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三大法寶之一,也是聚力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什麼時候黨的羣衆路線堅持得好,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的羣衆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羣關係受到損害,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要求全黨同志必須有優良作風,必須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我們要深刻認識堅持黨的羣衆路線的重大意義,堅持與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羣衆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以實際行動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的統一。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爲人民造福”的論述,與羣衆路線的精神實質一脈相承,爲全國人民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科學指南,我們要從貫徹落實羣衆路線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國夢的豐富內涵。
黨的羣衆路線的靈魂在於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羣衆是社會發展、社會變革、社會進步的引領者、推動者和決定力量,人民羣衆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決定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譜寫的歷史。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羣衆的自覺行動,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夢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只有每個人都爲美好夢想而奮鬥,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實現中國夢,使命光榮,任務極爲艱鉅,它涉及範圍之廣、人員之多,面臨困難之大、挑戰之多,世所罕見。要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艱鉅任務,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需要每一個人爲之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
國夢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必須相信羣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任何個人、政黨和階級,要想成爲進步的社會力量,在客觀上必須站在人民一邊,爲人民謀利益。我們黨作爲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更應該自覺地反映人民羣衆的利益和要求。這既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集中表現,也是我們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同時,這還是我們黨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羣衆的衷心擁護、成爲中國人民領導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爲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從黨的羣衆路線的角度來看,實現中國夢必須以人民利益爲最高準繩,把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中國夢落實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落實到解決老百姓關心的一件一件具體事情上。
羣衆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與建設實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系統的關於人民羣衆歷史地位、歷史作用以及黨同羣衆關係問題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爲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羣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做人民羣衆利益的忠實代表,並通過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來實施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才能贏得人民羣衆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才能把革命和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只有牢固樹立羣衆觀點,深入到人民羣衆中,緊緊地依靠羣衆,密切地聯繫羣衆,隨時聽取羣衆的呼聲,代表羣衆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以“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爲核心的羣衆路線,其根本目的就是維護和實現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贏得大多數羣衆對黨的擁護和支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一切爲了羣衆”,突出的是價值取向,是指黨必須把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
宿。“一切依靠羣衆”,突出的是手段,是指黨要密切聯繫羣衆,遇事同羣衆商量,虛心向羣衆學習,善於組織和團結廣大羣衆,從羣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突出的是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在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把集中起來的羣衆意見,通過處理再返回到羣衆中去,使羣衆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羣衆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羣衆中集中起來,再到羣衆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這一路徑是保證黨始終植根於人民、成長於人民、服務於人民的重要保證。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要求,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幹富民、實幹興邦,敢於開拓,勇於擔當,多幹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着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
對於預備黨員來說,通過羣衆路線的工作方法實現中國夢,首先是要深入羣衆。只有到羣衆中去,才能聽到真實的聲音、發現羣衆的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鄧小平同志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爲全國的指導。”實現中國夢,要深入羣衆之中,瞭解羣衆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訴求,對於幸福生活的期待,將羣衆的訴求、期待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然後是要尊重羣衆意見。要善於將羣衆的意見進行疏導,傳達給黨組織,以引導羣衆理解和認同黨的方針政策,達成實現中國夢的共識。最後還要接受羣衆檢驗和監督。黨的方針政策在實踐中能否行得通,實踐的效果如何,還是要回到實踐中來檢驗。而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羣衆,實現中國夢的方針政策要由羣衆來實踐和評判,接受羣衆監督。預備黨員在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時要自覺接受羣衆的監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