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不懈奮鬥的精神(節選)
○江澤民
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
黨中央已反覆提出,爲了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這不僅是推進事業發展、增強人民團結的要求,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來說,牢固樹立並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是極端重要的。我國有十二億多人口、五十六個民族,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水平還不高,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共同理想信念和強大精神支柱,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能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宗教來作爲全社會的精神支柱。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作爲凝聚和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的堅強精神支柱,並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定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不斷灌注到並真正深入全體黨員、幹部和全體人民的頭腦之中,成爲他們自覺的思想要求和行爲規範。這是一項很細緻、很艱鉅的任務,實現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隨着改革的推進和經濟
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具有明顯差別的不同羣體,有黨員、幹部也有普通羣衆,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文化水平低的,有國有企業的幹部職工也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有無神論者也有有神論者,有信仰這種宗教的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如此等等。他們的經濟狀況、生活環境、思想認識、文化素質、心理特徵都有所不同,如果不做具體分析,不採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不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而是千篇一律、空洞說教,思想宣傳的效果肯定不會好。
這就向我們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必須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宣傳教育的一致性,與社會不同羣體的特點和要求的多樣性統一起來;二是必須努力把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宣傳教育的理論性,與人民羣衆日常工作生活的實踐性統一起來。也就是說,理論武裝也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好,道德教育也好,都不能脫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都不能脫離廣大人民羣衆的實際生活,而應該努力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爲羣衆喜聞樂見,能夠回答羣衆中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能夠在羣衆的工作和奮鬥中不斷髮揮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
我還要提請同志們注意一個問題。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
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在宣傳教育工作中也要把兩者結合起來,都宣傳好。
我們黨成立即將八十年了,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了,我們在黨內和全社會爲宣傳馬克思主義、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績很大。但是,爲什麼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對一些人卻往往難以發生作用呢?爲什麼像“**”這樣的歪理邪說會在一些羣衆甚至少數高級知識分子和幹部中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呢?爲什麼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理論和腐朽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對一些人會產生那麼大的吸引力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環境的原因也有國內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物質技術發展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文化領域的原因,要進行全面分析。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解決思想政治領域的問題,解決精神領域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希望大家共同來研究和思考,總結經驗,克服不足,從家庭到學校到全社會,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傳教育渠道,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同春風化雨、細雨潤物一樣,努力在全黨全體人民中把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精神支柱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細、更紮實。
(選自《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