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59:十年閱兵路
開國大典之後,在1950年至1959年間,國慶閱兵每年舉行一次。在這個中國國防建設的“黃金年代”,幾乎是每年閱兵都有新變化,不斷推出新武器,軍容也越發雄壯。這其中比較重要、有特點的是國慶五週年和國慶十週年大閱兵。
漫話閱兵
1950年10月1日,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這一天對於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意義非比尋常。同時,在這一年裡,新中國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挑戰。這一年的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公然以武力阻礙中國的統一大業,並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着新中國的國家安全。1950年國慶節前夕,戰爭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抵抗侵略、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鞏固國家安全,成爲人民政府最緊迫的任務。
在嚴峻的挑戰面前,新中國政府做出了讓國際社會震驚的舉動:不僅成功地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國慶閱兵,還利用閱兵成功地向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進行了戰爭動員。
1950年10月1日上午11時,新中國第一屆國慶閱兵在北京天安門前人民廣場(當時天安門廣場稱人民廣場)舉行。閱兵司令朱德在聶榮臻陪同下,檢閱了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
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部隊代表和民兵代表共24209人接受了檢閱,是新中國14次國慶閱兵受閱人數最多的一次。受閱武器爲各種火炮88門,坦克、自行火炮80輛,汽車178輛,軍馬2899匹,飛機28架。這次國慶閱兵的一個特點是,由於海軍、空軍及陸軍中的多個兵種的領導機構已經建立,受閱對象是多軍兵種合成部隊。這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正由單一軍兵種向多軍兵種合成的方向發展。
朱德總司令代表中國政府就朝鮮戰爭、臺海局勢發表談話,要求人民解放軍做好戰鬥準備,隨時準備打仗。閱兵式後,首都各界羣衆40萬人進行了盛大的示威遊行。慶典活動歷時3小時25分鐘之久。這次國慶閱兵向國際社會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不畏強敵、堅決保衛祖國的決心。國慶閱兵結束後19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以美軍爲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1951年,新中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和成就:國內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剿匪作戰和鎮壓反革命運動成績斐然,物價穩定,恢復了工商業秩序。在國際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戰績輝煌,上半年連續取得了第三、四、五次戰役的勝利,使“聯合國軍”接受停戰談判,朝鮮戰爭進入了“邊打邊談”的相持階段。
在此形勢下,中國人民迎來了1951年國慶節。爲此,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於國慶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和慶祝遊行。
10月1日,北京陽光燦爛,金風習習。上午9時50分,毛澤東主席登臨檢閱臺,全場熱烈鼓掌不息。隨後,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國慶慶祝典禮開始,閱兵式首先進行。
閱兵式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任總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檢閱車檢閱了全體受閱部隊。檢閱後,朱總司令登臨檢閱臺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和民兵的命令,接着進行武裝部隊的分列式檢閱。
這次閱兵走在最前面的是解放軍軍事學院的學員,他們都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高級指揮員,當時正在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科學。接着是各軍校的學員方隊,然後是各軍兵種部隊。這種以軍事學院方隊爲“龍頭”的隊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續到1959年。
接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步兵學校的學員、戰車學校的學員、炮兵學校的學員、海軍學校的學員、航空學校的學員,傘兵部隊、步兵部隊。接着前進的是民兵大隊,他們是華北老解放區民兵的代表,都是戰鬥英雄和工作模範,全場熱烈鼓掌向他們表示歡迎。隨後接受檢閱的是:騎兵部隊,防空部隊,牽引炮兵部隊,摩托化步兵,裝甲兵部隊。當重坦克隆隆地開過去之後,還首次安排了噴氣式飛機接受檢閱。
本次受閱部隊共13348人。受閱武器爲各種火炮128門,坦克、自行火炮80輛,汽車192輛,軍馬1104匹,飛機148架。參加典禮遊行人數近40萬,近萬人出席觀禮。
1952年,新中國如東昇的朝陽,照耀着世界的東方。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進行了上甘嶺戰役,擊敗了“聯合國軍”的種種陰謀,繼續掌握着朝鮮戰場的主動權,但相持局面尚未改變。在國內,長期的戰爭創傷已得到初步醫治,有重點的經濟建設已經開始。同時,爲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毛澤東批准通過了《軍事整編計劃》,將全軍627萬人縮編爲341萬,開始了人民軍隊精簡整編的進程。
在此形勢下,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第3次國慶節國慶閱兵在首都北京開始。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檢閱,來訪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應邀出席觀禮。
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首先乘車閱兵。閱兵後,朱德總司令登臨檢閱臺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的命令》,接着進行武裝部隊的分列式。
受閱部隊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隊伍爲前導。接着是總高級步兵學校、高級步兵學校、步兵學校、戰車學校、炮兵學校、高級工兵學校、海軍學校、航空學校、傘兵部隊、公安部隊的隊伍。
