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快速佔領長春,等於爲東北的戰局畫上一道完美的句號,這個時間,比盟軍預計的還提前了一個多月。.
美軍現在對日本外交和一些軍事上面的電報密碼,已經掌握了不少,盟軍向全世界廣播了波茨坦“宣言”,其中,日本的電臺也能同步接收到這一消息。
“宣言”表明,如果日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那麼“盟軍將全面攻佔日本本土”。
這次“宣言”既沒有提到特殊武器,也沒有提及保留日本天皇,“宣言”12章的最後一條表明:“一旦日本建立起新政府,這個政府不但能夠滿足日本人民自由表達意願的要求,而且熱愛和平、富有責任感,那麼駐日盟軍會盡快撤離日本本土。”
7月27日早晨,東京的監聽員收聽了波茨坦“宣言”,隨後,他們趕往帝國圖書館,把匆忙抄錄的副本呈交給正在開會的政府內閣。
鈴木首相和其他官員心情沉重地研讀了“宣言”,期間,外交部長東鄉仔細研讀“宣言”後發現,他們仍然有可能進行和平協商。
但是,海軍參謀長豐田副武上將要求立即發表宣言:“日本政府認爲宣言極不合理,對此不予考慮。”
最後,政府內閣同意讓鈴木首相公開譴責波茨坦宣言,但不能立即拒絕接受宣言,同時准許報刊刊登宣言的刪節本,但不允許發表任何評論。
這時,美國關於如何展開下一次進攻的會議,也到了很關鍵的時刻,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的爭論和分歧很大。
其中,有一部分人認爲,現在的情況對盟軍很有利,特別是陸銘部馬上將要結束東北戰役,幾十萬大軍可以投入到日本本土進攻上來,可以很好緩解盟軍地面部隊人員上的不足。
其實,並不是美軍沒有地面部隊,真正讓美國人擔心的,還是傷亡問題,六十萬日軍地面部隊部署在九州,加上他們民衆現在可以說是全民皆兵,打下去傷亡的人數會難以成受。
這也就造成了另外的一種意見,就是投放原子彈,這樣威懾日本,儘快結束戰爭。
杜魯門總統綜合了馬歇爾等人的意見,並認爲,雖然原子彈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特別是平民,但是這時在挽救更多的日本人,最後,決定雙管齊下。
海軍方面,配合現在的攻擊部隊,並和陸銘協商,雙方集結八十萬地面部隊,隨時準備攻擊日本九州。
另外,給日本政府下最後通牒,這裡,杜魯門總統考慮到日本現在的情況,也就是他們的天皇,修改了幾條意見,也就是名義上可以保留他們的天皇。
日本,天皇是他們的最高元首,也是他們的神。
當盟軍把這份最後通牒發出,卻被一個人誤解,這個人是日本現在的首相鈴木貫太郎。
在召開的內閣會議上,鈴木是這樣說的:“諸君,從這份通牒上面你們看出什麼來沒有?”
見大家都沒有說話,鈴木語聲大了點,“盟軍這時軟弱的表現,這是主動發出求和的態度,在這關鍵時刻,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他們就會害怕,這是我們的機會,堅持住,未來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大日本帝國的。”
隨後,鈴木首相在對外發言時,犯了一個語義學上的錯誤,從而造成了日後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
當天下午4點,鈴木告訴記者:“在我看來,波茨坦宣言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所以日本政府不會認可它的重要性。我們對此不做評論。”
日本當時“不做評論”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指“沉默”,另一層意思是“殺死”,因此,若嚴格地按字面意思翻譯,意思是“用沉默殺死”——也可以理解爲“不做評論”。
鈴木首相希望表達的意思是“不做評論”——這樣日本政府纔有時間繼續研究宣言,然後再做出決定。
這時鈴木雖然在高層會議上說的那麼肯定,對外面,也不希望去刺激美國人,語調含糊的發言,卻引發了一連串的猜疑和誤讀。
然而,大多數日本記者都是按字面意思解讀首相的講話,即:用沉默殺死或不加理會。他們認爲政府已經拒絕了波茨坦宣言。
同時,好幾家報紙公然無視政府嚴禁對此做出任何評論的命令,都刊發了自己的意見。
《每日新聞》頭條報道“一件可笑的事情”;《朝日新聞》評論道:“美國、英國和重慶的聯合聲明並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宣言僅僅是更加強了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使他們能更快取得戰爭的勝利。”
《紐約時代》判斷鈴木的評論實際上意味着日本人拒絕了波茨坦宣言,於是當天的報紙頭條標題爲“日本正式拒絕盟軍促其投降的最後通牒”。
