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暫無
六騎來到草場馬棚。見十餘名馬倌均在棚內閒坐。雷絕招道:“江湖上爭鬥廝殺,不會針對你們。快去遠遠圍觀,待擂鼓之時再回棚。”又對萬臨山道:“萬相公身着俗裝,只好呆在馬棚之中,委屈了。”最後對四將道:“走。”
萬臨山目送雷絕招與四將離去。遠遠望去,見草場之中已有無數人影,想必五派已到。眼看雷絕招等五騎轉過山彎,萬臨山溜出馬棚,悄悄掩至山彎處。心道,呆會若雷家姐妹有危險,近些也好救人。
但聞一個聲音道:“幾個官軍,理他着甚。我剛纔說到哪兒了?”
“二哥說到地基。”
“啊,對了,地基。諸位英雄,所謂英雄不問出身。在下當年落難做過泥工不假,但也學得了建築之術,眼下便要救大家於水火,也可算是因禍得福了。”
“關二俠此話扯得太遠,繞了一大圈還未說到地基。”
“好,就說地基。各位英雄均知,若整個地面都是硬的。牆壁、柱子向下授力,也無甚奇處。但實際上建築所遇地面往往軟硬不均,於是便有授力之筋。無論上面形狀各異,所授之力均以其筋通達地下堅硬之處,這便是力筋。”
“關二俠莫扯遠了。”“關二俠旁通奇術世人皆知,就不用再表白了,還是說說這道水壩是正經。”
“噫,關二俠怎麼說不了?”衆人譁喧之聲漸漸平息。
那關二俠道:“常言道,不見棺材不落淚。各位死到臨頭,尚不自知。我好心提醒,反倒成了驢肝馬肺了。”
“咳咳。衆弟子年青,不懂事。關二俠不用與他們一般見識。在下這裡替所有陰山派門下向關二俠賠罪了。”當是陰山派掌門王唯天所言。
緊接着幾個聲音紛紛道:“請關二俠恕罪。”
“衆掌門賠罪,關靈境怎當得起?”關靈境續道:“時間不多,我還是接着說。”清了清喉嚨,又道:“一般地基不好的建築每片牆各找一着力點,其筋呈現不規則的籬笆形狀。特殊點的,只有少許着力點的,呈傘狀。但這道高壩的力筋則呈交叉形狀,交叉之點乃所有力筋之匯聚。若該點被毀,則高壩立即坍塌。”
“如此說來,這道高壩是專門建來水淹石灰石的?”
“衆位若遠離那些石灰石,高壩那點水又有何用?”
“對方只有一人。我們若守住高壩,諒那小妮子也施不出什麼詭計來。”
又一陣喧譁過後,一個聲音道:“關二俠所指力筋匯聚之點在何處?”
過了片刻,關靈境道:“在這裡。”
緊接着一陣衣襟而風,想必有多人縱向高壩。有人說道:“這可奇了。”“怎麼?”“你也來試試。”“不錯。關二俠,勞煩你也上來一下。”
但聞關靈境道:“看來在下是杞人憂天了。”
王唯天亦道:“如此牢固。非人力所能破壞。”
“看來,這道攔水壩不是那小妮子所爲。衆位想想,修這樣一道水壩,得花多少銀兩?依在下看來,定是軍隊馬棚取水所需,才修建此壩將山泉改道的。”
“嗯,此言有理。”
“說得不錯。”
衆人漸漸平息下來。萬臨山眼看衆人皆未注意青草被割之事,心中不由嘆道,這雷絕招、雷又招也確有狂傲的本錢。
“來了。”忽有人道。“哪裡?”“就在那邊。看見沒有?”“不對呀,莫不是官軍?”
過了一陣,又有人說道:“怎麼是兩個人,還帶一大羣牛幹什麼?”
“不用管那些牛,畜牲有何用處!”
“那兩個人,哪一個是與咱們作對的?”
“兩個都一樣,不用管哪一個。”
稍停,“衆位可否聽我一言,”一個聲音說道:“今日我衆敵寡,衆位可否留下那兩位姑娘的性命,以體諒上天好生之德。”
“不行。我衆敵寡,正好快刀斬亂麻。快意恩仇,笑談人生。江湖人士,理應如此!”
