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共黨史珍聞錄 > 中共黨史珍聞錄 > 

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

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

話題轉到國共和談,宋宜山告訴周恩來,臺灣派他來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國關於和談的意向。周恩來聽後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志們曾在一個屋裡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具體的問題,李維漢先生跟你商談。”周恩來還表示,歡迎滯留海外的國民黨人員回大陸考察、觀光、探親、訪友、工作和定居,並表示來去自由。

不久,在周恩來安排下,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出面與宋宜山商談,就第三次國共合作、祖國統一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協商。李維漢提出關於合作的四條具體條件:

(一)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

(二)臺灣可以作爲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

(三)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國不派人蔘與,而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

(四)美事力量撤離臺灣海峽。

宋宜山回到香港後,蔣介石並沒讓他回臺灣當面彙報,而是讓他先寫一份書面報告。

宋宜山即寫了一篇15000字的報告,交許孝炎轉蔣介石。由於宋宜山的報告對和大陸的成就讚揚過多,蔣介石看後大爲不悅,認爲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陸此時已開始了反右鬥爭,蔣介石認爲國共談判的時機並不成熟,從而中止了國共間進一步的接觸。

三、第二次密談:提出“一綱四目”,蔣介石反饋“六項條件”щщщ. t t k a n. ¢〇

當章士釗受中央委託,從北京到香港爲國共和談穿針引線的時候,1956年7月,另一個神秘人物也擔負同樣使命,受蔣介石和蔣經國的委託,從香港來到北京。

這個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新中國成立前頗負盛名的文人,與國共兩黨的高層人物有很深的交情。他是章太炎的高足,魯迅的朋友,抗戰時期常到新四軍駐地採訪,是葉挺的座上賓,並與陳毅結成至交。同時,曹聚仁也是蔣經國的摯友。

曹聚仁來到北京,受到中國的熱情接待。周恩來在頤和園宴請曹聚仁,陳毅等人作陪。周恩來告訴曹聚仁:“我們對臺灣絕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

10月3日,在中南海接見曹聚仁。這天恰逢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出面歡迎,卻在中南海靜候曹聚仁,足見對國共兩黨重開談判的重視。會見曹聚仁說:“我知道蔣介石很惦記他的家鄉和他在大陸的一些房產,你可以到處走一走,順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在談到蔣介石的時候,肯定了蔣介石在某些歷史時期的作用,並表達了準備再次與蔣介石握手的想法。

與的談話,使曹聚仁對和談前景充滿希望。回到香港後,他立即將詳細情況轉告臺灣國民黨方面。

不久,臺灣傳來指令,讓曹聚仁再去大陸一趟,主要任務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蔣氏祖墳。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陸,先赴浙江,後至廬山。在浙江奉化溪口鎮,他在蔣介石寓居過的豐鎬房和蔣經國住過的文昌閣看了很久,同時還代表蔣氏父子到蔣母的墓園掃墓。所到之處,曹聚仁都一一拍攝了照片。在廬山,曹聚仁住了一個星期,還專門拍攝了“美廬”的照片。他對“美廬”管理得很好表示高興。之後,曹又去了蔣介石的老家奉化,看到蔣家祖墳保護得也很好。回到香港後,曹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在介紹他到大陸與、周恩來會談的情況之餘,還專門介紹了他到廬山、奉化、蕭山、寧波、杭州遊歷的情況,同時附上一些照片,其中有三張照片是他拍攝的“美廬”的照片。曹在信中詳細介紹了“美廬”受到保護的情況:那裡面的珍貴物品一樣都沒有少,都放在原來位置,連宋美齡用過的鋼琴也放在原來的位置,餐廳裡的銀製餐具也一樣沒少,蔣介石用過的轎子還擺在原來的房子裡。當然,曹在信中也講道,現在廬山已經歸中央廬山管理局所有了,劇院等的名稱也改了。曹恐蔣介石對此不悅,在信的最後說道:“聚仁私見,認爲廬山勝景,與人民共享,也是天下爲公之至意。最高方面,當不致有介於懷?”曹在信中還介紹說:“前年宋慶齡先生上山,曾在廬中小住。近又在整理。”這些都是方面期待着你能回到大陸,到時好請你去遊山的意思。那時,你能遊山,你原來的別墅,正好準備你來居住。這個意思,我不能不告訴你。曹還給蔣介石出主意說:如果能夠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你回大陸的主要居住地應該是廬山。“唯情勢未定,留奉化不如留廬山,請仔細酌定。”他還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意思,是他與高層共同的意思。蔣介石看過信後,又仔細觀看了三張照片,心中感慨萬千。他讓曹向表達他的感激之意。

