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共和國大閱兵的故事 > 共和國大閱兵的故事 > 

第三章 1984年:建國35週年大閱兵

第三章 1984年:建國35週年大閱兵

1984年:建國35週年大閱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閱兵史曾一度陷入停滯。誰也沒想到,這一停,25年的滄桑歲月已匆匆走過。

鄧小平復出後,提出“把軍隊訓練得像個軍隊的樣子”,並指出要把一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擺一擺給大家看,給人民看”。由此,1981年9月19日,人民解放軍在華北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式。這次閱兵,也成了國慶35週年閱兵的一次盛大預演。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在首都北京舉行了成立35週年國慶閱兵。這是繼中國人民經歷“**”動亂之後,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由於之前已有20多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這次閱兵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沙場秋點兵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10年“**”的動亂,全國局勢逐步趨於穩定。

1977年7月,73歲高齡的鄧小平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低調復出,恢復了在1976年4月天安門事件時被撤銷的全部職務。這是他“三起三落”傳奇人生中的第三次輝煌崛起。隨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徹底吹散了多年的陰霾,黨和國家迎來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

1979年1月1日,鄧小平的畫像出現在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標題寫着:《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時代》週刊評論說,鄧小平獲選爲1978年度風雲人物是因爲鄧小平把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了,讓中國走向世界,同時讓世界走進中國。

不久,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被選舉爲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爲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在新一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軍隊積極穩妥地開展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組織上的清理整頓,平反大批冤假錯案,使全軍在思想認識上達到了高度統一。

同時,人民軍隊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被迫進行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出色地履行了保衛國家領土、主權的神聖職責。在此形勢下,新時代的閱兵呼之欲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盤馬彎弓,蓄勢待發。

1980年9月17日中央軍委舉辦全軍高級幹部研究班即“801”會議。各軍區軍兵種的高級將領對國際形勢、外軍動態、世界軍備局勢、解放軍現狀和軍事裝備狀況等,展開討論研究,並取得了共識。

“801”會議後總參謀部提出進行華北軍事演習的設想,並上報軍委。軍委主席鄧小平隨即作出批示。總參謀部向北京軍區下達於1981年秋季在華北地區組織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的任務,演習代號“802”。下決心搞這樣大規模演習,需要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戰略家的膽略氣魄。當時,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並不樂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的鬥爭愈演愈烈,蘇聯仍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中國的南部和西南邊疆也不安定,國家面臨着霸權主義的威脅。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成爲人民解放軍面臨的緊迫任務。

中央軍委把這次演習任務交給北京軍區組織實施。按照鄧小平的設想,北京軍區迅速擬出了初步的演習方案。

1981年3月10日上午,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和副總參謀長張震帶着北京軍區準備的第一個方案和總參準備的第二、三個演習方案,向鄧小平彙報“802”會議和華北地區演習的準備情況。

第一方案,進行方面軍防禦戰役演習。主要演練四個科目:一是模擬敵軍集羣坦克進攻;二是空降反空降;三是陸軍師堅固陣地防禦;四是戰役預備隊反突擊。參加演習的兵力,共計13個師零12個團又5個營,10.5萬餘人,汽車8600輛,坦克850輛,裝甲運輸車386輛,火炮1763門,飛機178架。第二方案,方面軍編成內的防禦戰役演習。減去空降反空降的科目。參加演習的兵力壓縮到5萬餘人。第三方案,只搞集訓,進行戰場勘察和集團作業,不搞演習。

鄧小平靜靜地聽完彙報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搞這麼一次實兵演習有好處,我們部隊可以實際鍛鍊一下,也可以看看部隊訓練的成果。這樣大規模的演習我們好久沒有搞了,要搞合成軍,天上地下都該有吧!這樣的演習對軍隊有鼓舞作用,可以提高部隊實戰水平。鄧小平說,你們報來了大、中、小三套方案,就按北京軍區準備的第一方案,下決心搞一次。

接着,鄧小平話鋒一轉,神情凝重地說,部隊閱兵式、分列式也好久沒搞了。不能說閱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義,這些東西對部隊的作風培養是很有作用的。現在有的部隊懶散得不像個樣子,我想適當的時間要搞一次閱兵。通過閱兵式、分列式,把軍隊擺一擺給人民看,對軍隊在人民中的觀瞻有好處,這樣能加強軍民關係,使軍民關係更好些,對加強軍隊訓練也有作用。就這樣,從1960年停止並塵封在歲月中的閱兵再次被鄧小平提了出來。

古兵書雲:“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鄧小平是曾經指揮千軍萬馬鏖戰沙場的軍事家,深知訓練對於一支長期處在和平環境的軍隊的重要性。

這次談話後,鄧小平在總參上報的演習方案上批示:“同意第一方案,力求節約。”鄧小平強調,“這筆錢還是要花,要搞好一點兒,要把軍隊的士氣鼓一下,要把軍隊訓練得像個軍隊的樣子!”

