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忽悠混三國 > 忽悠混三國 > 

第六十三章 戰前的準備

第六十三章 戰前的準備

建安五年(200)五月,芒碭山!

“周倉廖化聽令!”

“末將在!”

“令你二人帶兵五千,抄小路晝伏夜出攻打西城!”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研究準備之後,王文泉終於下定了攻打西城的命令。

在他看來,這麼做有三大好處:

一是自己的馬崽在歷史上都是劉備陣營裡的人,自己實在不知道他們碰頭以後,這些人會不會象歷史上一樣,跟着劉跑跑一起去混窮;

二是自己一直沒有穩定的收入,一萬多人的隊伍,若是再不拿下個城池,恐怕不用別人打,自己就能散了架;

三是現在曹操袁紹正是個打的熱鬧的時候,西城基本上沒神馬駐軍,不趁着這段時間拿下西城,日後再去,費勁不說,也會引起曹操的注意,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爲此,在得到了陳登和李書緣的又一次大規模補給之後,他終於下定了攻打西城的決心。

“末將遵命!”

雖然周倉廖化心裡很不明白,爲毛王文泉不爭汝南,卻要大老遠的去打西城,不過他們仍然很順從的接下了將令。

見周倉廖化沒提出神馬異議,王文泉滿意的點了點頭,衝着倆人一招手,把他們交到了自己身邊:

“西城那地方,現在應該都是士族大戶的私兵,你們去了以後,對士族.”

“放心吧主公!”

沒等王文泉說完,周倉把手一拱,一臉正色的打斷了王文泉的發言:

“沒士族的支持,在哪也成不了事,這個道理,俺懂!您放心,去了以後,我們一定秋毫無犯,和他們搞好關係。”

“錯!”

王文泉把眼皮一翻,狠狠的白了周倉一眼:

“士族是咱們大漢的蛀蟲,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會民不聊生。

別的地方我不管,在我的地盤上,這種玩意不能存在,你們去的時候,穿黃巾軍的衣物,打下西城,要迅速提出我們的口號。”

說到這裡,他拿眼瞅了瞅身邊的一干大將,見沒人站出來反對自己的說法,反而一臉八卦的瞅着自己,好似很想知道,自己會提出啥有新意的東西,

低頭一想,他登時明白了過來。

自己手底下除了魏延,其他的都是黃巾軍出身。

這些人跟士家大族本來就沒神馬牽扯,相反的,他們卻有着刻骨的階級仇恨。

就是魏延,也是貧苦人家出身,雖然日子還算過得去,不過也沒少受了世家大族的氣。

在這種形勢下,指望他們幾個站出來給士族說話,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想到這,王文泉的心裡再也沒有了神馬顧慮,只見他眼冒精!光,把牙齒咬的咯咯亂響,面容扭曲表情猙獰的說道:

“記住了,我們的口號是:打士族,分田地!”

作爲黃巾軍餘部,周倉等人聽慣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在他們看來,這句口號無疑已經是十分的給力。

今天一聽王文泉的口號,周倉就覺得身上猛不丁的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在心裡暗暗對着王文泉翹起了大拇指:

‘要不說人家科學家聰明呢!你看人家這口號提的,一聽就是想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跟這口號一比,蒼天已死就是個屁啊!’

他帶着一肚子的激動,不可置信的瞅了瞅王文泉,見自己的主公表情激昂,一臉的正色,一點也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忙把手一拱,朗聲回道:

“主公放心!去了以後,我們讓他玉石俱焚雞犬不留!”

“不!”

見周倉誤會了自己的意思,王文泉趕緊擺了擺手:

“記住了,不是玉石俱焚,也不是雞犬不留,而是隻對士族下手。

去了以後,要開倉放糧,要重新劃分土地,要依靠貧農,團結富農,打擊士族!對百姓,你們要象春風一樣溫暖,對士族,你們要象寒冬臘月一般冷酷無情!

你們要讓西城的百姓知道,我們是百姓的隊伍,是他們的子弟兵,是堅決和百姓站在一起的,是爲老百姓說話的。

我們的目的,就是把士族從西城這個地方徹底抹掉,把土地和財物還給百姓,讓百姓過上人過的日子,明白了嗎?”

“明白了!打士族,分田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聽完了王文泉的話,周倉一干人眼珠子登時都紅了,嗷嗷叫着便吼了起來。

他們都是苦出身,也沒讀過什麼書,不懂的什麼大道理。

跟着張角鬧革命,無非就是因爲實在活不下去了,至於爲毛要造反,造反後幹神馬,要達到一個神馬目的,他們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

或者說,他們造反,只是單純的爲了活下去。

在歷史上,黃巾軍動輒百萬,拖家帶口四處轉戰,用朝廷的話說,是黃巾賊裹挾百姓,藉以自保,可是從真實的情況看,是黃巾軍怕朝廷拿親人開刀,不得已才帶上老弱。

因爲他們心裡明白,如果扔下家人自己去造反,自己的親人不是被餓死,也會被朝廷當成反賊給割了腦袋。

現如今自己的主公提出這麼個旗幟鮮明的口號,矛頭對準了士族大戶,他們怎麼可能不激動不澎湃呢!

作爲一個嚴謹的歷史學者,王文泉對華夏的歷史,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對農民起義這個課題,他也專門寫過論文。

在他看來,農耕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從,就是能忍!

這不是什麼民族歧視,而是千百年來的習慣養成。

譬如一個草原的漢子,肚子餓了,會拿上弓箭去打獵,如果射不中獵物,他會怪自己學藝不精;

如果找不到獵物,他會怪自己不夠努力;

因此,他們會通過不斷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因爲他們面臨的一些困境,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勤勞彌補的。

可是一個耕地的農民肚子餓了,他卻只能去吃樹皮草根觀音土。

因爲農民的對手,是天!農民取食的對象,是地。

他再努力,也不可能想讓天下雨天就下雨,他再勤勞,手裡的土地也不會變肥沃(舊社會)。

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怎麼辦,求唄!原因,不夠虔誠唄!要是老天爺不搭理呢?忍着唄!

久而久之,農耕民族就有了一個比較搞的特點:忍耐力!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