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 > 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 > 

第三章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_一、公民論壇政治參與

第三章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_一、公民論壇政治參與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

社會化媒體作爲網絡媒體發展的新形式,以“社會化”爲特點的新媒體更體現了社交性;帶入政治參與中,就是互動性的增強,其引發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反作用於其他參與環節。網絡政治參與雖然包括社會化媒體的政治參與,但是社會化媒體的政治參與已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網絡平臺參與。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政治參與更強調參與主體數量的增大,但是互動性比較低;而社會化媒體下的政治參與則實現了質的飛躍,其互動性增強,而這一互動性也會作用於其他參與環節,從整體上提升參與效果和感受。社會化媒體的相關要素非常複雜,所以本書試圖從社會化媒體的應用形式來進行分析。社會化媒體的應用形式包括:博客、維基、播客、BBS、社交網絡、內容社區和微博等

,本章將對論壇、微博和社交網絡的公民政治參與分別進行說明。

一、公民論壇政治參與

哈貝馬斯認爲,在國家和私人領域之間存在着公共領域,它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向所有公民開放,某種接近於公衆輿論的東西可以在其中形成。並認爲真正履行類似公共領域功能、促進人們公共參與的,是兼具大中型和個性化特徵的網絡。在網絡時政論壇上,大量關心政治的人們就國家重大問題,能夠自由地實現一對多的即時對話,在意見、觀點和信息交流中形成公衆輿論,充分體現民衆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一般認爲,人民網強國論壇的開通是中國網絡時政論壇誕生和發展的標誌性事件。而網絡跟帖和網絡留言板則是我國公民通過網絡時政論壇進行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

(一)論壇發展現狀及傳播特點

網絡論壇,最主要的是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電子公告板系統。目前,學界對“網絡論壇”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有研究認爲:網絡論壇是以互聯網作爲傳播載體和運行平臺,網絡用戶可以自由地參與其中,圍繞某類或某個特定的問題,自主地面向公衆發佈信息、發表討論、交流觀點和意見的具有虛擬特徵的空間。

也有研究從“論壇”(Forum)出發,認爲網絡論壇是以互聯網作爲媒介的討論平臺。在該平臺中公衆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參與其中,並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

(1)論壇的本土化及發展現狀

BBS起源於1978年美國芝加哥開發的一套基於8080芯片的CBBS/Chicago(Computerized Bulletin System/Chicago)。BBS最早是公佈信息的公告欄,形式類似於現實中的通知欄,沒有文件傳輸功能。隨着個人計算機的出現,BBS系統也隨之發展,經過計算機專業人員的不斷努力,1983年,出現了適用於個人計算機的BBS系統即RBBS-PC,此後出現的BBS系統都是在RBBS-PC的基礎上開發的。1984年,BBS實現了在預定時間內站際間彼此傳送電子郵件。

相對於國外論壇而言,我國網絡論壇起步晚,發展快。1983年,中國臺灣地區開始出現BBS。1991年,“長城站”在北京誕生,標誌着BBS開始在我國內地出現。1994年5月,國家職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建立“曙光BBS站”,標誌着國內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網絡BBS正式成立。1998年大型個人論壇“西祠衚衕”和1999年全球華人虛擬社區“China Ren”的成立,標誌着我國的網絡論壇發展步入新階段。2004年,千橡集團併購“貓撲大雜燴”以及“貓撲貼貼”論壇上線,成爲網絡論壇發展的里程碑事件。2004年8月,“天涯論壇”開通97個城市文化版,開始藉助本身影響力來經營地方站。這可以看做“天涯論壇”開始本地化的嘗試。2005年,“西祠衚衕”提出“地理屬羣社區”的概念,2006年,常州“化龍巷”論壇成立和“杭州19樓”網站的運營,成爲國內地方網絡論壇的典範。

而我國網絡論壇本地化有三種發展模式:一是大型門戶網站的本地頻道,如騰訊網下設的地方頻道,“騰訊·大渝網”、“騰訊·大成網”、“騰訊·大秦網”以及“騰訊·大粵網”等等;二是大型綜合性網絡論壇的本地版塊,如“天涯論壇”的“城市廣場”和“百度貼吧”的地方版塊;三是本地論壇, 2011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二十大地方互動網站評選結果揭曉,杭州19樓、暨陽社區、常州化龍巷、廈門小魚網、合肥論壇、煙臺論壇、常熟零距離、泰無聊、太湖明珠網、八通網、廣州番禺社區、阿拉寧波網、西子論壇、天津百麗吧、成都第四城、丹陽翼網、廣州論壇、鎮江網友之家、泉州論壇、溫州論壇等二十家本地社區獲此殊榮。

