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與美國人談判的分歧越來越大,同時也爲了配合不斷升級的侵略戰爭,倭國政府極力在國內煽動戰爭狂熱。
首相近衛文組織起“大政翼贊運動”,而陸相東條英機則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1938年10初,東條英機以陸相身份簽發了《戰陣訓》,鼓吹全軍和全體“皇國臣民”應向天皇效忠,每個人都要有“獻身奉公”的精神,以實現“大東亞新秩序”。
隨着在南洋的強勢成功,與美談判不成的倭國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
軒轅歷1939年1月,東條英機參加御前會議,在其鼓動之下,最終商討確定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綱要》,準備爲“南進”不惜與英美開戰。
原因就是‘帝國已處在滅亡之邊緣,欲重振帝國聲威,帝國有必要拓展更加廣闊的戰略空間。此時,中華帝國實力強大,帝國不應與之下在面相抗,而英法在南洋之軍事存在甚是弱小。美國因與中華一戰之後損失慘重,故此時爲帝國全面擴張之最佳時機’。
在他的極力鼓動之下,軍部和內閣於1月23日做出決定:“爲保衛和維護帝國的生存,以2月上旬爲初步截止時間,在此之前,做好戰爭準備。到那時,如果有必要,就決心與美國、英國和荷蘭開戰。”
2月初,倭美仍未達成協議,5日,大本營下令聯合艦隊準備作戰。次日,又下達命令,組成南方軍戰鬥序列,準備擴大南洋戰爭。
此時,首相近衛文仍不想直接與美國衝突,而要求陸相東條對重大決策應“謹慎”行事。
東條英機則頗爲不屑地說:“有些時候,我們也要有勇氣去做點非凡的事情——像從清水寺的平臺上往下跳一樣,兩眼一閉就行了。”
東條英機這個戰爭狂人,把發動侵略戰爭竟視爲“輕鬆”地閉眼一跳。不僅如此,東條英機還叫囂:“關於撤軍,我半點讓步也不做!”
如果撤軍就意味着“美國把日本打敗了——這是倭帝國曆史上的恥辱”!
近衛文不想冒發動對美戰爭的風險,因而於2月16日宣佈內閣總辭職。處在戰爭邊緣的倭國選擇了東條英機,近衛內閣總辭職的第二天,重臣會議提名由東條組閣獲得通過。
17日下午,天皇召見東條英機,晉升其爲大將,誥命他以現役軍官身份擔任首相出面組閣,並身兼陸相。
18日,東條內閣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發動戰爭的集權“內閣”,東條英機一人身兼陸相、內相,以後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軍需相以及陸軍的參謀長等職,集各種大權於一身。
在就職聲明中,這個戰爭狂人叫囂“完成支那事變,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帝國之國策,要在“皇威之下,舉國一致,爲完成聖業而邁進”
不過,他在叫囂之時,還是在意中華帝國的反應,同時又作出了‘如沒有必要,帝國將與中華帝國保持最少二十年之和平,方對帝國最爲有利’。
軒轅歷1939年3月8日,倭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幾乎與此同時,倭軍開始加強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東南亞諸島發動進攻,全面實施蓄謀已久的“南洋”計劃。
軒轅歷1939年4月20日,倭軍已佔領荷屬東印度,控制了當地石油及其他礦藏物產,美、英、荷等國駐守東南亞各地的軍隊節節敗退。在隨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倭國佔領了幾乎整個南洋。
而倭國陸軍取得如此戰績的主要原因就是以山本五十六所主持的於1939年3月8日,對美軍海軍基地珍珠港的偷襲。
倭國的南洋計劃中,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英法美等國的海軍,所以,雖然在1939年初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佔領了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可是,英法美荷等國的艦隊卻一直是倭國的海上運輸線的重要威脅。其中,最爲重要的威脅就來自於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與美國人的談判使得倭國認爲,美國人不會妥協,因此,在一邊談判之時,另一邊卻也開始準備對付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倭隊已被在南洋的初次得手衝昏了頭,所以選擇對付美國太平洋艦隊,畢竟,誰都知道,美國現在背叛了與倭國的聯盟,狂熱的復仇主義思想,也讓倭隊有必要對美國進行新一輪的打擊。