本次國慶閱兵最突出的特點是:人民軍隊多了一個年輕的新成員——公安部隊。公安部隊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新組建的一支部隊。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人民解放軍實行整編,將陸軍統編爲國防軍和公安部隊。9月,公安部隊領導機構成立,羅瑞卿任司令員兼政委。到1952年,全國公安部隊發展到50多萬人,成爲人民解放軍的一個重要軍種。
另外,最爲奇特的是,參加本次閱兵的民兵大隊成員來自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他們身着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手持新式武器。多民族民兵參閱,象徵着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全民性。
本次受閱部隊共組成57個地面方隊、9個空中梯隊,共11,300人。受閱武器裝備爲各種火炮112門,坦克、自行火炮99輛,裝甲車16輛,汽車156輛,三輪摩托車160輛,軍馬1104匹,飛機153架。
1953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抗美援朝戰爭和剿匪作戰先後結束。同時,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並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時期。
1953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次國慶節閱兵典禮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親臨檢閱,逾40多萬首都各界人民參加了國慶遊行。
上午10時,慶祝典禮正式開始,軍樂團高奏國歌,全場肅立,禮炮齊鳴,閱兵式首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乘車馳過整隊而立的部隊前面,檢閱並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賀。閱兵後,朱德總司令登臨檢閱臺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的命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宗遜率領武裝部隊進入廣場,開始閱兵的分列式。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學員,接着是高級步兵學校、步兵學校、通信學院、炮兵學校、工兵學校、坦克學校、海軍學校、航空學校的學員。
此次閱兵受閱地面方隊48個,共10,038人。受閱武器爲各種火炮144門,坦克、自行火炮67輛,汽車168輛,三輪摩托車165輛,軍馬770匹,飛機96架。
“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志願軍代表團光臨閱兵式,爲本次國慶閱兵增加了一種特別的意義。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以英勇頑強的精神,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被全國人民稱爲“最可愛的人”。在這一年的國慶閱兵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應邀參加閱兵式,他們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道,站在天安門觀禮臺上,檢閱闊步邁向現代化的人民武裝力量。這是祖國給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最高禮遇。
1954年。全國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新時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當年10月1日,建國五週年慶典閱兵儀式在天安門舉行。毛澤東主席偕同朱德副主席、劉少奇委員長、周恩來總理以及應邀參加慶典的各國政府代表團主要貴賓們登上天安門檢閱臺。
本次閱兵由國防部長彭德懷檢閱部隊,總指揮爲楊成武。受閱部隊包括地面方隊38個、空中梯隊4個,共10384人。主要由陸軍組成,海軍和空軍只是象徵性的,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蘇式的。閱兵式歷時1小時3分鐘。
1955年是新中國軍事工作實施重大改革的一年,人民解放軍改幹部供給制爲薪金制,實行軍銜制,並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含志願軍)有功人員頒發勳章、獎章。
在當年10月1日的國慶閱兵儀式上,受閱部隊指戰員身着嶄新的新式軍裝,佩帶軍銜肩章、領章,軍容嚴整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剛授銜的元帥和大將等,在閱兵結束後,興致很高地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留念。
此次閱兵共有10344人蔘加,38個地面方隊,由軍事學院、石家莊步兵學校、第4炮兵學校、南京工程兵學校、第1坦克學校、第10航空學校、大連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學校,63、66、69軍,炮兵第6、10、11、31師,坦克第1、2師,獨立坦克第1、2團,傘兵教導師組成,公安軍和空軍空中梯隊也參加了國慶閱兵。
1956是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後階段。同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新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0月1日,共和國舉行了進入社會主義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這也是唯一一次冒着大雨舉行的閱兵。毛澤東及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此次觀禮的還有50多個國家和兄弟黨代表團的負責人,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和尼泊爾阿查裡雅首相。
分列式在雨中舉行,閱兵的順序是軍事學院,石家莊步兵學校,西安炮兵學校,南京工程兵學校,第1坦克學校,第5航空預備學校,第5海軍學校,第24、63、65、66、69軍,炮兵第2、10、14、32師,坦克第1師,機械化師,傘兵教導師,防空高炮第100團,防空高炮第10師等部隊,相繼通過了天安門廣場。
此次閱兵共有11929人,指戰員們所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廠的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也初次公開亮相。由於下雨,原定參加閱兵式的空軍飛機未能參加受閱。
1957年,這是新中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遵循慣例,1957年10月1日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這是人民共和國舉行的第9次國慶閱兵。
