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政提醒:黨員幹部應當確立的18種基本觀 > 從政提醒:黨員幹部應當確立的18種基本觀 > 

18.和諧觀:構建和諧社會對共產黨員提出的新要求

18.和諧觀:構建和諧社會對共產黨員提出的新要求

18.和諧觀

構建和諧社會對共產黨員提出的新要求

和諧觀,是指對和諧的看法和觀點,包括和諧思想、和諧理念、和諧心態、和諧目標等。和諧,是指事物發展處於協調、均衡、有序的狀態。和諧社會,指社會各要素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和社會主義實踐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和理論昇華。共產黨員要樹立正確的和諧觀,一方面,要在汲取古今中外和諧觀精華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觀的內涵;另一方面,要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實際行動投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去。

(一)古今中外的和諧觀

古往今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一直在追求社會的平等、安全、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和諧社會的歷史。古今中外,無數的思想家、政治家、社會學家對和諧都有許多重要的、深刻的論述,也有很多好的構想和追求。這裡,讓我們作一些簡單的回顧和歸納: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的思想非常豐富,“和諧”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這個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國家、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用來描述內部的良好關係、上下協調一致的狀態。從字義上講,“和”,是表明不同的羣體、不同的人之間理想的統一、目標的一致、力量的聚合。“諧”,則表明各種力量和各種關係之間的協調有序。孔子曾提出過“和爲貴”。苟子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認爲在某一個組織內部,人們和諧相處,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會增大。荀子還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爲只要內部上下齊心協力,就會無往而不勝。孔子還提出“和而不同”的觀點,認爲“和”的本質在於協調多種因素的差異;“和”建立在“不同”基礎之上,“和”的本質在於把各種不同因素、不同力量的差異結合統一起來;“和”並不是沒有矛盾。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還有各種和諧社會的構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思想。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過小康社會的概念。這個小康社會建立在財產私有的基礎上,追求的是生活富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後來又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建設大同社會。比起小康社會,這個大同社會是建立在更高層次上,強調公有、共享、其樂融融的一種社會。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爲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等等,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發展的世界體系中,仍然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從西方來看,“和諧”的思想也是源遠流長。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提出要把“和諧”作爲一個哲學的範疇,他有一句著名的哲學格言:“什麼是最美的——和諧。”還有古希臘另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曾經提出“對立的和諧觀”,認爲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中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中產生和諧。世界上的萬物都應該是和諧的,和諧是從對立的東西中產生的,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中產生的。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和諧,萬事萬物既是和諧的,又是不和諧的。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重要、更美好。當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社會學家提出很多關於社會和諧的理論。比如結構功能論認爲,作爲一個系統來講,維護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連接關係最低限度的平衡,就能達到社會運行的良性狀態。如果失去這個平衡,社會秩序就會出現衝突,就會出現失調的狀態。社會要保持和諧,首先是各個不同羣體之間要保持基本的平衡。反之,就會出現失調的狀態,這個社會就不和諧。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和諧的觀點也有很多重要的論述。主要觀點有四個方面:一是認爲實現和諧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美好的社會,和諧是必然的;二是認爲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要建立和諧社會,首先要發展,沒有經濟基礎,談不上和諧;三是認爲未來的和諧社會表現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適應,其矛盾通過自身調整解決;四是認爲自由人聯合體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他們認爲,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的各種能力、各種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多樣性需求得到滿足,人們的社會關係日益豐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這是我們將來追求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

從中國共產黨來講,老一輩革命家對和諧也有重要的論述。比如,毛澤東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在1956年寫的《論十大關係》一文,就是講平衡、講和諧;1957年他寫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也是講人的和諧。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以及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大量的經驗,提出了關於社會發展、社會穩定、政治體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很多方面的思想,其中對和諧也有過很多的論述。江澤民對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怎樣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係,妥善處理面臨的各種困難、各種問題,努力保持社會的穩定,有過很多的論述。胡錦濤更是鮮明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習近平同志2011年8月16日在出席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先進表彰暨經驗交流會上強調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他指出,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社會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

(二)和諧理念與共產黨員

的和諧社會觀

新世紀之初,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人類文明和社會主義實踐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和理論昇華,也是共產黨員和諧理念在社會領域的反映和體現。

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基於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再認識。任何和諧社會都是一個擁有巨大凝聚力的社會,立足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得到全民族的廣泛認同。

從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看,可持續發展是西方傳統工業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價後得出的基本結論。西方文明價值觀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一系列原則本身並沒有缺陷,但在資本主義體系下,這些價值原則被虛僞化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爲本的價值原則,既擯棄了以神爲本,也擯棄了資本主義在以人爲本口號下所掩蓋的以錢爲本,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合理吸納和批判超越。

