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遠東野望1930 > 遠東野望1930 > 

第43章 果實和分化

第43章 果實和分化

對於出面和陸銘攤牌,何應欽的這次青島之行,他本人是不願意來的,陸銘這個人的脾氣,他算是領教過多次,想讓對方鬆口沒有可能,即使老頭子親自來也是一樣。.

現在蔣介石手下好幾個派系,老軍官派,就是何應欽爲首的官僚們,這個是個長着圓臉、體格健壯表現的很謙恭,在現在的軍隊中,這位何長官,還是軍隊**無能的象徵。

何應欽了,字敬之,貴州興義人,1889年生。何應欽早年就讀貴陽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三中學。

199年秋,與谷正倫(貴州安順人)等被保送日本,入振武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加入同盟會。

1911年曾回國參加辛亥之役,在滬軍都督府陳其美手下任職,認識了蔣介石。

1915年學成回國後,在王文華黔軍第一師任團長。1916年4月,何應欽與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外甥女、王伯羣、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結婚。之後,何應欽升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並創設了“少年貴州會”,自任會長,聯合王文華準備推翻劉顯世,奪取貴州政權。

192年,王文華指揮部下推翻了舅父劉顯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貴州局面陷於羣龍無首的狀態。何應欽企圖與王伯羣重建貴州政權,但此時谷正倫乘機發兵入貴陽,限令何應欽即日離黔。

何應欽被迫交出兵權,流亡昆明。然而,何應欽到昆明不久,又被貴州守舊派買兇殺傷,身中兩槍,險些喪命,其後,何應欽走避上海等地活動,但無所作爲。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官學校,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以與蔣介石同過學、共過事的關係,進入了黃埔軍校,並出任少校總教官。

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都是他屬下的軍事教官,這批人後來都成爲蔣介石嫡系的重要將領,同時,也是何應欽的親信心腹。

何應欽以黃埔軍校開始發跡,以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第一軍軍長兼北伐東路總指揮、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訓練總監、軍政部長、行營主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長、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抗日戰爭時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等。

在國民黨的軍政界,何應欽已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蔣何並稱。

何應欽雖然是擁蔣起家,然而,當他執掌大權以後,他便極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剛”,位居集團軍總司令、行營主任、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務。

在合適的時機,何應欽還敢向蔣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衛、唐生智通電討蔣,發兵進逼南京,何應欽則串通桂系,利用蔣介石在徐州戰敗而發難,實行“逼宮”,迫使蔣介石下野。

1936年12月,蔣介石在西安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何應欽力主以武力討伐張、楊,解決“西安事變”,實則置蔣介石性命於不顧,想趁此機會取而代之。

他組織了兩路討逆軍,以劉峙、顧祝同爲總司令,並與王伯羣密商黨、政的新人選。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何應欽的美夢化爲泡影。

對於何應欽的所爲,蔣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爲了鞏固黃埔系的勢力,未便公然發泄而加以寬忍。爲了遏制何應欽派的勢力擴張,蔣介石極力扶助陳誠與之抗衡。

陳誠,字辭修,土木系的代表,老蔣的左右手之一,後來在美國的支持下想取蔣而代之,被直接抓了起來。

另外就是胡宗南,字壽山,號琴齋,浙江鎮海人,1896年生。1915年,胡宗南在湖州吳興中學畢業後,在考豐縣高等小學任教。

後與考豐人王微爭奪小學校長位置失敗,又遭到婚姻問題的打擊,便於1924年春離家出走上海,得舊同學章旭初的資助,南下廣州考上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當時,胡宗南已經二十八歲。

由於胡宗南謹小慎微,又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很快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北伐時,歷任營長、團長,1927年3月攻克上海、南京後,胡宗南被蔣介石晉升爲第一師少將副師長,成爲黃埔系學生中第一個晉升將軍的人。

同年11月,胡宗南升任第一軍第二十師師長,他又是黃埔學生中最早被提升爲師長職務的。

193年,胡宗南出任第一師師長,該師下轄四個旅十三個團,是蔣軍中最龐大的師,也是蔣介石最親信的嫡系部隊之一。後來胡宗南的黃埔系軍事集團,就是從這個第一師發展起家的。

此後,胡宗南在蔣介石的大力持植下,歷任第一軍軍長、第十七軍團軍團長、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胡宗南的用人標準是“黃、陸、浙、一”四個字,即必須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陸軍大學畢業的;浙江人;第一師的。後來又加上一個“七”字,即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設在西安)畢業的。胡宗南還建立了自己的幫會組織——鐵血團,主要成員是他的師、旅長以上高級軍官,如李文、羅列、袁樸、趙龍文、盛文、鍾鬆、周士冕、王微等。