這次閱兵仍然由楊成武陪同,由彭德懷檢閱部隊,受閱人數爲7064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國慶閱兵中人數較少的一次。但這次閱兵引人注目的是國外來賓空前的多。應邀來中國訪問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印度尼西亞、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緬甸等國的客人也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檢閱,還有應邀前來訪問中國的50多個國家的外賓、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以及在華外國專家等也觀看了閱兵式。
在1957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中國自產的伊爾-28型噴氣式轟炸機、殲5型殲擊機首次受閱,飛機穿越天安門上空時,萬頭攢動,萬人矚目。
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正式頒佈實施,“大躍進”、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全面展開,黨的“左”傾錯誤開始氾濫。中央軍委在當年5月召開的有1000多名高級將領參加的擴大會議上,錯誤地批判了軍隊訓練中的“教條主義”,傷害了一大批幹部,給軍隊建設造成了很大損失。
炮擊金門作戰打響不久,共和國如同往年一樣,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在這次閱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軍事院校學員們組成的方隊。軍事學院、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工程兵學校、坦克兵學校、航空兵學校和海軍學校的方隊依次進入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第10週年。新中國按照“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的規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大閱兵。
這次閱兵恰逢廬山會議之後,原國防部長彭德懷搬出中南海到京郊掛甲屯,新任國防部長林彪任閱兵司令,檢閱陸海空三軍。1959年閱兵的受閱部隊由11018人組成了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6個空中梯隊。這次閱兵取消了騎兵、三輪摩托車和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
1959年國慶閱兵是新中國第11次國慶閱兵,參加典禮的各界羣衆人數達70萬人,比以往歷次國慶慶典的人數都多。閱兵規模比往年大,但用時卻只有58分鐘,這表明閱兵組織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細緻、更成熟。
“逢五小慶”:1954年閱兵
1954年,邁入第五個年頭的新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已獲得初步的改善和提高,中國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合作關係正在日益增進。這一年,全國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新時期,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勝利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週年國慶閱兵,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6次國慶閱兵,按照規定,舉行了“逢五小慶”的國慶閱兵式和羣衆遊行。
早在1954年6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根據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審定的閱兵方案,發出國慶首都閱兵工作的指示,決定以華北軍區爲主組成首都國慶閱兵指揮部,統一領導地面受閱部隊訓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組成空軍閱兵指揮機構,負責組織空軍受閱部隊訓練。華北軍區兼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爲國慶閱兵總指揮。
本年度的閱兵也確定爲由彭德懷擔任閱兵首長,朱德自開國大典始連續5年擔任閱兵司令,至此不再出任閱兵首長。
受閱部隊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編成,由軍事學院方隊,第1步兵學校,第8步兵學校,第3炮兵學校,南京工兵學校,第1坦克學校,第1海軍學校,第2海軍學校,第5海軍學校,第9航空學校,“重慶號”軍艦,公安部隊第2師,陸軍第23軍、第63軍、第65軍、第66軍、第69軍部分官兵,內蒙古軍區騎兵第5師,傘兵教導師,防空部隊,炮兵第10師、第11師、第21師、第31師、第64師,坦克第1師、第2師、第3師,東北、華北、華東軍區裝甲部隊,空軍殲擊第14師、轟炸第10師、獨立轟炸第4團等組成38個方隊和4個飛行梯隊,共10,384人。
從人數上看,遠不如開國大典閱兵的人數多,但此次閱兵軍種齊全,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所用武器裝備由繳獲的雜牌,換成型號、口徑統一的蘇聯造,院校方隊人員全部身着嗶嘰布和咔嘰布新式軍裝。
從7月1日開始,參加檢閱的陸軍、海軍陸續開始訓練,空軍受閱部隊從6月15日便已經開始進行訓練。8月中旬至8月底,在完成了單兵、班和方隊的訓練後,受閱部隊集中到北京近郊進行合練和預演。所有受閱部隊的受閱動作要求嚴格標準,在動作上、隊形上、時速控制上必須做到準確、一致。
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裝飾一新。城樓重檐中間懸掛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紅牆正中高懸着毛澤東主席巨幅畫像。在廣場南部成列的紅旗下面,排列着少年先鋒隊隊員、機關工作人員和參加檢閱的部隊。地面受閱部隊主要集中在東長安街,空中受閱梯隊在北京附近機場待命起飛。
晨曦中,參加遊行的人羣舉着旗幟,手執花束,唱着歌曲,沿着一條條大街涌向天安門廣場。首都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家家戶戶懸掛國旗,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光輝成就,慶祝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成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慶祝新的國家領導工作人員的選出,慶祝新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勝利。
上午9時50分,毛澤東主席偕同朱德副主席、劉少奇委員長、周恩來總理以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還有應邀參加中國國慶典禮的蘇聯、波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越南民主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等各國政府代表團主要貴賓們,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這時,廣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掌聲。
