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黨權威的內生權威和外生權威
研究政黨權威,當我們瞭解了政黨權威的涵義、特徵及作用後,繼而進入我們研究視野的就是政黨權威的生成與構成,這是一個必須涉及的領域,因爲只有懂得了政黨權威的生成規律與構成才能更進一步明白人們爲什麼服從政黨權威,政黨權威是通過什麼方式發生作用的。
研究政黨權威的生成,就是要從發生學的角度瞭解政黨權威。組織行爲學認爲一個組織要想穩定地存在,就必須對組織內部成員進行控制,並不斷擴大對組織外部成員的影響。政黨作爲一種特殊的政治組織,如果要獲得長期的存在和長遠的發展,不但要對本黨的成員進行控制,而且要對黨外成員施加必要的影響,以獲得更廣泛的影響。進行內部控制,勢必使內部成員獲得某種服從,這種服從我們稱之內生權威;政黨通過施加自己對社會的影響力,使非黨成員產生服從,我們稱之爲外生權威。
(一)政黨內生權威
政黨內生權威,就是指政黨對其黨員的權威,這種權威是怎樣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鄧小平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事實上鄧小平在這裡提出了政黨內生權威產生的兩個條件,一個是理想信念,這裡的理想信念主要指的是政黨的意識形態。政黨靠其成員對它的意識形態產生認同而對他們實施軟約束。另一個是鐵的紀律,這是政黨對其成員的硬約束。靠這一軟一硬兩個約束,政黨形成了自己對其黨員的權威,使黨員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保證黨的決議在黨員中得到順利進行。下面就來詳細論述黨內生權威產生的兩個條件。
1.意識形態的認同
理想信念問題主要是指政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張。也可以說是政黨的意識形態。一個政黨必須把自己所信奉的意識形態輸入給其成員,使成員認可、承認這種意識形態,並將之內化爲自己的精神秩序,在行動中自覺遵奉。也就是說,政黨成員只有認同政黨的意識形態,政黨纔會具有權威地位。
那麼什麼是認同呢?認同一詞英文稱之爲“identification”,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是認定的意思,它是以認識與感情的弱性解釋人的自我觀念的形成的一種方法。一般而言,在人的思維過程中,爲他人的感情和經驗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經驗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間產生內心的默契,即稱認同。在認同理論中,政治認同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在現代政黨政治中,政治認同的核心內容則是政黨認同。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因爲歸屬於某一組織(無論是正式組織還是非正式組織)是人的本性要求。只有這樣,人才能產生安全感、穩定感。人們歸屬於某組織,就會認同這個組織的組織精神。這種特定的組織精神是一個組織建立和發展所必需的,它是組織生命的支柱,是組織成長的精神內核,同時也是組織的理想和奮鬥目標。這種組織精神一旦被組織成員內化,就會使組織成員的態度、價值觀、行爲方式符合組織的要求,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於一個政黨來說,它的組織精神就是指政黨的意識形態。政黨的成員只有認同了政黨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使政黨的權威地位日益增強。
意識形態一詞源自希臘文,最初的含義有觀念、學說的意思。英文中意識形態“ideology”可以理解爲思想體系、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意識形態一詞最早的使用者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家德斯拉特·德·托拉西(1754--1836),在《意識形態原理》一書中,他從哲學和政治學兩個維度來研究意識形態,將之規定爲:人們揭示觀念成見和偏見的根源的觀念科學或思想的科學。托拉西認爲意識形態作爲所有其他科學的基礎,它的目的就是對思想的來源進行理性的分析,揭示社會法則與理性法則的一致性,清除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淺見和謊言。在托拉西看來,意識形態不是一種純粹的解釋性理論,而是一種負有使命的拯救人類和爲人類服務的,使人類擺脫過去種種偏見的科學。托拉西的理論,曾一度被拿破崙所欣賞,成爲法蘭西共和國的官方學說。但後來又被拿破崙所拋棄並遭到鎮壓。所以長期以來西方一直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持否定的態度。但不管怎樣,自托拉西之後,意識形態引起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專家日益關注,並逐漸流行起來。
1927年,法國曼海姆出版的《意識形態與烏托邦》鉅著,對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認爲意識形態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廣義的意識形態,一種是狹義的意識形態。廣義的意識形態是指人們對於思想或觀念的一種肯定,它肯定思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狹義的意識形態所包括的思想與現實不合或超越現實。曼海姆認爲意識形態本身沒有認識論的價值,它只是由一定社會集團、社會階級、階層支持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是被維護現存制度或復辟過去社會制度的願望所曲解的一切思想;思想體系是既得利益或反動綱領的表現。在他眼裡,意識形態就是“烏托邦”。
西方經濟學家諾思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意識形態,他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提出意識形態是人們關於世界的一套理念,是使個人和集體行爲範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意識形態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安排的費用,成功的意識形態可以有效地克服“搭便車”問題,意識形態能協調人們的經驗,證明現行制度的合法性或起着凝聚團體的功能。在這裡,諾思把意識形態當作人們關於周圍世界的感覺和認識體系。
