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政績觀
黨的幹部履行職責的基本導向
所謂政績觀,是指人們對政績的總的看法和所持的態度,如爲誰創政績,怎樣創政績,如何評價政績,等等。政績觀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也有十分錯誤的。現實中不難看到,少數領導幹部之所以做出了許多欺世盜名、勞民傷財的事,就是因爲他們頭腦中缺少正確的政績觀。錯誤的政績觀必然產生錯誤的施政行爲,從而嚴重侵害了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也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正因爲如此,胡錦濤同志反覆強調,要“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
(一)政績觀問題的特別重要性
政績,按字面的含義,就是指黨政領導幹部履行職責所取得的績效。領導幹部肩負着黨組織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間通過紮實而勤奮的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留下突出政績,這是任何一個有責任心、事業心的黨員幹部都應該有的追求,同時也是一個幹部德才素質的綜合反映和對其進行評價的依據。但是,在政績這個問題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這就涉及所謂的政績觀問題。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各級幹部來說,政績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引導着我們去該爲誰而建立政績,該追求什麼樣的政績,以及該通過怎樣的途徑去實現政績。
從總的情況來看,中國共產黨的絕大多數幹部,都能堅持正確的政績觀,都想在任上多幹一些事情,多爲一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多爲一方百姓謀一些福利。正是在這樣的政績觀指導下,他們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全面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頭實踐黨的宗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幹事,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政績,贏得了廣大羣衆的擁護和稱讚。
但是,我們也看到,的確也有一些幹部,在如何對待政績這個問題上,存在着一些認識誤區甚至是極端錯誤的看法。而政績觀的扭曲,導致一些幹部的行爲出現偏差,患上了所謂的“政績急躁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自己所謂的“政績”,輕百姓疾苦。一些幹部專門喜歡幹那些易被算作“政績”的事,對百姓疾苦、羣衆困難卻漠不關心;二是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熱衷於“短、平、快”的政績,對涉及長遠利益的基礎工作只停留在口頭上;三是重局部利益,輕全局利益;四是搞虛假政績。搞形式主義,擺花架子,不擇手段;五是不實事求是,亂上項目;六是避實就虛,拈輕怕重。對容易看得見的政績樂此不疲,對默默無聞的艱苦工作卻不願投入精力。這些都是與正確的政績觀格格不入的。
由於錯誤政績觀的影響,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問題和後果,概括起來主要是:一是虛名招致實禍,誤黨又誤國。虛假的政績妨礙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導致信息失真,決策失誤,造成人、財、物和寶貴時間的大量浪費;二是嚴重損害黨羣、幹羣關係,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幹部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增加羣衆負擔,必然引起羣衆反感,傷害羣衆感情,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羣衆中的威信;三是腐蝕幹部隊伍,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虛假政績,必然會誘發幹部懶惰思想和投機心理,助長黨內和社會上的弄虛作假行爲和浮誇之風,挫傷真抓實幹者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黨中央要求廣大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十分英明的,也是十分及時的。政績觀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到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事業的順利發展,影響幹羣關係,也會影響到領導幹部本人的健康成長。從全黨的角度看,如果讓錯誤的政績觀有市場,任其謬種流傳,將嚴重危及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這絕非危言聳聽。
引導和促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全面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正處在改革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爲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根據發展目標和發展條件的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強調要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髮展與政績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什麼是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政績觀,更加明確創造政績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實踐證明,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幹出黨和人民所需要的紮實的政績,才能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先進文化的進步、實現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引導和促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具體體現。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是共產黨員執政的最高價值追求和根本意義之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員執政的最高價值導向和目標導向。因此,可以說,堅持立黨爲公、執
政爲民,既爲共產黨員如何執政、如何當好人民公僕進一步明確了具體方向目標,又對領導幹部的政績觀提出了新的更高和更爲迫切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纔會有爲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目標追求和增強執政本領的內在動力,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個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引導和促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加強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建設的客觀需要。政績觀是領導幹部從政的價值取向和行爲準則。領導幹部有了正確的政績觀,就能幹出實實在在的政績。如果政績觀出現了問題,不僅會貽誤黨的事業,損害黨在人民羣衆中的形象,也必然會妨礙個人的健康成長。因此,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必須着力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幹部個人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黨員和各級幹部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克己奉公,埋頭苦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愛戴和擁護。從總體上看,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黨員幹部存在着前面已經述及的一些不正確的政績觀。因此,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了。
(二)堅決摒棄一些扭曲的錯誤的政績觀
正確地看待政績,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的前提。政績觀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績的目的,即爲誰而建政績;二是政績的內容,即什麼是政績、什麼不是政績;三是政績的取得,即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或途徑實現政績。
所謂政績的目的,其實質是要回答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即建立政績到底是爲了什麼。是爲自己而追求政績,還是爲了人民的利益而創造政績,這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核心問題。而爲了人民羣衆的福祉而創造政績,與爲了自己的功名或爲升官積攢資本而創造政績,其結果往往是不同的。一些幹部在對待政績問題上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甚至走入歧途,其根本原因是“私心”在作怪。他們建立政績的目的,不外乎是爲了給自己臉上貼金,爲自己升官積攢資本,搭建臺階。這樣的“政績”,當然不可能是真正的政績,也不可能是黨組織和人民羣衆所期待的政績。這樣的“政績”越多,老百姓的利益損失就越大。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的黨,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了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執政黨的幹部,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政治立場,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這是共產黨員的行爲準則,也是我們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本質要求。只有真正以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創造出真正的政績來。
