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混製造圈的道道 > 混製造圈的道道 > 

第一百二十一節 精益生產的前世今生

第一百二十一節 精益生產的前世今生

田東介紹說:“精益生產是A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一項名爲‘國際汽車計劃’的研究項目中提出來的。他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對比研究之後認爲:島國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是最適合於現代製造業的一種生產組織管理方式,並稱它爲‘精益生產’。‘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這種生產方式的指導思想是:通過生產過程整體優化、改進技術、理順物流、杜絕過量生產、消除無效的勞動和浪費,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到降低製造成本、改善產品質量、用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的目的。”

“那麼這種生產方式是在什麼背影下產生的?”朱迪繼續問道,看得出她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

田東抓了抓腦袋,笑着說:“這件事情說來話長。俗話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每一件事物的出現,都是由它所處的客觀環境造成的。豐田公司創立、採用這一套具有島國特色的生產模式,也是被島國貧乏的資源、狹小的空間逼的。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島國人民家底太薄、地方太小,不得不窮則思變、想方設法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反而讓他們闖出了一番名堂。”

朱迪聽了哈哈大笑:“本來一個很高大上的生產方式,被你說得這麼寒酸、悲慘?”

田東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經地說:“我說的是真的,請聽我細細道來。”

“好的,難得有機會聽到中國的‘說書先生’講故事,我洗耳恭聽!”朱迪雙手託着下巴,眼睛看着田東說。

“話說20世紀初,A國福特汽車公司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從此改變了當時效率低下的單件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方式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的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個方式非常適合當時A國的國情,汽車流水線的產生使得汽車的製造成本成倍地下降,一下子讓汽車從少數富翁的奢侈品變成了大衆化的交通工具。”

“這一段歷史我知道。那時候的汽車是賣方市場,只要汽車公司能把汽車做出來,就不愁沒人要,大家都排着隊等着買汽車。當時做出來的汽車款式千篇一律,顏色也非常單調。”

“是啊,在那個時候的人們只要能買上汽車就很開心了,根本不會考慮個性化定製的問題。事實證明,大規模生產方式是適合那個特定時代的人們需求的。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島國也想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於是在1950年,有一位叫做豐田英二的年輕島國工程師,對福特公司的魯奇廠進行了爲期三個月的參觀、考察。這家著名的魯奇廠是那個時候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汽車製造廠。”

“這位工程師是不是把他在魯奇廠的所見、所聞全部原本照抄地搬回了島國?”朱迪問道。

“哈哈!要是他這麼幹的話,就沒有後來的精益生產了。豐田英二經過詳細的考察和獨立的思考,他得出一個結論:大規模生產方式不適合當時的島國。”

“是什麼原因讓他做出這個判斷?”

“主要的原因有三個。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島國的綜合國力變得異常脆弱,缺乏大量的外匯來購買西方的設備和技術,單純地對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模仿是行不通的,必須要考慮更低成本、小規模的生產;第二,當時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市場需求多樣化的新階段,相應地要求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向着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向發展。而且島國國內的市場又那麼小,大規模生產的模式明顯不適合;第三,當時的島國嚴重缺乏廉價勞動力,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大量人力沒辦法得到滿足。所以豐田英二和他的好朋友大野耐一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討論,決定放棄西方的汽車大規模生產模式,開始自主開發適合島國當時國情的生產方式,大野耐一在自己所負責的工廠裡逐步嘗試着推行一些新的管理方式,比如說目視管理法、一人多機法、U型設備佈置法等等,這些新的生產方法都是精益生產方式的萌芽。”

“原來這就是你說的‘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哈哈!”

“是啊,在當時島國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原本照抄西方的大規模生產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他們只好因地制宜地嘗試新的方法。大野耐一新的管理模式初見成效,他周圍的人對他也逐漸認可起來,與他一起討論、完善這些方法。通過對生產現場的觀察和團隊的思考,他們推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比如說單分鐘快速換模法、拉動式生產、五個爲什麼、現場改善法、5S等等,這些方法在使用中不斷地得到了完善,最終建立起一套適合島國的豐田生產方式。”

“我聽說豐田生產方式能這麼出名,是因爲那場石油危機,這是真的嗎?”