馬克思1845年發表《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了對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之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晚年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中都對意識形態問題進行了論述。但他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並不完整,只是提出一些觀點,而後來的學者則對其進行了歸納與總結。比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恩指出“人在自己生活的社會方式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築,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這裡,馬、恩提出了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重要原理,同時指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雖然物質生活條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這並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條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和社會意識形式相聯繫的。社會意識形式是從社會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比較自覺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思想觀念系統。科學理論、世界觀和方法論、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觀點—宗教學說等都是主要的社會意識形式。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宗教態度,哲學傾向等系統的、自覺的、定型化的社會意識屬於社會上層建築,它們組成爲一定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通常稱之爲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物質交往的關係的產物,它一經形成就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而社會意識形態既是社會思想上層建築,又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因此它具有複雜的社會功能。比如:第一,它爲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任何一個集團,都要利用意識形態,來論證它權力來源及存在的合法性,來維持自己的統治。第二,意識形態像社會水泥一樣對一個集團的成員產生一種凝聚、統一的作用。第三,它爲社會提供一種價值導向,使人們能夠團結一致,行動統一。第四,它對社會心理進行調節和引導,把人們的社會認識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第五,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使之產生不同的發展趨勢。
根據學術研究的慣例,一般是把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爲三種形式:政黨的意識形態,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意識形態。政黨的意識形態,是政黨的成員對周圍世界及政黨自身的認知體系,是一個政黨的黨員共同具有的認知、思想、信仰、價值等,也是該政黨政治綱領、行爲準則、價值取向的思想理論依據。政黨內生權威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黨自身的意識形態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1)政黨意識形態導向作用。
這種導向作用首先體現它爲政黨及其所有成員指出前進的目標,使全體黨員擁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自由、平等、博愛曾經是資產階級政黨所普遍信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它曾經作爲反封建的一面旗幟引導着資產階政黨的成員英勇奮鬥,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後來這種意識形態本身具有一定的階級和歷史侷限性,所以在社會中日益暗淡。而共產主義理想作爲無產階級政黨信奉的意識形態,爲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和建設提供了一種穩定而明確的政治導向,至今仍使無數志士仁人,爲實現最高理想而前仆後繼,奮鬥不息。
(2)辯護功能。
意識形態總是通過系統性的論證,以明顯的學術性、專門性術語表明羣體意識、制度是合理、合法的,羣體行爲的目標和方法也是正確和應該的,從而使個體確信自己採取與羣體一致的行爲是合理的和應該的。這就促進了羣體內部的認同和合法性信仰,抵禦外來的不同信仰,保持了羣體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從而能夠有效地鞏固羣體的團結。同樣政黨意識形態的辯護功能主要體現在它爲政黨的存在、執政以及政黨行爲提供“合法性”的辯護。政黨總是和政治權力相聯繫。它奪取政權的過程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過程,它執掌國家政權的過程,就是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過程。政黨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要吸取一定的社會成員參加,這些社會成員首先要在思想上信奉政黨的意識形態,然後在行動上加入政黨成爲政黨活動的積極分子,政黨的意識形態在吸收社會成員成爲自己的成員方面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政黨在執掌國家政權奪取了政治權力,成爲一個國家的執政黨以後,就會竭力證明自己奪取政權的過程是合法的,自己執政成效是顯著的。政黨通過自己意識形態行使辯護的功能把政黨的成員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了他對政黨自身的忠誠度,這樣政黨貫徹執行自己的方針、政策會更有力量。
