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帝國在二戰 > 中華帝國在二戰 > 

第100章 七七事變(一)

第100章 七七事變(一)

軒轅歷1937年7月7日,倭軍進攻張村鎮。

張村鎮位於威海市西南方向,屬山東省威海衛管轄,距威海市不到八公里,爲捍衛威海衛的屏障。駐守在威海衛一帶的中華軍隊是第山東第三軍,總兵力約有10萬人進行了堅強的抵抗。

7月7日夜10時,駐牟平縣倭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在張村鎮以北地區舉行以攻取張村鎮爲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

11時許,倭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鎮搜查。在遭到中華駐軍第山東第三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的嚴詞拒絕後,倭軍迅即包圍張村鎮。

翌晨2時,第山東第三軍副軍長兼威海衛市長秦德純爲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查。

但倭軍趁交涉之際,於8日晨4時50分,向張村鎮發動猛烈攻擊。並強佔張村鎮東北沙崗,打響了攻城第一槍。

中華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倭軍在同一天內,連續進攻張村鎮城三次,均遭中華守軍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威海衛當局令駐軍堅守張村鎮。韓大頭致電阿正,報告張村鎮事變真相。

同日,中華帝國政府外交部爲張村鎮事變向倭國大使提出口頭抗議。

同日,倭國內閣會議提出所謂“事件不擴大,就地解決”的方針,欺騙世界輿論,麻痹阿正當局,爭取時間調集部隊。

9日,威海衛當局與倭軍達成協議:

(1)雙方立即停止射擊;

(2)倭軍撤退至羊亭鎮,中華軍隊撤至沙崗北;

(3)張村鎮守備由山東保安隊石友三部擔任。翌日,中華軍隊撤退,倭軍不僅不履行諾言,反而大批調兵向中華軍隊進攻。

與此同時,山西政府表示,會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命令新組建的第五集團軍李小仁,白阿喜所部進駐河南。

11日,威海衛當局與倭軍達成現地協定:

(1)第山東第三軍代表聲明向倭軍表示道歉,並懲辦此次事變責任者;

(2)取締一切抗倭團體的抗倭活動;

(3)羊亭鎮以東不駐中華軍隊。

10日,各方紛紛報告,倭軍已由榮城縣、福山縣、文登縣等處陸續開到,且有大炮、坦克等,目標張村鎮。並已將三處縣城全部佔領;威海已成孤城,戰事即將再發。

11日起,倭軍時以大炮轟擊張村鎮及其附近一帶,鎮內居民傷亡頗多,團長吉星文亦負傷,就將鎮內居民向鎮外比較安全地帶疏散。

戰事由此擴大。

山東第三軍各部分散於各處應敵。倭軍出動飛機在各處偵察掃射,戰事時斷時續。

同日,李峰在德國發表了對山東第三軍及吉星文讚賞講話,並稱‘此爲真正中華男兒’,並令李小仁,白阿喜及山西空軍隨時給予山東第三軍以支援,必要時,可以‘借道’濟南,如有阻擋中華軍隊打擊倭國侵略之人,就地槍斃。

“七七”事變前夕,張村鎮一帶的中、倭兩軍已經呈現出一片戰爭氣氛,預示暴風雨即將來臨。而山東第三軍軍長萬方平又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分子。雖然是韓大頭的愛將,可是,卻也是一個反倭的頭號人物。

倭國要拿下威海衛,作爲海軍運送軍隊進入山東的前沿,就首先要拿下萬方平。

雖然韓大頭投靠倭國,但是,也在暗地裡防備着倭國,畢竟,山東是他的地盤,他可不想山東在一夜之間就變成倭國人的。

雖然倭國人在山東駐有軍隊,但是,倭國人只是韓大頭用來在阿正與李峰中間求生存的棋子而已,對倭國人,韓大頭根本就不信任。所以,山東第三軍這隻精銳,韓大頭一直將他放在愛將萬方平的手中。因爲,萬方平是一個極力反對與倭國合作的將領,他最放心。

因爲這幾點原因,倭國將不得不先解決萬方平,只要萬方平一倒,那韓大頭自然會完全投向倭國了。

於是,在1937年5—6月間,駐牟平縣的倭軍不分晝夜進行軍事演習。5月下旬,“中華駐屯軍”的首腦及其幕僚齊集張村鎮城東沙崗村北的大棗園山(倭軍稱其爲“文字山”)檢閱部隊。

在6月至7月初,倭軍步兵學校教官千田大佐以普及步兵操典爲名,組織倭軍在張村鎮北實施演習,倭軍駐張村鎮部隊的官佐大多參加了演習。

在此期間,倭軍駐屯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和第1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均前往實地勘察。7月6日,倭軍要求通過張村鎮到長辛店地區演習,駐軍不許,雙方相持十餘小時,至晚倭軍才退回牟平縣。

