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統一
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共同心願。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後,中共中央把祖國統一大業提上了日程。鄧小平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按照這一構想,中國政府推動了香港、澳門迴歸祖國的進程。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後,中國政府即着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85年4月10日,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出關於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決定。同年7月1日,《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正式成立並開始工作。鄧小平對《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指出:“我們的‘一國兩制’能不能夠成功,要體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裡面。這個基本法還要爲澳門、臺灣作出一個範例。”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基本法》起草工作如期完成。1990年4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並正式頒佈,決定1997年7月1日起實施。
這部《基本法》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具體體現。其原則精神是:主體原則;“一國兩制”原則;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原則;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其內容除序言及三個附件外,共9章160條,分別就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香港居民基本權利、自由和義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機構的組成、職權和人員,經濟、社會和對外事務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區旗區徽等作了具體規定。這就把“一國兩制”的方針,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這部前所未有的法律充分體現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精神,照顧了歷史和現實,照顧了香港各階層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照顧了英國和其他國家在香港的利益,因而在祖國大陸、香港和國際社會都獲得了廣泛讚譽和高度評價。
《基本法》的通過和頒佈,標誌着香港迴歸祖國進入後過渡期。此後,中國政府堅決維護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原則,加快了香港迴歸祖國的準備工作。
然而,香港的後過渡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92年10月,上任不到三個月的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對香港的平穩過渡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對此,中國政府一方面予以嚴正駁斥,爭取英方回到聯合聲明的立場上來;一方面又堅持“以我爲主”,立足於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和港人的共同參與來實現香港的平穩過渡,並提出了“以我爲主,兩手準備”的方針。1993年7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預委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準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按照英方“三違反”方案產生的立法局,於1997年6月30日終止,授權特區籌委會按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和基本法的有關規定,組建香港特區第一屆立法機構。
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1995年初,英方終於表示了願意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在與中方的合作上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態度,使一些有關平穩過渡的問題達成協議,受到各方歡迎。
19
96年1月26日,由94位香港委員和56位內地委員組成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北京宣告成立。籌委會不僅是一個工作機構,而且是一個權力機構,它將負責就籌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切有關事宜作出決策,並組織執行和落實。這標誌着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準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月2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佈公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部隊組成。同一天,駐港部隊在深圳市公開亮相。
1996年8月,推選委員會參選人員開始報名。11月1日至2日,籌委會第六次全會從5800多名報名人選中,推選產生出400位推委會委員。11月15日,推委會正式成立,並推選出三位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由此揭開了全面組建特區政府的序幕。12月11日,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董建華在推選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當選爲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12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深圳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報請國務院任命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的報告。12月16日,國務院召開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對這一報告作出決定。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北京向董建華頒發了國務院的任命書。12月21日,推選委員會在深圳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60名議員。1997年2月20日,董建華任命了香港特區第一屆政府的23名高級官員。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五樓大會堂隆重舉行。英國米字旗和港英的皇冠獅子旗降下,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五星花蕊紫荊花區旗升起。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洗刷中華民族百年恥辱的慶典。在高高升起的五星紅旗輝映下,江澤民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標誌着香港同胞從此成爲祖國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結束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即宣誓就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由中國共產黨和鄧小平爲香港前途設計的藍圖,在這一刻變成了現實。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解決香港問題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還同葡萄牙政府就澳門問題展開磋商。經過四輪談判,於1987年4月13日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佈澳門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此後,中國政府開始組織起草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並於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得通過。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如期在澳門舉行了政權交接儀式。在高高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下,江澤民莊嚴宣告:中國政府開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成立。澳門回到祖國懷抱,標誌着在中國的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殖民統治。這是舊中國的歷屆政府所不能也不敢解決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貢獻。
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
中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同時保持那裡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這有利於繼續保持香港、澳門的穩定和繁榮。同時,中國的主體部分是社會主義,容許個別小的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對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不僅無害,而且有利。
在香港、澳門迴歸祖國的過程中,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也逐漸朝着“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海峽兩岸結束了長期隔絕的局面。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旅遊、經商的人次一年比一年增加,臺胞在大陸的投資急劇增長,兩岸交往特別是文化交流得到較快發展。1993年4月,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舉行會談,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之間的直接會談。
中國共產黨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呼籲臺灣當局儘早結束與祖國大陸的分裂狀態,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同時多次正告美國領導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中國絕不允許把臺灣當做美國的“航空母艦”和勢力範圍。按照“一國兩制”的辦法實現中國的統一,不僅對中國有利,而且對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全世界,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995年春節來臨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月30日發表了《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的八點主張:(一)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二)對於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我們不持異議;(三)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四)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五)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六)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七)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臺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八)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
這八點主張,進一步闡明和發揮了鄧小平關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所持的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爲重,尊重歷史與現實,既堅持原則又求同存異的公正立場,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的新建議和新思路,因而立即受到了海內外一切關心中國統一的人們的熱烈歡迎。
根據這八點主張,中國政府和人民爲進一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開展了多方面工作。海峽兩岸的經貿關係和民間往來交流活動繼續得到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已成爲不可阻擋的歷史大趨勢。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主張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有識之士的認同。但是,一意孤行的臺灣少數當權者,卻在分裂祖國的危險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此,江澤民作了這樣的回答:“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解決臺灣問題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正是爲了促成和平解決。中國人民一定要也一定能夠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維護祖國的安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基礎,也是全體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黨領導人民同“臺獨”勢力進行了堅決鬥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