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轉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目錄
田立憋了近十年的話,今天終於有了述說之人,心中極爲激動,也不多話,一飲而盡“吳賢弟,你怎麼會投到魏忠賢的門下??
三桂哈哈一笑道:“田兄又何償不是如此?”?
田立一楞,同樣哈哈大笑,只因爲兩人心思一般,只因魏閹勢大,想憑一己之力實難撼動,那就只有投到其門下,侍機而動,期望在關鍵時刻能給魏閹以致命一擊。?
七月中旬,熹宗帝因受驚嚇,加上原本就貪圖女『色』,身體虛弱,此時已是病魔纏身,臥牀難起。魏忠賢等人眼見熹宗帝此次怕是再難撐過去了,若是熹宗帝龍駕歸天,而他又沒有子嗣,能接此皇位的只能是其弟信王朱由檢。?
可在這京城之中誰人不知信王與魏黨勢如水火,若非有熹宗帝從中周旋,雙方怕是早爭個你死我活。一旦信王即位,魏忠賢等人的好日子也就算到頭了。魏忠賢當然不會束手就擒,暗中吩咐御史張納上表敦促三王就藩,以削弱皇黨實力。熹宗帝此時已不能處理政事,一切全由魏忠賢及客氏把持,此表一上,當即得到回覆,令三王三日內出京,立即就藩。???
三王雖是千般不願,他們也知這是魏忠賢要下手了,可祖訓難違,只好遵旨。瑞王朱常浩赴漢中,惠王朱常潤赴荊州,桂王朱常瀛赴衡州,三王出京,舉國震驚,內外危粟。《搜索哈十八ha18.com看最快的免費小說》京中只有信王朱由檢卻是孤掌難鳴。?
魏忠賢見三王已離京就藩,隨後又上本奏請信王出京就藩,沒想到熹宗帝卻因手足之情難斷而回絕了魏忠賢。實際上這一生糊塗的熹宗帝此時卻是難得清醒,他是因爲自己此時抱病在身,又無有子嗣,自己一旦駕崩,想要讓朱由檢繼承皇位,這才未準魏忠賢所奏。?
魏忠賢表面上四處爲熹宗帝求醫問『藥』,暗地裡卻與心腹密謀篡位之事。?
這日夜裡,在魏府密室之中,魏忠賢召齊最信得過的幾人,有首輔顧秉謙、兵部尚書兼御史崔呈秀、宮中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
魏忠賢陰沉的看了幾人一眼才道:“萬歲爺一生昏庸,信任吾等,吾等方能榮華富貴,然而日前萬歲爺恐命不久矣,一旦信王坐上龍椅,又豈有吾等好處?爾等與吾相交多年,與吾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何良策,快快說來,若日後能保富貴,自然少不了你等好處。”?
堂下幾人相視而望,都是心有慼慼,自己能有今日,全賴熹宗帝信任,而熹宗帝一旦身亡,眼前榮華富貴怕是要成過眼雲煙,又有誰會甘心。只有首輔顧秉謙卻是因爲誤上賊船,不過現在後悔卻也晚了。???
這些人中崔呈秀因心思靈活,最得魏忠賢歡心,此時眼睛一轉,便有了計策,笑道:“爹爹,孩兒這裡有上中下三計可行,只不知爹爹想用那一條。”?
魏忠賢這些天來眼見熹宗帝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不知那時便要去逝,心中鬱悶不已,此時聽崔呈秀竟有許策,忙道:“還是吾兒最有智謀,快快講來。”?
崔呈秀將這三計一一道來,“爹爹本有帝王之像,可登九五,只可惜陷入閹人之列,自從盤古開天,王皇五帝至今,只有太監擅權專政者,卻未有太監位登九五者。孩兒雖也盼爹爹能做天子,只怕人心不服,天下大『亂』,到時各地勤王之師四起,反而不美,因此這隻能算是下策。?
中策則是與那信王表面和好,順水推舟,暫時擁其登基,將信王推上龍椅,日後再圖謀與他,將其控制在手中,則爹爹仍可如今日般,雖非帝王,卻有其實。只是此策卻因那信王之故,其中變數不少,且頗費時日。”?
魏忠賢仔細想想,的確如崔呈秀所講,兩計都不算妥當,自古確未有太監登上龍椅者,雖然自己是個假太監,可天下人不知,到時怕是真要被羣起而攻,至於與朱由檢委屈求全,卻也非他所願,何況此計要看他人意思才能成事,決非最佳選擇,便崔道:“那上策又該如何?”?
“至於上策,爹爹孫兒暗暗抱入皇宮,冒充皇子,繼承大統。到時爹爹再請爲攝政王,雖名爲攝政王,可實則與太上皇無二,待將來爹爹孫兒成人,便可還權與他,並將一切俱實相告,從此這大明江山便是爹爹的天下了,此舉亦可堵住天下人之口,不知爹爹意下如何?”?
魏忠賢聽後未等開口,下面的王體乾卻已拍案叫絕,道:“妙計,擁立幼子繼位,這朱氏天下便成了爹爹囊中之物,到時不但天下太平,爹爹亦可一生榮耀,還望爹爹三思!”???
幾人一番話,只聽得一邊的顧秉謙心驚不已,若是此計成行,這大明天下便要換個姓氏了,到時天下不『亂』纔怪。可他卻又不敢說出反對之言,只因身在賊船之上,這船若是翻了,自己怕也是死無葬身之地。?
許顯純見魏忠賢還在猶豫,也勸道:“爹爹,時不我待,萬歲爺不定何時歸天,要極早謀劃才行,依我看這攝政之舉不必等到擁立幼主之時,眼下即可以萬歲身體不適,無力理朝爲由,請爲攝政王。”?
魏忠賢暗自思量,眼下卻也只有此計纔算妥當,終於下了決心,道:“好,就如此辦理,等明日我與衆閣臣商議後,即發聖旨。”說完轉眼看了看顧秉謙,道:“明日內閣中還需顧閣老多多費心。”?
顧秉謙又豈敢說個不字,當下只能連連點頭。?
第二日,魏忠賢早早來到內閣,召開內閣會議,冒似正經的道:“眼下萬歲爺龍體欠安,無力料理朝政。昔日老夫代萬歲爺恭裁朝政甚合聖意,如今老夫亦應擔起攝政之重責,以免誤國誤民,不知衆位意下如何?”?
閣中衆人聽後,卻是心驚不已,只是礙於魏忠賢權勢無人敢當面反駁,俱是低頭不語,把魏忠賢晾在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