面對春季以來倭軍在張村鎮附近的軍事活動,山東第三軍加強了張村鎮地區的警戒。當時駐張村鎮及長辛店地區的部隊爲第37師第110旅的第219團。除團部與第1、第2營位於長辛店外,得到加強的第3營(步兵4個連,輕、重迫擊炮各1個連,重機槍連,共1400餘人)駐防張村鎮城和張村鎮一帶。

第3營見倭軍頻頻地在張村鎮附近地區進行軍事活動,判斷倭軍可能挑起事端,因而按照預定的防禦計劃將部隊進行了臨戰部署:以第11連配置於鐵路橋東(鐵路爲倭國於一年前建成的威海衛至濟南的鐵路)及以北地區,第12連配置於張村鎮以南,第9連配置於張村鎮城內,第10連集結於張村鎮西首爲營的預備隊,重迫擊炮連配置於鐵路橋西首,重機槍連(1個排配屬第11連)集結於城內東北、東南兩城角,輕迫擊炮連(1個排配屬第12連)集結於城東門內準備支援左右鄰步兵作戰。

而倭國方面,倭國“中華駐屯軍”司令官及其直屬戰車隊、騎兵隊、工兵隊、通信隊、憲兵隊、軍醫院和軍倉庫駐榮城。“中華駐屯步兵旅團”司令部率步兵第1聯隊(欠第2大隊)、電信所、憲兵分隊、軍醫院分院駐威海衛,其中第3大隊駐牟平縣,另有1個小隊駐蓬萊縣。

第2聯隊和第1聯隊的第2大隊、炮兵聯隊駐榮城,其中第2聯隊的第3大隊第7中隊駐棲霞縣,第8中隊駐海陽縣,第9中隊駐泊於鎮;

第1大隊第3中隊駐橋頭鎮,另有1個小隊駐溫泉鎮,1個小隊駐龍鬚島。

倭軍早在《1937年度作戰計劃要領》的訓令中規定:挑起戰爭以後,在山東地區除“中華駐屯軍”司令官管轄下的部隊外,增加由朝鮮和國內的派遣部隊組成山東方面軍,“以主力沿威濟鐵路地區作戰,擊潰山東省東部方面之敵,並佔領各要地。”

中華山東第三軍共轄步兵4個師、騎兵1個師又及1個特務旅和2個保安旅,每個師有4個旅,總兵力約10萬人,分駐於威海衛,萊陽縣,平度縣,即墨縣,膠縣和高密縣。

軍部駐威海衛。

這時,在倭國東京盛傳“不久華北要發生什麼事”;在東京政界的消息靈通人士之間私下傳着這樣的消息:“‘七七’的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這說明倭軍預謀發動的侵華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1937年7月7日下午,倭軍駐牟平縣的第3大隊第8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指揮下又進行戰鬥演習,地點選擇在張村鎮北羊亭鎮東的回龍廟附近。這裡是山東第三軍防地。由於該地守軍槍炮配備了實彈,情況與往日不同,因而逐級上報給正在威海衛的軍長萬方平。萬立即趕回威海衛作應戰準備。

22時30分左右,倭軍演習場上突然響起了幾陣槍聲。本系倭軍自己所射,但清水節郎卻向上級報告,詭稱聽到張村鎮城內發槍數聲,發現一名士兵去向不明。

山東外交委員會聲稱:倭國陸軍1箇中隊夜間在張村鎮演習,彷彿聽見由駐張村鎮城內之軍隊發槍數響,致演習部隊一時呈混亂現象,結果失落日兵1名,要求進入張村鎮搜索日兵。

冀察外交委員會將鬆井電話的內容報告了第29軍副軍長兼威海衛市長秦德純,請示如何處理。秦立即答覆:“因爲倭軍的演習未經許可,士兵下落不明本當局不負責任。如果是事實的話,由當局的警察來搜索。”

經拒絕後,鬆井又致電冀察外交委員會,稱:如中華方面不允許,倭國將以武力保衛前進。秦德純即指示駐守張村鎮的部隊迅速查明真相,以便處理。

經查,城內駐軍並無開槍之事,也未發現所謂失蹤日兵的蹤影。駐軍將清查事實向市府報告後,奉命與山東外交委員會主席魏宗瀚等前往倭國特務機關與鬆井談判。

結果決定由中日兩方派員同往張村鎮城調查。這時所謂“失蹤的日兵”已經歸隊,一木卻與牟田口廉也通電話,污衊“中華軍隊再次開槍射擊”,請示“對此我方是否應予以回擊?”牟田口回答說:“被敵攻擊,當然回擊!”