胡宗南之所以飛黃騰達,除了蔣介石的培植之外,還與他能得到軍統和戴笠的支持分不開。

戴笠,字雨農,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後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認爲他有“異才”,把他推薦給蔣介石。1931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親信成立黃埔系的法西斯幫會組織,於是,胡宗南、賀衷寒、曾擴情、康澤、鄧文儀、周復、戴笠、滕傑、酆悌等組織了藍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爲蔣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1938年8月,蔣介石成立了特務組織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戴笠以副局長負全責。

由此,戴笠亦成爲蔣介石身邊的大紅人,與陳誠、胡宗南並稱爲蔣介石門下的“三鼎甲”。

那時,國民黨軍隊包括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將領,提起軍統和戴笠,無不談虎色變。唯獨胡宗南,因對戴笠有提攜舉薦之恩,戴笠對他只是隱惡揚善,處處吹捧,這也促使蔣介石對胡宗南愈益寵信。

由於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與陳誠在蔣介石面前爭寵而弄得積怨很深。

194年,胡宗南就聯合戴笠、賀衷寒、鄧文儀等黃埔系干將,迫使蔣介石把陳誠的政治部部長、三青團中央書記長兩個全國性的要職讓出,由張治中繼任,使陳誠受到一次不小的打擊。

1944年4月,蔣介石重劃戰區,陳誠爭得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由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由陳誠節制,這對胡宗南來說,也是沉重一擊。

不過,在陳誠上任之前,胡宗南秘密召開軍師長會議,商議拒陳策略,自己則上華山“養病”。陳誠到西安後,對胡宗南的部隊根本指揮不動。7月,蔣介石又改任陳誠爲軍政部部長,將胡宗南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湯恩伯是老蔣的另一系力量,原名克勤,浙江武義人,1899年生。192年畢業於杭州體專後,不務正業。

蔣介石的心腹愛將陳誠、胡宗南、戴笠等都是黃埔軍校師生,以雜牌軍而成爲蔣介石嫡系親信的極少,而湯恩伯就是其中一個。

1921年春,湯恩伯伴隨同鄉富商童樂勳赴日本留學。1922年3月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後考入士官學校,1925年因經濟拮据回國,後得浙軍師長陳儀資助,得以再赴日完成學業。

1927年回國,在陳儀部任職,時陳儀已依附蔣介石,經陳儀舉薦,湯恩伯也一步步投靠蔣介石,歷任教導二師第一旅旅長、第八十九師師長、第十縱隊指揮官、第十三軍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湯恩伯率部北上作戰,出任第二十軍團軍團長、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這第三十一集團軍是湯恩伯軍事集團的骨幹和核心。

194年,國民黨設立魯蘇豫皖四省邊區總部,湯恩伯兼任總司令。此後幾年間,湯恩伯沒有指揮部隊和日軍打過一仗,而是盤據四省邊區,極力擴充實力,橫徵暴斂,擁兵稱王。

湯恩伯不是黃埔軍校出身,但他深知黃埔系即蔣系,因此他以黃埔系統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礎,大量任用黃埔生,他手下的重要將領張雪中、陳大慶、關麟徵、王仲廉、馬勵武等都出身於黃埔軍校。

不久,他便擁有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四十五共五個集團軍,此外,還掌握了賀粹之第十二軍、劉昌義暫十五軍,顧錫九暫九軍、李仙洲第九十二軍,王毓文第九十七軍,以及騎二軍。除上述正規軍,他又以陳又新爲總指揮,將四省邊區遊雜部隊編成八十多縱隊,總兵力號稱四十萬之衆。

於是,湯恩伯躊躇滿志,自封爲“中原王”,成爲繼陳誠、胡宗南之後蔣介石的三張紅牌之一。

湯恩伯當上“中原王”以後,目空一切,對轄區內的中下級官員隨意撤換甚至殺害,位居河南省席的李培基、山東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先後任江蘇省主席的王懋功、韓德勤,也得看他的顏色行事。194年冬,蔣介石及何應欽的親信蔣鼎文到洛陽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做了湯恩伯的頂頭上司,湯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內,兩人一直明爭暗頭鬥至1944年,湯恩伯最終佔了上風。

此外,湯恩伯盤踞中原四省邊區,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們稱之爲“湯災”,與當時發生的水災、旱災、蝗災並稱“水、旱、蝗、湯”四大災害。他因殺人如麻,又有“湯屠夫”之渾名。

1944年4月,日軍爲打通從北平到南洋的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首先進攻中原,發動了中原戰役。