(3)凝聚的功能。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的安東尼·葛蘭西十分重視對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他認爲一個政黨要爭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而成爲一個歷史集團,從而使社會成爲一個統一體,所以“保持整個社會集團在意識形態上的統一,意識形態起了團結統一的水泥作用”,一個政黨的意識形態集中反映了這個政治集團成員的共同意志和願望,它就像水泥一樣,發揮着粘合的作用,把政黨成員粘在一起,使政黨內部團結、穩定協調一致。
(4)約束功能。
一般而言,一個成功的意識形態有利於提高社會成員對誠信、忠誠等方面內容的效用評價,促進個體對法律法規、道德秩序的遵守,以儘量促進個人或小羣體避免按享樂主義和個人計算原則來行事,從而減
少機會主義行爲。政黨的意識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體系,它規範政黨的政治行爲和政黨成員的社會活動,提供一種是非優劣的判斷標準,正是因爲政黨意識形態這種功能,所以它能夠不斷約束來矯正政黨團體及其成員的行爲,減少錯誤行爲的發生。
任何一個政黨的存在,都是它所遵奉的意識形態的客體化,因爲政黨的政治行爲都是在意識形態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主體化政黨的意識形態就構成了政黨的靈魂。政黨成員認同了政黨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纔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政黨對內部成員的權威纔會油然產生。
2.用嚴格的紀律約束其成員
嚴格的紀律是政黨內生權威的重要保證,一個政黨對其成員的權威除了靠意識形態的認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靠紀律對其成員進行硬約束,只有這樣,政黨的權威功能才能得到切實加強。
從詞源學的意義上講紀律是指集體生活中心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作爲一種對人的行爲規範和社會秩序的約定的紀律,它又與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裡,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爲了生存,人類必須結伴而居,共同狩獵,集體農耕,這樣才能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共同的勞動使人們必須遵守共同的勞動紀律,有了勞動紀律的約束,共同勞動才能規範、有序地進行,勞動成果的分配才能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抵禦外來人羣入侵等活動過程中,原始人類也會形成軍事紀律等等,在階級社會中,紀律又與階級鬥爭和階級壓迫密切相關,它往往帶有鮮明的階級烙印。統治階級制定了一系列紀律用來約束被統治階級,以便把他們的行爲控制在不威脅他的統治的所謂秩序之內。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迫使紀律越來越完善和嚴密,紀律的種類日益繁多。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紀律也不會消失,因爲社會要有序、健康地運行,紀律還必須發揮一定的約束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隨着政黨政治的不斷完善,政黨的紀律逐漸成爲完備、嚴密的紀律。政黨的紀律一般是由政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併爲維護政黨的性質服務,爲實現政黨的奮鬥目標保駕護航。資產階級政黨的紀律維護資產階級的性質,爲實現資產階級政黨的奮鬥目標服務,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維護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爲實現無產階級政黨的奮鬥目標服務。政黨的紀律是黨內行爲規範的總稱。一般是指黨章和各項具體紀律規範。黨章是政黨的根本紀律,是制定各項具體紀律規範的基本依據,而各項具體紀律則是指黨內的制度、條例、準則等黨內規範性文件。政黨的紀律是一個政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爲規則,它對於政黨的組織系統和黨員的言行起着規範的作用,如果政黨組織和黨員違反了政黨的紀律,必然受到相應的懲處。
我們說政黨的紀律是政黨內生權威的基本條件,主要體現在政黨紀律的重要作用上。
(1)政黨的紀律是政黨任務順利實現的保證。
完成政黨的任務,需要紀律來統一全體黨員和黨組織的行動,保持政黨在思想上、行動上的一致性。一個政黨如果有嚴明的紀律,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能夠得到貫徹執行,黨的戰鬥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揮,黨的任務就能完成的好,一個政黨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它的戰鬥力就會削弱,即使它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政黨的任務就不能順利完成。
(2)政黨的紀律是維護政黨團結統一的有力武器。