一木深知挑起戰爭的嚴重責任,又追問了一句:“那麼,開槍射擊也沒有關係嗎?”牟田口予以肯定的回答。這實際上就是命令倭軍向中華軍隊開始進攻。

8日晨5時,倭軍第3大隊長一木下令所屬部隊從鐵路北側地區向張村鎮城外山東第三軍部隊陣地進攻。

嚴陣以待的守軍奮起抵抗。山東第三軍副軍長兼威海衛市長秦德純命令團長吉星文:“保衛領土是軍人天職,對外戰爭是我軍人的榮譽,務即曉諭全團官兵:犧牲奮鬥,堅守陣地,即以張村鎮城與張村鎮爲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

於是張村鎮附近中倭兩軍的戰鬥開始。

當日上午,倭軍攻佔了回龍廟及其附近羊亭鎮東部地區,一部佔領鐵路橋西頭一部分地區。15時,倭軍牟田口聯隊長到達前線指揮作戰,一方面調正在蓬萊縣實施戰鬥演習的第1大隊向張村鎮前線集中,一方面令倭軍向東撤退,並在鐵路車站附近集結,準備第2日攻擊張村鎮。

激烈的戰鬥延續到下午6時左右,倭軍攻佔了龍王廟及其附近羊亭鎮東岸地區,並有一部突過羊亭鎮,佔領鐵路橋西頭一部分地區。

第29軍所部第3營乘此向倭軍展開炮火襲擊,恢復了回龍廟及其附近羊亭鎮東岸地區。在戰鬥中,雙方均有嚴重傷亡。

與此同時,倭駐屯軍作戰主任參謀擬出了一個《宣傳計劃》。其“計劃”的方針是:“主動地引導事態的發展,以使我國處於有利立場。”

其“要領”的主要內容有:“要人的監禁:立即把秦德純、馮治安綁架到威海衛警備隊內,不許自由發表言論和行動”

“對韓大頭”,除了令濟南特務機關長促其返榮城外,要“嚴密監視其言行及與其接觸的要人”,“萬不得已時,濟南特務機關長可果斷採取最後手段,由駐屯軍負責實施”;

並決定“佔領張村鎮,令駐榮城的步兵第1旅團第2大隊、炮兵隊之大部、工兵約1箇中隊速赴牟平縣,在步兵旅團長指揮下,最遲於7月9日正午左右佔領威海衛”。

“言論導向”中說:必須“強調我國作爲東亞盟主不得不下堅定的決心”,“不管中央統帥部的意圖如何,駐屯軍事實上不能不採取作戰行動”。

其“說明”中還提出:“由於特殊的目的,作非事實的報道,當然也是隨機應變之道”。

“我國的對華態度,換句話說,即經營大陸的理想,過去以至將來都應完全光明正大”。最後又告誡說:“表示不擴大,就地解決等意圖,不僅有可能與標榜堅定決心相矛盾”,“因此,應避免這種措辭”。

戰鬥打響以後,秦德純、馮治安、萬方平等召開了緊急會議,並發表聲明,提出:和平固所願,但倭方如一再進攻,爲自衛計,惟有與之周旋。前線守軍士氣極爲激昂,表示“願與張村鎮共存亡”。

倭國“中華駐屯軍”司令部在事件發生後便得到了報告。這時田代司令官正在生病臥牀,職務由參謀長橋本羣少將代理。橋本羣當即於8日凌晨1時半召開會議,命令駐榮城各部隊於8日3時作好出動準備,同時命令正在秦皇島檢閱部隊的旅團長河邊立即返回威海衛。9時下達如下命令:

“一、要確保羊亭鎮北,張村鎮附近,謀求事件的解決。

“二、步兵旅團長應解除羊亭鎮左面張村鎮附近中華軍隊的武裝,以利於事件的解決。

“下列部隊中午由榮城出發經去通州(蓬萊縣)公路到達通州時,受你指揮:步兵第1聯隊第2大隊(欠步兵2個小隊)、戰車第1中隊、炮兵第2大隊、工兵1個小隊。”

8日下午3時,倭軍聯隊長牟田口親自到張村鎮前線指揮作戰。他感到第3大隊分割在羊亭鎮東、西兩岸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命令調第1大隊向張村鎮前線集中。

第3大隊在下午6時全部轉移在羊亭鎮東龍王廟北、大瓦窯地區。旅團長河邊也於當日下午3時50分回到牟平縣。他了解戰況後,命令第1聯隊主力集結於羊亭鎮東岸,準備於9日拂曉攻擊張村鎮城,並將旅團司令部設在牟平縣的倭國兵營內。

倭國外務省於8日晨匆忙召開會議,確定了事件不擴大、局部就地解決的方針。

下午,倭國內閣召開會議,也確定事件不擴大、就地解決的方針,並向陸軍省、海軍省和外務省各派出機關發出了訓令。

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石原莞爾少將(主管作戰)認爲:當時倭國正在集中主要力量完成朝鮮半島的建設和對南京阿正的戰備,張村鎮事變發生後,應該採取不擴大、就地解決的方針。

他直接向閒院宮參謀總長載仁親王說明這一方針,並請示裁決。參謀本部於8日下午6時42分向“中華駐屯軍”司令官發出指示:“爲防止事件擴大,要避免進一步行使武力。”

張村鎮事件發生時,中華政府行政院院長兼海陸空三軍統帥阿正和政府主要官員正在江西廬山。

8日晨,在威海衛的軍政部簡任參事嚴寬以特急電將張村鎮事件的情況報告正在長沙的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並轉呈阿正。