這種瘋狂的念頭是以軍事經濟背景爲依託的。倭國的工業很早就立足於進行一場全面戰爭,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擁有比當時的美國更優良的軍事裝備,它的航空母艦以及從艦上起飛的俯衝轟炸機、魚雷轟炸機、戰鬥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飛機中除中華之外最先進的。
重要的是,倭國還有作戰順序的考慮:只要倭國進攻菲律賓等地,倭美之戰便不可避免;與其如此,不如先一舉擊潰太平洋艦隊,再進攻菲律賓等地。爲此,倭帝國海軍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制定了奇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計劃。
山本五十六是個美國通,他曾就讀於哈佛大學,擔任過日本駐美同使館的海軍武官,並廣泛考察過美國工業。他明白,美國有豐厚的軍事潛力,生產一旦扭上戰爭軌道,很快就能成爲誰也打不倒的軍事巨人。因此,只有在它還在懶洋洋地打盹時,一下打得它緩不過勁來。
日本以北的千島羣島。一個偏遠的,常年籠罩着迷霧的錨地,帝國海軍的主力從不同的港口悄悄彙集於此。
軒轅歷1939年3月7日,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南雲忠一中將的指揮下,從這裡啓航出海。它擁有6艘大型航空母艦,載有360架飛機,由一支由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組成的艦隊護航。它的目標地域是珍珠港。
夏威夷羣島是太平洋中部的交通要衝,由大小20個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其中僅有10個島上有居民,而倭裔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羣島的首府爲火魯奴奴。瓦胡島距火魯奴奴10公里,該島的西端有一處深水良港,是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它的名稱爲珍珠港。
早在倭國特遣艦隊出發之前,美倭關係已經十分緊張了。爲此,倭國把一個“親善使團”派到了華盛頓,此時,距倭國特遣艦隊出發僅有12天。
2月27日,倭國特使來棲和倭國駐美大使野村,在美國國務卿赫爾的陪同下,謁見羅斯福總統。羅斯福要求倭國馬上從新加坡撤軍,倭國特使拒絕了羅斯福。美倭雙方實際上已經談崩了。
2月28日日上午。倭國特使來棲向赫爾遞交照會,要求美國解除對倭國的經濟制裁,停止對倭國南太平洋地區的運輸線的攻擊並表明這是倭國的最後立場。
3月2日。美國海軍截獲並破譯了東條英機外相給野村大使的電報。這份電報把野村大使遞交給赫爾的照會稱爲日本的“最後通牒”。
並說這是防止發生“某件事情”的“最後努力”,其期限爲一個星期。美國海軍部認爲,這份電報表明,3月8日之後,美倭關係中將會出現“某件事情”——也就是戰爭。這份電報作爲急件,送到了總統那裡。
3月6日,倭國特遣艦隊出發的第二天,倭國特使在赫爾的陪同下,再次謁見羅斯福。羅斯福通過這位特使向倭國發出警告:“如果倭國奉行侵略主義,最終會導致失敗。”倭國特使走後,羅斯福對左右的人說,預計在幾天之內,倭國就會挑起戰爭行動。
羅斯福沒有說錯,這時倭國的特遣艦隊正全速駛向珍珠港。3月7日是星期六,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海軍部又截獲了一份倭國政府給野村大使的電報。這份電報長達14段,後來被稱爲“14段電報”。海軍部的密碼專家把它破譯了出來,其主要內容是通知美國政府,倭國政府拒絕美國政府的建議,並着重說明“談判實際上已經破裂”。
“14段電報”的前13段破譯出來後馬上送入白宮,羅斯福讀完之後說:“這麼說,是要爆發戰爭了。”
很快,電報的最後一段被破譯出來。它要求野村大使於1點鐘整,準時將電報轉交給美國國務卿赫爾。
海軍部認爲,所說的1點鐘,就是倭國發起進攻的時間。破譯出來的這段文字又馬上送入白宮。
這份電報不僅表明了倭國方面要不宣而戰,而且給出了具體進攻時間,但美國最高當局沒有采取任何緊急措施,甚至也沒有向前沿部隊打聲招呼,以至海軍前哨仍處於麻痹狀態之中,沒有采取任何應變措施。
3月8日,星期天。靜謐的早晨。珍珠港北面25英里處,有一個正在運轉着的雷達站。剛剛值完夜班的二等兵約瑟夫-羅卡特和喬治-艾里奧特正在等待交接班。
