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創新觀
共產黨員與時俱進的一種素養理念
所謂創新觀,就是關於創新的各種概念、思想、理論的總和,體現着人們對創新的認識與態度。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不僅把“創新”提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上來認識,而且還從“治黨治國規律性”的角度,把握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地位和意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重大貢獻。它既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機制、本質特徵的高度概括,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在創新中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之所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就在於不斷創新。因此,深刻認識創新的時代意義,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從而在推動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上有更多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創新,既是共產黨員在新世紀的重要使命,也是共產黨員“基本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創新觀的基本內涵及其重要性
創新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彙,它含有改變、更新、創造等不同層次的語義。但是,創新作爲一種素養、一種理念、一種理論的形成,則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時間。1912年,美國學者熊彼特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從經濟的角度提出創新的理論,使“創新”由一個詞彙變成一種理論,有了新的意義。隨後,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20世紀50年代,又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帶來了管理創新的觀念。而到現在,“創新”不論是其內涵,還是外延,都有了新的擴展,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廣義上講,創新並不僅指技術、管理方面的創新,創新是對傳統觀念、理論、體制、技術進行革命性揚棄的過程,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指導新實踐,求得新發展的過程。創新包括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儘管創新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其本質的要求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這就是說,創新的使命是爲人們改造世界開闢認識和實踐的道路。
在當今時代,創新已成爲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的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正成爲推動全球發展的巨大動力,誰要想獲得發展的高速度,誰就必須發展高新技術,而高新技術則是創新的結晶。在當今時代,不創新就不能發展,不創新就會被時代淘汰。個人如此,企業如此,地區如此,國家如此,執政黨也是如此。所以,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都大做科技創新的文章,希望通過創新增強本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能力。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中華民族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就必須以創新作爲完成這個偉大使命的持續動力。而我們要進行的一切創新活動,是立足於改革基礎上的。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經過多年的改革之後,仍然還存在着許多需要繼續改革的地方,而在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創新的任務無疑變得更爲重要。時代的挑戰,決定了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必將與創新緊密相連。因此,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確立正確的創新觀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
首先,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激發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由於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建立了新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因而,它比以往的社會更具生機和活力。但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和活力並沒有持續地發揮出來,有的國家還因此而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普遍地關注和思考。有的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將社會主義運動的低落和在某些國家的失敗歸咎於社會主義本身。對此,鄧小平給予了堅決的否認。他認爲,社會主義遇到的困難和曲折,並不能證明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實踐社會主義的人思想保守,缺乏創新精神,長期固守一種僵化模式的結果。社會主義蘊含着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這種生機和活力持續發揮出來。基於這種認識,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他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和創新,恢復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陸續實行了一系列適合新情況的重大政策,使全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其次,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發揮社會主義的比較優勢。社會主義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不僅要從縱向比較中體現出對以往社會形態的優越性,更重要的是在橫向比較中體現出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優勢。鄧小平認爲,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點,再吹牛也沒有用
。經濟發展速度和效果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先進與否的根本標準,但怎樣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歸根結底就是要在新的觀念支配下,通過新的手段和方式,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方面實施全面改革和創新,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掃清障礙。社會主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之所以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對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認清和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陶醉於已經建立起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之中,孤芳自賞,難以自拔。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社會主義一旦認識到自身的弱點和劣勢,並在重新覺醒中實現自身的全面創新,就能像新的社會制度誕生那樣,以經濟上的重新崛起,充分證明自己優於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
第三,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世界發達國家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中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就必須尋找一條能超常規地趕超發達國家的發展途徑,而這條超常規發展的道路必須靠創新之斧開闢出來。因爲,創新不僅意味着對傳統觀念的革命、對陳規陋習的突破,更意味着行動的超常規性。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創新不是照搬前人的創新成果,也不是依照“本本”上的教條,而是應該根據時代發展、根據中國當前的國情選準突破口,從而保證發展的持續進行。衆所周知,沒有小崗村包產到戶的突破,就不會出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沒有特區經濟的突破,就難有市場經濟的全面登場;沒有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問題的突破,就不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三步走”的發展格局。這些突破既是理論創新,也是實踐創新的結果。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啓示我們:任何時候要想有新發展,就應該選準突破口,打破傳統的束縛,大膽地進行創新。通過創新,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共產黨員的新要求