政黨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不但要有政黨成員在思想政治上統一,還必須有組織上的團結與統一,政黨不是空中樓閣,而在處在社會中的政治組織,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必然在政黨內有所反映,因此黨內會存在不同的派別和思想上的對立。如果一個政黨允許各種錯誤思想在其黨內大行其道,不僅會導致思想上混亂,意識形態教化功能弱化,嚴重的還會導致組織行動上的不一致,從而使政黨的戰鬥力喪失殆盡。爲了保證政黨的團結統一,政黨一般都制定嚴格的紀律,把政黨的派系和黨員的自主行爲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分裂、瓦解黨的行爲一般都是政黨所堅決反對的。實踐也表明,政黨內部只要派系林立,政黨就不能團結一致,政黨的行爲和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比如,新加坡人行動黨在成立初期,由於內外派系林立,致使黨內的紀律鬆弛,大批黨員退黨,黨的戰鬥力、凝聚力一度降低至最低點。後來該黨在李光耀的領導下,逐步制定了嚴明的紀律,取締了一些分裂黨的派別組織,黨的戰鬥力纔得到逐步恢復。再如印度國大黨在印度曾經一度輝煌,但是由於黨內紀律鬆散,凝聚力越來越差,黨內的團結統一遭到破壞,國大黨內各宗派,你爭我奪導致了黨內四次大的分裂,多次小的分裂。一次次的分裂,削弱了國大黨的力量,致使組織渙散,許多基層組織名存實亡。
(3)政黨紀律的實施使政黨成員看到了政黨的希望,並進一步密切了政黨同它所代表的民衆的聯繫。
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掌着國家權力的執政黨,容易產生貪污腐敗的行爲。這些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損害了政黨在民衆中形象。政黨如果不採取嚴格的措施懲治腐敗現象,就會使這種行爲愈演愈烈,有正義的政黨成員就會怨聲載道,動搖其對本政黨的忠誠和信任度,民衆也會對該政黨喪失信心。一些政黨成員就會憤而退黨,政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動搖。蘇聯共產黨垮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腐敗現象氾濫成災,蘇聯沒有能夠採取切實的措施用紀律來懲處腐敗分子,所以威信每況愈下。以至於在反對勢力攻擊黨政府時,普通黨員和一些羣衆並沒有起來保衛黨的領導機關,而是選擇了離開,致使黨的領導幹部形單影隻,一個曾經得到黨員和羣衆擁護的黨落了個分崩離析的悲慘命運。
從政黨發展的歷史來看,無產階級政黨特別重視用嚴格的紀律來加強和維護黨的權威,這已經成爲無產階級政黨建黨實踐的一條成功經驗。作爲工人階級先鋒隊的無產階級政黨,從建黨之初就十分重視用嚴格的紀律來加強和維護自己的權威,以保證黨的純潔性和堅強的戰鬥力。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親自制定了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羣衆性的革命組織——國際工人協會。1859年5月18日,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指出,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否則將一事無成。巴黎公社失敗後,恩格斯認爲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爲缺乏集中的權威。
列寧也十分重視黨的組織紀律問題。他指出“在目前激烈的國內戰爭時代,共產黨必須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組織起來,在黨內實行像軍事紀律那樣的紀律,黨的中央必須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全體黨員的普遍信任,成爲一個有權威的機構,只有這樣,黨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後,列寧認爲更要強調黨內紀律,他說:“誰要是把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哪怕是稍微削弱一點(特別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那他事實上就是幫助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
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無論在建國前,還是在建國後,都十分重視用嚴格的紀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威。在長征期間,毛澤東等人同羅章龍、張國燾破壞黨的紀律,嚴重分裂黨的行爲進行堅決的鬥爭。毛澤東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重申了黨的紀律。(一)個人服從組織;(二)少數服從多數;(三)下級服從上級;(四)全黨服從中央。並強調“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在這個“四個服從”中,“服從中央”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關鍵所在。因此,毛澤東同志又特別提出:“必須堅決地克服地方存在着的某些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級黨委的政策和策略,執行他們自以爲是的違背統一意志和統一紀律的的極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克服無紀律的狀態的辦法就是“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建國後,黨中央粉碎了高崗、饒漱石分裂的陰謀,“**”期間,又打擊了林彪、四人幫的篡黨奪權的陰謀,從而強化了黨的紀律,維護了中央的權威。
在改革開放的新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多次向全黨重申:“必須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極大地加強紀律性,個人必須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必須服從上級,全黨必須服從中央。必須嚴格執行這幾條。否則,形成不了一個戰鬥集體,也就沒有資格當先鋒隊”,他要求:“共產黨員一定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遵守紀律的最高標準,是真正維護和堅決執行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