不久,曹聚仁把蔣介石的態度回覆給、周恩來。明白蔣介石對廬山情有獨鍾,大度地表示,如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大陸,廬山可以作爲蔣介石養老的地方。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1959年他上廬山開會時,發現工作人員正在鑿蔣介石在石碑上寫的字,他連忙制止,讓蔣介石題寫的這兩個字保留了下來。

聽到曹聚仁轉達的的表態,蔣介石更加感激,同時也把這件事記住了。

1958年8月23日,海峽兩岸發生著名的“金門炮戰”事件。1958年10月,曹聚仁來到北京。13日,在周恩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的陪同下,會見曹聚仁,說:“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政治上“拉陳(誠)抑蔣(介石)”,經濟上對臺灣施壓。同時,也增加與大陸的接觸,尋找與新中國和好的折衷方案,試圖以此打開缺口,造成“兩個中國”局面。爲了推進和平統一,粉碎美國的陰謀,進一步提出了處理臺灣問題的若干重要原則。他在與曹聚仁等人談話時表示:臺灣如果迴歸祖國,照他們(指蔣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水裡的魚都有地區性的,毛兒蓋的魚到別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國不要蔣時,蔣可以來大陸,來了就是大貢獻,就是美國的失敗。蔣介石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蔣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關於軍隊問題,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壓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

1961年下半年,中央決定以促進陳、蔣團結來擊破美國的陰謀。周恩來請人向臺灣方面轉達我黨的意見:希望蔣介石、陳誠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他提醒蔣介石:要加強內部團結,把軍隊抓在手裡。同時周恩來表示:只要蔣介石守住臺灣,不使它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就不改變目前對他們的關係,希望他們不要過這條界。

、周恩來的上述主張,明明白白地告訴蔣介石: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

黨中央和的上述主張,經周恩來具體化、條理化,經中央同意,概括爲“一綱四目”。其具體內容爲:

“一綱”:“只要臺灣迴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第一,臺灣迴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第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第三,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第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周恩來在與曹聚仁的談話中除了闡述這“一綱四目”的內容外,還強調:過去我們談的意見,不是我自己的,是中國政府的意見,是官方的,請蔣介石放心。還提到,蔣介石有什麼條件,有什麼意見,可以由他們提,我們一定認真考慮。

1963年初,周恩來又請張治中致信陳誠轉達蔣介石,重述和平統一祖國的上述主張。

曹聚仁領會到對臺政策後,一到臺北,就向蔣氏父子轉述了的這個意思。蔣介石、蔣經國、陳誠等國民黨高層經過一番研究,不久也提出了他們的條件。於是,曹聚仁便帶着雙方的這些意見,頻繁往返於大陸與臺灣之間,爲雙方進行溝通。經過一番努力,兩岸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共同意向。1965年7月,在日月潭涵碧樓,蔣氏父子根據他們與大陸溝通的結果,和曹聚仁一起,擬出了六項條件。在這六項條件裡,許多是原來提到過的。蔣氏父子要曹向轉達這六項條件,然後雙方再進一步商量。這六項條件是:

(一)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爲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二)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三)臺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四)臺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爲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臺灣。(五)廈門與金門合併爲一個自由市,作爲北京與臺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爲陸軍中將,政治上爲北京所接受。(六)臺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這些條件,實際上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多次交涉後形成的,應該說,對雙方也都有利,可以說是國共兩黨在海峽兩岸對峙16年來歷史性的突破。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