比例代表並立制度代替,使原來的政治家個人爲中心的選舉演變爲以政黨爲中心的選舉。《政治資金規正法》對捐款的限制,也使“金錢政治”受到一些約束。《政黨助成法》也減輕了政治家對財界捐款的依賴性,有利於促進政治廉潔化。日本的政治改

革方案雖然未能從根本上清除腐敗,但對於日本政治來說無疑是一大進步。

在意大利,雖然“淨手運動”對於腐敗現象給予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意大利人民還要求改革政治體制,修改《政黨資金法》和取消比例代表選舉制。1993年8月,意大利議會根據民意通過新選舉法,廢除比例選舉制。並規定,參衆兩院75%的議員由各個單名選區以簡單多數選出,25%的議席根據各黨派取得的選票多少按比例進行分配。這種以多數製爲主的混合選舉制度,有利於阻止政黨權力的極度膨脹,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黨派政治”的終結。同時意大利政府還規定了明確的競選規則、每個競選人競選經費和接受捐款的限額以及違背規則、超過限額所給予的處罰等等,這些規定相當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腐敗現象的作用。

2.加強廉政教育

丁·波普認爲,“當法律、規則、行爲規範對恰當的與不恰當的行爲加以詳細說明時,當宗教的、政治的以及社會的價值觀念期望政治家及官員具備誠實的品質時,當官員中存在職業道德和公務員中存在精英意識時,當政治領導層對公共和私人道德都給予重視時,公共生活及公共服務中的廉政就會得到發展”, 這說明道德教育與法規建設在反腐敗中會起到同樣的作用。因此,許多國家在加強廉政立法的同時,強化廉潔自律的教育,力圖通過道德來構築反腐敗的道德防線。

意大利政府除了制定了一系列防止腐敗、加強廉政的法律、法令和決議外,還頒佈了一部國家公務員《道德法典》,其主要內容爲:不準參加任何秘密組織,不準從事其他職業活動,除親朋好友所贈價值微薄的禮品外,不準接受任何贈品和捐款,不得已而接受的禮品一律上繳等等。美國爲防止腐敗,1978年還專門制定了《政治道德法》,對於遊說作了規定:不準現職官員接受遊說者的錢財報酬,對公職人員離職或退休後從事與其職務或工作有關的商業活動規定了1—2年的“冷卻限制期”或終身的“禁止期”,即已經卸職的政府官員在離職後至少一年內不得回原工作部門爲別人從事遊說活動,違反者要受刑事處分,以防止官員在離職後利用以往的工作關係,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公共工程項目的合同而索賄受賄。同時《政治道德法》對於從政人員申報收入、財產也作了規定: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聯邦法官以美國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在任職前報告並公開自己及配偶的財務狀況,包括收入、個人財產等,以後還須按月申報、逾期不報將受司法部門起訴。申報單由廉政辦公室負責審查,一經發現違法收入,立即處理。

3.強化監督制約機制

監督是反腐敗的重要措施,大多數西方國家已建立較完備的監督網絡(包括法律監督,政治監督,新聞監督等等)來遏制政黨的腐敗行爲。

在監督體系中,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於反腐敗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加坡一直是被認爲抓廉政效果比較突出的國家。它設有專門的監督機構——反貪污調查局,其主要任務是調查任何貪污嫌疑或負責處理;調查任何逮捕的罪案;檢舉有涉及貪污舞弊的公務員;防止貪污行爲——研究貪污案例,提供防範方案給予有關部門參考。反貪污調查局可採取任何手段對嫌疑人的人身、住所、辦公地點及可能隱藏物品地方進行搜查或逮捕嫌疑人,可以對嫌疑人進行跟蹤、密取、偵聽等一系列偵查手段。調查局擁有絕對的權威,負責對公共服務部門和政府法定機構進行監督和調查,對一切涉及貪污的官員鐵面無私。

在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裡,有執政黨就必然會有在野黨,以反對黨角色存在的在野黨無時不對執政黨進行監督。這種監督形成了對執政黨致命的制約關係。20世紀70年代日本發生的洛克希德賄賂案件之所以能夠被揭露並追究,反對黨功不可沒。加拿大各黨派之間的監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加拿大有295個選區,保守黨、自由黨和新民主黨的政客同選民都保持着廣泛接觸,這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監督系統。任何一項涉及執政黨的醜聞都會在議會中被反對黨揭露出來,並進行毫不留情的抨擊,形成一種強大的政治壓力。比如保守黨執政期間,就因內閣官員的一些醜聞不斷被反對黨議員揭露,從而一度威信大降,嚴重威脅保守黨的兩次執政。爲此,時任總理的馬爾羅尼不得不多次改組內閣,先後將有腐敗行爲的8名內閣成員解職以改變形象。腐敗醜聞的出現,對當事者來說是罷官罷職和受法律處罰的問題,而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則是危及它的執政地位的問題。因此一些執政黨不但非常重視在野黨對自己的監督而且也非常重視對本黨的官員的嚴格要求和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在反腐敗中也發揮着自己的獨特作用,隨着大衆傳播業的發展,一些媒介逐漸成爲國家政治生活和公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些重大的腐敗案件都是新聞媒體揭露後,權力部門才展開調查的,如1988年6月18日日本《朝日新聞》在社會版頭條位置發表了有關川崎市副市長小松秀熙接受利庫路特公司上市股票的消息,各媒體爭相轉載,由此揭開了利庫路特賄賂案的序幕。1972年轟動美國朝野的“水門事件”,導致了尼克松總統的辭職,這件事的起因是1972年6月18日,《邁阿密生活報》揭露了有5個人潛入華盛頓水門飯店民主黨競選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器,當場被警察抓住。這件事就是被白宮輕描淡寫的“三等盜竊企圖”的“水門事件”。儘管後來尼克松連任了總統,但是由水門事件爲契機,民主黨對共和黨大肆攻擊,揭露出尼克松逃漏將近50萬美元個人所得稅及其他罪行,從而導致了尼克松的辭職。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