同無產階級政黨類似,一些資產階級政黨也是相當重視政黨紀律建設的,這些政黨也都制定了相應的黨章和黨內一些法規、條例、維護政黨的行爲。德國社會民主黨規定:凡因執意違背黨的聯邦代表大會或黨組織的決議,從而損害了黨的利益的黨員,或行爲卑劣或嚴重違背黨的組織原則的黨員,均須對其進行訴訟。意大利社會黨對於未能履行黨員應盡的政治和道義責任的同志,視情節輕重要分別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並要求辭去由黨指定的黨外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等處分,並在黨的報刊上加以公佈。在民族主義政黨中,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的章程中關於黨紀律的規定是比較詳細的,它的章程中不但規定了黨員必須遵守的二十條紀律,而且還對追究黨員責任、對黨員的處分和上訴的程序作了嚴謹的規定,對於維護該黨的權威起了重要作用,一些資產階級政黨不但規定了違犯黨的紀律所採取的懲罰性措施,還專門設立了黨的紀律監督機構。如法國保衛共和聯盟設立了全國衝突委員會,它的成員由中央委員會根據他們享有的公正聲望和法律素養選舉產生。該委員會負責受理當事人對省聯盟做出的懲戒決定提出上訴和對省聯盟、選區聯合會和支部選舉提出被取消的申訴。日本自民黨設立了黨紀委員會負責維護黨的紀律,振興黨風,同時還設立了三名會計監督人員負責平時監督經理,審議本黨的預算。
縱觀世界的政黨運作,政黨大都是政治運作的主體,黨員服從政黨的決議,努力去完成政黨的任務。但是也有例外,美國的政黨組織是十分鬆散的,特別是共和黨它的紀律維護相當薄弱,黨的中央缺乏真正的領導中樞,它的成員也無紀律觀念,他們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並且常將地方性的利益置於政黨的利益之上。一個社會成員可以臨時宣佈自己擁護某個政黨的主張,在選舉投票時可以因投某個政黨的票而成爲這個政黨的成員。而且在投票時,社會成員可以既投共和黨的票,又投民主黨的票。因此美國的政黨本身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約束其黨員的內生權威。
如前所述,無產階級政黨不僅在理論角度重視政黨的幾點建議,而且在實踐中也確實通過政黨紀律,維護自身的權威。總的來說,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鐵的紀律,二是自覺的紀律。鐵的紀律是強調黨的紀律的強制性,統一性和嚴肅性。1920年列寧在俄(布)第九次代表大會的講話中說,“需要有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組織,如果沒有這種紀律和組織,我們不僅不能支持兩年,甚至連兩個月也支持不了。”鐵的紀律的強制性突出地表現爲:某種意見或建議一經在黨的會議上通過,形成了決議,那就成爲必須執行的紀律,就具有了強制性和約束力。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黨在爲人民利益的鬥爭中保持行動統一,紀律的統一性就是指黨內無論職位高低,黨齡長短,功勞大小,都必須執行統一的紀律
,紀律的嚴肅性則是強調在黨內不管是誰,只要他違反了紀律,都要按照規定嚴肅處理。但在處理時,一般要嚴格按照“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慎重處理,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按照有關的組織程序辦理,而不搞一言堂和打擊報復。無產階級政黨紀律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自覺的紀律。這種紀律是建立在黨員自覺自願的基礎之上的。它是靠黨員的自覺性來維護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黨員之所以能自覺遵守黨的紀律,首先是因爲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全體黨員有着共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仰,是爲了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共同目標而自願結合在一起的。這是黨員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約束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其次黨的紀律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基礎之上的。黨員在黨內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黨員既是黨的紀律執行者,也是黨的紀律的制定者。黨的紀律集中體現了黨的根本利益,因而廣大黨員能夠自覺地遵守和執行。再次,從根本上說,黨員的這種自覺性,來源於黨員的政治覺悟、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自我犧牲精神。黨員的思想覺悟愈高,政治上愈成熟,黨的紀律就越加鞏固。
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鐵的紀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優勢。而這個優勢,又是實現全黨的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使其他各方面優勢充分發揮的一個重要保證。面對新時期的新任務,面對新形勢下的各種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和巨大挑戰,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堅決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加強和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只有全黨紀律嚴明,朝氣蓬勃,我們黨才能無往而不勝。
(二)政黨外生權威
如前所述,所謂政黨外生權威,就是指政黨對非政黨成員或者說其它社會成員所產生的服從關係。