當日上午8時,嚴寬又以急電將張村鎮附近中、倭兩軍已展開戰鬥的情況報何應欽與阿正。這時,蔣也得到了韓大頭關於事變的電報。於是,蔣立即回電指示韓:張村鎮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同時,蔣電南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徐永昌、參謀總長程潛:應即準備向山東增援,由開封以西部隊中先派一師開赴徐州,其餘準備兩師,可隨時出動。

並令正在廬山參加暑期訓練團的將領下山返部。在南京的外交部於當日下午6時30分派亞洲司科長董兆寧到倭國駐華大使館提出口頭抗議,聲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

8日下午4時,山東第三軍秦德純、馮治安、萬方平等也向何應欽電報了張村鎮事變情況,並表示態度說:“刻下彼方要求須我軍撤出張村鎮城外,方免事態擴大。但我方以國家領土主權所關,未便輕易放棄,現仍在對峙中;倘對方一再壓迫,爲正當防衛計,不得不與竭力周旋。”

張村鎮事變發生後,山西政府立即於8日發表了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宣言。宣言說:“全中華的同胞們,威海衛危急!山東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纔是我們的出路。

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倭軍以堅決的抵抗,並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立刻放棄任何與倭寇和平苟安的希望與估計。

全國同胞們!我們應該讚揚和擁護馮治安部的英勇抗戰,我們應該讚揚和擁護山東當局與國土共存亡的宣言。

我們要求韓大頭將軍立刻動員全部山東第三軍開赴前線應戰。我們要求南京中央政府立刻切實援助山東第三軍,並立即開放全國民衆的愛國運動,發揚抗戰的民主。立即動員全國陸海空軍準備應戰。”

宣言發出之後,山東駐旅順的艦隊隨即出海,東方面集團軍羣陣兵中朝邊境。隨時準備進攻朝鮮半島。以給倭國壓力。

7月8日,威海衛陰雨,雨時斷時續,中、倭兩軍在張村鎮地區冒雨作戰。爲維持威海衛的治安,山東當局於上午8時成立威海衛市及城郊臨時戒嚴司令部,由馮治安爲司令,石友三、鄭大章等爲副司令。

從8日早晨起,威海衛四周各城門時開時閉。至晚8時,除內外城之間的前門、和平門可通行外,一律斷絕交通。

當日晚7時左右,倭軍駐威海衛副武官今井武夫去秦德純私邸會商。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張允榮也參加了會商。

會商原則上取得了不擴大事態的意見,但未達成具體解決的辦法。爾後,倭國特務機關長鬆井太久郎、駐屯軍參謀和知和寺平等與秦、張等再度接觸。

在榮城,第38師師長兼榮城市市長馮有亮和倭軍參謀長橋本也進行了會談。到9日凌晨2時,鬆井和秦德純達成了三點口頭協議:

(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

(二)各回原防;

(三)張村鎮城內防務,除城內原有保安隊外再由冀北保安隊擔任,人數限於300人。

定於9日上午9時左右到達接防,並由雙方派員監督撤兵。

協議中的所謂“原防”,中華方面認爲應指衝突前原駐地點,即倭軍在榮城、牟平縣,中華軍隊在張村鎮城內。

但倭軍方面卻引申爲要中華軍隊從張村鎮附近及羊亭鎮東面撤出。因而協議雖然達成了,而此點卻仍在爭執。

由於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停戰協議,因此倭軍撤銷了原定9日拂曉攻擊張村鎮城的命令,並將進到羊亭鎮西岸的部隊在8日晚間撤回河東岸集結。

9日上午6時左右,張村鎮前線兩軍又突然發生戰鬥,倭軍向張村鎮城內發炮70餘發,守軍也向張村鎮城東側及北側的倭軍開火,戰鬥至7時半方止。

雙方都向對方提出質問。按照協議,當天上午9時保安隊到達接防,但由駐北苑的冀北保安隊派出的接防部隊在前往張村鎮的中途於五裡店受到倭軍的襲擊,保安隊當場陣亡士兵1名,傷數名,受阻不能前進。直至下午7時方進入張村鎮。

下午3時,雙方監視撤兵委員到達張村鎮。中華方面的監視撤兵委員爲冀察外交委員會委員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高級參謀周思靖,倭國方面爲中島顧問和櫻井。

四人分爲兩組,分途出發。不久兩組返城,報告監視撤兵完畢。但實際上倭軍並未按規定完全撤離,當日夜又向張村鎮城襲擊。

9日夜間,倭軍參謀次長今井清中將將當日內閣四相會議決定的《關於解決張村鎮事件的對華交涉方針》電示“中華駐屯軍”參謀長。其內容是:“爲解決張村鎮事件,此時要避免觸及政治問題。大致提出以下要求,使冀察方面在最短時間內予以承認、實行:

(一)停止中華軍隊在張村鎮附近羊亭鎮左岸駐紮;

(二)關於將來的必要保證;

(三)處理直接負責人;