“咱們不是說好了的,王掌門怎麼又猶豫了?”原來不想趕盡殺絕的又是陰山派的王唯天。
萬臨山聽到這裡,再也隱忍不住,起身走了過去。
“衆位英雄,萬臨山在此。”萬臨山擔心一時有人未能聽清,又道:“有我萬臨山在此,衆雄英雄想欺侮我未過門的媳婦,萬萬不能!”
其實,萬臨山第一句,五派諸人就聽清了。只是有的人一時未反應過來而已。萬臨山第二句話話音剛落,人叢中便竄出一持刀之人,叫道:“擒住萬臨山,逼那兩個小妞就範。”
萬臨山喝道:“五派前輩高人在此,你是何人,也敢越衆而出,搶先找死。”
持刀之人叫道:“臭小子,安敢辱我!”一招力劈華山,大刀從背後過頂往萬臨山吹下。萬臨山不閃不避,迎面急上一步撲入持刀之人懷中,一個頭槌打得他眼冒金星。持刀之人手往外翻,刀刃向內一抹。萬臨山往下一蹲避過,同時身子一側,右肘結結實實地擊在持刀之人的小腹。
持刀之人被萬臨山兩招擊倒之後,五派之中又出來一人。
“在下王唯天,忝爲陰山派掌門。請萬少俠賜教。”
萬臨山見王唯天一臉正氣,聯想剛纔自己偷聽的言語,心中頓時生出幾分好感。
王唯天乃一派掌門,萬臨山自忖不是敵手。但此時萬臨山已不存生還之念。於是抱拳說道:“晚輩今日終究不免一死。若能死在王掌門手裡,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請!”
王唯天更不答話,幾步趨上前來,右腳急跨成弓步,右拳便往萬臨山前胸擊來。這招黑虎掏心乃最平常不過的武功招式,素爲高手所不用。但此時這招黑虎掏心從王唯天手中使來,卻迅猛異常,頗有化腐朽爲神奇之感。
萬臨山見了不敢怠慢,右腳向後成僕射步,身子急倒,使對方來拳相對變慢,又使自己全身處於來拳之下,以避其鋒。同時雙手齊出,右手反掌過頂,叨向王唯天手腕,左拳擊向對方右肋。此招有個名堂,叫做“美女梳頭”,右手似執梳,左手如掌鏡,形象非常。
王唯天身形凝如泰山,右手向內劃了個小圓,避開萬臨山的一梳,又擋開了萬臨山的一鏡。然後將右手一伸擊向萬臨山面頰。萬臨山左手向外一翻。擋開對方右手,一招順水推舟,也擊向對方面頰。
王唯天右腳後縮後虛步,右手急縮,從下面繞了個圈再拿向萬臨山手腕。同時左手穿出,拿向萬臨山肘關節。萬臨山左手一縮,右拳擊向對方腹部,同時右腳往王唯天右腳腳面踏落。
如此這般,兩人來來往往,二十餘招,竟不分勝負。
忽然間。王唯天迅速劈出三掌,萬臨山亦揮掌相接。王唯天這三掌名叫“三重天”,功效如丐幫的“龍門三迭浪”一般,能將前掌部分力道轉化給後掌,因此一掌勝過一掌。萬臨山接至第三掌,身子不由得被震飛出去。
萬臨山半空一個翻身,落下地來,竟未受內傷。心道,必是王唯天手下留情。
“王兄且退,讓我來收拾這小子。”一位面色雖黃卻泛油光之人道:“老夫便是雲臺派掌門武曇華。還不抽出你的寶劍更待何時?”