1981年9月19日,這是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日子。這一天,在華北張北地區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秋陽燦爛,金風輕拂,巨大的“八一”軍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裝備着現代化武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民解放軍海、陸、空部隊,英姿勃勃地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閱兵後,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講話:“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爲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隊伍。”

通過華北大閱兵,人民解放軍指揮水平和部隊協同作戰的能力得到了鍛鍊,軍政素質得到全面提高。1981年9月的華北大閱兵,雖然是共和國曆史上一次沒有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的閱兵,但在共和國閱兵式上,卻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意義。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決定,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建國35週年國慶閱兵。

萬事俱備

1984年,中國改革已經邁入第七個年頭。這一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拉開了帷幕。同時,人民軍隊在這一時期也已經發展成爲全面軍種的合成軍隊,武器裝備正向着機械化、自動化、電子化方向發展,潛地導彈、地空導彈、中程導彈、遠程導彈紛紛亮相,標誌着中國國防現代化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在建國35週年到來之際舉行國慶閱兵,要通過閱兵活動,振奮民族精神,鼓舞愛國熱情。檢閱現代化建設成就,增長現代化建設志氣。

198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建國35週年慶祝和閱兵籌備工作併成立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萬里任組長、總參謀長楊得志任副組長,日常工作由胡啓立、喬石和田紀雲負責。

隨後,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主持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了1984年閱兵活動必須要遵守的六條原則:一是受閱部隊爲1.5~2萬人,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二是受閱部隊要着新式軍裝,武器裝備要新一點、精一點、好一點;三是改變國慶閱兵程序,由國慶閱兵總指揮向中央軍委報告後即開始閱兵,國防部長不再講話;四是整個受閱部隊的組織工作由閱兵領導小組負責;五是受閱部隊到北京集中時,不能佔據公園,可以進駐機場;六是搞好國慶閱兵部隊訓練、合練和預演。

1983年12月10日,慶祝建國35週年活動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明確指出,這次閱兵陸、海、空軍以及第二炮兵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都要參加。隨後,閱兵總指揮部成立,秦基偉任總指揮,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馬衛華、參謀長周衣冰任副總指揮,下設辦公室對籌備工作進行領導。

中央軍委決定在35週年之際舉行的這場大閱兵,是一次真正的現代化大閱兵,尤其是在武器精良和先進程度上,都不是歷屆閱兵式能比肩的。1984年3月2日,周衣冰受閱兵領導小組委託,分別向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彙報了閱兵方案,並獲得批准。

按照閱兵方案,此次受閱部隊10,370人,各種作戰飛機117架,導彈189枚,坦克裝甲車205輛,火炮126門,火箭佈雷車18輛,輕武器6429支(挺),汽車2216輛,組成46個方(梯)隊。其中地面方隊42個,包括1個儀仗隊,6個軍事院校方隊,5個徒步方隊,水兵、 空降兵、女衛生兵、武裝警察各1個方隊,2個302反坦克導彈方隊,7個炮兵方隊,1個火箭佈雷車方隊,1個523輪式裝甲輸送車方隊,3個六三式履帶裝甲輸送車方隊,6個坦克方隊,1個海軍導彈方隊,2個地空導彈方隊,1個戰略導彈方隊,男女民兵各1個方隊。空中梯隊共有4個,最大的機羣爲9機編隊,比10週年空中編隊增加4架飛機。各種受閱武器裝備共28種,全部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其中19種是新裝備,具有現代水平,有的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

閱兵方案通過後,各項籌備工作也相繼展開。爲了國慶35週年的隆重慶典,雄偉壯麗的天安門也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1984年人們看到的天安門與1949年的並不是同一座城樓。

這是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其實在建國後,國家曾多次撥款對天安門進行修繕保護,但只是一些小修小補。1964年河北邢臺發生地震後,天安門城樓的損壞變形更加嚴重了。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樑、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1970年,爲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那次天安門城樓重建,是新中國成立後整修天安門規模最大、較徹底的一次。當時國家正處在“**”和中蘇關係緊張的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所以這次重建是極端機密的。

