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產生力量。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全黨同志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基本內涵包括: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即: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領導人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中、高級階段,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二是立足基本國情。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這個基本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基。三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心任務。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動力之源。四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任務。這是由我國的基本矛盾和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五是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總體佈局。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追求。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關鍵是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基礎上,發展先進文化,逐步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七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八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本世紀中葉的目標任務。這主要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團結依靠全國各族人民,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到建黨一百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民富國強、人民民主、文明進步、社會和諧、國家美麗,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整體。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爲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鬥。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其最新成果。其基本內涵包括:一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解答。二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問題,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三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問題。四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反對“四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一帶一路”,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和我軍
始終是黨的絕對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加強減貧發展領域交流合作,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前中國和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黨員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滿信心,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其基本內涵包括:一是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權學說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二是基本政治制度。這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和優點。其顯著特徵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和反對黨,而是同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友黨和參政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促進共產黨領導的改善和參政黨建設的加強。人民政協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曆史文化、民族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基層羣衆自治制度,是依照憲法和法律,在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制度。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以憲法爲統帥,以法律爲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爲重要組成部分,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四是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其他所有制主要包括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等。五是各項具體制度。這主要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項體制機制。它們分別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文明制度的具體形式和運行機制。這幾個方面的制度,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爲中國發展進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的原則,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爲目標,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主要內涵包括: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二是堅持“二爲”方向,即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任務。三是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活力。四是堅持“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原則。五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六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弘揚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七是培育“四有”公民,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標。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之路。九是“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胸懷。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信心,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二爲”方向和“雙百”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踐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爭做“四有”公民,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密切相關。道路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道路,理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指導,制度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保障,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基礎,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力量。
放眼全球,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於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切合中國國情,符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本原理,符合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科學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要求。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及歷史文化等要求。這些體現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如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生產資料公有制,體現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制度決定體制等基本原理,是科學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是一種科學的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堅信真理。
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於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民羣衆爲主體,以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爲目標,體現着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羣衆的富裕路、幸福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人民性,不僅科學地總結了人民羣衆的實踐經驗,而且強調共同富裕,以人民爲本,始終代表着和實現着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的創造,是人民的制度,體現着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和要求,體現着人民共同富裕的願望和要求,是人民物質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爲了人民,人民創造,人民享有的大衆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堅信人民。
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證明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自於實踐,服務於實踐,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有利於政局穩定,有利於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生活,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是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其體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彰顯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符合人類文化發展趨勢,能夠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滿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堅信實踐。
自信產生自覺,自信產生勇氣。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爲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蹟。”黨員幹部要以高度的自覺和無比的勇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