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論美國的民主 > 論美國的民主 > 

第107章 關於美國人對物質福利的愛好 (1)

第107章 關於美國人對物質福利的愛好 (1)

對於物質福利的熱愛,在美國並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用同樣的方式去熱愛,然而至少每個人都有這種熱愛。在那裡,對身體的微不足道的需要予以滿足,爲生活創造小小的便利,同樣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所在。

某些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歐洲,並且越來越明顯。

在使兩洲產生同樣現象的許多原因當中,有幾個跟我討論的問題接近,而且我應當加以闡述。

當財富被幾個家族世代相傳而所有時,雖然會有一大羣人享受物質福利,然而他們並沒有覺得只有他們在獨享這種好處。

人心最容易激動的時刻,是在他們想要得到一種貴重物品但未能完全如願,而在部分地滿足之後又時時害怕失去的時刻,而不是在他們順順利利得到這種東西的時刻。

在貴族制社會,富人從來不知道還存在跟他們的現實生活不同的生活,壓根不擔心自己的生活會有變化,幾乎想象不到還有另一種生活。所以,對他們來說,物質福利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生活的方式。可以說,他們把物質福利看做人生的當然,身在福中而沒有意識到是福。

因爲他們對物質福利的天生的和本能的愛好能夠如此無憂無慮地獲得滿足,所以他們就將自己的精力用在別處,專心於某些更困難和更偉大的工作,並被這種工作所激勵和吸引。

恰恰因爲這樣,雖然有些貴族身在物質享樂之中,然而又對這種享樂抱有一種傲慢的輕視態度,並在必須放棄享樂的時候可以表現出驚人的毅力。推翻或打倒貴族制度的歷次革命都曾證明,過慣了舒適安逸生活的人能很容易地忍受清苦;但歷經千辛萬苦過上好日子的人,在喪失幸福的生活之後,反而很難生活下去。

當我們從上層階級轉而觀察下層階級的時候,同樣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然而它產生的原因不同。

在社會被貴族統治,並保持安定的國家,一方面是富人慣於擺闊,另一方面是一般老百姓慣於安貧。富人不必爲物質享樂操心的原因,是他們能夠唾手而得;窮人斷了物質享樂的念頭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希望獲得並且享樂的不強。

窮人的想象力在這種社會裡全部用於來世。雖然現實生活的悲慘處境限制着他們的想象力,然而他們可以逃出這個限制,對遠在天上的安樂進行想象。

與此相反,當等級的界限取消,特權不再存在,財產越來越分散,教育和自由普及的時候,窮人的心裡同樣會產生獲得享樂的念頭,但富人則害怕失去享樂。結果,產生了許多小康之家。享有小康生活的人獲得的物質享樂,雖能令他們體會到這種享樂的好處,然而還不能令他們覺得這種愛好已經獲得充分的滿足。他們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獲得這種享樂,而且在盡情享用的同時還抱有戰戰兢兢的心情。

所以,他們一直是在熱心追求或竭力保持一種非常心愛,然而又無法充分滿足和不能確定獲得的享樂。

假如問我人的哪種激情受出身低下和家業不豐的影響和制約最大,我將認爲是人對物質享樂的愛好。此種追求物質享樂的激情本質上是中產階級的激情,它伴隨這個階級的發展而發展,伴隨這個階級的強大而強大,並伴隨這個階級的佔有優勢而佔有優勢。此種激情恰恰是從中產階級向社會的上層和一般老百姓擴散的。

我在美國遇到的貧窮公民,無一不對富人的享樂表示嚮往和羨慕,他們的想象力也一直沒有離開命運令他們未能得到的財富。

另一方面,我在美國見到的富人,沒有一個對物質享樂表示傲慢的輕視。但在最富裕和最**不羈的貴族身上,卻時常有此種表現。

美國的富人大多數曾是窮人。他們飽嘗辛酸,長期跟逆境作鬥爭,對貧困深有體會,而今剛剛獲得勝利,因此原來的鬥爭熱情依舊未減,好像還沉醉於40多年來所追求的小小享樂裡。

這並不是說美國跟其他國家不同,沒有相當一部分富人是憑藉繼承遺產和毫不費力就過上富裕日子的。然而,即便是這些人,對於物質生活的享樂同樣興趣不減。喜愛物質生活的享樂,正在變爲全國性的,並佔據統治地位的愛好。所有的人正被人心所向的這股巨流捲進它的狂濤。

第十一章 物質生活享樂在民主時代產生的特殊效果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以爲,這種對物質生活享樂的熱愛,將不斷地把美國人引向破壞道德、擾亂家庭,甚至最終危害社會本身的道路。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爲追求物質生活享樂的激情在貴族制國家中產生的那種效果,並不會同樣產生在民主制度下。

有時,貴族的心會因厭煩政務、貪財過度、失卻信仰、國家衰落等情況,而逐漸完全傾向於物質生活的享樂。有時,王權的強大和人民的軟弱,又會使貴族只保有財產而喪失權力,將他們飛黃騰達的前進道路堵死,而使他們滿腹牢騷。這時,他們便會回到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裡,尋找物質上的享樂,把曾經的偉大拋至腦後。