當時,完全由共產黨員組成的施工隊用葦蓆大棚將天安門圍了起來,即使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和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天安門發生了什麼。根據毛澤東“原樣不動,尺寸不變”的批示,在中央和全國21個省市216個部門的全力支援下,1970年4月7日,一座嶄新的天安門矗立起來了。

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所有的木質構件都做了防腐、防蟲、防火處理,鐵質構件均鍍鋅防鏽。增添了廣播電視、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釐米。這是因爲設計人員和工人師傅們在施工中吸取了明朝的建築手法,增大了斗拱部分尺寸,又調整了屋頂的舉架,增加了屋面坡度使之上翹的緣故。

由於這次重建正值“**”期間,修繕中將勾頭及瓦頭滴水的龍紋改爲葵花紋,將棚頂位置原來金龍和璽的圖案改成了西番蓮圖案。

1984年爲了迎接國慶,政府組織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考慮到城樓頂上彩燈、廣播新聞、電影等電器線路較多的原因,將彩燈電纜線單取線路,引出大頂部位並安裝了避雷器,並重新對天安門油漆彩畫,城樓內改爲龍草和璽彩畫,坐龍天花,外檐彩畫,將“**”中的西番蓮彩畫改爲金龍和璽,使象徵中華民族的金龍在城樓上得到恢復。

1984年10月1日,修繕一新的天安門沐浴着陽光,金碧輝煌,氣象萬千,以完美的姿態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閱兵村訓練

1984年,在間隔了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共和國將再度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和羣衆遊行。爲此,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極其重視,閱兵前鄧小平曾親自下達批示:“世界一流,國際前茅。”

據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員的張廷發將軍回憶,35週年的國慶大閱兵,中央軍委對受閱部隊的明確要求是:步兵一步不差,空軍一秒不差。

這一年,經歷了嚴格的挑選過程之後,各受閱部隊組建完畢,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數萬名官兵,陸續向北京近郊的幾個指定位置集結,開始進行閱兵前緊張、嚴格、艱苦的訓練。

由於此次閱兵與國慶相比,受閱隊伍中摩托化、機械化部隊數量大,軍兵種多

,技術裝備複雜,物資技術保障要求高,以往那種各自分散駐訓的方法已經無法適應要求。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閱兵指揮部決定,分別在北京沙河、通縣、南苑三個機場修建臨時訓練區,實行集中駐訓。

施工單位按照閱兵指揮部的要求,晝夜施工,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修築了道路50餘公里,鋪設訓練場90萬平方米,並設置了配套的生活設施。

很快,在昔日雜草叢生的機場空地上,數千頂草綠色帳篷和一幢幢銀灰色的木板房排列得井然有序,一條條水泥方磚砌成的公路平坦開闊,還有配套的官兵服務中心、太陽能浴室、圖書閱覽室和便利的供水供電設備。整個營區顯得乾淨清潔,既有軍事化色彩,又透着濃濃的人性化,人們將這裡稱爲“閱兵村”,這個稱呼也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閱兵訓練分爲五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984年3月至5月),進行徒步方隊的單兵基礎訓練和車輛方隊、飛行梯隊駕駛技術訓練;第二階段(6月1日至7月15日),地面方隊和空中梯隊分別進行綜合訓練,逐步達到整齊劃一、威武雄壯的要求;第三階段(7月16日至8月15日),按閱兵程序組織各方(梯)隊進行四次合練,重點模擬演練閱兵式和分列式;第四階段(8月16日至9月5日),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夜間適應性訓練,熟悉閱兵程序、指揮方法和場地環境;第五階段(9月6日至23日),按閱兵程序進行兩次預演。

受閱部隊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認真投入到訓練當中。爲練習端正挺拔的軍姿,戰士們對着鏡子緊緊貼着牆根站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爲練習正步,戰士們在兩條腿上都綁上了一個一斤重的沙袋,跑操時還往腿上各加了三斤;爲了練腰功,身上綁木架,捆揹包帶,頭上頂帽子;爲練繃腳尖,跪在地上壓腳面。