7時02分,他們在雷達螢光屏上發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片移動着的亮點,它表明有大批飛機正飛米。方向北,距離137英里。他們對這批神秘的亮點進行了跟蹤,並向在情報中心值班的軍官作了彙報。
值班軍官判斷,這批飛機是從一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或者是從加利福尼亞飛來的B-17型轟炸機。他說,用不着擔心,這是自家人。
但他說錯了。它們是從倭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起飛地點爲珍珠港北邊270英里處。
7時55分,354架倭國作戰飛機偷襲了珍珠港,重創太平洋艦隊。
7時58分,珍珠港電臺用明語喊話:“空襲珍珠港。警報,這不是演習。再重複一遍,警報,這不是演習。”
9時30分,空襲結束。美國的8艘戰列艦有4艘被炸沉,4艘長期失去作戰能力。另有18艘大型艦艇被炸沉、炸傷,100多架飛機僅剩一堆冒煙的殘骸。美軍官兵被炸死2403人,炸傷1176人。倭國僅損失29架飛機。
下午2時,倭國特使來棲和野村大使到美國國務院,向國務卿赫爾遞交了備忘錄。儘管羅斯福事先對赫爾有所叮囑:對他們冷淡,不要發作。
但赫爾還是抑制不住。他看了一眼備忘錄,說道:“在我50年的公職生活中,從未見過這樣厚顏無恥、充滿虛僞與狡辯的文件。”說完向門的方向擡了擡下顎。
下午3時,消息流傳開來,並由反應最敏捷的美國報界傳播到美國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下午4時,憂心忡忡的官員們匯聚到白宮,記者們注意到,馬歇爾的愁眉間倒透出幾分恬然。白宮的這次會議一直持續到深夜。
3月9日,美國異常安靜,人們在等着總統說點什麼。這時,他們想起了總統競選時留下的活話——“除非美國首先遭到進攻”,可是先有阿拉斯加的慘敗,而這次美國所唯一依靠的太平洋艦隊也遭受重創。
美國人突然間感覺到,天已經變了。太上的太陽不屬於美國人的。這一天,美國陷入了深沉的黑暗之中。
*
雖然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的損失,但是,事變當時,英法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母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使得美軍的航母沒有遭受損失。
爲了鼓舞士氣,美國在事變之後便向英法提出,要在太平洋上與倭國海軍進行決戰。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
隨後的幾個月,英法美三國都在爲此戰作準備。
在英法美三國進行戰爭準備的時候,倭國也從各個渠道得到了三國欲對其海軍進行大規模打擊的情報。
最重要的一點,是倭國的情報人員竟然知道了美軍下一步要打擊的目標。
而就是這個情報,使得中途島海戰中,英法美三國海軍全面失敗,也使得倭國真正意義上的控制了整個南太平洋地區。
至於這個情報是如何得到的,戰史學家有很多的解讀,有人認爲是美國的海軍將領中出現了叛國者,還有人認爲是山本五十六的運氣。
但是,從戰後地球中華帝國解秘的資料中得知,倭國之所以能夠準備的掌握英法美三國海軍的動向,實在是中華帝國的情報機構告訴他們的。
此戰中,倭國方面的海軍指揮官爲: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南雲忠一海軍中將
兵力:倭國聯合艦隊
主力編隊,由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轄航空母艦1艘(鳳翔號航空母艦),水上飛機母艦2艘,艦載機19架,水上飛機50架,戰列艦7艘,擔負策應中途島和阿留申羣島的任務。
機動編隊,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下轄航空母艦4艘(赤城號、加賀號、飛龍號、蒼龍號),艦載機266架,戰列艦2艘,巡洋艦2艘,負責對進攻中途島的空中支援,並尋機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
登陸編隊,下轄輕型航空母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艦載機23架,水上飛機40架,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8艘,運載地面部隊5800人,負責在中途島登陸。
北方編隊,下轄航空母艦2艘(龍驤號、隼鷹號),搭載艦載機82架,水上飛機母艦1艘,水上飛機10架,重巡洋艦3艘,運載地面部隊1800人,其約1200人負責在阿圖島登陸,約600人負責在基斯卡島登陸,作爲佯攻。
