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傾聽的時候,不要先在自己面前豎上一個柵欄,或擺一個過濾網,如果有先入爲主的觀念,或是隻聽到你想聽的,就永遠也無法瞭解說話者想要傳達的意思。
牴觸與防衛,是傾聽的最大障礙。傾聽是需要放鬆的,心靈的放鬆是不設防的。自信、放鬆、倒空自己,然後讓聲音自然地流進平靜的心靈當中。
如果我們用心傾聽,生理、心理、精神三個層面都會高度集中。這樣,我們不僅能聽到他人話語中的全部信息,也能“聽到”這些信息在自己心中引起的反應——這纔是傾聽的最佳狀態。
6.致力消除環境或行爲造成的干擾
優秀的傾聽者會盡量主動控制環境,例如將比較重要的談話,安排在一個遠離電話、吵雜聲或公文堆積如山的地方。挑選一個讓對方可以輕鬆說話的地方,如果對方是你的部屬,儘量避免在你的辦公室談。
我們可以這樣做:傾聽前,先將你的思緒安定下來;將手邊的工作放置一旁,用心想想談話的目的;將容易使你分心的東西移開;不要在筆記本上亂畫。
7.適時提出問題,幫助說話者清楚表達
我們可以用語言來鼓舞說話者,例如“嗯”、“真有趣”、“真的嗎”、“有意思”等,表示你在仔細傾聽,或在適當時機提出問題,幫助彼此理清觀點。提問的語氣要不急不徐,儘量用開放式的問題,將對方的感覺引出來。例如:“我注意到你相當生氣,是什麼原因呢?”或“過去我碰到這種情形,會覺得很沮喪,不知你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
我們應該注意,問問題時,多問那些你該知道而對方卻沒提及的問題。不會傾聽的人,通常以爲沒被提到的事就表示沒問題;而懂得傾聽的人,雖然有可能聽到自己不喜歡的消息,卻能發覺事情的真相。
8.善於體會弦外之音
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不會講得那麼直白、淺露——所謂“行不露足,踱不過寸,笑不露齒,手不上胸”。爲中國人要表達什麼意圖時,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而是迂迴委婉地表達出來。因爲歷史久了,幾千年累積下來的規矩自然就多了。
這樣,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就特別需要細心領悟與鑽研揣摩。聽不出他人“弦外之音”的人,往往被稱作“沒眼力見兒”,會被視爲缺乏生活閱歷、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夫妻之間,妻子禮拜天要去逛商場買東西,她會這樣跟丈夫說:“你禮拜天有事嗎?我想去商場買些東西。”這時做丈夫的就要理解妻子的用意,她想讓你陪她一起去。你若把她的話扔在一邊,哼哈一聲仍接着做自己的事,整個家庭氣氛就可能會變得很緊張。
與領導談話更要注意,領導的語言是最具揣摩性的。比如你剛到一家公司不久,領導找你談話:“你到公司還沒多久,就出了不少業績,以後有什麼打算吶?”看似輕鬆的一句話卻暗含深意,這是在考察你的工作心態。你回答的時候,就不能太隨意了,不然就可能自毀前程。
我們都有耳朵,在生理上都是有聽覺的,但實際上,聽懂對方所表達的真實意思,是門大學問。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根本聽不到別人在跟他說什麼,因爲他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自我”太滿時,外界的信息是很難進入大腦的。
傾聽,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掌握的技能。無論是企業的中高層經理、職場人士或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尤其要注重傾聽技巧的修煉,這樣你對自己的工作更能遊刃有餘,收穫更多寶貴的經驗,從而更加穩妥地邁向成功。
4.因爲懂得,所以沉默
1912年5月,跟現在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一樣,一文不名的魯迅來到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的紹興會館,開始了他的北漂生涯。第一個晚上,幾十只臭蟲爲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他只好挪到屋子裡的大方桌上睡覺。
剛剛從日本留學回來,學了一身本領的魯迅看着這些精力旺盛的蟲子,並不感到怎樣的悲哀,畢竟,它們還是充滿生機的啊。突然之間,他有了一種吶喊的衝動:我也應該像這些蟲子一樣,讓愚昧、昏沉的國民從沉睡中醒來!