頭頂烈日毒曬、腳踏熱浪炙烤訓練,對於每一名受閱官兵而言算得上小菜一碟。從早操開始到夜間就寢,每天流的汗水可以用桶計量,走的里程不亞於紅軍的萬里長征。但在閱兵村裡,大家都盼望風雨天的來臨,並不是這樣的天氣不訓練,而是在這種天氣裡訓練,能得到一絲清涼。

“一天基本都在十個小時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參加過35週年閱兵式的退伍老兵李宗琪回憶說,每天的訓練內容基本相同,訓練內容非常單一。而且,當時天氣特別炎熱,受閱官兵生活條件特別艱苦,都統一住帳蓬,官兵們體力消耗很大,加之機械化方隊要重點進行基礎訓練、技術訓練和意志訓練,有的腳上磨出了泡、磨出了血,有的腳練腫了,有的累病了,但大家都在堅持。

對於步兵方隊來說,最苛刻的要求莫過於指揮部規定眼皮眨動的次數爲三分鐘一次,“40秒不眨眼”成爲官兵訓練中遇到的一道坎。通常情況下,眼睛自然眨動一次是幾秒種,如有意識地延長眼睛眨動時間,眼睛會立即出現乾澀反應,馬上影響到大腦。爲了統一標準,他們開展“瞪眼”訓練,採取“支夾子”、迎風站等土辦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地訓練,每名官兵都練就了“40秒不眨眼”的硬功。

至於裝甲兵方隊,則更近似於“雞蛋裡挑骨頭”,因爲裝備方隊必須把戰車等速訓練時間誤差控制在0.05秒。 1秒,在常人眼裡就是一眨眼的工夫;0.1秒,更是轉瞬即逝;而0.05秒,如此精準的訓練精度對官兵們的挑戰不言而喻。爲提高成績,官兵每天坐在近60攝氏度高溫的駕駛室裡,反覆體會琢磨,拿捏油門用力幅度等,流了多少汗水誰也說不清楚,每天大家除了就寢外,身體基本都被汗水浸溼着。

1984年的閱兵村裡,第一次出現了女兵的青春身影。女兵方隊是這次受閱方隊中一道最明媚、亮麗的風景。女兵參加閱兵,是共和國閱兵史上的第一次。這支女兵方隊是由北京軍區軍醫學校的學員組成。

女兵方隊組建後,女兵們的訓練標準和男兵完全一樣。要求達到以標準姿勢立正站立1小時以上,齊步、正步每步75釐米,一分鐘走116步。在春寒料峭的早春,爲了練軍姿,她們常常迎着寒風一動不動地站兩個小時,有時天下起了小雨,雨伴着雪打在臉上,鑽進衣領裡,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在夏季,最熱的時候帳篷裡的溫度達56攝氏度,水泥地面是60攝氏度以上。女兵們在這裡進行封閉訓練。每天千萬次地重複着同一個動作,聽着同一個口令:“標齊、對正。”烈日下50分鐘走幾趟100米正步,不僅汗水能把渾身溼透,鞋裡都能倒出汗水來。

在7個月的時間裡,受閱的徒步方隊平均完成訓練日208個,2023小時;地空導彈方隊平均完成訓練日154個,709個摩托小時;空降兵徒步方隊走過的路程達到了1萬公里;空中梯隊組織訓練1.66萬架次,飛行1.1465萬小時,平均每個飛行員飛行142.5架次、98小時30分鐘。

經過強化訓練,受閱人員個個精神抖擻,軍容嚴整,動作標準,方隊隊列達到了“三等”(等間隔,等距離,等速度)、“三線”(隊列縱、橫、對角一條線)、“兩不差”(時間不差分秒、間隔距離不差分毫)。

1984年9月6日夜間至7日,第一次預演開始了,中央軍委領導、閱兵領導小組和閱兵總指揮部審查了這次預演;第二次預演於9月22日夜至23日拂曉進行,受閱部隊與羣衆遊行隊伍參加。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讚揚了受閱部隊的成績。

英勇頑強的人民子弟兵經過了艱苦訓練和共同努力,終於圓滿地完成了閱兵的各項準備。歷經百日磨鍊,只待一朝亮劍驚天下!