先遣偵察編隊,負責在中途島與夏威夷之間建立三道潛艇警戒線,偵察美軍的動向。
還有以南洋諸島爲基地的214架岸基飛機,擔負空中偵察和掩護。
而美國的作戰力量爲,指揮官: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弗蘭克·弗萊徹海軍中將;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
兵力:美國太平洋艦隊受損艦隊
第16特混艦隊,由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指揮,下轄航空母艦2艘(“企業”號、“大黃蜂”號),巡洋艦6艘,驅逐艦9艘。
第17特混艦隊,由弗蘭克·傑克·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下轄航空母艦1艘(“約克城”號),巡洋艦2艘,驅逐艦5艘。
英國方面的作戰力量爲:指揮官桑徹斯海軍上將,威廉海軍中將,以及約翰洛希德海軍少將。
編有英國遠東艦隊,下轄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13艘。
法國方面的作戰力量爲:指揮官艾德里希海軍中將。編有法國駐遠東海軍艦隊2艘航空母艦,四艘戰列艦以及13艘巡洋艦。
倭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最後一刻才掌握了能夠用來埋伏英法美三國艦隊的可靠情報。
他立即下令聯合艦隊朝中途島東南方向前進,便到達指定地點進行埋伏,攻擊前往中途島的英法美三國艦隊。
6月四日凌晨,英法美三國第一攻擊波機羣開始從8艘航空母艦上同時起飛,近三百架艦載機出發攻擊中途島。
美軍弗萊徹海軍中將命令偵察機搜索西、北方向海域,第二攻擊波飛機提到飛行甲板上,準備迎擊倭國艦隊。
但是重巡洋艦小約翰號的2架偵察機因爲彈射器故障,起飛時間耽誤了半個小時,大男孩子號的1架偵察機引擎又發生故障中途返航(這架飛機本應該正好搜索倭國聯合艦隊上空),給三國艦隊埋下禍根。
6月4日拂曉,中途島倭國派出的“零”式偵察機發回發現美英法三軍航空母艦的報道,倭國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立即做出反應,準備攻擊三國航母。倭國聯合艦隊因爲已經破解了三國海軍共用的“三波”通訊密碼,從而對三國海軍的計劃瞭如指掌。
6月4日清晨,三國艦載機向中途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駐紮在中途島的倭國戰鬥機也全部升空,迎擊進攻的三國戰機。
倭軍的轟炸機,包括了零——3型轟炸機也向三國艦隊發動還擊。
7時整,美軍海軍大尉查理率第一攻擊波機羣準備開始返航,並向美國海軍中將弗萊徹發出了需要進行第二次攻擊的電報。
而此時,由戰鬥機、魚雷機、俯衝轟炸機所組成的200餘架戰機,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所率領的航空母艦上升空,奔向200海里外的法國艦隊。8時40分。
7時10分首批從中途島起飛的10架倭軍魚雷轟炸機出現在法國艦隊的上空。倭軍飛機排成單行,撲向法國航空母艦。
但在法軍戰鬥機的截殺和法艦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擊落了7架。
倭機的攻擊,使弗萊徹海軍中將相信中途島的防禦力量還很強,於是決定把原來準備用於對付倭國艦隻的飛機改爲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此時,他仍然沒有發現倭國艦隊。
7時20分,弗萊徹下令甲板上已經裝好魚雷的飛機送下機庫,卸下魚雷換裝對地攻擊的高爆炸彈。
7時30分弗萊徹接到推遲半小時起飛的一架偵察機發來的電報,距中途島約240海里的海面發現10艘倭艦。
弗萊徹命該偵察機繼續查明敵人艦隊是否擁有航空母艦,同時命令暫停對魚雷機的換彈。就在弗萊徹等待偵察機的偵察結果時,空中再次響起了警報。
40餘架從中途島起飛的倭軍零——3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撲向弗萊徹的艦隊。由於倭軍的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結果很快的就被弗萊徹派出的戰鬥機擊退。
8時15分弗萊徹終於接到了偵察機傳來的報告:倭軍艦隊裡確實有航母的存在。弗萊徹下令各艦停止裝炸彈,飛機再次送回機庫重新改裝魚雷,美軍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片混亂,爲了爭取時間,卸下的炸彈,都堆放在甲板上。