這個消息傳到美國,終於讓杜魯門總統下定了決心。
美國政府也同樣認爲鈴木的講話表明拒絕接受宣言。於是,人們的美好願望最終破滅了,事實上,沒有人願意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同一天,《時代週刊》報道,生在華盛頓致電總統,請求下令投擲原子彈。隨即,杜魯門快速簽署了答覆命令:“批准提議。一切準備就緒,即可投擲。”
做出決定的同時,也把這個命令用密電的形勢通報了在青島的陸銘。
“終於要走到這一步了。”陸銘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心情,沒有高興,當然也不會去同情,這一段時間日美雙方外交上面的交鋒他也清楚。
甚至保留天皇的退讓,當時美國還有問他們怎麼看的,陸銘這點並無異議,早日結束戰爭纔是眼前最關鍵的。
在東北,打到現在,陸銘出動了六十多萬軍隊,物資消耗更是不計其數,現在,那些工廠一直加班加點,所有原材料的庫存已經耗之一空。
等於他們三年的收入全部投在了這場東北的戰爭中,陸銘現在的工業基礎還非常薄弱,根本經受不住消耗巨大的戰爭。
人員傷亡上,他們這次在東北戰場,傷亡的人數高達六萬多人,其中陣亡的人數,就有超過三萬。
參加過島嶼爭奪戰的陸銘很清楚,真正進入日本本土,人員傷亡會更大,美國人的想法他當然清楚,但這時,爲了長遠的利益,他不得不加入對日本本土的作戰。
“這下我們也可以輕鬆一下了,如果這炸彈真有那麼大威力,日本投降的日子也不遠了。”李秋眉開眼笑的看了幾遍電報,作爲管理後勤者,他更不希望這仗在繼續打下去。
楊傑想了想,“如果這樣,我們可能會不用去攻擊日本本土,那麼現在東北的情況,下一步我們怎麼處理?直接撤兵還是?”
“先做點事先的準備吧,等日本一投降,我們到時可能要去日本本土走一圈,然後回南方去。”關於東北問題,陸銘現在也已經放心多了,蘇聯現在沒心思管這裡,石原還真是個好人。
“急報!”
李秋接過,看完當時就笑了,“是溥儀的消息。”
“抓到了?”
“還沒有,但也快了,我們的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看來,這個皇帝也是個聰明人,知道日本人不會放過他,現在他本身就巴不得早點被我們抓起來。”
“呵呵,如果不是因爲他過於重要,以後可以揭露日本在東北犯下的罪行,我都巴不得他們直接被日本人幹掉。”
陸銘這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幾個人同時搖頭不語。
隨着杜魯門總統的命令下達,美軍開始行動起來。
在提尼安島上,這支羅斯福總統時代組建的特種部隊,美軍五○九混合大隊的成員們,都感到自己像被遺棄了。
在這裡,他們中大多數人被禁止自由行動,每天,他們要進行無數次單調的飛行訓練,訓練的目標一般都選在無人區,以避免傷亡。
比如說,他們所選的目標就繞開了在羅塔島附近的日本軍事駐地。他們只有一兩次極其珍貴的機會在日本上空進行單架飛機的急速俯衝拉昇訓練。
每次都會投擲一枚被他們稱爲“南瓜”的圓球狀炸彈,這些炸彈是“胖子”的複製品,但炸彈上都裝有爆炸性能很好的彈頭。因爲種種原因,從沒人向隊員們做過任何解釋,軍方公報從未報道過這些任務,所以,根本沒人知道這些任務。其他軍團的飛行員根本看不起五○九的人們,因爲正規的b-29飛行部隊要夜以繼日地在日本上空投擲燃燒彈,在日本人的戰鬥機和高射炮火中穿梭飛行,進行猛烈地轟炸。
他們非常看不起懶惰的五○九混合大隊,所以經常在經過五○九的駐地時,往下投擲石頭,並且在公共廁所的牆上胡亂塗鴉,以示對五○九大隊的蔑視。
所以雖然他們沉默寡言的指揮官李梅將軍並沒有爲他的到來和離去做任何解釋,但是蒂貝茨的手下還是看到了事情有了轉機,他們都暗自高興。
炸彈組中每個人除了知道自己的職責外,對其餘事情一概不知,即使現在也只有蒂貝茨和一小部分人知道,他們正在與一枚原子彈打交道。
中尉雅各布?貝瑟爾是少數幾個知情者之一,他是一名年輕的電子學專家,之前,他已經花費了足足一年時間來訓練如何截獲日本的雷達脈衝,在執行任務時,他必須截聽任何會干擾原子彈正常運作的日軍雷達。
所以貝瑟爾必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否則他的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原子彈被投擲出去時,與選定目標“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貝瑟爾的任務是協助帕森斯上校,這位老練的海軍軍械官熟知這枚鈾彈的所有機關。帕森斯從“曼哈頓工程”一開始,就進入了這個特殊的項目組,他目睹了在新墨西哥進行的鈈裝置試驗,對於這種炸彈的瞭解遠勝於提尼安島上的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現在很擔心炸彈的保險系統萬一出現閃失,帶來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一天晚上,帕森斯目擊了4架b-29轟炸機在執行常規任務時,剛剛從跑道上起飛就墜毀了。