大閱兵現場

1984年10月1日,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修飾一新的天安門城樓七彩斑斕,雄渾壯觀。14個紅彤彤的大宮燈點綴在城樓四周,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更增添了一份喜氣。城樓正中央高掛着毛澤東的巨幅畫像,廣場南面遙相呼應着孫中山的大幅畫像,城樓對面的東、西兩側,豎立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巨幅畫像。

廣場東西兩側,林立的紅旗迎風招展。標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週年”橫幅的兩個大氣球上,掛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花籃。廣場上10萬名身穿鮮豔服裝的少先隊員、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一早就排成整齊的隊伍。他們手持花束,輪番變換出五個巨大圖案:金色的國徽和年號“1949—1984”;綠底白字的“祖國萬歲”;紅底白字的“振興中華”;綠底白字的“保衛和平”;紅底黃字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整個廣場從空中到地面,色彩繽紛,蔚爲壯觀。

上午9時40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烏蘭夫等一起來到天安門城樓。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和夫人、贊比亞總統卡翁達和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也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

上午10時,陸、海、空軍共1200人組成的聯合軍樂團高奏國歌,28響禮炮齊鳴。廣場上數十萬人仰頭肅立,向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致敬!

禮炮的轟鳴聲還在空中迴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已經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健步走下城樓,登上了一輛紅旗敞篷檢閱車。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上前報告:“軍委主席: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請檢閱!”

軍樂隊奏起閱兵進行曲,檢閱車緩緩地向東駛去,駛過一列列等待檢閱的部隊。時年整80歲的鄧小平神采奕奕,興致勃勃,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引導下閱兵,檢閱這支自南昌“八一”起義後歷經戰火洗禮、經歷“文革”政治動亂衝擊而又重新邁開大步前進的英勇軍隊。

伴着雄壯的“進行曲”旋律,鄧小平首先檢閱了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儀仗隊,而後依次檢閱各方隊。鄧小平的個頭不高,但很有風度,他的那種自信傳遞給指戰員們以極大的力量和鼓舞。

“同志們好——”

“首長好!”

“同志們辛苦了——”

“爲人民服務!”

領袖激勵的聲音和官兵們豪邁的聲音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從一個方陣到另一個方陣,在廣場上空久久迴盪。

10時30分,檢閱完畢。鄧小平主席重新登上天安門城樓,發表了振奮人心的講話。

他在講話中談到了中國當前的主要任務和對外政策,滿懷信心地宣佈:最近幾年的情況說明,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宏偉目標是能夠達到的。中國堅決主張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一切侵略和霸權主義。中國將長期堅持對外開放,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展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關係……

10時23分,鄧小平的講話在他高呼“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口號聲中結束。隆重的分列式宣佈開始,列隊於東長安街的受閱部隊42個方隊以最快速度開進到各自的預閱起始位置。

10時29分38秒,在雄壯的《解放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在鮮豔的“八一軍”旗引導下,42個方隊自東而西,浩浩蕩蕩地開了過來。首先跨上分列式閱兵起始線的是由陸、海、空三軍指戰員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他們護衛着鮮紅的“八一”軍旗,率先進入天安門廣場。

接踵而來的是軍事院校方隊、步兵方隊、水兵方隊、空降兵方隊、女衛生兵方隊、武裝警察方隊和男女民兵方隊,依次進入天安門廣場。

這些徒步方隊,邁着整齊而又剛健的步伐,彷彿變成一個人正步走來。橫看一條線,豎看一條線,斜看還是一條線,像一座座威嚴的大山,構建成偉大祖國的萬里鋼鐵長城。這次國慶大閱兵,名團、勁旅、雄師齊上陣,許多有榮譽稱號的部隊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有參加過秋收起義、平江起義和井岡山反“圍剿”鬥爭的紅軍連隊;有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的英雄部隊;有在解放戰爭中爲扭轉華東戰局而血戰泉城的“濟南第一團”;有把紅旗插在太原城頭的“大功團”、“猛虎連”;有在渡江戰役中突破長江天險、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鋒營”。還有當年進軍大西南、參加成都大會戰的劉鄧大軍中的老部隊,新一代軍人帶着新的捷報來接受老首長的檢閱。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英雄出。老一代功在民族,新一代繼往開來,在這些英雄部隊中又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英雄模範、人民功臣。

裝甲厚、防護力強的新式坦克方隊走過來了。

口徑大、配備有許多儀器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火炮方隊走過來了。

運載戰略導彈的巨型黃河牽引車方隊走過來了。

好似小山一般的火箭佈雷車方隊走過來了。它速度快,機動性強,能夠在瞬間用火箭把一羣羣地雷帶到目標區上空,在接近地面時彈體自行脫落,使帶雷傘迅即展開,飄落,佈設出一個面積很大的防坦克雷場。這無疑是封閉敵軍坦克、阻滯敵軍行動的有效手段。

