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變動社會中的政黨權威 > 

第一章 政黨及其當代新變化_四、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黨政治的新變化

第一章 政黨及其當代新變化_四、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黨政治的新變化

四、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黨政治的新變化

冷戰結束後,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爲特徵的新技術革命撲面而來,促進了世界經濟逐漸向一體化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必然會要求政治體制調適自己的運行機制與之相適應,所以政黨政治必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爲:

第一,世界範圍內政黨數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但許多政黨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力量彼消此長,且不同地區發展不均衡。目前全世界有6200多個政黨,其中35%是冷戰後新建的。隨着蘇聯解體,多黨制橫掃全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政黨數量迅速增加。從地區分佈來看主要集中於前蘇東地區、非洲大部和拉美地區。在非洲,政黨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130個增加到90年代的1800多個;而在前蘇東地區,政黨數量曾一度達到近千個;在拉美,很多游擊隊組織在國家內部和解之後,搖身一變,紛紛組建政黨參加合法競選。“從政黨類型來看,新增政黨包括民族主義政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綠黨、右翼政黨等各種類型。”世界政黨數量增多但政黨政治在全球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政黨政治較爲成熟;政黨政治在蘇東地區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着代議制民主在拉美進一步的確立和鞏固,拉美國家的政黨政治也日趨成熟;在非洲,以政黨爲載體的部族勢力仍干預着國家事務,導致黨派鬥爭激化,造成政局動盪;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又有新進展,政黨政治也進一步成熟。

第二,通過創新民主形式鞏固政黨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創新民主形式是在冷戰後世界政黨強調最多的,這既是社會信息化給政黨提出的一個要求,也是各黨在吸取法西斯主義氾濫教訓的一個自我革新。國外政黨通過創新民主實踐形式,將普通黨員和公民作爲民主實踐的主體,增加他們參政議政的機會,進一步改善他們對政黨的認識,鞏固政黨的社會基礎。某些一黨執政的國家通過改善黨內民主的形式來鞏固政黨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越南共產黨在黨內民主建設上,採取了諸多辦法:一是強化中央委員會對中央政治

局和中央書記處的監督;二是越共在中央全會上實行質詢制度;三是提前公佈黨代會政治報告草案,廣泛吸收黨內外智慧;四是實行中央委員和重要領導職務的差額選舉和信息公開化 。

第三,通過政黨立法規範政黨行爲。政黨是某一個階級的代表,隨着社會階級分層和階層流動加快,新產生的社會階層會組織成利益集團並以政黨爲載體提出利益訴求。因而政黨只有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才能保證憲政的健康發展。從另一個方面講,將政黨活動法制化也是爲了規範政黨運行的行爲,使不同的政黨都能有序參與國家事務和經濟社會事務,防止政策決策的隨意性,避免政黨腐敗等現象。“迄今爲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有規範政黨的基本法律。”

第四,左右翼政黨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日益縮小,傳統的左右兩極政黨政治格局逐漸向中左、中右對壘的方向演進。政黨意識形態是一個政黨區別其他政黨的根本標誌,是一個政黨存在的思想基礎。在中產階級越來越成爲西方社會選民羣體的重要力量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左右政黨相互借鑑,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現最爲明顯的就是美國的自由黨和民主黨,現在很難區分他們的異同,他們往往採用實用主義的做法,根據現實政治需要靈活地變換策略,在保持其基本政治屬性的前提下調整理論和主張,努力使自己的綱領、政策體現中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這種做法體現在意識形態上,就是儘可能地模糊黨的意識形態特性。這種適時變換不僅增加了意識形態在政黨體制內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於黨內和諧和促進政黨價值觀向社會的滲透。

第五,爲了爭取更多民衆的支持,世界政黨出現“全民化”傾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隨着國家社會階級結構、經濟結構的變化,很多國家的政黨都出現了“全民化”傾向。有影響力的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爲了擴大羣衆基礎,在不失去原有羣衆條件下,儘可能的顧及不同利益集團,特別是中間階層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在各種利益間找到平衡點。國家職能要求政黨擔負更多的社會協調功能,這也加強了“全民化”的

取向。如“英國新工黨提出不僅要成爲‘人民的黨’,也要成爲‘商業界和企業界’的黨;瑞典民主黨主張建設一個跨越階級與集團利益的多元化的‘現代政黨’;法國社會黨要實現建立‘跨階級聯盟’的目的,就是要聯合所有階級、階層,成爲‘一個公民與多種不同的政治和社會機構之間中介者’;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也宣稱要作爲人民全部價值觀的代表者,佔領革命的和理想主義的、中間的和穩健的、發達的和進步的一切政治空間。”從本質上看,“全民化”實際上是傳統政黨爲了適應社會多元化趨勢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爲了爭取國民支持,確保本黨利益的一種策略。

第六,現代新媒體在政黨活動中的作用加強,政黨運作方式和組織方式將逐步的改變。伴隨着因特網應用於信息交流,這對政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衆媒體大大改變了政黨的生存方式與政治運作模式,使政黨活動更加媒體化”。政黨的媒體化將改變傳統政黨的運作方式和組織方式。一方面表現在政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意識的傳播上,以往是通過報刊、書籍或龐大的黨員隊伍來實現黨的意志傳遞,現在往往被政黨領袖在大衆媒體的表演所取代。德國社民黨甚至提出了建立“網絡黨”的口號,把黨的6000個基層組織聯網,通過計算機構建了一個黨員共同參與的網絡平臺,形成“網上社會民主黨”,並實施了“紅色電腦”、“紅色手機”計劃等等。另一方面表現在政黨領袖在大衆媒體的表演在政黨活動中作用分量加重。很多的政黨領袖由於出了各種各樣的醜聞而導致身敗名裂,而其代表的政黨也喪失了執政黨的地位。

第七,綠黨異軍突起。在20世紀後半期,隨着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以反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的契機,西歐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綠色組織形成,進而發展爲綠黨。它所信奉的綠色生態主義是其意識形態的反映。在價值觀上綠黨主要強調生態優先、人權、基層民主、非暴力、女權主義。綠黨以價值觀爲基礎制定了自己的各項政策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起來,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