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與經驗: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發展 > 歷史與經驗: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發展 > 

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一)新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在全球化的時代,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謀求自身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封閉保守和自我中心主義的舊觀念,以寬廣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關注世界發展的新情況、新動向和新趨勢,審慎地評估和處理世界發展與本國發展的關係,尋找並抓住發展的機遇,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本國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轉型,同時要正確估計風險和應對挑戰,儘量避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在“一球兩制”的當代世界,中國的社會主義只有在與資本主義的交往與競爭中才能贏得相比較的優勢,並最終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超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的世界局勢是,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毛澤東從當時特定的全球格局出發,提出“一邊倒”對外開放戰略,倒向蘇聯一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裡。當時,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社會主義陣營裡的許多朋友,獲得穩定的安全環境;才能衝破美國的孤立政策,儘快爭取更多國家的承認、獲得急需的外援。對此,鄧小平同志作過客觀的評價,“我們建國以來長期處於隔絕的狀態。這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國際上反對中國的勢力,反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勢力,迫使我們處於隔絕孤立狀態。”“ 一邊倒”是美國逼出來的,是一種不得已的戰略選擇。但它卻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舞臺上站穩了腳跟。“爲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爭取更多的時間、更穩定的國際環境和更多的國際朋友。”

在把對外交往的重點放在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同時,毛澤東注意發展與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貿易關係。1954年8月,毛澤東會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向客人呼籲:我們走的是兩條路,讓我們作朋友吧,不僅經濟上合作,而且在政治也合作……需要聯繫,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1956年2月25日,毛澤東在聽取彙報時,提出對外開放要多渠道:一是派人到國外去,包括到資本主義國家去學,不論美國、法國、瑞士、挪威,只要他們要我們的學生,我們就去;二是把外國人請進來。毛澤東的對外開放思想是今天改革開放的基礎與前提;鄧小平吸收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的科學內核,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提出了更科學、更系統、更全面的對外開放思想,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從總結世界發展的趨勢和各國的經驗中,鄧小平提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的觀點。各國都希望在對外開放中獲益。對外開放已經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於這個潮流之外。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作出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科學結論,指出中國要發展,不開放不行,不加強國際交往不行。

站在全局發展的角度,鄧小平提出,“開放也是改革”,開放和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的重要理論。爲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也必須實行對外開放。中國的發展始終要講兩條:一條是堅持社會主義,一條是堅持改革開放。面對風雲變幻的世界形勢,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中,機械照搬國外的做法和盲目排斥國外的經驗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必須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收西方國家經過艱苦探索取得的一些成功經驗,在規律性和多樣性上尋求結合點,並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向西方借鑑和學習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的路徑之一。鄧小平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正是基於這一理論認識。鄧小平指出:“爲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主要依靠過去三十年建立起來的基礎和積累起來的建設經驗,同時也特別注意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說明,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和資金,要縮短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以江澤民爲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秉承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併發揚光大。2000年,江澤民明確提出“走出去”開放戰略。所謂“走出去”,簡單地說就是指到境外投資、辦廠。江澤民指出: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去投資辦廠,與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搞經

濟技術合作,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和全局前途的重大戰略之舉。“走出去”戰略,是適應實現我國經濟快速持續穩定增長需要的必然選擇,具有多重實踐意義。第一,“走出去”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直接作用。包括髮展對外投資;擴大外貿出口;轉移生產能力;到境外去投資;利用境外資源等。第二,“走出去”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主要有:能夠更好地貫徹落實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思想;能夠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能夠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能夠增強我國的國家安全。“走出去”戰略可以大體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商品輸出層次,是指貨物、服務、技術、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輸出,主要涉及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以及承包勞務等;第二個層次是資本輸出層次,是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開店。

(二)堅定不移的地貫徹對外開放戰略

第一,對外開放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近代以來,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一系列巨大變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迅猛發展。當今世界真正成爲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個國家越來越多地被納入不斷擴大的、統一的世界市場經濟體系,各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達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對外開放是我們爲推動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前進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現階段,我們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解決面臨的資金不足、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等諸多矛盾,都需要通過對外開放,積極合理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充分利用國外的市場和資源。我們必須而且要長期堅持對外開放,要不斷擴大開放,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更好地促進國內發展與改革,切實推進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實施。封閉就意味着落後,只有開放才能促進發展。