據統計,截至2012年,中國已有約 130萬個網絡論壇,位居全球第一,它已經成爲網絡輿論生成的最爲重要的平臺。

截至2012年底,網絡論壇用戶規模爲14925萬,網民使用率爲26.5%,年增長率爲3.2%。

(2)網絡論壇傳播特

網絡論壇是網絡和論壇集合,使網絡論壇化,論壇虛擬化。網絡論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播主體的匿名性,網絡論壇中現實人對應的是每一個ID,而ID的“潛伏性”使得其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人格特性,有時甚至可以被當作“馬甲”,用作一個虛擬的身份來掩飾另一個被人封殺或已被熟知的虛擬身份。互聯網的這種特性,一定程度上去除了現實存在的社會等級和權利關係的束縛,這爲參與者的意見表達提供了便利。

第二,傳播議題的公益性。網絡論壇中網民往往會針對國家、社會和民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當衆多網民同時探討時,必然會出現交鋒和討論,從而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觀點。這些觀點能夠從各個利益角度出發,均衡利益得失,顧全大局,從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第三,傳播方式的互動性,網絡論壇作爲信息和意見的交匯地,參與者既可以通過發貼的方式進行自由設置議題,也可以通過回帖的方式圍繞中心議題發表看法,形成以原議題爲中心的話題互動活動。這種互動性,可以拓展論壇參與的生存空間,深化議題討論。

第四,傳播情景的虛擬性,網絡論壇所建立的虛擬社區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不可觸摸卻可以被感知,是現實社會的虛擬化場所。這種虛擬化可以降低參與者的內心警惕,從而大膽地表達意見,有利於避免“多數人的暴政”。

(二)網絡論壇對公共話語空間的拓展

網絡論壇,關鍵在“論”和“壇”, “壇”是一種場域,這種場域可以提供一種開放的表達氛圍。“論”是內容,開放的場域作用於內容,可以拓展議題空間。

(1)營造開放氛圍

網絡論壇延伸了現實世界的公共論壇,具有政治參與主體的匿名性和廣泛性、參與羣體形成和參與手段的技術化、參與行爲的主動性等特點。網絡論壇的這些特性賦予網絡論壇參與最爲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從政治參與的角度講,就是言論自由。這種論壇形式從根本上會塑造公共精神,造就一種協商式的民主。公共精神是基於公共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公共理性,是以利他的方式關心公共利益的態度和行爲,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負責等基本價值觀念。公共精神表達的是一種以主動姿態追求利他的價值體現,“是公民內心最深刻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取向”。

言論自由自古以來就被學者提及,雖然言論自由現在多被窄化爲新聞自由來理解,但是早期的言論自由確實不僅僅侷限於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認爲國家的最終目的乃是協助個人自由地發揮其天賦才能,並且國家在治理國事時必須深思熟慮,有了言論自由及集會自由,公衆討論即能發揮其平常之功能,給大衆提供一個適當的保護以對抗邪說的散佈。美國的立國先賢也認爲,參與公衆討論乃是人民之政治義務,這也是美國政府運作的一項基本原則。

而論壇的這種自由開放的言論氛圍,可以更好的彙集網絡民意,影響政府議程。

第一,論壇的開放氛圍有利於尋找真相、獲取真理。表現爲觀點的自由市場及自我修正機制。自由地發揮我們對於一切事物的認知,真理將在與謬誤的鬥爭中自動顯現;在傾聽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意見,特別是對立方的意見之時,自己的判斷在公衆的質疑與挑戰之下,能夠不斷的錘鍊和修正。

第二,論壇的開放氛圍有利於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效能感。效能感即公民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爲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論壇的自由氛圍能夠提供充分的資訊,使參與者在充分了解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做出選擇,這樣纔有進一步對話的資本,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不同羣體之間、政府與公民之間政治上的相互信任關係,從而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效能感。

第三,論壇的開放氛圍有利於意見領袖的涌現。人生來就是追尋自由的,若一個人不能表達他的意見或不得不放棄他所堅持的信念,他的內心必定是痛苦的。如果壓制了人的自我表達,必定壓制他的潛能和願望,壓制他自我實現的程度。論壇中的呼喊都是利他主義的,至少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參與者的討論在一定意義上是出於公共利益的,這種參與更能體現出參與者的個人價值,也能促使更多的意見領袖來發表見解、表達自由。

(2)拓展公共話語空間

公共話語空間指通過“言語行爲”、對話式的交往爲人們提供的一個有助於公共話語交流的互動平臺。它具有四個特徵:“由衆多獨立的主體的同時‘在場’,彼此言說與對話,所構成的一個由各種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織就的意義空間;其二,它所面對並加以關照的,乃是基於公民個體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其三,它是開放的,公開、公平以及自由的討論與對話,是其常規表現形式;其四,它具有一定的傳播或表達公衆的公共意見的媒介。”

網絡論壇的開放氛圍,使得公民參與有了一種磁場效應,而這種磁場

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於場上內容的作用方式。論壇上,公民通過發帖、跟帖、討論等網絡參與行爲進行意見表達,從而拓展了議題發揮作用的空間。