在國歌、禮炮聲中,閱兵式正式開始。國防部長彭德懷乘車從天安門出發,他在閱兵總指揮、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陪同下,檢閱了排列在廣場上的各部隊,並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賀。檢閱後,彭德懷步上檢閱臺,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員、戰鬥員們發佈命令。分列式開始。
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軍事學府——軍事學院的學員最先列隊進入天安門廣場。跟進的是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工兵學校、坦克學校、航空學校、海軍學校的學員隊伍。緊隨其後的是海軍部隊方隊和公安部隊。以後依次爲步兵、騎兵、摩托步兵、傘兵部隊,他們以嚴整的陣容相繼通過天安門廣場。接着,強力的牽引車拉着各種口徑的大炮駛過天安門。最後,被人們稱爲“活動火力堡壘”的巨大坦克自行火炮通過了廣場。
當地面部隊經過廣場時,在天空出現了英勇的鐵鷹,兩架殲擊機護送着一架領航機飛在前,接着重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和殲擊機,一隊一隊地掠過天安門上空。
受閱部隊包括地面方隊38個、空中梯隊4個,共10384人。主要由陸軍組成,海軍和空軍只是象徵性的,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蘇式的。閱兵式歷時1小時3分鐘。
從這次受閱部隊的編成和武器裝備來看,人民軍隊的建設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受閱部隊包括軍事院校、公安部隊、水兵、步兵、騎兵、摩托步兵、傘兵、炮兵、坦克兵、空軍部隊等38個方隊和4個飛行梯隊。這表明,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發展迅速,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發展成爲多軍兵種合成部隊。武器裝備主要有:120毫米重迫擊炮、57毫米反坦克炮、76.2毫米野炮、122毫米榴彈炮、132毫米火箭炮、探照燈、37毫米高炮、85毫米高炮、152毫米加農榴彈炮、122毫米自行火炮、HC-2號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圖-4重型轟炸機、米格-15比斯型殲擊機等等。這些武器裝備基本上是蘇制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幾乎沒有像樣的國防軍事工業,又無法從西方國家進口武器裝備,只能從蘇聯進口,或者仿製蘇軍的。1954年國慶閱兵中展示的武器裝備,顯示出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這次盛典中,傘兵部隊是首次參加閱兵,但沒有舉行跳傘表演。在1小時3分鐘的閱兵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方隊。
騎兵是人民軍隊成立較早的一支部隊,誕生於紅軍時期。這支英勇的部隊曾經走過茫茫草地,翻越皚皚雪山,縱橫廣闊草原,馳騁無邊沙漠,在歷次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被稱爲“中國哥薩克”。新中國成立後,騎兵部隊得到了大發展,人數最多時達到10萬多人。在1954年的國慶閱兵中,騎兵受閱部隊來自內蒙古軍區,功臣模範佔50%。他們共編成6個方隊,每個方隊的軍馬毛色相同,既嚴整,又威武,這是騎兵部隊最後一次在國慶閱兵中接受檢閱。此後,騎兵部隊退出國慶閱兵舞臺,人數逐漸減少,最後被取消。這對一個兵種來說,多少有些遺憾。
閱兵式結束後,上午11時4分,羣衆遊行開始了,隊伍中有工人、農民、機關幹部、學生、少數民族代表,其中既有白髮蒼蒼的老人,也有繫着紅領巾的少年,他們揮舞着盛開的花朵走過天安門前,顯示出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團結一致,也顯示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不斷成長的中國海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武裝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軍種,是海上作戰行動的主體力量,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爲主體,擔負海上作戰任務的現代化合成軍種。4月23日是中國海軍的誕生日。
人民解放軍最早的一支海軍部隊是華東軍區海軍。1949年春,在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戰役的過程中,長江下游的國民黨海軍正在醞釀起義。
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熱烈慶祝“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1949年4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州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預測,隨着戰爭的勝利,會接收到更多的國民黨海軍人員和裝備,而且渡海作戰的任務也已被提到日程上來,於是命令華東軍區及時組建海軍。
4月23日,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根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在江蘇泰州白馬廟組成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關,由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1縱隊(原蘇北軍區海防縱隊改編)、警衛團等共4000餘人。同年4月29日至5月1日,華東海軍司令部接收了在江陰江面俘獲的6艘國民黨海軍艦艇,以及在南京和鎮江起義、投誠的國民黨海軍第2艦隊、第51巡防艦隊艦艇共50多艘。
8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接見張愛萍和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林遵時,欣然爲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
後來,中央軍委正式批准1949年4月23日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日。
1950年4月14日,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肖勁光任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爲副司令員,羅舜初爲參謀長,後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以後陸續組建了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五大兵種體系。
中國海軍自誕生以來,一面作戰,一面建設,先後參加了1275次作戰。與此同時,海軍各種作戰平臺與大量武器裝備也在修造、購買、仿製到自行設計建造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提高。