“是的,1973年秋天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一場石油危機,島國的經濟下降到負增長狀態。但是那時的豐田公司不僅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獲得了高於其他公司的利益率並且每年還在穩定增長,拉大了跟其他公司的距離。於是豐田生產方式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島國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也吸引了很多學術界的教授對它進行着手研究,使它的內容逐步體系化。隨着島國汽車製造商大規模地在海外設廠,豐田生產方式傳播到了A國,以它在成本、質量、產品多樣化等方面巨大的優勢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經過文化衝突、準時化供應的考驗,證實了豐田生產模式的適宜性:它不僅僅適合於島國的文化,也普遍適合於其他國家的文化。”

“你剛纔說的‘國際汽車計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話說A國的專家們看到島國汽車工業這麼成功,他們有點坐不住了。在1985年,A國麻省理工學院籌資伍佰萬美元,組織了53名專家學者開展了一個叫做‘國際汽車計劃’的研究項目,從1984年到1989年用了五年的時間,對14個國家、近90個汽車裝配廠進行實地考察。”

“哇?這個項目搞得這麼大?”

“A國人民一向是錢多、人傻,辦事出手闊綽,呵呵!他們喜歡把看到的問題、現象上升到理論層面上做總結,那些平時重金養着的專家們乾的就是這種事情。那些專家們查閱了幾百份公開的簡報和資料,並對西方大量生產方式、島國豐田生產方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比較,終於在1990年推出了一本叫做《改變世界的機器》的書,第一次把豐田生產方式定名爲‘精益生產’。”

“後來的事情我就知道了。這個研究成果在汽車界非常轟動,掀起了一股學習精益生產方式的狂潮,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家大量接觸到‘精益生產’這個概念。”

“是的。還是那一幫專家又經過四年的研究,在1996年他們又推出了第二本書叫做《精益思想》。在這本書裡,他們詳細地描述了學習豐田生產方式的關鍵原則,通過大量的例子講述各行各業應該遵守的行動步驟,進一步完善了精益生產的理論體系。”

“田東,跟大規模生產方式相比,總的來說,你覺得精益生產有什麼優勢?”

“精益生產方式追求生產的合理性、高效性,希望能靈活地生產出適合各種需求的高品質產品,它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對製造業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與大規模生產模式相比:運用精益生產模式,新產品開發週期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生產過程中的在製品庫存是大規模生產模式的十分之一左右;工廠佔用空間可以降低一半以上;成品庫存水平是大規模生產方式平均庫存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無論是產品開發、生產系統,還是工廠的其他部門,所需的人力資源可以降低到一半以上。”

“哇!這麼神奇啊?這個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怪不得現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企業,都在學習這種精益生產模式。那麼,精益生產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我覺得他們有五個核心理念:第一,追求零庫存。精益生產是一種追求無庫存生產,或者讓庫存做到最少的生產系統,爲此他們開發了看板系統;第二,追求應對外部市場快速反應。爲了快速應對外部市場的變化,精益生產採取了細胞單元生產、柔性變動生產等佈局;第三,追求把企業的內部活動與外部的市場需求,和諧地統一到企業的發展目標上來,這也是精益生產的關鍵之處。第四,強調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把員工的智慧、創造力看作企業的寶貴財富,比如說QCC活動、5S活動、現場改善活動、TWI培訓等等都是用來激發、鼓勵員工創造力的工具;最後一點,精益生產模式認爲庫存是‘禍根’,庫存不但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還掩蓋了企業的內部問題。”

“談到庫存問題,我們老師一直說庫存是一處必不可少的緩衝地帶,比如說設備運行不穩定、原材料質量發生問題、工序安排不合理、生產節奏的不均衡、較高的報廢率等等,通過設置合理的庫存,是可以讓這些問題的影響降到最低的。”

“這庫存就相當於池子裡的水,水太多了就會把池子下面的石頭全部蓋住了。如果把水放低一點,有些石頭就會露出來;把這些石頭搬到以後,再把水降低一點,又露出石頭……經過反覆這樣循環,池中的石頭就會被慢慢搬掉,到那個時候就算是很低的水也可以看不到石頭了。我說的‘石頭’就是剛纔你說的那些問題。只有把在製品、成品庫存不斷地降低,纔會迫使員工花力氣去解決真正的問題,讓企業更有效地運作。精益生產把生產中的一切庫存都看成浪費,因爲庫存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和問題。精益生產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從而不斷地暴露生產環節中的矛盾並加以改善,不斷降低庫存以消除庫存產生的浪費。爲此,精益生產提出了‘消滅一切浪費’的口號、追求‘零浪費’的目標。”

“田東,聽你說了這麼多,你覺得精益生產的核心是什麼?”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