(四)道歉。

“中華駐屯軍”接到上述訓令後於10日向中華冀察當局提出下列要求:

(一)山東第三軍代表向倭表示道歉,並聲明負責防止今後再發生類似事件;

(二)對肇事者給以處分;

(三)張村鎮附近羊亭鎮東不得駐紮中華軍隊;

(四)鑑於此次事件出於抗倭的各種團體的指導,今後必須對此作出徹底取締辦法。對以上要求,須向倭軍提出書面承認。

對第四項的具體事項作出說明即可。當承認上列各項後,倭、華兩軍即各回原駐地,但在張村鎮附近須按我方要求進行。”

對於倭軍的無理要求,山東政務委員會指定萬方平負責人,與倭軍交涉。因爲萬方平當時正在患病,由張允榮委員爲代表,於10日下午4時與倭國特務機關長鬆井進行了3小時的談判。

因在中華軍隊從張村鎮撤兵和懲處肇事負責人兩個問題上冀察當局拒絕日方的要求,因而談判未取得結果。

當日18時,倭軍一部在聯隊長牟田口指揮下再次佔領龍王廟地區。21時50分,倭軍又以1個大隊的兵力向張村鎮前線中華守軍發動了夜襲。

倭軍實施軍事壓力後,特務機關長鬆井太久郎和駐威海衛副武官今井武夫於半夜冒大雨到萬方平宅邸,與正在生病臥牀的萬方平交涉。萬方平堅持不答應撤兵和懲處肇事負責人,因而也未取得任何結果。

11日凌晨1時,張村鎮前線守軍第3營向倭軍展開反擊。第12連從鐵路橋以北出擊敵右側背;第10連位於中央,出擊正面之敵;第11連從右翼城南角出擊敵人左側背;第9連爲營的預備隊。經反覆爭奪,守軍終將失地收回。金振中營長在指揮戰鬥中負重傷。倭軍退至大棗園山及其東側集結。

11日晨5時,山東第三軍副軍長兼威海衛市市長秦德純打電話給倭軍特務機關長鬆井,對日方所提條件作答覆:“其他條件都可以讓步,惟獨對張村鎮撤退中華軍隊的要求,絕對不能同意。”

今井武夫於下午2時左右接到從榮城駐屯軍司令部掛來的專線特急電話:“今天東京的內閣會議,下定重大決心,決定動員本土三個師團及朝鮮軍的有力部隊。

爲了解決中華問題多年來的懸案,現在正是大好機會。所以,當地交涉已經沒有進行的必要,如果已達成協定,也予以撕毀。”

但倭軍由於主力尚未到,爲爭取時間,玩弄其慣用的手段,一面積極進行擴大侵華戰爭的準備,一面繼續與中華方面進行談判,以麻痹山東當局。終於在晚上8時完成了《秦德純、鬆井協定》的簽字手續。協定的全文如下:

“一、山東第三軍代表聲明向倭軍表示道歉,並對責任者給以處分,負責防止今後再惹起類似事件。

“二、中華軍隊和牟平縣駐屯的倭軍過於接近,容易引起事件。因此,張村鎮城周圍及龍王廟駐軍,改由保安隊維持治安。

“三、鑑於本項事件由各抗倭團體的指導,今後要採取措施並徹底取締。”

這是山東當局爲避免事態擴大而對倭軍作出的最大的妥協與忍讓。但由於倭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決心已經下定,一般的忍辱求和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使倭國停止侵略的。

協定簽字後,鬆井等立即電報榮城駐屯軍司令部和東京陸軍省、參謀本部。倭國陸軍省接到簽字的報告後,於當日半夜公開廣播,說:“接到在威海衛簽訂了停戰協定的報告,鑑於山東政權已(以)往的態度,不相信其出於誠意,恐將仍以廢紙而告終。”這是爲其即將發動侵華戰爭預先製造一個背信毀約的藉口而設的伏筆。

南京阿正自然知道,倭國想奪取山東,韓大頭也知道,倭國不敢對付李峰,就改成對付自己與阿正。

阿正畢竟還有很強的實力,而他自己則什麼都沒有。再說,山東地面上駐紮着倭隊,所以韓大頭在事件發生之後,也做了一些防禦工作。

但是,很明顯,他沒有倭國人做的準備充足,當然,主要是實力問題。

倭國撤至朝鮮的關東軍得到張村鎮事變的消息後,於8日晨召開了會議,認爲“乘此時機應對山東給予一擊”,即向倭軍參謀本部報告:“鑑於山東形勢,已以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主力及航空兵一部作好立即出動的準備”。

同時派參謀進入中華與“中華駐屯軍”聯繫,陳述強硬意見。

倭國駐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得到消息後也向參謀本部作了報告:“鑑於華北事件的爆發,已令第20師團的一部作好隨時出動的準備”,主張“利用這一事件實行統治中華的雄圖”。

