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後的三國 > 最後的三國 > 

第1054章 風雲激盪

第1054章 風雲激盪

抽調走了三萬人馬之後,杜預不得不在前線收縮兵力,放棄了目前與蜀軍爭奪不休的新野、湖陽,向宛城方向退卻,做好了死守宛城的準備。aawwx

晉軍在新野的突然撤離讓姜維感到很是莫名,按理說雙方的戰鬥十分的膠着,蜀軍並沒有佔據到明顯的上風,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晉軍卻突然地選擇了退兵,確實讓人很是費解。

不過隨後姜維很快地打探到了杜預後撤的原因,洛陽那邊戰事吃緊,司馬炎不得不從臨近洛陽的南陽抽調軍隊來支援洛陽,以確保黃河防線的安全。而剛剛抽調走了三萬人馬的晉軍自然很難在新野一線維持戰鬥狀態,退守宛城實屬無奈之舉。

鍾會也得到了晉軍撤退的消息,他立刻是趕往姜維大營,拜會姜維。鍾會歸蜀之後,被封爲鎮西將軍,仍然統領舊部,雖然鍾會完全受大將軍姜維的節制,但他統領的軍隊,卻是獨立於姜維大軍的,另扎一營,並沒有混在一起。

“大將軍,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呀!”鍾會一進大帳,就笑盈盈地對姜維道。

姜維微微一笑道:“鍾將軍也得了杜預減兵撤軍的消息了?”

鍾會道:“是啊,卑職聽聞杜預撤軍消息,特意地來向大將道賀,數月以來,雙方激戰於新野,未分勝負,如今洛陽那邊戰事吃緊,司馬炎已經抽調杜預的三萬人前往洛陽支援,現在杜預這邊獨木難支,正是大將軍大舉進軍,掃蕩南陽諸城的大好時機,大將軍宜從進軍,儘快地拿下宛城,繼而便可進軍洛陽,一舉興復漢室。非常時刻,還請大將軍切勿遲疑,否則被別人搶了頭功,大將軍的顏面何在?”

姜維臉色微微一變,道:“鍾將軍何出此言?我姜維一生稟承諸葛丞相之遺志,以興復漢室爲己任,不管誰能攻下洛陽,都是我大漢之幸,至於我姜維的顏面,又何足掛齒!”

鍾會訕訕一笑道:“大將軍切勿誤會,在下絕無挑撥離間之意。劉驃騎縱橫北地,席捲天下,如今洛陽更是其囊中之物,如此功勳,經天緯地,天下恐怕無人能與之比肩。如今世人論及滅晉第一功者,非劉驃騎莫屬,但人卻不知,若無大將軍在益州維持大局,牽制魏吳兩國之大軍主力,劉驃騎又豈能成就這不世之功?當然,大將軍虛懷若谷,高風亮節,自然無意於劉驃騎爭功,世人愚拙,不識真正英才,纔會有些偏見。”

姜維淡然地道:“老朽年逾七十,早已是黃土掩頸之人,今生唯一夙願,就是親眼看着大漢王師可以橫行於洛陽街頭,大漢旗幟,飄揚於洛陽城頭,如此便可告慰諸葛丞相的在天之靈,餘雖死無憾矣。”

鍾會道:“大將軍一生爲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攻下洛陽,不僅是諸葛丞相的遺願,更是萬千天下黎庶翹以盼之事,如果大將軍可以第一個縱馬揚鞭,跨入洛陽城的時候,那才更是衆望所歸。卑職願助大將軍一臂之力,爲大將軍掃清一切阻礙,拿下洛陽城。”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姜維一生的夙願,爲了這個願望,他幾乎付出了一生的時間,如今勝利在望,姜維自然是激動萬分,當然,如果能由他親自來主導這場勝利,那姜維的此生,必將是輝煌而絢爛的。

鍾會的建議,確實也讓姜維心動不已,躍馬洛陽城,那是何等風光愜意的事,如果有可能,姜維自然是當仁不讓。

“那依士季之意,該當如何?”

鍾會道:“如今劉驃騎的大軍已經是陳兵黃河北岸,與洛陽近在咫尺,一旦劉驃騎突破黃河防線,洛陽城是唾手可得,大將軍如果在宛城與杜預糾纏過久,必然失去先機,以卑職之見,大將軍不如兵分兩路,一路在宛城繼續和杜預周旋,另一路揮師北進,繞道魯陽,直取洛陽,或許可以一償大將軍的夙願。只要拿下洛陽,杜預其軍必然瓦解,不足爲患。”

姜維沉吟片刻,道:“士季言之有理,可依計行事也。”於是姜維令蔣斌王舍等人率軍圍攻宛城,自己則同鍾會親率十萬大軍,繞道魯陽,直逼洛陽而去。

蜀軍的動向,自然瞞不過相隔不遠在弋陽的6抗。現在天下大勢風雲激盪,司馬晉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逆轉,這也讓6抗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三國之所以並存了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爲一個鼎足之勢。

三足鼎立,本身追求的就是一個平衡,而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天下的格局也必將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吳蜀交惡之後,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就再沒有修復過,6抗不會認爲蜀國攻克洛陽滅掉司馬晉之後,會休兵罷戰,與吳國劃江而治,互不干涉,而最大的可能就是蜀國會乘勝而進,挾滅掉晉國的氣勢,一舉吞吳,統一天下。

這無疑是6抗最爲擔心的,現在吳國是昏君當道,朝政糜爛,而蜀國的國力則是蒸蒸日上,一日千里,曾經最爲弱小的蜀國,現在已經一躍而成爲了天下霸主,強大如廝的司馬晉最終覆滅,一直平庸無爲的吳國,更是難以抵擋蜀國的復仇之火。

6抗這兩年身子一直不太好,病魔纏身,他一直擔心自己命不久矣。左大司馬丁奉已在兩年前去世,鎮西都督施績也病逝於同年,而左丞相6凱更是死於四年前,丞相張布和濮陽興則是被孫皓所殺,東吳的名將重臣接連去世,人才凋零,國力中衰,如果自己真的倒下了,那麼東吳則更無可以抵抗蜀國之人了。

所以,當聽到姜維大軍北進洛陽之時,6抗竟然咬着牙從榻上爬了起來,急召衆將來商議軍情。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