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將崔禹卻是說道:“小卒的話,並不能完全相信。如果有了什麼疏忽,則我們的水陸兩軍皆休。你只應該穩守水寨,我願意替您一行。”
朱然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讓崔禹帶領一萬軍隊往去救援孫恆。這天晚上,彭家三兄弟兵分三路,直殺入孫桓寨中,四面火起來,吳軍大亂,尋路逃跑。
且說崔禹正走之間,忽然看到火起,急忙催促軍隊前進。剛纔轉過山來,忽然山谷中鼓聲大震:左邊張須陀,右邊則是史萬歲,兩路夾攻。崔禹大吃一驚,正想逃跑,正遇上了史萬歲;只有一合,他便被史萬歲活捉而回。朱然知道了這邊戰敗,將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孫桓引兵敗逃走,詢問部將說道:“前面什麼地方有糧食供應?”
部將說道:“這裡往正北走過去是彝陵,可以用來屯兵。“孫桓率領敗兵往彝陵跑去了。剛進得城,彭家三兄弟等人追擊到,將城四面包圍定。張須陀和史萬歲等則解着崔禹到秭歸來。淵蓋蘇文非常高興,傳下將令將崔禹斬首祭旗了,大賞全軍。自此淵蓋蘇文,張須陀,史萬歲威風震動,江南諸將領無不膽寒。
卻說孫桓叫人求救於孫權,孫權大爲震驚,立即召集文武官員商議說道:“現在孫桓受困於彝陵,朱然大敗於江中,荊州兵勢大,這可怎麼辦?”
龐統回答說道:“主公不必驚慌,可以命令韓當爲正準備,周泰爲副將,潘璋爲先先鋒,淩統爲合後,我則爲救援響應,起兵十萬前去抵抗淵蓋蘇文。”權依照所奏,就命令各位將領速行。
這時候,山越也在淵蓋蘇文的慫恿下,答應配合荊州軍在東吳的腹地作亂。東吳和荊州軍在正面的戰場本就是屢戰屢敗,這時候山越的內亂更是讓東吳有心無力。龐統也是感到了十分的無力。龐統這時候才明白,在絕對的實力碾壓之下,再多的計謀也是很難更改局面了。
終於,在歷時三個月之後,東吳的政權完全崩塌了。孫權,黃蓋,程普,黃祖,孫恆,朱然等人全部戰死,東吳將領無一投降,血灑疆場,龐統也大嘆一聲,生不逢時,便自刎而亡。張昭,張紘等則選擇了投靠淵蓋蘇文。至於魯肅則被甘寧要去當自己的幕僚了。
韓擒虎和楊林因爲薛仁貴勢大,也只能一直處於龜縮的防守方式,想等待着南方的曹操可以在徐州打開局勢。但是因爲蘇定方的反覆無常,曹操在徐州並沒有什麼進展,洛陽朝廷也在激烈的討論着這一次的行動是否正確。這時候,薛仁貴也在各位謀士的建議下,派遣暗哨到了洛陽來散播謠言,說是楊林和韓擒虎雖然看起來是在抵抗,其實心中早就有了投靠薛仁貴的想法,並且和薛仁貴早就有了暗中的聯繫,現在只是在不斷的消耗洛陽大軍的實力,再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投降薛仁貴。
雖然洛陽朝廷的部分高層都並不相信楊林和韓擒虎會投降,但是還有一些部分的反對楊氏掌權的大臣,以及大多數的官僚,都在串聯之下,希望可以罷免韓擒虎和楊林的職位。最終,經過雙方激烈的討論,決定罷免楊0林和韓擒虎的統帥職位,並由賀若弼和丁彥平來擔當統帥。
薛仁貴方面很快就得知了洛陽大軍臨陣換帥的消息,很快就做出了應對的方案。洛陽大軍在賀若弼和丁彥平的統帥下,連勝數陣。薛仁貴下令中軍不可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隨便出營迎戰。雙方便進入了攻城戰之中。
也在同時,黃忠攥緊了自己手中的大夏龍雀刀,率領着早就化妝爲平民躲在各個幷州城池裡面的薛家軍,直襲洛陽大軍的後方,截斷了洛陽大軍和洛陽的運輸線。
這正是薛仁貴早就在大戰開始之前,暗中挑選了兩萬五千的精銳薛家軍,利用化整爲零的方式潛伏到了各個幷州的城池裡面去。因爲幷州現在十分的混亂,既有蘇定方和洛陽朝廷的雙方勢力,而且雙方還剛剛經歷了大戰,這裡的戶籍十分的混亂。而且兵甲的管制也很混亂十分有利於薛將軍的潛伏。當然,這種戰略是必須集天時,地利與人和都要有才行。畢竟這種化整爲零的戰略,必須要求軍隊有絕對的自覺性,若是軍隊趁機逃跑,怕是攻擊的時候,軍隊就十不存一了。
在北方趕來支援的趙雲和羅成,則率領着薛家軍最精銳的五千騎兵在洛陽大軍和洛陽營寨之間穿插作戰,將洛陽大軍的各個孤立的陣營。薛仁貴則和秦瓊,張飛各自分兵帶領着精裝的薛家軍逐個擊破。洛陽大軍斷糧一個月,軍隊之中的士兵已經開始互相殘殺爲食。韓擒虎和賀若弼,楊奉等人則因爲力竭身中數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熊闊海被薛仁貴鬥將斬殺,楊林率領他的十三太保逃往洛陽,在逃往的途中則被黃忠截住,十三太保各自戰死或是殺散,楊林則被生擒。徐晃選擇投靠了薛仁貴。
在之後,楊林也選擇投靠了薛仁貴。徐晃本想暗中告訴薛仁貴,楊林是弘農楊氏的支柱,絕對不會輕易的投靠薛仁貴。但是薛仁貴考慮到自己只是剛剛投靠的,害怕薛仁貴是以爲自己暗生妒忌之心,便忍住了這個念頭。
不過,薛仁貴當然知道楊林的身份,心中明白楊林是詐降,不過卻是也耐着性子把楊林給叫到了自己的大帳中,不過楊林只是和薛仁貴虛與委蛇了幾句話,便當場暴起,突起想要衝到薛仁貴的面前,但是張飛卻是率先衝出,一刀暴起斬斷了楊林的手筋,便被衆侍衛給拿下了,張飛大怒說道,給我將此人挑斷手腳筋,拉下去關押起來。
薛仁貴也雖然並沒有因此有什麼反應,但是也沒有阻攔張飛的命令,畢竟這次大戰,薛家軍戰死在沙場的將士並不在少數,自然要讓軍中的將士們來抒發心中的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