在現實社會中,各個階級或團體在進行鬥爭時,必須要爭取社會上儘可能多的人的支持。越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支持,該階級或團體就越有可能在一個國家裡執政。與此相適應,代表本階級或團體的意識形態往往也會超越本階級團體利益,該階級團體的領導人就會“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政黨要達到爭奪政治權力、鞏固政權的政治目標,就特別需要自己的意識形態爲自己的政治目標服務。政黨的意識形態一經產生以後,政黨就不會讓它停留在書本上,政黨要千方百計把意識形態灌輸到更多人的腦海中,化爲實踐行動,這個過程就是政黨的意識形態世俗化的過程。政黨意識形態世俗化過程的結果就是政黨的意識形態成爲一種泛社會的意識形態,用以約束和控制社會成員的行爲。具體地說政黨意識形態對於政黨外生權威產生所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社會價值體系
一個政黨要想取得政權,必須構建能爲廣大民衆所接受的價值體系來吸取民衆參加奪取政權的鬥爭,當政黨取得政權後,他就要按自己的設想來改造和建設新的社會秩序,所以它也需要構建新的社會價值體系,使全社會認同自己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評判標準等。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價值體系之中,他們通過價值的選擇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穩定的、獲得廣大社會成員所認同的價值體系,或者說原有的價值體系崩潰了,社會成員社會就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各行其是,社會就會出現動亂。一個新舊社會的交替,新舊政權的更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更新。一個穩定、鞏固的社會,必定要有一個得到社會廣大成員認同和支持的社會價值體系,才能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所以政黨意識形態發揮自身的作用,必然要構建一個社會價值體系。這就是說政黨意識形態所提出的社會價值目標不僅要反映自己依賴的階級的要求,還要儘可能反映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要求。這樣就會統攝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價值目標。如果這些價值目標在總的方向上與社會價值目標相一致,就會避免或減少社會上不必要的內耗或衝突。要注意的是不切實際的社會價值目標的提出不僅會使社會統攝力下降,而且會使政黨的外生權威大大下降,難以完成既定的任務。對於社會成員來說,正確的價值目標的提出也指明瞭社會成員努力和奮鬥的方向、引導他們的價值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趨向一致,如果社會成員的價值目標與社會總價值目標不一致,他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甚至是處罰。
2.排除異己意識形態的干擾
在每一種社會形態中,往往有三種不同性質的意識形態:一是反映這個社會佔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併爲其服務的意識形態;二是反映已被消滅和正在消滅的舊經濟制度和舊政治制度的舊意識形態;三是反映現存社會裡孕育成長着新社會因素的意識形態。這三種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展開鬥爭,每一種意識形態都企圖擴大自己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從而引起社會分化和衝突。資產階級政黨的意識形態從來都是排斥無產階級政黨的意識形態的。當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相抗衡時,資產階級就會提出“非意識形態化”,以適應實施和平演變的需要。例如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西方總是淡化意識形態的鬥爭,強調經濟全球化。事實上他們就是要將資本主義的邏輯——資本積累、競爭和利潤最大化貫徹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試圖掩蓋其意識形態真正目的、用以迷惑世界的野心已昭然若揭。當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處於劣勢時,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就會直接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的排斥,公然反對共產主義。
我們知道,蘇聯解體和劇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意識形態的變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蘇聯的解體和蘇維埃政權的喪失是意識形態演變的結果。戈爾喬夫提出的新思維,民主化、公開化、多元論迎合國際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反共需要,使蘇聯共產黨對自己長期堅持的意識形態全盤否定,使意識形態全線倒戈,在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的瘋狂進攻面前,蘇共上下束手無策,屈膝投降,最後促使悲劇釀成。總結蘇聯解體反映出的意識形態工作方面的失誤,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更應該高度重視現階段意識形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和鬥爭,鞏固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改造人,以優秀的作品教導人,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這樣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纔會卓有成效地抵制資產政黨的意識形態的侵襲。
3.提升社會心理
