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君心應猶在 > 君心應猶在 >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波三折何處行(下)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波三折何處行(下)

若崔莞仍在此,定會覺得萬分驚愕,這人她識得,非但識得,還結緣非淺,正是信誓旦旦說要助她擺脫劉珩的華灼。

在勻子這天下第一賢士面前,華灼顯然比崔莞自在得多,她施施然的走到幾前,將手中一塊粗中有細的竹蓆往幾前一放,從容落座。

“你未打算收她入門罷?”華灼擡手拾起一卷竹簡,漫不經心的翻開起來。

“見了爲師不揖不禮,不恭不敬,真乃……”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見勻子又將長篇大論,華灼乾脆利落的開口說道:“況且拜入你門下,非我所願,而是你誆之,詐之。”

盯着華灼看似悠然自在,卻透着一絲挫敗的神情,勻子睿智慈愛的雙眸中飛閃過一縷極爲罕見的狡黠。

見此,華灼撇了撇嘴,輕輕一哼,“老不修。”

聞此一言,勻子臉上不見無一絲怒意,反而撫須大笑道:“即便吾乃老不修,身爲吾徒的阿灼,又當如何自呼?”

這副頑童之姿,若是落入世人眼中,定會令人人都呆若木雞罷?可惜……

華灼細眉輕揚,將手中竹簡往几上一放,沒好氣的道:“你還未言,是否收崔莞入門?”

重拾此話,勻子臉上的笑容漸斂,他擡起眸,順着敞開的竹門眺望天際,目光高遠,“崔莞與吾並無師徒之緣。”

“是劉珩之意罷。”華灼輕嗤一聲,一語道破蘊含的玄機,“當日在稷下門前一事,亦是劉珩暗中所託,你也藉此達成所願。不過,我甚是疑惑,劉珩既有意助她揚名,又爲何阻她拜師入門?”

“並非是劉珩之意。”勻子遺憾長嘆,“確爲無緣。”

華灼一臉不信,“如此,你方纔回絕便是,何必令她明日再來?”

沉默片刻,勻子方慢慢回道:“受人所託。”

這番話落下,華灼便心知肚明,無論再怎麼詢問,勻子都不會再多透一句。

她索性站起身,拂袖彈衣,慢條斯理的往後退,直至退到竹門前,跨門而出之時,又側身回首,對上勻子始終含笑的面容,淡淡說道:“紅塵俗事,確不該紛擾隱世之人,只是,你連我這魏人都可收,何故不願助晉人一臂之力?”

說罷,華灼轉身踏出門,頭也不回的離去。

看着她飄然遠去的身影,勻子慢慢放下手中的竹簡,眼中含滿無奈之色。

並非他不願,而是這世道紛亂將起,天機已混,崔莞這小姑子的氣運命理,便是他也掐算不出分毫,唯知這收徒一事,斷不可爲之。

有時,以退爲進,未嘗不是一種助力。

可惜這一切,崔莞均不知情,下山後,她便登上驢車,返回臨淄城。

一路上,坐在車廂中的崔莞眉目間透着一絲輕快,反倒是馭車的衛臨,面色沉鬱,他再三猶豫,最終決定,坦然告之。

“阿莞。”衛臨稍稍側頭,壓低聲道:“方纔你登山後不久,有人曾在附近查探。”頓了一下,他又道:“那人,我曾見他爲你馭過車。”

爲她馭車?

崔莞眸光輕晃,是墨十八。

看來,她與衛臨相見一事,很快便會傳入劉珩耳中,只是不知,劉珩何時會尋上門。

崔莞隔着衣袖,捏了捏一直隨身攜帶的信箋,眉間那縷輕快,也隨着驢車漸漸駛近莊子而慢慢斂下。

次日清晨,天色泛起一絲微白,崔莞身着一襲普通無華的儒袍,登上早已候在莊門外的驢車,前往平潭山。

而此次,勻子未言推拒之語,徑直指着擺放在臨門一角的竹竿,道:“門前有潭,潭中有魚,何時你能以此竿得一山中魚,老朽便允你入門。”

這算是入門試煉了罷?

“諾。”崔莞應聲而起,走到角落中,執起竹竿便往外走。

不過,到了潭邊她才發覺,勻子雖給了竿,卻未給餌,而且手中這支竹竿之上,銀絲若隱若現,底端繫着一枚小巧銀針。

是的,所繫之物是銀針,而非銀鉤。

崔莞眸光微沉,以此竿垂釣,莫說一尾山魚,便是半尾也釣不上來。

勻子是打算以此法勸她知難而退罷?

崔莞下意識回望,坐在竹屋裡的勻子,卻已步入書房,不在大堂之中。

故而她這一望,未能目及半道身影。

崔莞抿着脣,斂回目光,持竿往那半面陡峭的山壁走去,邊走邊垂頭搜尋。

少頃,她彎身拾起一枚拳頭大小,有棱有角的青石,將竹竿放置在一旁,捻起那枚銀針擱置在另一塊布凹凸不平的山石之上,以青石慢慢捶打。

那枚筆直的銀針,一點一點彎曲,崔莞停手時,雖不似魚鉤,卻也勉強可用。

只差餌食了,她將目光投向屋後那片繁茂的竹林。

忍下心中懼意,崔莞狼狽的自竹林中鑽出時,手中捏着兩條裹在竹葉中的無名青蟲,她的衣袍雖沾染了些許泥漬,臉上卻是隱隱泛着歡喜。

萬事俱備,只欠山魚。

潭水清澈見底,甚至可將潭底悠然擺尾的魚兒看得一清二楚,崔莞尋了塊平坦的山石,靜坐垂釣。

山風徐徐,吹皺了一池潭水,亦吹散了世間紛擾,誰也不曾料到,崔莞這一坐,便是整整兩個月。

朝來夕去,日復一日,兩個月,春末夏初,山中卻無多大變化,不過是草木愈來愈繁茂,飛鳥走獸愈來愈多,一日在登山小徑上,崔莞還曾碰見慌不擇路的野兔與錦雞。

而兩月來,潭中擺尾的魚兒雖多,可咬鉤的卻從未有之。

崔莞已然醒悟,勻子不會收她入門,但這道看似令她知難而退的考驗,卻予了她莫大的好處。

這期間,她思慮了許多,前程,過往,無一不足。

崔莞從未如此明晰的看透己身,這一世的所取所需,所行之道,所謀之事,點點滴滴分毫畢現。

如此一遍又一遍,歷經兩個月的靜思,崔莞焦灼煩躁的心緒,一點一點沉澱而下。

直至今日,她再入竹屋,並非爲取竿,而是慢慢走到勻子身前,擡手恭敬的行了一禮,“多謝勻公教誨。”

勻子睿智的雙眸中,流露出一絲欣慰之色,他頷首笑道:“去罷,往後,不必再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