中國海軍創建時期爲1949年至1955年。創建初期,中國海軍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珠江口和長江口的海上封鎖,取得了沿岸重要水域的制海權,積極配合陸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竄犯襲擾活動,徹底粉碎了美國操縱聯合國糾集英、法等16個國家對中國的禁運。
初建時期的人民海軍,在與國內外敵人的1200餘次作戰中,共擊沉、擊傷和俘獲敵艦艇400餘艘,擊落、擊傷敵機500餘架,創造了“小艇打大艦”、“近戰”、“夜戰”和“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等多項經典戰例。
1950年5月25日,人民海軍16艘艦艇向萬山羣島守敵發起攻擊。在71天的作戰中,戰勝了總噸位超過自己數十倍的敵艦艇部隊,解放了萬山羣島和廣東沿海的全部島嶼。
1955年1月18日,人民海軍148艘艦、艇、船組成的4個登陸運輸大隊,46艘護衛艦、炮艦和護衛艇組成的戰鬥艦艇編隊,在兄弟軍兵種的配合下,一舉攻克一江山島。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三軍聯合作戰,爲我軍戰略戰術寶庫增加了三軍協同作戰的新範例。1953年,毛澤東在“洛陽”艦上接見水兵。
與此同時,海軍航空兵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屢建奇功。1953年3月,誕生僅9個月的海軍航空兵不畏強敵,擊落敵機13架,完成保衛鴨綠江大橋的防空作戰任務。
1954年至1955年,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海軍航空兵出動飛機289架次,順利完成奪取制空權任務。1965年至1968年,海軍航空兵在海南島上空先後擊落入侵敵機7架,擊傷1架,創造了“8∶0”的佳績。
人民海軍在解放一江山島後,又解放了除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和南沙部分島礁外中國海疆內的全部島嶼。
1949年11月,中國海軍的第一支護衛艦部隊正式組建。中國海軍的第一支驅逐艦部隊也於1954年3月開始籌建,幾乎與此同時,中國海軍還組建了常規動力潛艇部隊。
當時,中共中央對於中國海軍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海軍航空兵的建立。海軍航空兵的創建首先是從建立海軍航空學校開始的。1952年4月,海軍航空兵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6月27日,海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航空兵第1師在上海虹橋機場成立。到1955年底,海軍共建了19個海岸炮兵團,裝備火炮343門。由此,中國從北到南的沿海基本上形成了海岸炮兵的防禦作戰體系。
1956年至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海軍進入了近岸防禦戰略運用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曾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等一系列波折。其間,大陸仍然面臨國民黨軍隊的海空襲擾,以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中國大規模入侵的威脅,中國的海上安全環境極爲嚴峻。
在近岸防禦時期,中國海軍的裝備建設發展進入快速、質變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起,中國海軍的武器裝備發展逐步從轉讓製造過渡到購買技術資料和樣品進行仿製改造。爲了儘快掌握仿製導彈艦艇新技術,提高新武器的研製水平,1958年起海軍建立了一些新的科研機構和部門。
對於核潛艇的設計與建造,一開始就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早在1959年就堅定指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1970年12月26日,由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並進入舾裝階段。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爲“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爲當時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海軍裝備的更新換代,海上作戰能力的持續增強,國家海洋利益的不斷拓展,爲了更有效地完成近海防禦戰略所賦予的任務,中國海軍一直在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全力提升在近海主要作戰方向上奪取並保持制海、制空權的能力,並大力增強在必要時間裡有效控制連通中國海區的幾個重要海上通道的能力和具備與中國海區相鄰海區的作戰和活動能力。要確保上述幾個能力的實現,就要建立一支精幹、頂用、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
正如鄧小平對於海軍提出的期望那樣:“……面臨霸權主義強大的海軍,沒有適當的力量也不行。這個力量要頂用。我們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現代化的東西。”
“逢十大閱”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是建國十週年了。在這10年間,新中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這一年,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取得了一系列軍事鬥爭的勝利:完成了西藏平叛任務,打擊了國民黨軍飛機對大陸的空中偵察和襲擾,戰勝了印度軍隊在邊境地區的武裝挑釁,保衛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
但是,8月16日至9月12日,繼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之後召開的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在批判彭德懷、黃克誠“右傾機會主義”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對他們“反黨罪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批判。9月17日,彭德懷被免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職務,由林彪接任;免去黃克誠的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職務,由副總理羅瑞卿接任。
會後,全軍進行了“反右傾”的鬥爭。這次“反右傾”鬥爭是完全錯誤的,不僅打擊了一批幹部,而且給軍隊建設造成了很大損害。
這一年10月1日,黨中央決定於首都北京舉行國慶盛典和閱兵。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11次國慶閱兵。由於是十週年大慶,共和國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需要隆重展示一下,以振國威,壯軍威,鼓民心。所以,黨中央決定這次閱兵的規模要比以往大一些,準備工作也比較早。