他知道,如果裝載沉重的超級“空中堡壘”機翼下沒有足夠的空氣,那麼它的飛行性能將極不穩定。帕森斯一想到如果運載原子彈的飛機在起飛時發生爆炸,那麼提尼安島上的2萬名官兵就會面臨滅頂之災,爲此,他憂心忡忡。
帕森斯把它的擔憂告訴了“曼哈頓工程”的副總指揮湯瑪斯?法雷爾准將(格羅夫斯將軍派他來提尼安島監督工作)。
他們二人一起仔細察看了原子彈保險系統內的複雜開關,如果出現所擔憂的情況,他們會阻止炸彈提前爆炸,當然,還得保證炸彈在該爆炸的時候準確爆炸。
原子彈內有三個開關至關重要,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會依次關閉。
當原子彈離開彈艙時,第一個開關將關閉,同時會啓動一個15秒的定時器(用來保證機師有足夠的時間迅速飛離現場),讓所有的保險線路斷開。
大氣壓力將會對第二個開關產生作用,5英尺高空,開關將會閉合。
第三個開關將打開一個自動雷達,這個雷達在炸彈接近地面時就會發出信號,在189英尺高空開關就會關閉,原子彈的引線即刻點燃。在炸彈的鼻翼裝有常規保險絲,就算氣壓計保險開關和雷達保險開關出錯,這些常規保險絲在炸彈與地面接觸時,也會引爆原子彈。
雖然保險系統做得極其精密,但是湯瑪斯?法雷爾和帕森斯都不能想象,如果運載原子彈的飛機在起飛時墜落將會導致多大的慘劇,所以他們決定把“小男孩”送上天之前,必須拆除它的引爆裝置。
帕森斯將同核炸彈一同飛往目的地,在飛行過程當中,他纔會重新安裝好這個引爆裝置。他必須在運載原子彈的狹窄彈艙中完成這項複雜的任務,所以,他需要不斷地練習。
但是帕森斯首先要開一個任務講解會,五○九混合大隊爲此已經等了很長時間,現在他們即將知道這個軍事機密。8月4日下午,蒂貝茨和帕森斯把執行特殊任務的成員們都召集到一間悶熱的帳篷裡。
蒂貝茨做了開場白,他說:“這一時刻終於到來了,我們即將運送的武器已經在國內試製成功,我們已經接到命令,用它來轟炸敵軍。”
但是是什麼樣的武器呢?帕森斯上校揭曉了答案,他說:“你們即將投擲的炸彈是戰爭史上最新型的武器,它具有無與倫比的破壞力。
我們認爲,它可以把3英里的區域夷爲平地。”他還向成員們講解了阿拉默果爾多試驗的有關情況,“當時1英里之外也能看到閃光,5英里之外也能聽到響聲,蘑菇雲在新墨西哥上空升至三萬英尺的高空。”
講解完後,他坐了下來。在整個講解過程當中,沒有人提到“核”這個字,他們也不想提到。
“小男孩”安靜地躺在重兵把守的掩體下,對於那些充滿好奇的護衛者而言,他仍然是一個“陌生人”。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李梅將軍這天,突然出現在這島嶼上,他給大家傳達了一個密令,“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日本,昭和(裕仁)天皇和皇后專用的名叫御文庫的地下防空室。御文庫修建在茂密的樹叢裡,四周籠罩着拂曉前的黑暗。
在御文庫的門前,停着一輛褐色奔馳牌轎車,寒風裡,模糊地可以看見轎車排氣管漏出的瓦斯。
鈴木爲首的幾個日本重要大臣,一大早來到這裡,向他們的天皇報告現在的局勢。
東北的丟失,對日本是一個噩耗,山田這個關東軍司令官唯一做的件對帝國有利的事,是他保留下了三十多萬關東軍的軍隊。
這個數量雖然有些水分,但是對現在的日本來說,那怕多一點點的力量,也可能是根救命稻草,何況還有這麼多的人。
這次他們來,是關於怎麼處理這些軍隊的問題,陸軍的人希望,把這幾十萬軍隊直接調會本土,但是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如果全部調走,朝鮮還要不要了。
這件事爭執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最後鈴木決定,直接由陛下來裁決,說來可笑,平時很少讓天皇直接干預政務的日本政府,這一可竟然會做出這樣一個舉動。
裕仁聽完,就問鈴木,“留一部分撤一部分不行嗎?”鈴木拉了下鬍子,“陛下,不是不行,但是必須考慮到一點,萬一這陸銘的軍隊打過來,這些人就沒有辦法跑了,更關鍵的是我們海軍只有一次機會,偷運走這幾十萬大軍。”日本海軍基本名存實亡,現在能開動的軍艦本身就沒有多少,而且這次偷運,和虎口奪食差不多,萬一被盟軍艦隊發現,這些人一個都跑不掉,所以海軍部認爲,只有一次機會。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遠東野望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