在東京,倭國陸軍省大臣杉山元大將於8日深夜命令京都以西的各師團準備復員的2年兵約4萬人延期復員。

海軍中央部亦迅速命令正在臺灣演習的第3艦隊返回中華上海原來的防地準備作戰。參謀本部第1部第3課作戰班大部分人員徹夜待命,於9日晨擬出了《處理華北時局綱要》。

其方針是:“力求事件限於威海衛一帶,迅速確保該地區,求其安定。”其要領是:“(一)以事件不擴大爲方針,但中華方面若對我軍採取挑釁態度,則增加中華駐屯軍必要兵力,將與我敵對的中華軍隊驅逐出威海衛地區,以求山東安定。外交交涉亦以此方針爲準則。

(二)即使抗倭行動波及華中、華南,陸軍仍以不出兵爲原則,但必要時可在廣東方面出兵,目的在於保護僑民和確保我權益。”

參謀本部並參考關東軍及朝鮮軍報告的備戰部隊情況,提出了一個用兵計劃,準備調用關東軍2個獨立混成旅團、6個航空中隊,調用朝鮮軍1個師團,再從國內調出了3個師團進入山東。

根據情況,必要時向山東方面再派出2個師團。從《綱要》和用兵計劃不難看出,“不擴大方針”只不過是個幌子,實際上是擴大張村鎮事件,以實現其早已定下的首先佔領山東的既定戰略方針。

第3課將此方案和陸軍省軍務、軍事兩課進行研究,取得了一致的意見。10日上午,將意見正式送交陸軍省。陸軍省次官梅津美治郎中將的意見是:“對其本意不是不同意,但是現在立即動員派遣3個師團容易引起國際關係的惡化。而且山東形勢尚未判明,所以可先急派關東軍2個旅團,再由朝鮮軍臨時編成1個師團派出去。然後看看形勢再決定,是否較好。”原則上按參謀本部的計劃定了下來。

當時倭國政府採取不擴大的方針,而陸軍則已計劃向華北派兵。這反映了倭國統治機構中的矛盾。

當時竭力主張不擴大戰爭的中心人物是參謀本部第1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少將。他之所以主張不擴大,是因爲他對李峰的動向極爲關心。

他和屬下的第2課課長河邊覺郎、第3課負責對蘇作戰計劃的主要負責人井本參謀等人當時認爲:倭軍傾全力對李峰,其兵力也是不足的;若以很大兵力對山東及阿正作戰,則影響對李峰的戰爭準備。

而竭力主張對山東及阿正作戰的人則認爲,目前李峰對日參戰的可能性不大;認爲對山東及阿正只需一擊,他們就會屈服,甚至對山東及阿正的戰爭只要兩個多月就可以使其屈服。

主張對中華擴大侵略的人佔多數。但是,不論是主張擴大和主張不擴大,以武力吞併中華、變中華爲倭國殖民地的方針是倭國的既定國策,兩派都是一致的。出現的分歧,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時機與手段不同而已。

倭軍參謀本部派兵華北的意見經首相近衛批准,於11日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在內閣會議召開之前,於11日11時30分到14時,在永田町首相官邸首先召開了由首相、外相、陸相、海相和藏相參加的五相會議。全體一致贊同。

下午3時20分,倭國內閣召開全體會議。五相會議的決定在內閣會議上都獲得通過,並根據內閣官房長官風見章的提議,將倭軍制造的“張村鎮事件”改爲“山東事變”,將向山東“出兵”改爲向華北“派兵”。

會後,參謀總長載仁親王和首相近衛於下午4時20分在葉山皇室別邸參見天皇。首相上奏華北派兵事宜,請天皇裁決。

海軍軍令部部長伏見宮也於下午5時15分上奏海軍的用兵事宜。天皇均予以批准。

下午6時24分發表了《關於向山東派兵的政府聲明》。這個聲明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誣說“負責山東治安的山東第三軍,於7月7日半夜在張村鎮附近進行非法射擊,由此發端,不得已而與該軍發生衝突。”

“山東第三軍雖曾答應和平解決,但於7月10日夜再次向我非法攻擊,造成我軍相當傷亡……對和平談判並無誠意,終於全面地拒絕在威海衛進行談判。”

又說:“就帝國和朝鮮半島來說,維持山東的治安,是很迫切的事……政府在本日內閣會議上下了重大決心,決定採取必要的措施,立即增兵山東。”

11日18時30分,參謀總長向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發出“臨參命第56號”命令,命令關東軍司令官將所轄獨立混成第1和第11旅團主力、航空6箇中隊、高射炮2箇中隊、鐵道第3聯隊主力和電信、汽車等部隊各一部派遣去山東,並令關東軍司令官在作戰初期,在兵站、交通業務方面向“中華駐屯軍”加以援助。

接着,參謀總長在19時40分給第20師團下達緊急動員令,同時命令第20師團長川岸文三郎務須迅速到達華北,歸“中華駐屯軍”司令官指揮。

在此之前的晨4時半,天皇已欽定派教育總監部部長香月清司中將爲倭國“中華駐屯軍”司令官,以代替正在病中的田代皖一郎少將。

11日晚上,倭國首相近衛爲統一國內輿論,在自己的官邸召集了貴、衆兩院議員代表、財界實力人物和新聞界代表開會,闡明瞭政府的決心,要求各界理解和支持。由於當時輿論界多數主張對中華採取強硬態度,因此倭國政府的聲明很容易獲得了大家的贊同。