人民羣衆需要什麼樣的政績呢?政績是否也有真假之分?那麼,孰爲真?孰爲假?這需要用科學的標準來評判。現在一些領導幹部,片面理解政績的內容。比如,把追求單純的經濟指標作爲實現政績的主要內容,認爲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政績就是發展經濟,GDP值越高,政績就越大,甚至只以GDP論英雄。在如此片面的政績觀的引導下,一些地區和單位的領導在工作擺位上出現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抓經濟工作硬,抓精神文明建設和其他事業軟,影響了經濟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更有少數領導幹部,爲了出所謂的政績,竟然玩起了“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政治遊戲,甚至不惜在經濟指標的統計上弄虛作假。原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在任阜陽行署專員、地委書記時,把只有4.7%的增長率硬是拔高到22%,以顯示其坐鎮阜陽的“非凡政績”。也有的地方或是單位領導,爲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不惜出臺各種違規的優惠政策,不惜低價拍賣土地和其他資源。這種通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方式得來的“政績”對於百姓來講無疑是災難,更是斷了子孫後代炊煙的“絕戶活”。誠然,發展是政績的重要內容,但真正的發展應該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除了數字指標外,還包括經濟與社會、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還應該是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既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衡量政績的根本標準。一個領導幹部的政績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政績,究竟是大是小,其根本標準都在於人民是否從中得到實惠以及所得實惠之大小。
那麼,怎樣才能創造出人民羣衆所需要的政績呢?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就是要靠實幹。習近平同志2011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抓落實,是把決策變爲人們的實踐行動、由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過程,無疑需要克服主觀和客觀上的諸多障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黨的
宗旨意識和正確政績觀,抓落實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才能始終弘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項落實工作保持不竭的動力。”可以說,政績的取得,既不是靠“玩”出來的,也不是靠蠻幹、霸道的作風“逼”出來的,而是通過艱苦努力,靠着實幹精神、科學精神幹出來的。領導幹部要想取得政績,沒有捷徑可走,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是惟一的可行之路。
但是,我們不難看到,現在有一些幹部,心中對政績充滿了渴望,但又不肯下苦功夫,不願意啃“硬骨頭”。他們只願意挑選容易乾的事幹,什麼工作容易出“政績”就抓什麼,最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政績搞到手。這樣的政績觀,說到底是投機取巧。還有的幹部,建功立業的心情十分迫切,搞起“政績”來也就不擇手段,不惜蠻幹,不惜採取極端的措施,結果“政績”出來了,老百姓的心也被傷透了。這不是在創造政績,而是在製造敗績!
(三)真正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
習近平同志2011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各級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不論在什麼崗位工作,都要身體力行黨的宗旨,把以人爲本、執政爲民貫穿到各項工作的落實中去,努力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切實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按照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政績觀的科學內涵,真正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習近平同志強調:“在其位,謀其政。我們黨是爲人民執政的,每個領導幹部都要有執政爲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
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必須正確把握政績的真諦。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政績是指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履行職責所取得的工作實績或成果,是領導幹部德才素質在實踐中的綜合體現。正如胡錦濤指出的:“真正的政績應是‘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是爲黨和人民踏實工作的實績,應該經得起羣衆、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因此,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政治的觀點看待政績,把科學發展觀作爲政績觀的靈魂和指南;要用羣衆的觀點看待政績,把實現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政績,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爲創造政績的重要內容;要用實踐的觀點看待政績,把重實幹、求實效作爲實現政績的重要途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待政績,把黨和人民的要求作爲評價政績的重要尺度。
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必須正確把握創造政績的目的。每一個黨員、幹部必須明白,我們共產黨人創造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爲了人民的利益。現在有的幹部說話辦事不怕羣衆不滿意,就怕上級領導不注意;不怕羣衆不高興,就怕上級領導不開心。還有一些幹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顯績”,不啃“硬骨頭”;只做保險事,不探新路子;只關注局部利益,不顧及全局得失。他們樹“政績”的目的,是給自己留名,給自己立碑,爲自己邀官。這樣的政績是要不得的,這樣的幹部是靠不住的。當代共產黨員創造政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爲了人民的利益,就是要解決羣衆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爲羣衆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必須正確把握創造政績的途徑。創造政績的根本途徑是堅持求真務實。要發揚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深入實際,深入羣衆,用紮紮實實的工作幹出政績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講真話、辦實事、求實效,不盲目攀比,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創造政績過程中把握規律性、提高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要善於統攬全局,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係,主動地服從大局、服務大局;善於謀劃長遠,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地統一起來,以當前的科學發展保證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善於協調各方,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係,兼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善於突出重點,抓住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牽住“牛鼻子”,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善於見微知著,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實效性。
真正樹立創造政績爲人民的思想,必須正確把握衡量政績的標準。羣衆、實踐和歷史是衡量政績的根本尺度和準繩。因爲,羣衆對領導幹部的政績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政績只能由羣衆來評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政績只能通過實踐來甄別;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只有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政績纔是真正的政績。羣衆檢驗、實踐檢驗和歷史檢驗是相互統一的整體,三者的主體是人民羣衆,統一於羣衆公認。也就是說,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是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