十週年國慶閱兵方案是中央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籌劃和審定的。1958年11月11日,中央在批轉中央宣傳部《關於建國十週年慶祝活動的意見》時指出,要使慶祝典禮的閱兵式和羣衆遊行,比往年搞得更加隆重盛大。根據這個精神,京津衛戍區司令部於12月擬製了《一九五九年國慶首都閱兵方案》,並上報到國防部和解放軍總參謀部,得到批准。
1959年4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召開第169次會議,專題研究閱兵問題。會後以總參謀部名義下達了《一九五九年首都閱兵工作指示》,對閱兵規模、編組、組織指揮以及各項準備工作,作了明確規定,並任命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上將任閱兵總指揮兼閱兵總指揮部主任。
這次閱兵與五週年國慶閱兵相比,取消了騎兵、三輪摩托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徒步方隊橫排面由20人增加爲24人,受閱總人數增加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受閱裝備基本上都是國產的。
此次受閱部隊由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6個空中梯隊組成。徒步方隊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石家莊步兵學校、鄭州炮兵學校、南京工程兵學校、第一坦克學校、石家莊鐵道兵學校、瀋陽航空學校、大連海軍指揮學校等院校組成的院校方隊,海軍長山要塞區編組的水兵方隊,北京軍區3個野戰軍編組的步兵師方隊。
車輛方隊有:北京軍區組成的2個摩托化步兵方隊,空軍空降兵教
導師組成的傘兵方隊,北京軍區炮兵組成的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方隊,北京軍區空軍高炮師、雷達探照燈團組成的100毫米高射炮和雷達探照燈方隊,瀋陽軍區炮兵組成的122毫米加農炮方隊,武漢軍區炮兵組成的130毫米加農榴彈炮方隊,北京軍區所屬坦克獨立團組成的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和152毫米自行火炮方隊,瀋陽軍區1個守備師組成的100毫米自行火炮方隊。
空中梯隊由1個轟炸機師、4個殲擊機師和高級航空兵學校組成,飛機總數爲155架,受閱飛行高度降低100—150米。
由於此次閱兵是十週年大慶,從國家領導人到中央軍委都極爲重視,特意抽調了精幹人員組成閱兵指揮框架。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上將任閱兵總指揮兼閱兵總指揮部主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鄭維山、譚希林中將,司令部副參謀長羅文坊少將、政治部副主任張正光少將,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烈少將、副政治委員張廷楨少將等任總指揮部副主任。閱兵總指揮部的辦事機構,由北京衛戍區組成。
閱兵總指揮部於同年4月9日便向受閱部隊頒發了《一九五九年國慶受閱部隊訓練計劃》,明確了訓練時間、課目,提出了訓練指標和要求,擬製了聯合演練計劃,要求所有參閱的指戰員,單兵要動作準確、整齊、雄壯、合乎要領,徒步和車輛方隊要做到隊形整齊一致,雄壯有力。
6月1日,各受閱部隊正式開始訓練,並於一個月後轉移至北京集中訓練。
在受閱部隊集中訓練過程中,中央軍委也十分重視閱兵工作。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親自觀看了閱兵預演,指示閱兵部隊要百分之百地保證政治安全,百分之百地達到車輛完好,百分之百地掌握技術,百分之百地保障受閱人員的人體健康。受閱部隊按照軍委首長和閱兵總指揮部的要求,在極其嚴格的條件下,進行了艱苦的訓練。
空軍受閱編隊由五週年時的3機編隊增加到5機編隊,飛機總數由111架增加到155架,受閱編隊飛行高度降低100~150米,這都對受閱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了飛好編隊,飛行員們地面苦練,空中精飛,每飛一個起落,都認真研究,找出問題和解決辦法。爲了調動飛行員訓練的積極性,飛行編隊還採用了評分制,標準分爲5分,每次訓練都對每個飛行員的飛行動作情況作出評定,給出分數,並公佈每個人的訓練成績。
車輛方隊爲了解決標齊問題,司機們反覆琢磨控制和統一速度的方法,仔細體會腳踏油門的要領,精心探討解決單車超前、拖後的問題,並創造了在駕駛室適當部位安裝紅綠小燈,解決夜間或視度不良情況下的標齊問題。
徒步方隊按照總指揮部的要求,進行比往年更加艱苦的訓練。軍事學院方隊,是一支由團以上幹部學員組成的隊伍。他們開訓後,很多人腳底起了泡,腳腕紅腫,但仍忍痛堅持。許多人爲做到踢腿有力,踏地有聲,在腿上捆綁沙袋進行鍛鍊,肩部、肘部、膝部磨出了老繭,仍一絲不苟地進行操練。
1959年,時逢中國農業大面積受災,糧食大幅度減產,物資供應極其緊張,這給閱兵準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受閱官兵們以堅定的革命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勤學苦練,流血流汗,終於圓滿地完成了訓練任務。
1959年10月1日,全體受閱官兵精神百倍地出現在受閱現場,準備以最好的姿態給十週年大慶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70萬人的狂歡
195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陽光普照,大街小巷彩旗飛舞,一派節日氣氛。天安門廣場已整建一新,整個廣場較五週年國慶時擴大了兩倍半,達40萬平方米。北面是雄偉的天安門,東西兩邊分別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正南,使這次慶典的場面顯得更加宏偉壯觀。
此次參加典禮的各界羣衆是歷屆國慶閱兵中人數最多的一次,達70萬。人們手中捧着鮮花,在廣場中間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徽圖案和“1949—1959”的字形。還有很多人舉着標語和條幅,上面寫着“人民公社萬歲”、“大躍進萬歲”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標語。
上午9時55分,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還有應邀前來參加國慶活動的外國元首:蘇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金日成、越南人民共和國主席胡志明以及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等6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團團長和黨的代表,八個亞非國家政府代表團團長和政府代表。
上午10時,北京市市長彭真宣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國慶典禮開始!”莊嚴的國歌聲伴隨着轟鳴的禮炮聲在廣場迴盪。400多名少先隊員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祭奠爲新中國而長眠的英雄們。隨後,閱兵式開始。
這次閱兵適逢廬山會議之後,原國防部長彭德懷已經搬到了京郊掛甲屯,由林彪接任國防部長,並擔任此次閱兵司令,檢閱陸海空三軍。
