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後的三國 > 最後的三國 > 

第1018章 物似人非

第1018章 物似人非

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討逆大都督這個位置的,現在晉國在黃河以北的局勢,已經是變得芨芨可危了,若非是得力之人,不足以擔當此重任。aawwx

可誰纔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呢?這樣的人選確實是不多,宗室之內的人選,首先被司馬炎排除在外了。想當初,司馬家族也是人才濟濟,將星璀燦,能領兵出征者比比皆是,不說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單單就是司馬孚、司馬望、司馬亮、司馬駿這些人,都可以統兵帶將,征伐天下。

不過隨着司馬孚病逝,司馬望、司馬亮、司馬駿等在前線陣亡或被俘,司馬家族內部所能重用的人才已經是門可羅雀了,司馬炎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了外臣之中。

司馬炎最爲信賴的大臣自然是賈充,司馬炎也確實有些心思調賈充去當討逆大都督,但他剛和賈充表露出這個意思的時候,賈充的臉色頓時就全白了。

在朝堂之上,玩弄權術,對賈充而言,這個纔是他所擅長的,至於行軍打仗,賈充可不敢充當大尾巴狼,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唯系在此,借給賈充十個膽子,他也未必有膽量前往前線。

所以司馬炎跟他商量這個事的時候,賈充趕緊地討饒,聲稱自己擔任不了這麼重用的職務,讓司馬炎另選賢能。

司馬炎不禁是犯了愁,連賈充都不願意爲他承擔責任,司馬炎還真不知道派誰去合適。

曾經人才濟濟的魏晉朝堂,內損外耗,此刻已經到了人才凋零的時刻,司馬炎在早朝時,環視朝中諸臣,竟無一人可堪大任,司馬炎不禁哀嘆道:“朝中無人吶。”

諸位大臣都面面相覷。司馬炎這一句哀怨之言,讓許多人都無地之容,朝廷拿這麼多的俸祿來養活着這麼多的閒人,到了危急緊要的關頭,居然無人能爲天子分憂,真是應了一句話:“要你們何用?”

諸位大臣沒人敢主動地請纓出戰,主要是蜀國的劉胤現在太強勢了,在並冀二州之地連戰連捷,司馬駿和鴦都是了不得的大將之才,居然先後沒幾天,就葬送在了戰場之上,現在接受的這個討逆大都督,可不是一個香餑餑,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自問沒那個打得贏劉胤的本事,誰都不敢來接這個瓷器活。

“臣舉薦一人,可爲冀州都督。”就在司馬炎灰心喪氣之時,階下一人忽然上前奏道。

司馬炎頓時精神一振,俯頭視之,原來是太保鄭衝,前番正是鄭衝力薦給鴦封侯追諡,纔算是穩定了朝中的大局,所以司馬炎對鄭衝還是很有好感的,微笑着道:“鄭愛卿所指何人,快快說與朕聽。”

鄭衝俯首而拜道:“臣舉薦當朝太傅荊州都督羊祜。羊太傅此前即爲hebei都督,久戎並冀,熟知冀州一帶的軍務,臣竊以爲,羊太傅爲冀州都督的不二之選。”

司馬炎沉默了,平心而論,沒有誰能比羊祜更合適於冀州都督這個職務了,想當初與匈奴人交戰之時,羊祜率軍征戰hebei,功績斐然,羊祜對幷州冀州的地理軍情,更是瞭若指掌,如果說當朝諸將之中,誰更比羊祜合適擔任這個職務的,恐怕還真難選出來。

唯一讓司馬炎感到隱隱有些擔憂的,就是羊祜和劉胤的關係,當初爲什麼要撤掉羊祜的職而讓司馬駿來代替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羊祜和劉胤關係非比尋常,相當地,司馬炎一再地下令羊祜對冀州的蜀軍進行攻擊,羊祜卻是置若罔聞,反倒是一直上表,向司馬炎請求暫緩出兵。

司馬炎彼時挾大破匈奴的氣勢,在hebei一代名威響亮,不過不管他的戰略是否妥當,但卻是嚴重違背了司馬炎的意思,被撤職另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後來轉任荊州都督,羊祜卻表現一般,襄陽未能拿下,鍾會之亂未曾平定,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鍾會引狼入室,投靠了蜀國的姜維,最終導致了南線形勢的惡化。

不過羊祜的存在,倒也沒有讓南線的局勢更加地惡化,他退守南陽,擋住了蜀隊和鍾會叛軍的北進企圖,粉碎了姜維和鍾會對南陽的數次進攻,維持了晉軍在南線的形勢。

讓司馬炎比較擔憂的,是羊祜和劉胤的關係,早在平定匈奴之亂時,兩人就曾多次攜手,交情非比尋常,如果這次讓羊祜重回冀州的話,誰又能保證其忠心不二,如果他依然和劉胤有所勾結,將冀州之地當成禮物送人的話,司馬炎只能是欲哭無淚了。

鄭衝似乎看到了司馬炎在猶豫,立刻道:“羊太傅的忠貞絕無問題,微臣願以身家性命來擔保之。”

鄭沖和羊祜關係不錯,鄭衝對羊祜的忠誠十分清楚,他絕對不是那種朝秦暮楚的人,所以鄭衝纔敢以身家性命來替他擔保。

羊祜是當朝太傅,鄭衝是當朝太保,都是位在三公之上的人物,一言九鼎,於是朝臣們紛紛站了出來,附議鄭衝的舉薦,都認爲羊祜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在這種情況,司馬炎不得不同意由羊祜來擔任討逆大都督的任命,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司馬炎有合適的人選,便不會再考慮羊祜的,但遺憾的是,司馬炎此刻手中,並沒有這樣能主持大局的人物,重新召回羊祖,就在情理當中了。現在晉國人才凋零,能征慣戰的將領已經是不多了,除了羊祜之外,也僅僅剩下安南將軍杜預和豫州都督陳騫、揚州都督石苞等那麼有數的幾個了。

司馬炎很快地命人寫好了聖旨,派鄭衝爲軟差大臣,立刻動身趕往南陽去宣旨,(。)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