萬臨山想想也是,便抽出腰間長劍,凝神注視。
眼看武曇華距自己已不過四步遠近,萬臨山使出“雲”字一路劍法,先行防守。
此路劍法以虛爲主,防禦力甚強,用在未知虛實之時再合適不過了。那知萬臨山左手出劍一引,劍剛往對方下三路削去,劍勢尚未展開,武曇華陡然邁上兩步,直撲入萬臨山的懷中,左手一伸,便挾住了萬臨山的長劍。當真是拿手得手,挾劍得劍。
萬臨山急退兩步。眼看武曇華右手抓向自己前胸,萬臨山左手一格,對方卻只是虛晃一招,又轉而抓向自己小腹。
萬臨山腳步不停,往後急退。武曇華亦步亦趨,如附骨之蛆。萬臨山空有一把長劍,反而拖累了右手。左手每每格擋,又總是慢了一步。雖然武曇華盡是虛招,不格擋卻難保哪一招會化虛爲實。
連退八步之後,萬臨山一狠心,右手棄劍,合攏成鉤,奮力回收,划向武曇華腰間。猛然間背心一震,卻是高麗長白派掌門石固突發暗算。在自己後心印了一掌。
眼看萬臨山與王唯天鬥了個旗鼓相當,而持劍在手反而受制於武曇華,故石固偷襲一掌。這樣一來,便是二人合力打敗的萬臨山,於王唯天臉上要好看些。
萬臨山吃背心一掌,眼前一黑,勉強立住不到。武曇華足尖一點,將地上長劍翻起,伸右手接住長劍,唰唰唰三聲,在萬臨山胸前衣襟上開了三個洞,然後放聲大笑:“哈哈哈哈……”
笑聲甫出,武曇華忽然發覺一道人影急速掠了過來,忙施一招“孔雀開屏”,長劍織出一道光幕,先阻敵勢,再徐圖後策。卻聽“啪啪”兩聲,已捱了兩耳光。武曇華往後急縱,欲拉開二人距離,好見招拆招、見式拆式。哪知剛一落地,小腹上又捱了一腳。這一腳剛猛異常,如雷霆之怒,攜萬鈞之力,直把武曇華踢向了半空。
來人身形如電,一晃之下,又欺進長白派掌門石固身前。砰砰砰砰砰砰砰砰,雙手交替,瞬間連出八拳。最後右掌左鉤,將石固的身子轉了個方向,一腳踢去,石固口吐鮮血飛了出去。共飛兩丈,鮮血亦吐了兩丈。
“萬臨山,還記得我嗎?”原來是雷再招飛身來救。
五派大驚,衆人四處分散。
萬臨山被丐幫從喜堂竊走之後,雷家四姐妹分頭尋找。雷再招原本在襄陽城打探消息,結果只過得一日便不耐煩了,繼而自行南下,到荊州遇見三妹雷又招。
姐妹四人,各自的長短相互都清楚。二人荊州匯合後,稍一合謀,當然,主要雷又招拿主意,定下計謀:由雷再招不斷搔擾各江湖門派,雷又招則大把花錢,一是建壩修渠,二是割完草場之草,三是廣租民間水牛加以訓練。
雷又招首先選擇了一條通往草場的頁岩碎石路,然後搭建了一個大棚,將牛羣關在大棚內。使得自大棚至草場,牛無草可食。雷又招每日裡騎馬領牛,帶上一筐草,跑一陣撒把草。由於雷又招出價很高,所租之牛已逾五十,而一筐草,根本就不夠吃。故兩三日之後,雷又招馬頭所向,牛羣便奔騰向前。
是日,雷再招、雷又招兩人一道,驅馬來到草場。原打算先率牛羣向五派衆人衝擊,待五派諸人退到草場中惟一藏身之處──攔水高壩下的石灰石堆後,再由雷再招炸開攔水壩,水淹石灰石,重創五派諸人。
二人沒料到萬臨山在此,更沒料到萬臨山會自行衝出來。若此時縱馬衝出,萬臨山亦身處牛蹄踐踏之下,故只好停在距衆人二十丈遠近之處觀瞧。
萬臨山與陰山派掌門王唯天相鬥時,相互間拳腳均不帶煞氣,比武的氣氛較濃。五派衆人於欣賞武技之餘,尚不時注意雷再招、雷又招二人。後來,武曇華一上場,叫萬臨山拔劍,緊跟着貼身肉搏,生死懸於一線,便把衆人的目光牢牢地吸住了。故至萬臨山遇險,雷再招飛身來救,竟未遇阻攔。
雷再招擊退武曇華和石固二人,料其必受重傷,一時不用理會,便轉身察看萬臨山的情況。
這邊,武曇華飛出丈餘,跌落塵埃。雲臺派衆人忙搶將過來,五位師兄弟並排擋在前面,以防雷再招追擊;其餘後輩弟子扶起武曇華,探傷喂藥。
那邊,長白派情形與雲臺派類似。所不同的是,同輩師兄弟只有四人。
雷再招細看萬臨山胸前衣襟之洞,驚道:“哎呀,沒受傷呀!搞了半天,他們只是想嚇嚇你。”
就在這時,三支鋼鏢,排成品字形,從雷再招左側前方,也就是雲臺派諸人的右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