在此同時,倭國海軍軍令部和海軍省經協商後也作出了相應的戰爭準備,並與參謀本部達成《陸、海軍關於要在山東作戰的協定》。

《協定》中的“作戰指導方針”爲:“力求把作戰地區限制在威海衛地方,在華中、華南不行使武力,但在不得已時,應保護在青島、上海附近的倭國僑民。

陸海軍要協同作戰。在執行本協定時,要極力避免干預第三國的事情。”

“作戰任務”中規定威海衛地方作戰由陸軍擔任;海軍負責運輸和護衛,並協助在榮城方面的陸軍作戰。

在華中和華南,以海軍爲主,擔任警戒。根據情況發展,“限定在青島、上海附近,陸、海軍以必要的兵力協同擔當之”。

此外,陸、海軍還達成了《關於山東作戰的航空協定》,規定華北作戰中航空力量主要由陸軍擔任,海軍協助;在華中、華南,航空力量主要由海軍擔任。海軍還強烈要求:戰爭波及華中和華南時,陸軍派3個師團(最少2個師團)到華中作戰。

香月清司接到被任命爲“中華駐屯軍”司令官的命令後立即到陸相官邸和參謀本部分別接受了陸相和參謀總長的指示,接着又聽取了參謀本部各部長的情況介紹。

於12日偕新派到“中華駐屯軍”的參謀堀毛炮兵中佐、橋本炮兵中佐、營波步兵中佐離開東京乘飛機去榮城。他們中途曾在漢城停留,與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大將會面。

小磯要他們抱強硬態度對付中華。

飛機於當日11時半到達榮城野戰機場。這時倭國關東軍派來的今村均副參謀長和田中隆吉、過政信兩個參謀也建議香月對中華採取強硬方針。

當日下午2時,香月到達榮城“中華駐屯軍”司令部,聽取了參謀長橋本的彙報,爾後召集軍全體參謀開會,討論駐屯軍今後的計劃。第二天早晨擬出了《7月13日的中華駐屯軍情況判斷》,以緊急電向陸相和參謀總長作了報告。

其主要內容爲:中華駐屯軍“連同第一次所增加兵力(包括第20師團)準備合併使用,必要時一舉殲滅山東第三軍”。預定部隊的集結位置是:河邊旅團主力在牟平縣至蓬萊縣間,其中威海衛城內和榮城步兵各1個大隊,並以步兵2箇中隊和1個小隊警備威濟鐵路;

獨立混成第11旅團位於順義;獨立混成第1旅團位於蓬萊縣;航空隊位於榮城和蓬萊縣;第20師團位於榮城。即要求中華軍隊第37師退到濟南南部地區;若其不同意,即行使武力。此外,還準備向山東政務委員會提出以下7項要求:

“(一)徹底鎮壓抗倭人士;(二)罷免排倭要人;(三)撤去駐在冀察的排倭的中央系統各機關;(四)從山東撤去排倭團體,如藍衣社、CC團等;(五)取締排倭言論及宣傳機關和學生、民衆的排倭運動;(六)取締學校、軍隊的排倭教育;(七)對威海衛的警備將來由公安部隊負責,城內不得駐屯軍隊。如不答應以上要求,即要求解散山東政務委員會和山東第三軍撤出威海衛及與倭隊駐地有接觸的地區。”

其部署:“作戰時,軍以主力先掃蕩威海衛附近,然後根據情況可能進入高密縣,安邱一線”;“如確認阿正之中央軍北上,在要求其撤出山東之同時,準備與之作戰”;

“軍在作戰時以一部兵力進入信昌縣附近,阻止來自平濟南方面之敵,以有利於軍的主力作戰”。

同時,倭軍大本營也制訂了,如果李峰的東方面集團軍羣一旦對朝鮮用兵,則用撤入朝鮮的五十萬關東軍及朝鮮駐屯軍四十萬人阻敵於中朝邊境。

倭國陸軍中央部在13日上午接到了《中華駐屯軍的情況判斷》,感到必須迅速確定對華處理方針,於是在當晚8時確定了《處理華北事變方針》。

這個方針在表面上仍然標榜“局面不擴大”、“現地解決”,但同時又決定:“當中華方面無視現實解決條件而表示沒有誠意實行時,或南京政府繼續調動中央軍北上企圖發動攻勢時,應採取果斷的行動。”

這個方針決定後,於當日晚以陸軍次官和參謀次長的名義電告“中華駐屯軍”。14日,參謀總長又派參謀本部總務部長中島鐵藏少將和陸軍省軍務課長柴山兼四郎大佐到榮城當面向駐屯軍說明了《處理華北事變方針》的基本精神。