新的時代所要求的創新,不僅是一個人的行爲,更是全黨、全社會都應該堅持的實踐活動,是一個能夠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大體系。在當今,爲了迎接競爭日益加劇的全球化挑戰的國際浪潮,美、歐等國紛紛完善和加強國家創新體系,通過增強創新能力來加速經濟增長,尤其是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家創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有政治方面的,有經濟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因此,創新也應該是多方面的。而且,多方面的創新又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創新,並使多方面的創新產生互動,纔會產生綜合效應。也就是說,從國家、民族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必須形成一個能夠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大體系。創新的全面性、綜合性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客觀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也必須是全面的和深刻的,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新目標和新任務,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都涉及一個“全面性、綜合性”的問題。它充分體現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文明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上,充分體現在實現“五個統籌”上,以創新促進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業。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這對廣大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黨員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前提。樹立創新意識,必須實現觀念創新,以觀念創新推動體制創新。觀念不創新,體制創新就無從談起。現在,部分黨員、尤其是一些幹部頭腦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等意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創新。要着力消除妨礙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束縛中脫離出來,充分考慮各個階層的利益,以利益驅動來促進體制創新,以價值取向來引導體制創新。同時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創新觀。我們倡導的觀念創新,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爲重,進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發展上來。要樹立執政爲民的政績觀,不唯個人利益,不謀個人政績。破除創新就是高指標的觀念,破除創新就是形式新的觀念,破除創新就是立竿見影的觀念,用正確的政績觀指導工作,更加自覺地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
落實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羣衆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
其次,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黨員具有創新勇氣。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推陳出新的利益調整過程,肯定有阻力和風險,也可能會遭遇挫折、失敗,甚至會掉“烏紗帽”。只有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時代緊迫感和革命事業心,以敢於超過前人、永不滿足現狀的拼博精神,以敢闖、敢試、敢冒風險的大無畏勇氣,以高尚的境界和寬廣的胸懷,以人民的利益爲重,纔會有非凡的膽略和勇氣,保持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開創新局面。創新是對傳統的揚棄。古人云: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要創新就要有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迷信權威,不固守經驗,不拘泥陳規,“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在尊重事實與科學的基礎上,用客觀、科學的態度分析取捨,根據形勢的變化與事物發展的規律,大膽創新決策。
(三)切實增強創新的素養和能力
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是否具備創新素質、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是衡量其綜合素質高低的一把重要的尺子,也是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首先,要切實增強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必須保持一種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一個黨員、一個黨的領導幹部、一個黨組織,是不是堅持與時俱進、具有銳意創新的風範,有沒有實幹的作風,是否具有奮發有爲的硬勁和韌勁,對推動創新至關重要。要看到,面對戰略機遇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完成黨在新世紀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我們的各項工作還存在着許多不適應和薄弱環節。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解決那些事關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緊密結合實際,不斷充實工作內容,改進工作方式,更新工作方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蓬勃朝氣、開拓進取的昂揚銳氣、立黨爲公的浩然正氣,勇於和善於根據新的實踐進行創新,以無愧於時代的業績,完成歷史賦予的莊嚴使命。
其次,要切實增強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必須在黨內大興學習之風。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果不加強對科學理論和高新技術的學習,工作中就沒有發言權。共產黨員要進行有效創新,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視野不斷開闊,經驗不斷豐富。共產黨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了,纔會有創新的追求,纔會有創新的能力,從而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在實踐中豐富、提高自己。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向羣衆學習。“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羣衆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黨員幹部增強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進行有效創新的根本途徑。人民羣衆的創造是豐富多彩的,囊括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共產黨員要及時學習、總結這些寶貴經驗,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創新的內在動力。
第三,要切實增強創新的素質和能力,需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的良好環境。創新是不斷嘗試的過程。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共產黨員勇於創新、樂於創新、爭相創新,不斷提高創新素質和能力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要允許失誤,寬容失敗。在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誤、失敗,甚至會犯錯誤,不能把這些問題簡單地看成黨員自身的問題,更不能求全責備,一棍子打死。成功的探索可以接近真理,失敗的探索也是接近真理的過程。給創新者改正錯誤和繼續創新的機會,既符合創新的基本規律,也是獲得創新成功的必要前提。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必須維護每一個人的創新權利,尊重每一次創新實踐,重視每一個創新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都要開動腦筋,善於發現新思想,大膽鼓勵新方法,堅決扶持新事物,爲創新搖旗吶喊,鳴鑼開道,形成全黨、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創新的環境和氛圍,使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精神獲得極大解放,把潛在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第四,要切實增強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必須建立一套能夠激勵創新、考覈創新成效的體制、制度、規章,爲推動創新提供可靠保證。創造良好的創新制度、機制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把創新能力和創新實績作爲黨員幹部考覈的重要內容,真正把那些能夠開拓進取、奮發有爲、做出突出業績的人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來,形成鼓勵創新、支持“敢爲天下先”的用人導向。另一方面要儘可能降低創新成本,正確區分創新過程中的方法錯誤和動機錯誤,既防止個別動機不純的人假創新之名謀取私利,又要切實保護好以羣衆利益爲重的創新的積極性;既要敢於爲創新“買單”,又要防止付出高昂“學費”,使黨員、幹部的創新素質和能力切實得到更大發揮和不斷提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