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方與圓 > 方與圓 > 

第26章 方圓相濟,無往不利 (3)

第26章 方圓相濟,無往不利 (3)

對於生活於三維空間的我們來說,時間似乎永遠是個未解之謎,我們不可能像科幻電影當中那樣“回到未來”。但也正因其不可解,讓我們時時都充滿了對下一刻的期待。

既然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也就不必整日尋尋覓覓地去尋找什麼,而安止於當下這一刻。當我們真正接受了這種無時不在的不確定性之後,這本身就會形成一種“確定性”,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心安情悅、自得其樂。

並且如果我們的心態是放鬆的、開放的,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達觀、超脫的態度,不會糾結於問題本身——這就是幽默。

幽默是人類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一種高級情感活動和審美活動,它往往產生於人類對自身所處困境,對自身弱點、侷限性的反思與自嘲,是無可奈何之後的樂觀與反諷。

任何庸劣的價值取向和因循固陋的思維方式,都與幽默無緣。幽默,是最具“原創性”的,你不可能像人們說的“一輩子就靠一個笑話活着”。當一個段子被說上十幾次之後,它的“幽默係數”也就所剩無幾了。

記得有一年的春晚上,“我唱的不是歌,是寂寞”這句誕生在電影中的流行語被幾個小品、相聲反覆拿來“引用”,真是不得不佩服創作人員腦力的貧乏程度和導演“獨樹一幟”的鑑賞水平。

這就像把別人嚼過的口香糖撿起來放在自己嘴裡,然後還在觀衆面前津津有味地嚼着,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再吹出幾個泡泡來,以博得大家的一片喝彩。其實他們不知道,這種拙劣的搞笑,已經讓觀衆把這輩子喝的第一口奶都吐出來了!

幽默,不單單是逗人一笑而已,其背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思想或情感作支撐。卓別林的電影,除了那些滑稽、誇張的動作,我們能夠體會到的一定還有更深的東西。

《大話西遊》之所以成爲經典,是因爲它裡面有濃得化不開的愛情作依託,有深契人性深處的東西!我們反觀之後的《情癲大聖》和《越光寶盒》,最初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已經讓位於俗爛不堪、空洞無物的肢體動作了。前者就像一位倚欄獨立,貌脫凡塵的女子,一見便讓人魂夢繫之;而後兩者,就只能形容爲千年之後這位女子的屍骨了,讓人不忍再看第二眼。

中國的小品、相聲藝術也是這樣,在馬三立、馬季等前輩們過世之後,這些傳統藝術似乎也走到了窮途末路。最初對人性弱點、社會醜惡現象的挖掘與諷刺,已經變成了純粹對人體感官的刺激。前者就像李安的《色·戒》,後者就像港臺的三級片;雖同樣含有性的成分,一個已經進化到了藝術階段,一個還停留在階段——一個屬於人,一個屬於獸。

在文學作品當中,更是不能少了幽默的,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文學門類:黑色幽默。它跟卡夫卡創立的現代派文學,之後的存在主義哲學、荒誕派戲劇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社會的工業化、人的異化的產物。

黑色幽默,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它往往用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相“混搭”的形式來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殘酷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

黑色幽默發源於西方,更確切地說是美國。在中國,王小波是一位難得的把黑色幽默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現代作家。我們看一些例子就知道了,他這樣形容某些領導開會時的發言:只要這些領導的嘴一張開,就像上大號放鬆了肛門括約肌,根本不能控制自己。

他談到人對痛苦的適應性: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倖福。假如你是一隻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裡,就會把在豬圈裡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豬的記性是被逼成這樣子的,不能說是天生的不好。

他說到人生的目標:唸書就是爲考大學,考大學就是爲讀博士,讀博士就是爲以後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爲貪污公款。

他說到夢跟現實:夢具有一種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有一種真實的荒誕性。

錢鍾書先生也是一位少見的幽默大師,在他的小說《圍城》中,他猶如一位冷靜超遠的旁觀者,運用各種機智的反語、雙關、諧音、對伏、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軼聞,以幽默的筆法諷刺時弊,描摹人物世態,調侃“芸芸衆生”。常以平易的筆觸,在貌似嬉筆中予以淋漓盡致的嘲諷和描寫,令人稱奇。

例如:鴻漸對鮑小姐的好像不經意地說的一句“咱們今天都是一個人睡”產生了念頭,直回到船艙心也靜不下來,他感覺“打消已起的念頭彷彿跟女人懷孕要打胎一樣的難受”;

他諷刺溜鬚拍馬之人:拍馬屁跟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他寫行人雨天在泥濘的路上鞋底上沾的厚厚的泥巴,逗趣說那“抵得貪官刮地皮”;

又如他說“鮑小姐那類女人”是不“傷春”的,“一切衣服在她身上像只軟木塞之於酒瓶口,不需要酒的時候才需要瓶塞”,一個生動的比喻就能使讀者對鮑小姐的生活作風瞭然於胸;