由94架殲-7、轟-6、強-5、殲教-5四個型號飛機組成的龐大航空兵編隊,在萬里雲天指定的地點會合,以不同程度的高度與整齊的隊形,呼嘯着飛馳過佈滿雲霧的天安門上空。

威武神奇的中程、遠程和洲際戰略導彈方隊走過來了。

數十萬羣衆的情緒在導彈方隊通過時達到了沸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中國的導彈事業終於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1983年以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一直籠罩着一層神秘的面紗,作爲國家最高機密被“隱藏”了起來,引來許多推測和猜疑。

此次新中國成立35週年之際,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第一次揭開神秘面紗,威武的長劍戰車以昂揚的姿態向世人表明: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已經肩負起捍衛祖國安全的神聖使命。1984年春節期間,導彈部隊領導機關在北京召開第一次閱兵會議。會議決定,把這次受閱任務作爲導彈部隊頭等大事來抓,抓緊、抓細、抓好。整個方隊隊形寬爲26.5米,長爲170米,每小時以5公里的速度行進,通過天安門的時間不得超過4分鐘。方隊從正式開始訓練到受閱,跨過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爲國爭光,揚我軍威,成爲每個受閱人員心中堅定的信念。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此次亮相,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媒體迅速對此作出反應並進行連續報道,紛紛評論:中國已經擁有核戰略威懾力量。他們沒有想到,被視爲核心軍事機密的戰略導彈部隊,居然會在天安門廣場上公開向全世界露出真面目。

英國《泰晤士報》寫道:“中國今天第一次將它的導彈家庭展現在世界面前,足以證明他有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個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他敢於向世界說:‘不’。”

10時58分,分列式結束,羣衆遊行開始。整個閱兵歷時56分鐘。這次閱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目送走最後一個受閱方隊,興奮地說:“國慶閱兵是對我國國防現代化的全面檢閱,不但是檢閱裝備,也是檢閱人。我們不能埋頭髮展,應該把我們的成果展示出來,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鬥志!”

在羣衆遊行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溫暖國人的小插曲:北京大學的學生在臨近檢閱臺時,忽然打出寫有“小平您好”的橫幅,引起觀禮臺上下的一片歡聲。

此次35週年國慶閱兵的盛況,引起了當時國內外的強烈反響。人們高度讚揚這次國慶閱兵所展現的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成就和精神風貌。國慶35週年閱兵,不僅揚國威,振軍威,堅定了全國人民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展示了中國軍隊正在進入到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一個新階段,在新中國閱兵史上具有重大的地位和意義。

中國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從1952年開始,以後歷次的國慶大閱兵都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爲先導,護衛着“八一”軍旗走在閱兵部隊的最前列,第一個通過天安門廣場。他們整齊劃一的步伐,剛強矯健的身姿,不卑不亢的眼神,無數次受到中外人士的讚揚。

能得到第一個通過天安門的至高榮譽,邁好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每個儀仗隊員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艱辛。

每一個獨立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儀仗隊,它象徵着本國的尊嚴和對他國的友誼與親善。中國儀仗隊在世界儀仗隊的家族中可謂是後起之秀。甚至可以說在1952年3月以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專門的儀仗隊,但使用儀仗隊歡迎外賓的禮儀活動,卻可追溯至解放戰爭初期。

1945年10月,爲歡迎以美國總統杜魯門特使身份來華“調解國共軍事衝突”的美國五星級上將馬歇爾,黨中央特地指示解放軍駐南泥灣某團組織一支儀仗隊。

很快,500名從全團精選出來的年輕、精幹、姿態好的戰士,被編成三個連,組成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在延安進行緊張訓練。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陪同馬歇爾在延安機場停機坪檢閱了這支儀仗隊。

當時,這些儀仗隊員們並沒有有別於其他部隊的穿着,同樣穿着普通的軍衣。因爲參加大生產勞動,許多戰士的衣服都打了補丁,直到執行任務那天,才換髮了一套嶄新的軍裝。儀仗隊三個連隊呈橫隊排列,每連排頭是炮班,其次是機槍班。戰士們穿着嶄新的軍裝,緊握從日寇手中繳獲的武器,昂首挺胸,精神百倍,向馬歇爾行了注目禮。受閱後,戰士們珍惜地脫下新衣,重新回到原部隊,繼續擔負起保衛延安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日漸增多,中央警衛團按照毛澤東指示,將警衛營一連改爲儀仗連,擔負外國大使呈遞國書時的儀仗任務。

之後,隨着對外交往的不斷髮展,毛澤東主席以政治家的膽識和外交家的眼光深切認識到,建立一支專業儀仗隊已迫在眉睫。於是,他向公安部隊有關領導提出要求:儘快組建中國儀仗隊!