當一個貴族集體的成員都沉迷於物質生活的享樂時,他們通常就要把長期掌權所積蓄的能量全部用在享樂上。

這樣的一些人,決不會僅僅滿足於追求享樂。他們還要奢侈荒淫,以致達到透頂的地步。他們無上崇拜於物,好像甘心於爭相比賽自我墮落之術。

一個原來越強大、越光榮和越自由的貴族集體,它現在就越要墮落至極點。儘管它的德行曾經光芒四射,但我敢預言它的惡行的魔光終將壓倒這個光芒。

然而,對物質生活享樂的愛好,定然不會把民主國家推上這樣的極端。在民主國家裡,雖然對享樂的熱愛是一種強烈的、排他的和普遍的激情,但卻是能夠控制的。

在那裡,不會爲了滿足一個獨夫盡情享樂的,而建築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巧奪天工的花園,也就不會因此產生耗盡天下財富的問題;人們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多購幾畝良田,經營一個果園,建築一所住宅,以及過上更加舒服和安康的生活,少惹是生非,並在省力又省錢的原則下滿足微小的需要。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人人均夢寐以求。人們的心每日每夜、時時刻刻都在想它們,以致忘卻了世界上的其他一切東西。

有時候,在人的心目中,它們會成爲僅次於上帝的存在。

有人會認爲,這種說法僅適用於沒有很多財產的小康之家,而富裕之家則仍需要有貴族時代的那種愛好。我並不認同這種意見。

在物質生活享樂方面,民主社會最富裕公民的愛好並不會跟一般公民差別不大,因爲他們同樣來自一般公民,事實上他們有和一般公民一樣的愛好,並認爲自己應當服從一般公民的愛好。在民主社會,公衆的享受,會以一種熱而不狂的有節制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每個人都必須如此表示他們的願望。在那裡,想要背離共同的準則去做壞事,跟想背離共同的準則去做好事一樣困難。

因此,在民主國家生活的富人的主要目標並不在於過度的享樂,而在於滿足日常生活的各種細微需要。他們只求能夠滿足無數的小小願望,而決不放情縱慾。因此,他們主要是及時行樂,而不至紙醉金迷。

民主時代的人對物質生活享樂表現出的這種特殊愛好,是不會同秩序對立的。正好相反,爲了滿足這種愛好,還經常需要秩序。它也不會成爲整飭民情的阻礙,因爲良好的民情對社會的安定、實業的發展都有利。它甚至往往能同一種宗教的道德感相結合,因爲它既希望能儘量在現世得到滿足,又不放棄到來世去尋找機會。

有的物質生活享樂是一種犯罪行爲,人們應注意時時剋制自己。還有一些物質生活享樂則爲宗教和道德所允許,人們都會去夢想、追逐這類享樂,並促其實現。但在努力追求這種享樂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忽略那些最寶貴的可使人類榮耀和偉大的享樂。

我並非因爲平等誘使人們去追求被禁止的享樂而責難它,而是因爲它使人們完全埋頭於被准許的享樂。

這樣,終有一天世上會出現一種溫存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會淨化人們的靈魂,而不會使人們的靈魂遭到腐蝕,最後使所有的精神緊張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緩和。

第十二章 爲什麼有些美國人那樣醉心於唯靈主義儘管美國人最主要的激情是對獲得現世幸福的渴望,但他們也有暫時中止這個渴望的時候。此時,他們彷彿一瞬間就粉碎了束縛心靈的物質枷鎖,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直奔天堂。

有時,在美國各地,尤其是在人煙稀少的西部各州,你會看到一些巡迴教士到處向人們宣講上帝的福音。

有些家庭,爲了去聽巡迴教士的佈道,全家男女老幼不惜跋山涉水,去很遠的地方。見到巡迴教士以後,他們一聽就是幾天,連正常工作都放下不管,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在美國社會,到處都能看到一些醉心於唯靈主義的人。這些人對於唯靈主義的追求,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而這在歐洲是絕無僅有的。一些標新立異的教派,試圖開闢直達永久樂境的道路,並隨時都可以掀起這種狂熱。在美國宗教狂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

對此我們無須驚訝。

人們愛好永生和喜歡不死,並非後天生成的。這些崇高的本能絕不是人的意志能夠隨意產生的。它們不依人的努力而存在,而是將基礎深深地植根於人性中。人們可以阻止它們的發展,改變它們的形式,但是卻無法消滅它們。

有一些需要對心靈來說是必須予以滿足的。即使你設法分散心靈的注意力,由於感官活動的影響,它也會立即產生不安、煩惱和激動的表現。

假如大部分人都去追求物質生活的享樂,那麼,另一部分人的心靈也可能會出現奇特的反應。這一部分人將在精神的世界中馳騁,唯恐自己再因爲墮入希望他們留在其中的陷阱而受累。

因此,在只考慮塵世的社會裡出現少數幾個一心奔向天堂的人,實在不足爲奇。

使我感到驚訝的反而是,在一個只顧自身福利的民族中神秘主義是如何迅速地銷聲匿跡的。

有人說,這個結果的產生要歸因於迫害和大屠殺,就像羅馬皇帝把他們的迫害和在大圓形劇場中進行的大屠殺帶到埃及的底比斯沙漠一樣。但我認爲,這不如說是那些類似羅馬的奢華生活和希臘的伊壁鳩魯哲學等因素造成的。

美國人的精神被社會情況、地理位置和法制牢牢地束縛起來,他們只顧追求物質生活福利,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我們相信,他們一旦開始從事非物質性的活動,將會日益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並且不難自我改進。然而,美國人現在已經感到自己的精神正被束縛着,可是他們似乎又不想隨時衝破這些束縛。因此,他們一旦擺脫這些束縛,就會不知如何自處,經常到處亂撞,以至於做出一些背離常理的事情。

第十三章 爲什麼美國人身在幸福之中還心神不安今天,有時候還能在舊大陸的某些偏僻地區,看到一些在普遍動盪中似乎被人遺忘了的小村鎮。它們的周圍在前進,它們卻仍然維持原樣不動。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居民,大部分都極其愚昧和貧困。他們並不過問國家大事,但卻經常被政府壓迫。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能夠怡然自得,而且時常保持心情愉快。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