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工程是甕城的兩道夯土城牆,高15米,底寬八米,頂寬六米,從橫截面看就是一個梯形的大土堆,這是爲防禦巨猿而立的高強,高一些倒是也沒什麼。
將來這裡的城牆還將營造第二期的工程,那就是包磚,不過這個還要等有人遷徙過來之後,才能完成,現在這點人,能把牆築起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鷹銳一直在盯着奴隸幹這個事情,食人猿圍城之時,他就已經在漢部落了,也親眼見過那些怪物,現在首領讓他在這裡修築防禦工事,他自然比誰都上心,畢竟他見過怪物的恐怖之處,這裡沒有護城河,單靠城牆抵禦,所以還是高一點的好,自然也要結實一些。
山谷裡的獨耳小隊也很順利,他們在山中不止找到了溪流,還順着溪流找到了一個不是很大的瀑布,瀑布下是一汪清澈見底的深潭,懸崖的水流不斷衝擊下來,產生如雷鳴般的撞擊聲,在山谷中隆隆作響。
這個瀑布倒是罕見,到現在爲止還是漢部落發現的第一個,不過也沒什麼用處,無非就是提供飲水罷了。
獨耳一行立刻重新規劃了水渠,直接將原來的溪流引流過去,然後擴大供水量,整個溝渠彎彎曲曲的引入山谷腹地,最後統統匯聚在一個水塘之中,爲這一城一縣之地提供了乾淨的飲水,同時大量的清水同樣也能用來灌溉。
另外就是在瀑布的水潭和溝渠的交界處,製作一個水閘,用來控制下游山谷水庫的供水量,這樣一來也就不用擔心下游的山谷發水了。
山下有了這個水庫,也爲將來這裡的村鎮擴建提供了可能,倘若以後想在縛馬關和漢陽城之間開闢村落,只需從這個水庫挖一條溝渠繼續向南延伸即可,大大解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
石頭負責的開荒工程也在進行,他們先是沿着預定城址的位置砍伐灌木,直接清理出一圈防火帶,然後找了一個無風的日子,一把火將城址燒成了白地。
清理完城址之後,這一行人就開始在兩側的山谷採伐樹木,去掉枝椏堆砌在山中,再把圓木就近堆放起來,留着明年正式建城的時候取用。
時至九月末的時候,漢陽城這裡也已經造出來了6艘新的木船,不停的往來於漢陽郡和汝陽郡之間,爲這座新的城池不斷輸送養料,得益於芋部落的加入,這裡已經有了一千兩百人口,再加上每天從漢陽城來這裡幫工的人,人數直達一千五百,勉強也算是有了個城池的樣子。
更多芋部落的族人搭乘着木船前往漢陽城,在幫忙運輸物資的同時,也對這個自己新加入的部落有了更多的瞭解,然後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當初加入漢部落的決定,因爲他們都看到了漢陽城的美好生活,而他們也正在首領的指揮下建設新的家園,他們看到的,終有一天也能從他們自己的手中誕生。
另外,他們也從原來的芋部落變成了漢部落現在的於氏族,大首領賜了姓氏,從此他們就同其他的漢部落族人一般無二了,而且加入漢部落的好處幾乎是立竿見影的,之前還說要用勞動才能換到的物資,現在早已運送到了新城這裡。
一船船的瓷器,陶器,水桶,鐵鍋,鐵質工具,農具,布匹,源源不斷的抵達汝陽郡的岸邊,讓每一個新加入的族人都喜不自勝,不管是新搬來的高山部落,還是原來的芋部落,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歡呼,拿着這些精美的器具,穿着暖和的毛布衣服,他們也開始以自己身爲漢部落的子民感到驕傲,因爲這都是其他部落得不到的好東西。
坐鎮於瀏陽郡的大樹接到了羅衝的指令,也開始按章辦事起來,命令大量前來投奔的野民開墾荒地,以家庭爲單位分發任務,再令專人丈量土地,然後一家家的核實。
這些前來投奔的刁民雖然極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不從,要不然就會被趕出城,也有剛剛到了這裡,還沒有正式請求加入的部落,他們在瞭解了這個情況之後,也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投奔,因爲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入冬了,他們在遷徙的路上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根本沒有時間採集過冬的儲備,現在轉身離開也只能餓死在山林之中,還不如老老實實墾上幾畝田在這裡求一個落戶名額。
而汝陽郡的‘老人們’也對這些新來的看不順眼,畢竟就是因爲他們的出現,才讓自己每天三頓飯變成了兩頓稀飯,都沒有從前吃的飽了,這幫人自然是不高興的。
所以即便羅衝不下這個新人墾田的任務,這些平白來和他們分享食物的人也不招人待見。
你不爲部落做點貢獻,好意思吃我們種的糧嗎?