8時30分空襲中途島的第一攻擊波機羣返航飛抵美國艦隊的上空。還有那些保護航空母艦的戰鬥機也需要降落加油。
弗萊徹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
第16特混艦隊航空母艦戰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向弗萊徹建議“立即命令攻擊部隊起飛”。
第二批突擊飛機換裝魚雷還沒有完成,如果馬上發動進攻,也沒有戰鬥機護航。而且艦上的跑道被起飛的飛機佔用,那麼油箱空空的第一攻擊波機羣會掉進海里。
弗萊徹決定把攻擊時間推遲,首先收回空襲中途島和攔截美軍轟炸機的飛機,然後重新組織部隊以進攻美軍特混艦隊。
8時45分返航的飛機開始相繼降落在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
9時18分全部飛機的作業完畢。弗萊徹命令艦隊以30節的航速向南航行,以避開再來攻擊的倭機,準備全力進倭國的聯合艦隊。
9時20分掩護美國艦隊的戰鬥機開始起飛。
9時25分一隊由鳳翔號航母起飛的15架“零”式魚雷轟炸機組成的編隊發現了美國艦隊。然而,此時他們的燃油即將耗盡,而且沒有戰鬥機護航。在自殺式攻擊中,被美國戰鬥機和高射炮火全部擊落,飛行員全部遇難。
9時30分,從倭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28架倭軍戰機陸續尾隨而來,美國艦隊展開攻擊。然而在攻擊美國艦隊的時候遭到重創,損失了20架魚雷轟炸機,倭機所投魚雷竟無一命中。
10時20分,由102架飛機組成的美英法三軍艦載機攻擊隊此時也已排列就緒。正當三國空軍戰鬥機在低空忙着驅趕倭軍魚雷機時,美國艦隊的上空出現了33架零式俯衝轟炸機。
此時,美艦正在掉頭轉到迎風的方向,處於極易受攻擊的境地,甲板上到處是魚雷、炸彈及剛加好油的飛機。這正是倭軍求之不得的有利時機。
10時24分,美軍的3艘航空母艦被倭軍俯衝轟炸機直接命中,剎那間變成了三團火球,堆放在甲板上的等待起飛的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藥引起大爆炸,火光直衝雲霄,短短的5分鐘,美國三艘航空母艦被徹底炸燬了。
10時40分,英國航空母艦上的戰機飛向倭國聯合艦隊。在飛向目標途中,發現了一批正在返航的倭軍轟炸機,便悄悄的尾隨。
就因如此,英國戰機成功的找到了鳳翔號航母,並立即發動攻擊。3顆炸彈命中鳳翔號,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在倭軍船員的極力搶修下,恢復了航行功能。
11時30分弗萊徹中將及其幕僚轉移到了一艘英國巡洋艦上,開始集合殘餘的艦隊美軍太平洋艦隊。
13時40分,10架倭軍“九七”式魚雷攻擊機和6架“零”式戰鬥機又從飛龍號飛來,對原先受傷的法國艦隊航母進行第二次攻擊。
法國的航母這次就沒那麼幸運,被兩枚魚雷擊中,左舷附近掀開兩個大洞,並把艦舵給軋住了。法國艦隊匆匆退出了海戰。
隨着法國海軍的退出,英國海軍也退出了這次海戰。
6月5日2時55分三國聯合艦隊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下令:“取消中途島的佔領行動。”
至此,三國海軍一同發動的中途島海戰,以三國海軍完敗而結束,倭國完全控制了南太平洋的海域。
中途島戰役倭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而三國卻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00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幾千名艦員。
因爲美英的強大實力,所以,美英在海戰失敗後很快又重新建立了新的艦隊,可是實力相對弱小的法國海軍就從此走向了失敗。
其實,以三國海軍的整體實力,就算被倭國艦隊知道了他們的全盤計劃,他們也不會輸,或者說,不會輸的那麼慘。
可是,三國海軍明裡上非常強大,可是暗地裡,卻各自爲戰。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再加上海軍中將弗萊徹的指揮失誤,使得三國海軍最後落得失敗的下場。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倭美英法四國航空母艦實力對比。從此,倭國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完全獲得了戰略主動權。
此戰,爲大炮鉅艦時代,劃上了一個開始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