第二,對外開放絕不能損害國家安全。我們國家的對外開放是一種看似主動實爲被動的對外開放。我們是在世界的經濟秩序已經按照西方國家的理想和利益需求設定好的現實下,因爲我國經濟落後,缺乏資金、技術、原料、人才等才實行對外開放。再加上歷史的宿怨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幾乎決定了我們的對外開放盡管是必需的,確實又佈滿荊棘和陷阱。在全球化背景下,隨着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謀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任將變得更爲複雜。而且,西方國家還不斷轉變策略,採取和平的緩進的和更加隱蔽的手段,企圖遏制和搞垮中國、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如兜售各自經濟理論和政治理論,試圖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的目的。鄧小平對此有着清醒的認識,早在1989年就指出:“發達國家欺侮落後國家的政策沒有變。”他們在“許多國家煽動動亂,實際上是搞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要控制這些國家,把過去不能控制的國家納入他們的勢力範圍。”因此,在對外開放中,“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就是說對外開放,以不損壞國家的主權和國家的安全並能發展自己爲標準。

溫家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50週年紀念大會上說:“國家主權是國家獨立的根本標誌,是國家利益的集中體現和可靠保障,隨着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愈益加深,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忽視和削弱國家主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必須對世界開放,但要在開放中趨利避害,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從國家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確保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安全。

第三,對外開放要充分吸收和借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合理利用外資。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與世界經濟金融聯繫的進一步加強,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運行將越來越受外部金融環境的制約。相應地,我們政治與社會的穩定也越來越多地取決於我們對金融風險

合理控制和對金融危機的有效防範。因此我們要堅持引進和適度相結合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強金融產業基本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積極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出的“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環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培訓中心。鼓勵外資企業技術創新,增強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換句話說,就是積極引導外資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貧困地區的崛起做出更大的貢獻。

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性。“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爲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當代科學技術門類繁多,發展速度加快,國際間技術交流已成爲普遍現象。引進技術是加速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措施。

借鑑和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學習西方國家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不僅表現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而且表現在管理方面。我國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現代化大生產的經驗,借鑑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經濟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是我們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四,對外開放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對外開放不僅是要引進來,關鍵是主動走出去。長期以來,中國在對外開放中更多的是作爲一個“接受者”進行吸收和借鑑。與“引進來”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則相對緩慢。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度中國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淨額爲29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爲334億美元,分別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0.45% 和0.48%。中國“引進來”與“走出去”不相協調,意味着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本國經濟利益的喪失。我們要充分意識到,中國對外開放絕不是一個機械的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說:“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既要向國外開放國內市場,同時本國企業也要向國外開拓市場。目前中國企業 “走出去”還面臨較多的困難,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具有了走出去的意識,但中國企業缺乏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優勢,技術、市場、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還構成企業真正進入全球化經營狀態的障礙。所以我們要致力於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

第五,擴大對外開放要和深化體制改革相統籌。我國以往的開放具有明顯的政策性開放的特點。一是地區政策傾斜。從經濟特區的創辦到沿海港口城市開放,再到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及至90年代浦東新區的開發和開放,中央政府無不給予特殊的經濟政策和優惠。二是採取包括減免稅收、降低地價等各種優惠措施鼓勵外商來華投資,給予外資企業以“超國民待遇”。1978年到1999年,我國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已經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利用外資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顯然與我國各級政府的優惠政策有關。

由政策性開放向體制性開放轉變,以提升對我外開放水平。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求深化國內的體制改革,特別是涉外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投資環境的優化、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國內體制改革的深化等。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是推進開放的戰略思路,現在的任務是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在用好國外資源的同時用好國內資源。完善國內金融系統,深化企業改革,提升國內企業的投資能力和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優化投資環境,創造產業集羣引資能力,改變單純依靠優惠的外資政策格局;優化地區間外向型經濟的競爭型發展體制;強化以人爲本的理念,建立外資的效益性指標體系代替規模化指標體系。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