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到十月初,這日義州城外來了一隊後金騎兵,要見城中總兵祖大壽,祖大壽不知這些後金騎兵來此何事,不過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便下令將這幾名後金騎兵放入城中,在總兵府親自接見?
這些後金騎兵本是皇太極親兵,當年祖大壽入盛京時曾見過祖大壽,今日自然認得,見到祖大壽便交給他一封請柬,讓其轉交給大明萬歲。祖大壽打開一看,信中說得還算客氣,原來是皇太極要娶喀喇沁部之女,邀請大明當今萬歲派使臣前往,時間就在十月下旬。?
祖大壽不敢怠慢,馬上派人將請柬送於袁崇煥,一切自有袁大人定奪。而那些後金騎兵也完成使命,返回後金。?
袁崇煥接到祖大壽送來的請柬後也不敢擅自決斷,這畢竟是兩國之內的大事,馬上派人連夜將請柬送到京城,請萬歲聖裁。?
此時的大明朝已是日見飄搖,國內反旗四起,各地巡撫大臣卻無力鎮壓,朱由檢也是無計可施,偏偏北方又有後金、蒙古等虎視單單,隔海又有日本賊心不死,使得剛剛登基僅兩年的朱由檢倍感疲憊,不到二十歲的朱由檢竟已是面『色』蒼白,神『色』憔悴。?
近幾年天災不斷,城中本來災民乞丐就多,加之外地涌來的災民大概已有幾十萬之多,雖然城中已設了施粥場,可僧多粥少,加上近日因天寒,過了今夜又不知要有多少人死在城中。《搜索哈十八ha18.com看最快的免費小說》爲此朱由檢已經一連幾夜都沒有睡好,擔心這些災民因此鬧事。再加上外交內困,?
今天又是五更上朝,累了半天,下午一直在乾清宮批閱文書。只是朱由檢卻是想不通,爲何自己父親和哥哥當皇帝時,整年不上朝,不看羣臣奏章,把一切國家大事都交給親信的太監處理,卻不見有事。而自己繼承大統,力矯此弊,事必躬親,想要勵精圖治,卻偏偏力不從心,一事無成,只見全國局勢日益艱難,一天『亂』似一書象雪花片一樣落在案上,盡是些要糧、求兵的,偏偏不見一封報捷文書。?
想想幾月前,派吳三桂剿匪時,同樣是文書不斷,可書中卻只是報捷,今日擒獲五百,明日消滅一千,自自己雖時感勞累,可心中卻是歡喜,爲何這吳三桂一走,這報捷的文書便全換成了報喪的,難道這吳三桂的本事真的這麼大,沒了這吳三桂,這大明朝便要完了嗎??
用過晚飯,朱由檢還是不能安生,又回到乾清宮繼續處理這些文書,直到有小太監來報,說關外有急報。?
說來這朱由檢也算得上是少有的勤奮之君,雖然國內叛軍四起,可對關外也從未有過絲毫大意,曾命手下人,不論何時,若是有叛軍或是關外急報,一定要馬上報與他知曉。?
“宣!”朱由檢放下手中硃筆,坐在椅上長長出了口氣,這才覺得混身痠麻,站起身形在案邊走了幾步,緩解了一下勞累的身體,放鬆了緊張的神經。?
片刻,宮外有個小太監急步走入宮門,來到朱由檢面前,跪倒在地,道:“萬歲,送外送來此信,請萬歲過目。”?
朱由檢拿過一看,正是後金送來的請柬,看過之後卻是心有腦意,偏偏又是無從發做。請柬中說得雖然客氣,可字裡行間,無不將後金與大明並稱,毫無恭敬之意,想起這後金本來不過是大明一個番屬,今日卻已成爲大明最重要的危脅,朱由檢想不氣也難。?
朱由檢將請柬狠狠的摔在案上,道:“去傳首輔李標和兵部尚書粱廷棟進宮議事。”?
一邊的小太監見萬歲發火,不敢答話,馬上去請兩位大臣。?
不到半個時辰,首輔李標和兵部尚書粱廷棟已急匆匆趕到乾清宮中,此時不是朝堂之上,而且朱由檢對這二人也是異常信任,命小太監取來鏽墩,賜坐。?
二人不知朱由檢又有何要事,非得半夜三更召兩人入宮,不過見朱由檢臉『色』不善,也敢多言,老老實實的坐在那裡。?
朱由檢此時的火氣也消了不少,只是取過後金送來的請柬遞與二人,道:“你們先看看。”?
二人接過片刻便看完了,不知朱由檢到底何意。朱由檢這才一拍桌案,道:“這賊酋納妾,竟還要我派人道賀,真是豈有此理!”?
直到此時,兩人才明白,原來萬歲竟是爲此生氣,兩人對視一眼,首輔李標年紀較大,而且在這朝中多年,資格較老,首先開口道:“萬歲,您不必爲此動怒,依老臣看,此事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件好事。”?
“此話怎講?”朱由檢一聽忙問道。?
李標聽萬歲向自己問話,輕咳一聲,才道:“啓稟萬歲,如今我大明國內賊軍四起,已蔓延山東、山西、陝西等五六個省份,雖然不過是些小賊,可也是如鯁在喉,若是不能及時處理,怕是要生禍端。而後金此舉明顯是在向我大明示好,想來他們也不想再輕啓戰事,如此以來,我們便可抽調關外鐵騎入關平叛,想來有關外鐵騎相助,加之各鎮兵馬,這些叛軍用不到幾月便可消滅,到時更可調集全國兵力對付後金,想來消滅後金必是易如反掌。”?
朱由檢聽後,不由有些心動,想到前不久平叛立下大功的吳三桂本來便是關外小將,僅他一人及不到一萬兵馬便可在幾月內平息十萬賊軍,若真能從關外抽調幾萬鐵騎,到時定可殺得這些賊軍望風而逃。不過若讓朱由檢低下頭,向後金示好,他又有些放不下臉面。“依你之見,真的要派使臣?”?
李標最善查言觀『色』,不然也不能擔此首輔之責,聽朱由檢話中已有應允之意,只是卻下不了決心,便道:“萬歲,這使臣不但要派,而且最好是能通過此次遣使讓後金感到我大明的天威與誠意,使兩國不再輕啓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