瀏陽郡的人口規模在快速增大,也不知道他們都是從哪來的,只知道從南方而來,但是讓他們說具體位置,誰也說不明白,就算他們能說清楚,漢部落這邊也沒人認識。
新人開墾了土地之後,暫時也住不上豪華的磚房,大樹只能再立一城,然後緊急建設土坯棚屋,現在只能暫時對付一下,因爲冬天很快就到了,造磚房已然是來不及了,所以只能用夯土的房子代替,這土房十分簡陋,但是大部分磚房有的功能,這裡的土坯房也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土房裡面不怕火,可以燒炕取暖。
新城的建設申報也送到了羅衝這裡,讓他給這個新城賜個名,羅衝想了想,之前的兩個城都是鄉鎮級別的,一個臨澤鄉,一個尚田鄉,那麼這次的就叫做豐邑鄉吧。
········
按說這些鄉其實應該叫作坊的,因爲羅衝想在瀏陽郡這裡設立小京都,作爲現在的首都使用,畢竟瀏陽郡這裡的平原不小,幾十萬畝的平地呢,足以養活很多人了,這裡未來的人口一旦發展起來,一定是堪比京都的大郡。
且這裡緊靠大河,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運輸物資都極爲方便。
不過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瀏陽郡現在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說什麼京都實在是扯淡,連過冬的食物都要羅衝這個首領來想辦法,唉......
批覆了大樹的建城申請,以及命名和相關事宜,羅衝也開始忙碌自己的事情。
桑氏族的人們已經採集了大量的野生慄蠶蠶繭,但是他們對加工方法還是一無所知,到底能不能把這些蠶繭成功的變成布料,一切還只能靠羅衝來辦。
在紡紗車間的一個角落裡,一臺新的紡紗機正靜靜的擺放着,這是用初代機改裝而成的,如今卻已是面目全非,全然看不出還有哪裡像原來的樣子。
特質的長方形鐵盆被架上繅絲機,下面的爐子裡燒的是木炭,這樣燃燒之後溫度更高,而且基本上沒什麼煙,所以即便的平常人家也是可以用得起的,至於鐵盆,用不起可以換成陶盆嗎,沒什麼大不了的,終究只是一個加熱的工具。
鐵盆像是一盆鴛鴦火鍋一般,被裡面的隔斷一分爲四,大部的人都看不懂,羅衝本來是想給他們解釋的,後來一想還是算了,說了他們也未必能聽懂,一切看成與不成吧,如果真的能行,那他們自然也就明白了。
“來人,將挑選好的繭子放進熱水裡,然後用筷子攪拌一下,要記住,每個槽裡只能放八個,開始吧。”羅衝站在一旁,開始了漢部落第一次繅絲的指揮工作。
操作的是桑丘這個族長,以及她之前帶的那個翻譯,兩人拿出一個細密的藤筐,然後就從裡面數了繭子放到鐵盆中,每個水槽都是八個,不多不少。
前幾天桑丘兩人也曾問過羅衝,爲什麼一定要用八根蠶絲爲一股呢,怎麼不是五根或者六根,這個,說實話,羅衝自己也不知道,這都是前世小時侯上學時那個喜歡養蠶的老師告訴自己的,可是他現在能怎麼說,他也很懵逼啊。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
············稍後刷新········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
蠶絲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太細了對於紡織來說並不方便,不過羅衝已無法確定,這到底是老師說的,還是從古至今的傳承數目。
不過羅衝對此卻有很大的不認同之處,比如前世馬王堆出土的絲衣,其中的一整件衣服,就能直接疊一疊塞進火柴盒裡,這樣的衣服是有多薄,有多輕?
古人是怎麼織出那麼薄的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紡線時用了八根,羅衝死都不相信,不過雖不至於用一根蠶絲來織布,但是兩三根那般的細緻估記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