但他不知道,自己並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他在諾大的北京城中聲嘶力竭地叫喊着,而城裡的人卻無任何反應,沒有人鼓掌表示贊同,也沒有人扔雞蛋以示反對。他佛如置身於毫無邊際的荒原,有點無可措手了。
原來大家都睡着了,只有他一個人在黑夜當中瞪着眼睛,看着茫茫的虛空。他似乎感到了那麼一絲悲哀,甚而,有點寂寞了。
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阮籍、嵇康撐起的魏晉,在他們的嬉笑怒罵、張狂沉默裡,他似乎理解了黑暗中人性的掙扎,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身處的這個時代。
於是,他摸着堆滿案頭的古碑抄本,竟有些釋然了: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雖這樣安慰自己,但寂寞這條大毒蛇仍纏着他的靈魂不放。悠悠天地、漫漫長空,他想到當年登上幽州臺高歌的陳子昂: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看着擊節吟嘯的古人,他似乎又看到了模糊的希望,爲了使這微弱的燈火不至漸漸黯淡下去,他開始了沉默中的吶喊——無論有沒有人聽到。
多年後的一天,王小波在沉默中寫下了那篇《沉默的大多數》,爲了使人們不再沉默。不多久,他卻在一個悄無聲息的夜晚徹底沉默了;沒有話語權的大多數不說什麼,繼續他們的沉默。
之後,有人在巖壁上刻下這樣一些類似詩歌的句子:
爲期待而絕望
爲絕望而期待
絕望是最完美的期待
期待是最漫長的絕望
期待不一定開始
絕望也未必結束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絕望與期待中的沉默,似乎讓人感到了大地的震顫,一股股翻滾的岩漿正在向上奔突、涌動。
經由胡言、謊言、閒言、名言、聖言,人們總是回到沉默中去。沉默,是一種生存狀態,是無言的力量。山是沉默的,海是沉默的,只有我們——人類——喜歡在沉默中喋喋不休、誇誇其談,其實我們一無所知。
沉默來源於內心深處,是沒有痕跡的錘鍊與富有。沉默也許逼迫自己的靈魂走向更加深刻的孤獨,但是,它也能夠像做心臟手術一樣,讓我們一窺自己的靈魂深處。對於一個想獲得獨立人格的人來說,沉默,是意識覺醒的過程。
我們的語言由沉默中來,最終又回到沉默中去。所以,有人這樣評論沉默:“沉默,卻猶如雷鳴般地震耳,這的確是偉大的真理。實際上,沉默並非無聲,它仍有真實的聲音,只是因爲音階和聲波的不同,一般人聽不到罷了。”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希形。”過於沉默,也許是積蓄的聲浪勢能過於宏大了吧。沒有人聽到,並不能說它並不存在!
看看那些譁衆取寵、口若懸河、巧舌如簧的人,他們不是沉默的,但他們的言語往往如同河中的泡沫,在氣味尚存之時,就迅速消失了。看看那些虛僞的詭辯家、演說家,無論其聲勢如何逼人,如何活靈活現,他們所得到的,都只是無知的歡呼和掌聲。而他們最怕的,就是人們的沉默!因爲他們明白,沉默,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會摧毀所有的虛僞和謊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你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何不就這樣一個人靜靜坐着,默默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你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何不就這樣放棄毫無意義的語言,讓自己在沉默中醒來?
孔子說:“君子敏於事,而慎其言。”魯迅後來將其詮釋爲:“於無聲處聽驚雷。”沉默是一種大智慧,是臨水而居的靜觀默察,是心領神會後的凝神自信,是徹本窮源後的心照不宣,是塵埃落定後的淡然從容。
有這樣一段關於沉默的描述,墨子與公孫班探討“非攻”的學問。
公孫班:我知道怎麼對付你,但是我不說。
墨子:我也知道怎麼來對付你,我也不說。
於是,兩個都不說的人,用沉默完成了一次心靈的碰撞,一次智慧的較量。我們看武俠當中的高手決鬥,在一切有形的招數開始之前,必定是長長的沉默。也許兩個人正在觀察對方的心跳跟呼吸,也許意念上的決鬥已經開始了……
梁漱溟,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就是這位當代的“孔夫子”,在十年動亂中,“四人幫”要他寫批判孔子的文章,他卻只說了一句話便緘口不言:“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他以沉默完成了自己無聲的對抗,以這樣的人格從容立世,鄙夷了歷史的荒謬和世相的班駁。他用超拔的心智,默視亂世滄桑,顯示了一個以傳承中華文化爲己任的正統知識分子的不屈血性。
要對付謠言,消滅誹謗和中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沉默。因爲所有的流言蜚語都如舉焰焚天,終將自熄。
日本的禪師白隱,因修行純淨而備受鄉民的敬仰。一天,鄰居的女兒懷孕了,這時就有人散佈說孩子是白隱的。於是,冷嘲熱諷鋪天蓋地向他撲來,對此,他始終保持沉默。
孩子生下來後,姑娘的家人把孩子送給了白隱,白隱又默默地挑起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終於有一天,姑娘良心發現,道出了真情。
姑娘的父母連忙帶着女兒來向白隱道歉,對此,白隱只淡淡地反問了一句:“是這樣的嗎?”此事傳開以後,禪師白隱聲名遠揚。
橫遭不白之冤和世人的譏笑、嘲諷,禪師白隱以無言的沉默獲得了勝利。當然,沉默是以自信爲基礎的,只有對自身人格力量的高度自信,沉默者纔會產生正義終會戰勝邪惡的堅定信念。沉默也是以堅忍豁達爲內涵的,一個沒有強大內在道德力量的人,是無法按捺住內心的躁動而不張揚的。
白隱以包含萬物的沉默喚回了迷途者的良知,不僅洗刷了自己的不白之冤,還使迷途者幡然悔悟,這就是沉默的力量。
沉默不是屈辱中的不聲不響,不是恐懼中的默不做聲,不是無奈中的偃旗息鼓,更不是得意時的渾然入睡。
沉默是智者澎湃的心音,是深山古寺馬蹄輕踏後的萬籟俱靜,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的默察,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曠古悠情,是心靈深處的大呂黃鐘,是感天動地的大音稀聲。
年輕的鄭智化滿臉不屑又略帶傷感地唱:沉默對我來說,也許是一種反駁。
已經離開的張國榮深情款款又充滿落寞地說:沉默是金。
哲學家維特說:“凡不可言說者,必保持沉默。”
一些人,也許生來就註定要沉默的。
人,也許註定要從沉默中來,又回到沉默中去的。
天空,就在頭頂;大地,就在腳下;萬物,就在虛空。一切都是這麼不言而喻的完美、自足,我們又有什麼好聒噪的呢?!
因爲懂得,所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