還有方鴻漸在省立中學作報告時大談鴉片、梅毒,令“那記錄的女生漲紅臉停筆不寫,彷彿聽了鴻漸最後的一句,處女的耳朵已經當衆失去貞操”。

看過這些幽默、風趣的句子,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們的“另類”語言智慧。在人際交往當中,幽默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幽默是一種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

幽默的語言,往往能使社交氣氛輕鬆、融洽,利於交流。有一次,林語堂參加臺北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在他說話之前,很多領導發表了長長的講演。輪到林語堂說話時,他看看錶,已經十一點半了,馬上就是飯點了,於是站起來說:“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他的另一個笑話已經傳遍了世界:“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安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婦。”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雙方爭論激烈、劍拔弩張、僵持不下,由於第三者一兩句幽默的話,即可使爭執的雙方啞然失笑、撒手言歡、化干戈爲玉帛。

在一個死氣沉沉、單調乏味的場合,也往住會因爲某個人的幽默談笑,打破了這種沉寂局面,活躍了人們疲憊麻木的神經,從而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自然輕鬆的氛圍。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幽默是化解人類矛盾的調和劑,是活躍和豐富人類生活的興奮劑,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活動和絕美的行爲藝術。

一句得體的幽默,它所帶來的感情衝擊往往能消除人際間的誤會和紛爭,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融洽。如果可以寓教育、批評於幽默之中,就更易使聽者接受。

在飯館裡,一位顧客把米飯裡的砂子吐出來。一粒一粒地堆在桌上,服務員看到了很難爲情,便抱歉地問:“淨是砂子吧?”顧客擺擺頭說:“不,也有米飯。”

一句“也有米飯”,形象地表達了顧客的意見,以及對米飯質量的描述。運用幽默語言進行善意的批評,既很好地達到了批評的目的,又避免出現使對方難堪的場面,可謂是一箭雙鵰。

中國古代也有一個類似的的故事:

艾子有一個孫子,年齡有十多歲,性情懶惰頑劣,不愛讀書。艾子非常討厭他,經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兒子只有這麼一個孩子,時常擔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當父親杖打孩子時,他都在一旁含着淚求情。

艾子看到兒子的可憐相,愈加憤怒,教訓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難道不是好意嗎?”邊說邊打得更厲害了,兒子也無可奈何。

一個冬天的早晨,下着鵝毛大雪,孫子在院子裡摶雪球玩。艾子發現了,脫光孫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凍得他渾身發抖,直打寒顫,煞是可憐。兒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脫去衣服跪在其子旁邊。

艾子見了,驚問道:“你兒有過錯,理當受此懲罰;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塊?”

兒子哭着說:“你凍我的兒子,我也凍你的兒子。”

艾子聞言,不由大笑了起來,便饒恕了他們父子。

幽默還有自我解嘲的功用。林語堂說:智慧的價值,就是教人笑自己。在對話、演講等場合,有時會遇到一些尷尬的處境,這時如果用幾句幽默的語言來自我解嘲,就能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緩解緊張尷尬的氣氛,從而使自己走出困境。

一次,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去一個大城市演奏。鋼琴家走上舞臺才發現,全場觀衆坐了不到五成,見此情景他很是失望。但他很快調整了情緒,恢復了自信,走向舞臺的腳燈對聽衆說:“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票。”

音樂廳裡頓時響起一片笑聲,爲數不多的觀衆也立刻對這位鋼琴家產生了好感,聚精會神地開始欣賞他美妙的鋼琴演奏。

要懂得使用幽默的技巧,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一個才疏學淺、舉止輕浮、孤陋寡聞的人是很難生出幽默感來的。要學會幽默的藝術,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胸懷,樂觀的性格;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熱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要有高尚優雅的風度和鎮定自信、樂觀輕鬆的情緒;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會幽默,其實也不是特別難,非要達到以上的所有要求。在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都能變得幽默,它並不是天才、高智商、喜劇演員的專利品。只要你學習讓嘴角往上翹,換個新鮮角度欣賞事物,即可學會幽默,走出尷尬。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懂得幽默的藝術之後,一定不能亂用,否則就容易出亂子。

據說蕭伯納少年時就已經很懂幽默了,但是由於他濫用幽默、出語尖酸,使得人們聽他說一句諷刺挖苦的話,便有體無完膚之感。

有一次,一位朋友在散步時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不錯,非常風趣可樂。但是大家常常認爲,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爲他們都感到自己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都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

朋友的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從此他改掉了濫用幽默的習慣,而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終於建立了他在文壇上的極高地位。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學會恰當地運用幽默,會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順利,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幽默是生活的調味料,它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但是,再好的調味料都不能濫用!就好比用鹽,用一點可以使菜味鮮美,但放得太多,可能就會把人給“齁死”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