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在警衛一團範圍內挑選優秀士兵,組建儀仗營。自此,由陸海空軍種組成的代表“三軍的形象,國家的尊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正式誕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隸屬北京衛戍部隊,最大陣容由151人組成,隊長一名,副旗手兩名,隊員147名,用於迎接外國首腦。儀仗隊建隊初期,所有的隊員都是從全軍訓練好的新兵中挑選。60年代開始,儀仗隊開始面向全國各地徵選。選拔的條件非常苛刻,身高要求1.80米以上,體重80公斤左右,還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等。選拔的條件甚至超過飛行員、潛水員。現在的儀仗隊選拔的身高要求在1.85米到1.90米之間!

中國三軍儀仗隊自成立之日起,便無數次圓滿地完成了禮儀接待任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尊敬和讚揚。

衆所周知,1970年3月,柬埔寨首相兼國防大臣朗諾將軍和副首相施裡瑪達殿下(西哈努克的表兄弟)趁西哈努克在北京國事訪問期間發動政變,議會解任了西哈努克國家元首的職位,決議廢止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高棉共和國,朗諾就任總統。西哈努克被迫流亡中國。

那時,西哈努克親王和他的民族團結政府被中央政府安排在北戴河工作。西哈努克親王很感謝中國人民對他的幫助。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中國政府會如此重視他這個“亡國之君”,竟然派來了中國三軍儀仗隊在北戴河負責他的日常生活。

那時,西哈努克的駐地是北戴河187號,那裡已經好久沒有人居住。但是,當西哈努克一家來到這裡的時候,儀仗隊的戰士們已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牆壁重新粉刷了,瘋長的亂草鋤淨了,下水道的垃圾清理得乾乾淨淨,果樹園子裡擺放了條椅,一切又恢復了昔日的恬靜和舒適。

一天晚上,西哈努克走出客廳,與正在執勤的七班班長惠明科攀談起來。

“親王萬壽無疆!”小惠標準的敬禮和熱情的問候使親王十分高興。親王雙手合十,高舉過頭。

誰都知道,在禮儀之邦的柬埔寨,平輩相見雙手合十放於胸前;見父母長輩,則雙手合十舉至下頜;百姓見到高僧,雙手合十舉至眉宇;只有臣民叩見國王時,才雙手合十高舉過頭。

這位平易近人的國王,給一位普通的儀仗戰士以一個民族最高的禮節!

1972年2月21日11時27分,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乘坐“1976年精神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這是20世紀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由於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係,因此機場上沒有紅地毯,也沒有歡迎羣衆。於是,由371人組成的儀仗隊,更顯得引人注目。

爲了這次歷史性的外交活動,周恩來總理向全體外事工作人員下達了“以禮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熱,理直氣壯,不強加於人”的指示。

尼克松走下飛機,首先伸出手來,與周恩來熱情緊握,足有一分鐘。周恩來感慨地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隨後,兩人在寒風中走上檢閱臺。

在《星條旗永不落》和《義勇軍進行曲》中,尼克松踏着節奏鮮明的步伐走過。371名中國士兵黑亮的眼睛目光灼灼地注視着他,這目光裡透着尊嚴,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

這眼神,這表情,永恆地銘記在這位總統的腦海中。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在卸任總統之後寫的回憶錄裡這樣記敘道:“中國儀仗隊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個。他們個子高大,健壯,穿得筆挺,當我沿着長長的隊列走去的時候,每個士兵在我經過時慢慢地轉動他的頭,在密集的行列中產生一種幾乎使人認爲行動受催眠影響的感覺。”

從1952年起,三軍儀仗隊開始在國慶閱兵中擔任先導,由此,入選儀仗隊及儀仗隊的日常訓練更嚴格了。

如果溼透一身訓練服需要五斤汗水,每位儀仗隊戰士兩年流的汗水將近一噸重。一名儀仗兵一年的訓練行程超過8000公里。每名儀仗隊員服役期間所踢出的正步,相當於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徵。