當時,湯恩伯和蔣鼎文之間仍在爭權奪利,致使中原戰役開始不到十天,蔣鼎文、湯恩伯掌握的四、五十萬大軍便一敗塗地。蔣介石異常氣怒,將兩人撤職,由陳誠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這些派系中,爭鬥不斷,暗手不停。

何應欽這些年來如果說撈錢,是軍中第一人,許多陣亡將士的大批撫卹金直接落入了地方指揮官的腰包,而應徵的士兵卻在捱餓。

抗戰的後幾年尤爲明顯,特別是有了美援之後,把持着軍政部的何應欽大撈特撈。

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又代表着另一個派系,即強大的宋氏家族。

他娶了蔣夫人那位專橫的姐姐宋藹齡,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位有權有勢的人物,他爲人圓滑,戴着眼鏡,蓄着短短的八字鬍,他精於爲自己聚財,也同樣精於毀壞國家的財政。

也許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與生俱來的家世,他是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後代。

懷特和雅各比引用了孔祥熙一位朋友所說的話,他說:有關孔祥熙的議論有百分之九十是假的,但他補充說:“另外百分之十比那些議論所說的還要糟。”

常有人說,孔夫人的投機生意之所以成功,全靠她掌握證券交易的秘密消息,而這種消息只可能來源於她那身居政府要職的丈夫。

對於這種說法,既沒有人出來否認,也無人說這是誹謗。

由於鄉村收糧食稅的稅官大都把稅收所得佔爲己有,所以孔祥熙解決政府各種財政問題的一貫做法便是印更多的鈔票。

軍隊中,現在真正掌握大部分軍隊的還是黃埔系,這些人對蔣介石更加忠心,這次青島之行,何應欽的利益和老頭子是一樣的,但是他也有自已的私心。

東北的這塊蛋糕之大,不單老頭子想分上一份,何應欽何嘗不是如此,想參和的人還有很多。

何應欽的心情很矛盾,不捨得但是又沒有信心,最後下定這個決心的還是蔣介石的一番話。

這番誇讚,何應欽感覺也是,軍隊中,論威望和地位,只有他能有這個資格,而且在這點上,他和老頭子的意思是一樣的,李宗仁他們如果來了,也不會讓人信任。

到了青島,陸銘只派了個李秋過來,本人根本沒有露面,這讓何應欽氣得差點吐血。

“何長官,我們司令得意思很明白,在東北沒有結束對日軍的戰鬥前,不希望任何人插手打亂我軍部署。”李秋一來,就開門見山。

“那麼我想請問李秋將軍,東北戰事多久可以結束?”

“這點,我們預計一年。”李秋肯定的回答。

“一年?怎麼可能,現在日軍所佔地區只有長春等地,貴部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就能迅速拿下,怎麼需要那麼久?”何應欽沒好氣的分析道。

“正是因爲日軍困獸猶鬥,越到後面我們更需要謹慎,畢竟日軍有幾十萬大軍在,過急反正中了對方的計。”

“那麼,既然有困難,何不答應政府軍隊增援呢?畢竟人多力量大,也能爲陸將軍分擔點危險。”何應欽話語忽然一轉。

李秋認真的看着何應欽,“何長官,如果是三個月前,我們當然希望得到幫助,但是現在日軍這一收縮,地方就那麼大,軍隊再多也擺不下去,我們擔心的,不是軍隊數量問題,而是怎麼打開日軍的鐵壁防禦,這點,何長官有辦法?”

何應欽被堵的半天沒有說話,這不廢話,你們都攻不破,我們的軍隊就更不行了,看到這點沒有辦法說動對方,何應欽馬上換了個話題。

“現在東北大部分被收復,這麼大的地方總要有人去管理,中央這次委派了一些官員,這是名單,希望貴部多多協助和支持。”

“好說,這是應該的。”李秋緩緩的接過名單,心裡不住打着轉,這次何應欽準備的很充分啊,連這個都想到了,對於這點,他還真沒有辦法拒絕對方。

畢竟這點何應欽是名正言順的,“等陸總司令回來,我馬上彙報,儘快給何長官一個答覆。”

陸銘看完李秋的名單,微微一笑就丟在了一邊,“答應他們。”

“答應?不怕他們亂來嗎?”

“有我們在,他們怎麼亂?”

李秋看着陸銘自信的表情也笑了,“哈哈,是我想的太多,給他們掛個名也沒有什麼。”

“不不,不是掛名,是分散他們,你們想想,如此容易得到的東西,有多少人會爲此動心,我們在一邊看戲就好。”

“原來如此。”李秋明白陸銘的想法之後越發感覺這辦法很妙。“我這就去回覆他們。”“不單回覆,還要大力宣傳。”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