第一,降低了議程設置成本。傳統意義上的論壇即實體論壇,論壇的開設、議題的設置等都是費時費力的事,這同時也會降低論壇舉行的效率。而網絡論壇既省時、無地域時間限制,又可以在匿名和虛擬的狀態下自由表達意見,這種無代價的參與一旦引發討論,並引起輿論關注,其擴散程度非常高,從而提高議題討論效率。

第二,強化了公衆議程對政府議程的作用。議程可以分爲政府議程、媒介議程和個人議程。在傳統社會,個人議題的表達和匯聚,通過媒介把關進而形成媒介議程,以此來影響政府議程。而在媒介社會,特別是網絡論壇中,個人議程可以繞過媒介議程,直接成爲政府議程。網絡論壇也日益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中央網絡媒體也紛紛開設論壇,如新華網的發展論壇和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等。

第三,平衡公共意見的表達。論壇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參與可以激發更多的參與行爲,呈現多樣化的觀點和意見,同時在這些意見的碰撞和交鋒過程中,取得意見的“最大公約數”,使得參與者不斷從中調整並獲取新的信息。這樣政府議程不僅可以吸取多樣化的意見,同時也可以權衡各方意見,達成共識,這纔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網絡論壇的各種特性,爲公民的政治參與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有利於尋找真相、獲取真理,有利於增強參與者的參與效能感,有利於意見領袖的涌現。同時,網絡論壇的磁場效應拓展了議題發揮作用的空間,降低了議程設置成本,強化了公衆議程對政府議程的作用, 平衡公共意見表達。

(三)周克華“生死真相”的紛爭:輿論場的雙重博弈

2012 年 8 月 10 日發生在重慶市沙坪壩區的一場持槍搶劫殺人案,使潛伏 8 年、在重慶、長沙、南京等地屢次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周克華身份曝光。隨着公安部 A級通緝令的發佈,周克華被擊斃之後又在網絡“起死回生”,體現了輿論場的雙重博弈。

2012年8月14日凌晨6時50分,周克華在重慶被警方擊斃。當日下午16時,公安部和重慶市政府聯合召開了周克華案件偵破情況新聞通報會。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黃偉通報案件的攻破情況。

8月14日12點,網友“哥的名字叫馬甲”在天涯論壇發帖《警方發表的被擊斃的“周克華”真的是周克華嗎?》,點擊量爲274584,回覆量爲2155。

對警方的公佈情況產生了質疑。8月15日,ID爲“哥的名字叫馬甲”的網友在天涯論壇發帖《讓我來嘗試還原當時周克華擊斃的現場情況》,

圖文並茂,通過資料鏈接和案件重演、回訪的方式嘗試還原當時情況。網友也在追問各種細節,樓主不斷回覆,點擊量爲6062。8月16日,網友“陳子河”發了標題爲《死去的“周克華”其實是便衣警察》的帖子彙總轉載了一些質疑,認爲周克華沒有死,死去的“周克華”其實是便衣警察。

8月17日15時43分,科學網站果殼網法醫秦明授權發表了《我認爲擊斃現場的死者就是周克華》

。8月19日,網友將法醫的迴應轉帖於天涯社區,才平息了網民對周克華身份的質疑。8月19日,重慶警方稱“對於網上質疑周克華未被擊斃的信息純屬誤解與造謠,悍匪周克華已經被擊斃毫無疑問”。

在周克華生死真相的紛爭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論壇中參與者的博弈。周克華案因其對社會所造成影響的惡劣性,而引起網民的圍觀和質疑,特別是網友的質疑,不斷將事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論壇的開放性使得參與者甚至不顧調查和取證,急於發言,散佈謠言,造成了論壇上信息混亂狀況。但是論壇輿論場的自淨功能

,使得闢謠機制相當敏捷。在觀點的碰撞過程中,真相得以還原。正如密爾所認爲的:“即便接受的意見都是真理,也應該是在理性基礎上接受,而不是先入爲主,沒有爭論。”網絡論壇在議程設置、輿論引導上給網民一個討論的信息框架,其中網民在整個場域中不斷髮揮自己的能量,積極貢獻意見,點燃話題,進而促進信息的透明,促成事件向積極方向發展。

周克華犯罪過程被多家媒體以《重慶搶劫案目擊者稱嫌犯作案過程“不緊不慢”》所轉載。

據統計,騰訊論壇的該主題帖參與者共 8491 人,參與該主題的大部分網民批評警方無能。網友的質疑應該得到肯定,但是這背後蘊藏着更爲複雜的利益博弈,即政府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博弈。很多時候政府的信息公開不充分、不完整導致信息不對稱。有關被擊斃者並非周克華的謠言早在8月14日就出現了,但是偵查機關直到8月19日才公開回應,這之間的迴應滯後導致了謠言的蔓延。而此次論壇中網友的質疑,正是民間輿論場對政府言論的直接挑戰,這種倒逼機制在鱷魚法則

的作用下,政府的迴避掩飾極易引發羣體攻擊,而論壇的開放爲這一質疑提供了場所。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