社會心理是一種低水平的社會意識,它表現爲感情、風俗、習慣、成見、自發的信仰和信念等,是對社會存在比較直接的反映,是不深刻的、尚未完全深化的、處於混沌狀態的社會意識。在階級社會裡,由階級心理和民族心理相互交錯構成的社會心理,對社會意識的狀況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它有時可能會成爲一種積極的精神力量,有時會成爲一種消極的精神力量。比如說某種社會改革的進行如果在人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人們就會積極參與變革,推動變革的進展;如果這種變革超過了絕大多數成員的承受力,社會心理就會失衡,就會成爲一種消極的阻礙因素,影響改革的深入進行。正是因爲社會心理具有的這種複雜的、不穩定的,多向的特點,所以意識形態就應該對這種社會自發因素進行調節和引導,引導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避免產生消極的影響。此外意識形態可以把盲目的社會心理提升到理性的層面。比如說我們現在搞市場經濟,一方面,市場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的加大。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由於法制不健全,有些投機分子鑽了法制的空子,發了橫財,而一些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勞動者未能快速致富,他們會對社會不滿,對黨的政策不滿意。隨着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需要進一步盤活國有資產,一大批工人就會下崗,他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並且面臨着重新就業的挑戰。而一些原來國有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雖然沒有治理好企業,生活卻衣食無憂,下崗失業工人心理也會失衡,這些都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政黨的意識形態要對社會心理進行引導,通過各種方式教育社會成員,使他們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參與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爲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總體目標,要犧牲一些個人利益,以促進改革走向理性發展的軌道,最終所有社會成員都會從這場改革中受益。
4.提出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道德規範
道德是調整社會成員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爲規範的總和。它包括倫理思想和在倫理思想指導下人的行爲所體現的情感、風格,情操等等。道德是一種依靠社會輿論、社會成員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它比較直接地反映社會成員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相互關係,並使這些關係更全面、更細緻地體現在社會成員的行爲之中。道德是一個社會實施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德在社會控制中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道德辯護,爲統治階級統治的合法性提供合理、合法的道德解釋,用來控制被統治階級。(2)提出合理的社會道德規範,並運用一定政治、法律、哲學理論給予支持,引導社會成員個人行爲與社會道德規範取得協調。(3)道德關懷。在社會團體內外形成道德關懷氛圍,引導團體成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約束。政黨的意識形態所倡導的道德規範必須合理,合乎社會成員共同的約定,這樣廣大社會成員才能自覺遵循,道德對社會實施控制的作用,才能正確地實現。
5.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廣泛而相當複雜的社會現象。所謂生活方式,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由生產方式決定的,並在各種社會因素制度下形成的某個社會共同體成員的行爲方式、生活習慣、傳統秩序的總和,也可以說是在特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直接指導下形成的穩定而典型的生活模式。一般說來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社會消費方式、社會服務方式以及文化娛樂方式等。綜觀歷史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會給人以力量,促使人奮發向上,同時也會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落後、腐朽、愚昧的生活方式會使人意志消沉,社會頹廢。在任何社會形態中,生活方式都與一定的意識形態有着密切的聯繫,也可以說,生活方式是一定意識形態的具體化。所以政黨的意識形態要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禁講排場、擺闊氣、揮霍公款。只有艱苦奮鬥,才能取信於民,樹威於民。政黨的意識形態如果不能摒棄落後、愚昧、腐朽的生活方式,任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意識形態指導下的價值觀念大行其道,社會成員就會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社會就會成爲一潭死水,沒有活力,人類文明的腳步將會停滯不前。我們中國共產黨應該充分重視意識形態對社會成員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力消除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積極抵制和克服資本主義腐朽意識形態的侵蝕,採取各種措施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