程志強是1984年國慶閱兵時三軍儀仗隊的閱兵軍旗手。他入伍不到一年,就憑着一股狠勁練就了站四五個小時紋絲不動,行注目禮四五分鐘不眨眼睛,踢正步每步75釐米的硬功夫,在同年入伍的新兵中第一個參加了受閱任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國慶35週年大閱兵中,程志強以一流的步伐走出了“天下第一兵”的榮譽,也走出了中國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赫赫聲威。

百萬大裁軍

當35週年國慶大閱兵的壯觀景象仍然時常出現在國內外報刊、屏幕上時,當雄壯軍威振奮起的民族自豪感依然在人們心中激盪的時候,1984年11月,中央軍委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了一次有各軍種和11個大軍區司令員參加的座談會。

會議上,軍委主席鄧小平傳遞出一個驚人的戰略意圖:中國軍隊將裁員100萬。

事實上,早在華北軍事演習結束的第二天,也就是1981年9月19日,鄧小平檢閱完部隊後,就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爲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我們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

實現軍隊現代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處理好軍隊建設與整個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鄧小平認爲,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軍隊建設的基礎,軍隊建設必須服從經濟建設這個大局。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條件下,軍隊只能走精兵之路。通過體制改革,精簡編制,實行“消腫”以節省開支用於現代化裝備。

精簡整編已經沿襲幾十年的中國軍隊體制,談何容易。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總員額曾計劃由550萬整編至400萬。然而,這個計劃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而中斷了。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解放軍總員額達到611萬。20世紀60年代,爲應付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可能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解放軍開始逐步擴大軍隊規模,到70年代,解放軍總員額增加到610萬左右,成爲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

1975年,鄧小平在領導軍隊整頓工作的過程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軍隊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爲“腫、散、驕、奢、惰”五個字,而問題的解決要從“消腫”切入。從1981年到1984年,辦事一向果敢利落的鄧小平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精簡掉了200多萬軍隊員額。但是,400萬的規模,依然使中國不堪重負,依然不能讓鄧小平這位三軍統帥滿意。

正如他在京西賓館的軍委座談會上說的:“35週年閱兵,國內外反映很好。要說有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裁軍是個得罪人的事,還是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

1985年6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雲集北京京西賓館,出席鄧小平主持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會上,鄧小平發表了長達90分鐘的重要講話,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戰略意圖: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裁軍100萬。他說:“我們下這樣大的決心,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100萬,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十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並且用自己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裁軍100萬人,約佔當時中國軍隊人數的1/4。裁軍100萬人,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次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立體振盪”,是對一個龐大的機制實施脫胎換骨的大手術。這一驚心動魄的舉動,牽動着每一個軍人及其家庭的實際利益,觸一發而動全局,錯綜複雜,極難操作。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裁軍問題上討價還價、爭論不休之時,當他們將軍備競賽由地面引向太空時,國外輿論普遍認爲,中國要在一年完成裁軍100萬,不過是一種夢幻,一種姿態,一個空洞的口號。

但鄧小平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蹟的統帥。在他的領導下,中國軍隊乾淨、利落、穩妥地完成了這個傷筋動骨的大手術。在1975年那次未能完成的軍隊整頓的基礎上,在1982年那次有很大成效的軍隊精簡整編的基礎上,1985年,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徹底消腫,實行百萬大裁軍:中央軍委所屬的總參、總政、總後三總部總部機關的人員精簡了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併爲7個;軍級以上單位裁掉31個,師、團級單位撤銷4054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併爲國防大學。各縣、市人民武裝部不再歸軍分區管轄,改爲地方建制,幹部和戰士退出現役;軍隊內部管理的76種幹部職務改爲由士兵擔任,官兵的比例達到1∶3.3。同時,從1985年起,三年內有60萬幹部退出現役,轉業到地方從事經濟建設。

中國軍隊創造了世界裁軍史上的奇蹟,以實際行動推動了整個世界的和平進程。一時間,世界輿論爲鄧小平的大決心、大手筆所傾倒,中國軍隊也贏得了信譽和全世界的尊敬。

《美洲華僑日報》和《波恩評論報》說,現在世界上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爲止只有中國人言行一致。巴西前總統薩爾內說:我認爲鄧小平是一位時代的偉人,是爲了世界和平奮鬥的重要人物之一。人類希望世界和平穩定,中國是一個爲之奮鬥的國家。無論從中國的立場還是世界的立場出發,鄧小平都爲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了貢獻。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