當日,倭軍參謀總長又從國內抽調7個飛行大隊、4個獨立飛行中隊、2個機場勤務中隊和1個野戰飛機修配廠,編成“臨時航空兵團”,以德川好敏中將擔任兵團長。

當倭軍加緊從朝鮮、本土向山東增兵時,倭國“中華駐屯軍”、駐華外交官以及特務機關長等仍然採用其一貫伎倆,以談判等各種手段欺騙山東當局,以拖延時間、掩護其調動部隊。

這時,山東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山東公署主任兼山東督軍韓大頭正在榮城千方百計地設法與新上任的“中華駐屯軍”司令官商談妥協條件,而“中華駐屯軍”卻正在緊張地忙於進攻威海衛、消滅山東第三軍的作戰準備。

7月15日,倭軍制訂出作戰計劃,並報告其陸軍中央部。計劃主要內容爲

其一,方針:

一、倭軍在作戰開始時,以突然行動進攻山東第三軍,並將其掃蕩至羊亭鎮以南。此爲第一期。

二、在上述作戰時,力求保護威海衛僑民。

三、第二期作戰,根據情況,以現有兵力進出至臨沂、郯城縣一線,增加兵力後進至騰縣,澤縣一線,並準備與中央軍進行決戰。

其二,指導要領:

7月20日前兵團集中,並進行第一期作戰準備。

其三,作戰指導大綱

(一)第一期作戰,主要在於一舉擊敗威海衛西部的第37師,將其掃蕩至羊亭鎮以南。根據情況一併攻擊山東第三軍之38師。在此期間,第20師團要隨時準備擊潰第132師。

(二)航空兵主力,在戰鬥開始前集中轟炸好戰的第37師所在地,依情況亦可轟炸38師駐地。

在第一期作戰期間,航空兵要集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並擊潰前來挑戰的中華空軍。

(三)嚴禁轟炸威海衛市。

(四)獨立混成第11、第1旅團,由威海衛西北及以西地區向羊亭鎮一線進攻;對威海衛城不予攻擊,根據情況派出適當兵力進行監視。

(五)中華駐屯旅團主力,集結於牟平縣附近,按軍的命令隨時準備攻擊對面防禦的敵人,以策應第11、第1旅團的作戰;配合攻擊張村,並保衛牟平縣物資補給點。

(六)第20師團主力,以鐵路運輸至威海衛以南地區參加威海衛郊外掃蕩,應儘量在羊亭鎮南岸遮斷山東第三軍的退路,並以適當兵力作好擊潰第132師的準備。

(七)作戰開始時,駐屯軍以1個步兵大隊爲軍預備隊並警備榮城;第20師團到達後,派出1個步兵聯隊作爲軍預備隊。

倭國陸軍中央部的多數人急於發動戰爭,陸相杉山元和第一部部長石原莞爾交換意見後於17日提出陸軍中央部的意見:規定以19日爲限期,向中華方面提出四點要求:

(一)韓大頭正式道歉;

(二)處罰責任者,罷免第37師師長;

(三)撤退張村附近的部隊;

(四)在7月11日所提條件上由韓大頭簽字。

如在19日前中華方面不予履行,即對第山東第三軍發動攻擊。同時下令動員國內部隊,立即派往山東。在限期滿後,即便山東第三軍願意履行所提條件,也要使該軍退出羊亭鎮右岸地區。並向南京政府提出:中央軍恢復舊態勢,停止對倭挑釁行動,並不得妨礙倭軍與山東第三軍就地解決。

其所以規定19日爲限,是估計到這時“中華駐屯軍”已調整完畢,完成了戰役部署。

17日上午11時,在首相官邸召開了外、陸、海、藏、內五相會議。首相因病沒有參加。會議上杉山元提出了陸軍中央部的意見。經討論,通過了杉山元的提案。

18日,倭軍參謀本部作戰課作出《第二次動員的準備》。主要內容爲:“(一)目的。平定威海衛地方的中華軍隊。作戰儘量限制在山東。然而由於情況變化,可能轉向對華全面作戰。極力避免在在河北河南使用兵力。

(二)動員集中。決心在19、20日之間動員以國內三個師團爲基幹的兵力於華北集中。預計於8月下旬集中完成。

(三)作戰。待集中完了後,一舉擊潰中華軍隊,並佔領威海衛,暫不考慮江蘇作戰。根據情況派遣一部兵力到上海。

(五)其他。對李峰要嚴加警戒,但現在尚未下決心爲此而向朝鮮增兵。對河北方面,目前尚未考慮派兵。對這一方面,以特別飛行隊進行監視即可。”

倭軍參謀本部負責戰爭指導的第2課也研究了戰爭擴大後的處理方針。其主要內容爲:預定在2個月內消滅或擊潰山東第三軍;如發展爲全面戰爭,預定在三四個月內消滅中華中央政權。同時也考慮到陷入持久戰(1年以上)的可能。

倭國政府和軍部的以上這些決定,表明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決心,即使中華方面再讓步、再妥協,也改變不了倭國侵略中華的根本方針。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