最爲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再認識,即鬥爭哲學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只是馬克思主義在現實中根據具體情況而產生的階段性表現。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馬克思的畢生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和理論歸宿。在新世紀裡,隨着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已重新認識到共產主義在追求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方面的現實價值。如果說世界新社會主義運動是試圖在對西方工業文明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實現超越的話,那麼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現在所有社會主義運動的借鑑和超越,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通過推行民主法治使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性得到廣泛調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有穩定安寧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社會主義社會作爲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管理同家,保證制度和法律不因國家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健全民主法治,健全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則更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社會公平正義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分配公平和司法公平等多層含義,歸根到底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處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實現。公平正義作爲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因爲任何社會的動亂都來自於社會的不公和失衡,而推行公平正義既是協調社會各階層相互關係的基本準則,又是一個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規則,才能使各個階層平等地按照自己的貢獻分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只有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使各方面的社會關係融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只有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使社會不同利益羣體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誠信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友愛則是以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誠信友愛就是全體人民平等友愛,沒有性別、民族和身份歧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全社會互相幫助、誠實守信、融洽相處。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使社會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於構築良好的人際環境和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感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培養公民誠信友愛品德,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而且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順利推進。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充滿活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充滿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支持、創造能力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從根本上說,社會的活力來自於物質與精神方面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在於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展、充滿活力的過程。我們只有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影響人民創造力發揮的各種體制性障礙,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安定是指社會處於平安和穩定狀態。有序是指社會處於組織程度較高的有秩序狀態。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羣體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能夠和諧相處。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於一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確保社會安定有序,才能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只有確保社會安

定有序,才能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只有確保社會安定有序,才能妥善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第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社會的最高境界。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的和諧、人的全面發展都必須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得以實現。事實表明,與自然關係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正面臨着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等問題的困擾,如果對自然界採取無休止的索取,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因此,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積極投身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共產黨員樹立正確和諧觀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做到始終走在人民羣衆的前列,走在時代的前列,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實際行動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首先,要居安思危,埋頭苦幹,在加快科學發展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發展是第一要務,科學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不發展、慢發展無以安居樂業,不全面、不協調難有社會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搶抓當前的各種有利機遇,紮實工作,切實加快發展步伐。每一個共產黨員,不論職位高低,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生產力的發展緊密相聯。爲此,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立足本職崗位,埋頭苦幹,努力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爲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聰明才智。

其次,要謙虛好學,與時俱進,在發展先進文化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國力競爭,既表現爲先進生產力的競爭,也表現爲先進文化的競爭。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力作支撐,生產力就不可能獲得質的提升和大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將成爲一句空話。因此,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從踐行立黨爲公、執政爲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自覺地加強學習,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培養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的科學觀念,做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要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鞏固宗旨信仰,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識別能力,昇華人格品質。要廣泛學習法律、科學、文化、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努力解決眼界不寬、本領不強等問題。要着力克服因循守舊、患得患失、求穩怕亂的思想障礙,積極倡導敢爲人先、敢冒風險,不怕失敗、鍥而不捨的創業精神,善於運用市場的觀念、改革的辦法、創新的精神來推動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三,要襟懷坦蕩,一身正氣,在維護社會公平和諧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旨,利益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核心。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無不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當前,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矛盾和糾紛的數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劇、處理難度加大,特別是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羣體性事件時有發生,這已經成爲影響目前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之一。廣大共產黨員應該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多做工作,爲黨分憂,爲民解愁,爲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積極貢獻。要多做宣傳羣衆的工作,引導羣衆正確對待改革中出現的困難、矛盾和利益關係調整,解疑釋惑,理順情緒,逐步把認識統一到黨的主張上來。要多做關心羣衆的工作,牢固樹立羣衆觀點,時刻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爲羣衆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要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更加註重關注民生,更加註重扶危濟困,切實維護羣衆的合法權益。

第四,要牢記宗旨,清正廉潔,在反腐倡廉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強調:“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苦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此前,他在中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黨越是長期執政,反腐倡廉的任務越艱鉅,越要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越要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現實生活中,人民羣衆主要從身邊的黨員來看黨的形象。因此,在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共產黨員必須自覺地做到清正廉潔,爲推進黨風、政風和民風的根本好轉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築牢拒腐防變的銅牆鐵壁。要謹記用權爲民,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爲人民謀利益,時刻警惕權力異化和權力尋租現象,決不以權謀私、假公濟私。要永葆清廉本色,牢記“兩個務必”,嚴格執行黨紀、國法的各項規定,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經得起名、利、權、錢、色的誘惑,做到不正之風不染,不義之財不收,不法之事不幹。這也就是說,有損於社會和諧的一切事情,都要堅決反對。

總之,樹立並增強和諧觀,努力實踐黨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是時代對全體共產黨員發出的號召,是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集中體現,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人民應盡的現實責任。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