林彪身穿元帥服,在閱兵總指揮楊勇上將的陪同下,乘坐國產閱兵車緩緩沿天安門廣場南側和東長安街檢閱部隊。受閱部隊官兵身着新式服裝,佩戴軍銜,顯得更加威武精神。人民解放軍是1955年實行軍銜制度的。隨着軍銜制的實行,全軍服裝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革。新的軍銜服裝主要是參照了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軍服樣式,結合中國服裝特點進行設計的,從1955年10月1日開始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肩章、領章、軍兵種與勤務符號和新式帽徽、服裝。
閱兵式結束後,林彪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命令宣讀完畢後,規模宏大的分列式便開始了。
伴隨着鏗鏘有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在“八一”軍旗的引導下,軍事學院方隊首先進入天安門廣場。學員們身着海藍色陸軍校官禮服,佩帶着金黃色肩章,翻領上繡着彩色圖案,邁着整齊的步伐,接受黨和人民檢閱。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帶隊軍官,是吳華奪少將和胡定千少將。
在1955年10月1日的閱兵典禮上擔任閱兵任務後,吳華奪連續七次擔任國慶典禮解放軍受閱部隊的領隊。兩位年輕將軍擡臂、敬禮、收腹、踢腿,舉手投足之間剛勁有力,盡顯中國軍人風采。引得外國領導人和來賓紛紛誇讚,中外記者的閃光燈也閃個不停。
接着走來的是軍兵種軍事院校方隊,分別有步兵學校方隊、炮兵學校方隊、工程兵學校方隊、坦克學校方隊、鐵道兵學校方隊、空軍學校方隊、海軍學校方隊等逐一而至,他們精神振奮,朝氣蓬勃,隊形整齊,步伐有力,受到現場羣衆的熱烈歡迎。
之後是水兵方隊,他們身着白色水兵服,佩帶肩章,頭戴黑色飄帶水兵帽,手持國產半自動步槍,刺刀閃閃發光,特別引人注目。水兵方隊後是6個步兵方隊。指戰員們頭戴鋼盔,手持國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刺刀閃亮,邁着整齊有力的步伐,威風凜凜,闊步向前,走出了中國步兵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緊接着,廣場上傳來馬達的轟鳴聲,72輛解放牌卡車組成的方隊緩緩駛來,他們是手持衝鋒槍或半自動步槍的摩托化步兵方隊和身背降落傘包的空降兵方隊。
此次閱兵最受關注的無疑是由9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組成的坦克裝甲車輛方隊。方隊中的33輛國產新型坦克首次在天安門廣場亮相,這就是於9月26日剛剛命名、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中型坦克)。這種型號的坦克,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力,都能與當時蘇軍的T—54式主戰坦克相媲美。59式中型坦克的亮相,向世人昭示:中國有了自己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陸戰主戰坦克。
最後,由中國製造的殲—5型飛機組成的梯隊排着整齊的5機編隊在天安門呼嘯着飛過時,廣場上一片沸騰,歡聲雷動。
這次閱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與以往的閱兵相比,1959年閱兵最大的特點無疑是受閱武器裝備的國產化程度大大提高,當時新華社的報道不無自豪地向全世界這樣宣告:“向着工業化飛躍前進的偉大祖國,給了人民解放軍各種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受閱中,最新式的自動步槍、大炮、坦克、高速飛機都是祖國自己製造的。”
1959年,國慶10週年慶典結束了,人民解放軍20世紀50年代最後一次閱兵完美落幕。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着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決定“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國防部頒佈的軍隊隊列條令中,還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但在當時“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閱兵被指責爲形式主義,後來不僅國慶閱兵被取消,連軍隊內部的閱兵也被取消。
雖然從1960年到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舉行閱兵,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發展沒有止步。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防保障(包括兩彈一星)都是在這個時期自主研發成功的。
“陸戰之王”與中國“裝甲兵之父”
坦克是一種能用履帶行走的裝甲戰鬥車輛,它集火力、保護性和機動性於一身,主要用於和敵人的坦克和戰鬥車輛作戰。坦克在戰場上,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盡了風頭。二戰以後的多次戰爭中,坦克同樣也是陸戰的主角,被稱爲“陸戰之王”。
在1959年的國慶大閱兵中,中國自己製造的59式中型坦克第一次“亮相”。這是中國自行生產的主戰坦克。在當時,其技術水平與當時服役的美國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較,在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要素方面,還是很先進的。該坦克戰鬥全重36噸,乘員4人,車載火力較強。主要武器是1門100毫米線膛炮,使用的彈種有: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爲34發。火炮的最大射程爲16000米,更加適應現代作戰的需要,從而成爲了中國的主戰坦克。
建國之初,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坦克工業。人民裝甲兵創建之初,裝備的坦克是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美製和日製坦克,數量只有300餘輛。由於這些坦克型號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備件缺乏,難以滿足裝甲兵作戰和訓練的需要。建設共和國的裝甲兵,是建國後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人民解放軍戰鬥力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的創建和發展,就不能不提第一任裝甲兵司令許光達大將。從坦克的研製,到組建裝甲兵部隊,從創辦坦克學校,到裝甲兵人才培養,從創建訓練基地,到訓練部隊,提高戰鬥力,許光達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稱他爲“裝甲兵之父”,實不爲過。
建國之初,百業待興。一天,周恩來總理向朱德、彭德懷兩位老總提出,想要調許光達到外交部工作。新中國的外交主要方向是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許光達留學蘇聯數年,懂俄語,文化程度高,又熟悉蘇聯各方面的工作,很適合從事外交工作。
但是許光達希望留在軍隊爲軍隊機械化出點力。老總們也都談了他們共同的想法,認爲軍隊的機械化建設更需要許光達。最後毛澤東拍板,笑着說:“聽老總們的吧!”
