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帝國在二戰 > 中華帝國在二戰 > 

第121章 全面戰爭(二十)

第121章 全面戰爭(二十)

以下摘自《地球統一戰爭之阿拉斯加登陸戰》

在阿拉斯加登陸中,中華帝國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美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

由於在最初的1~2天裡,中華帝國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纔將裝甲師投入作戰。

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美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中華帝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1號登陸點附近的橋樑,以防止美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樑併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1號登陸點周圍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鬥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中華帝國第82和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複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

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美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

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遠征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鬥。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梅里苛爾小鎮,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美國第一個被佔領的城鎮。

儘管中華帝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

中華帝隊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裡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樑、海灘通路,摧毀了美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美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美軍的預備隊,使美軍處於被動局面。爲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1號海灘,是遠征計劃中處於最北面的一個海灘,從1號海灘東邊登陸的中華帝國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美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

但從1號海灘西邊登陸的中華帝,則遭到美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2號海灘登陸的中華帝國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中華帝國才成功擊退美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中華帝人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2號海灘登陸點寬約6英里,美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中華帝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

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爲慘烈,有三分之一的中華帝登陸艇慘遭美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

有一部分中華帝隊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美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

接近中午時分,中華帝國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3號海灘的中華帝隊會師。參與2號灘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爲1,200人。

3號海灘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中華帝隊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佈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中華帝隊陷入苦戰。

美軍在濱海地區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

在中華帝國海軍戰列艦巨龍號上面的巨大艦炮及空中戰機的強力攻擊下,才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美軍的防衛火力。

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中華帝人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美軍部隊往內陸撤退6公里。中華帝隊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4號海灘寬約六公里,是所有登陸地點中面積最大的搶灘地點,也是美軍防守最嚴密的據點。此灘不但海中和岸上滿布地雷,有高30公尺的峭壁盤踞,更由作戰經驗豐富的美軍第352步兵師把守。

美軍352步兵師參加過菲律賓戰爭,及在南美洲的幾次戰爭。是一支非常強悍的部隊。

負責搶攻這個灘頭的中華帝國第1步兵師,這一仗,可以說是整個阿拉斯加登陸中戰況最爲慘烈的一旅,29輛水陸戰車中竟有27輛遭擊沉,而當資深官兵踏上這片沙灘時,不是當場陣亡就是身負重傷。

雖然傷亡率高達50%,中華帝隊倖存的殘餘部隊仍然在重新集結後繼續奮戰。在海軍艦艇的重炮火力掩護下,步兵終於得以穿越灘頭開始攀登峭壁,加上空降敵後的傘兵部隊從後方包夾美軍,中華帝隊終於在當天中午時分攻破美軍的防線。

中華帝於6月6日在4號海灘登陸時已有2,400名官兵傷亡,但在入夜時,中華帝隊登陸人數也已達到34,000之多。

4號海灘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着低矮沙丘的沙灘。中華帝隊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里,不過還好美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

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中華帝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

而到了當天午夜,中華帝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公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4號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在遠征日組織反擊只有美軍的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M4坦克派去攻擊中華帝國的登陸軍隊。

因爲倉促出動,準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中華帝隊輕而易舉擊退。

當天下午,師長巴邨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2號海灘與3號海灘之間的空間地帶發動攻擊,當時中華帝隊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美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中華帝的軟肋處,給中華帝隊帶來不小困難。

這一戰,中華帝國損失了近六千名士兵,也成就了巴邨勇猛將軍之名。

但是巴邨的這一進攻,隨後便在中華帝國的優勢空軍的打擊下匆匆結束。儘管前後進攻的時間不過五個小時,這也是一次非常巧妙的進攻,也是在遠征日美軍組織最好的一次進攻了。

除此之外,美軍便沒有再組織什麼像樣的進攻了。

6月7日,羅斯福將西線裝甲集羣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決心憑藉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

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中華帝國空軍的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中華帝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就這樣,登陸作戰的陸軍作戰便幾乎算是結束了。

而在此之前,美國海軍與中華帝國的海軍在白令海峽周圍的海域發生了大規模的交戰。

中華帝國將所有未參加登陸作戰的海軍力量,包括第一艦隊大部,第二艦隊大部,以及第三艦隊全部,全都投入了此次海戰。

此次海戰,成爲航空母艦的天下,戰列艦以及戰列巡洋艦成爲被動防守的艦隻。

好在,在戰艦設計之初,中華帝國的艦隻就注重防空,從而給美國的航空兵造成了比較大的傷亡。

而中華帝國的海基陸軍航空兵則在美國艦隊上空折騰。很快,當美軍海軍司令發現,自己的空軍再也無法有效的抵抗中華帝國空軍的壓力之後,便下令全面撤退。

從而保全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實力。

然而,他的這一次撤退,卻使得中華帝國完全的控制了這裡的制海權,百分之八十的制空權,也使得中華帝國在阿拉斯加的登陸作戰得以順利的完成。

在佔領了阿拉斯加登陸點之後,數十萬中華帝國精銳的裝備師被投入了橫掃阿拉斯加殘餘美軍的戰爭之中。

雖然阿拉斯加的美軍在美軍空軍的支援之下進行了有效的抵抗與防禦,但是,卻依然無法阻擋中華帝國大軍的推進。

1938年7月17日,中華帝國遠征軍隊將最後在阿拉斯加的美隊消滅,從而完全的控制了阿拉斯加。

1938年7月18日,美國政府向中華帝國政府提交了要求和平談判的國書。

1938年7月20日,中華帝國政府同意與美國政府談判。

1938年7月21日,以阿正爲代表的中華帝國代表團前往阿拉斯加的朱諾城(現改爲遠征城)與以艾森豪威爾爲首的美國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

而在此之前,1938年6月23日,南京解放。爲了給南京城內被鬼子殺害的中華軍民報仇,李峰下令將投降的十二萬八千餘名倭軍集體屠殺。

此舉,使得中華帝國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但是李峰在德國發表,‘中華軍隊從來沒有將倭國入侵軍當成一個高等生命看,因爲他們在我首都屠殺了三十餘萬手無寸鐵之軍民,我們中華帝國有理由與責任爲那死去的中華軍民報仇’。

而此時的歐洲也忙於戰事,美國也忙於與中華帝國談判,使得譴責的聲音漸漸的淡了下去。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