不久,彭德懷邀請許光達一家共進午餐,並同遊北海。遊覽中,彭德懷對許光達說:“戰爭結束了,軍隊要成爲國防軍,要變單一兵種爲多兵種,海軍、空軍要建立起來。陸軍裡也要建立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還要加強炮兵,這些都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搞裝甲兵,後半輩子爲軍隊現代化出點力?”
彭德懷的建議正是許光達的心願,許光達豈有不願之理?他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對彭德懷說:“軍委讓我搞裝甲兵,我後半輩子定把心血用在裝甲兵上。”
1950年5月,毛澤東把許光達從蘭州召回北京,親自委派他開始籌建人民解放軍裝甲兵。一個月以後,中央任命他爲裝甲兵司令員。
萬事開頭難。雖說四個野戰軍各有一支裝備陳舊、車輛極少的坦克大隊,但要建成一支統一的、能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新兵種,困難確實太多,甚至難到連個領導機關都沒有。也就是在這種基礎上,許光達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
1950年9月,在許光達的籌集和努力下,裝甲兵司令部領導機關成立。10月,許光達在給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報告中,提出計劃在三年內建立一支擁有1000輛坦克的摩托裝甲部隊。
創辦坦克學校,培養人才,是許光達在裝甲兵部隊建設中一項主要的工作。1951年9月1日,在中央軍委的關懷和許光達的努力下,第一戰車學校正式成立(1953年改爲第一坦克學校),校址在天津。在建校的過程中,從校址的選定,設備的購置,教師的配備,到課程的設置,無不凝結着許光達的心血和汗水。
許光達提出“沒有技術就沒有坦克部隊”、“爲掌握坦克技術而鬥爭”的口號,更是身體力行地走在前面,他鑽進像蒸籠一樣的蘇式坦克裡學習駕駛坦克。有人勸他說:“一個司令員,那麼大年歲了,還鑽到坦克裡幹嘛?”
許光達笑着回答:“裝甲兵司令員,不會駕駛坦克,能當司令員嗎?學習駕駛坦克,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各種坦克的構造、性能和威力,這樣纔能有話說。否則,外行領導內行,人家不會真心服你,你也就做不好工作。那樣我怎麼向黨交差呀?”
蘇式坦克那笨重的操縱桿,拉起來有幾十斤重,年輕人都感到吃力,更何況許光達已年近五十。但是,許光達並不是做做樣子,他咬着牙,天天去駕駛場。每天回到家都疲憊不已,,看得妻子鄒清華直心疼,埋怨他真是不要命了。這時,許光達只是笑笑。一連十多天,他完全泡在了坦克中,終於學會了駕駛坦克。於是,許光達下令,裝甲兵的指揮員一律要上車,學會駕駛坦克。在他的帶動下,所有裝甲兵部隊的領導幹部都學會了坦克駕駛技術。
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許光達深知,如果不能研製、生產出性能先進的坦克,裝甲兵的現代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爲了儘快改善坦克部隊的武器裝備,他在中央提出的以自力更生爲主,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指導下,一方面積極組建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大力開展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同時論證國防工業部門抓緊籌建各種類型的坦克製造廠。
正是由於許光達的遠見卓識和積極努力,當後來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專家,並封鎖了所有技術和原材料供應之時,中國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很快設計和製造出了59式坦克、輕型坦克、水陸坦克、裝甲輸送車等以及配套車輛。
1959年國慶十週年閱兵式,許光達親自陪同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了由國產坦克組成的坦克車隊隆隆地駛過天安門廣場。毛澤東緊握着許光達的手,激動而又高興地對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的創始人表示祝賀。那一刻許光達的心裡充滿了自豪。尤其是看着嘔心瀝血創建起來的裝甲兵部隊駕駛着共和國自己製造的坦克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他感到了極大的欣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