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後的三國 > 最後的三國 > 

第520章 爭嫡

第520章 爭嫡

司馬炎吩咐下人奉上香茗,而後揮退左右,向賈充揖了一禮道:“明公有話,不妨直言,炎洗耳恭聽。看最快章節就上?? 小 說??ān n ǎ s.”

賈充似乎對司馬炎的態度很滿意,大有一付孺子可教的模樣,撫須大笑道:“世子今日此舉,甚爲孟浪,晉王既然下令封閉宮禁,自然有晉王的考慮,世子如果執意硬闖,觸怒晉王,其後果如何,想必世子也是清楚的很。”

司馬炎立刻是冷汗涔涔,父親司馬昭的性格他可是清楚地很,司馬昭最討厭別人忤逆於他,如果今天擅闖王宮,觸怒了司馬昭,在這立嗣的關鍵時刻,無疑會給自己減分不少,讓司馬昭誤以爲自己急欲篡班奪權,豈不是大大的壞事,看來今天賈充的及時出現,倒也是幫了他一把,避免了他釀成大錯。

“多謝明公,今日若非明公之故,炎實鑄大錯矣。”司馬炎長揖一禮,謝過賈充,司馬炎原本也是極聰明之人,但利令智昏,今日之事,他也確實是欠考慮,幸得有賈充提醒,才避免了司馬炎的一錯再錯。

不這司馬炎卻是心生疑惑,按理說賈充是弟弟司馬攸的岳父,無論如何也不該出面幫自己纔對,明擺着現在形勢對司馬攸十分地有利,等到司馬攸繼位,賈充可就是晉國國丈,如此殊榮和地位,唾手可得,司馬炎搞不懂賈充爲何要來幫自己。··暁·說·

“炎有一事不明,明公既爲攸弟岳父,爲何要出面幫炎?”

賈充微微一笑,道:“方今天下之勢動盪不止,內憂外困,蜀將劉胤虎距關中。江東孫氏隔江覦覷,若非雄才大略的明主,恐怕難主大政。舞陽侯雖是吾婿。但爲人性格柔弱,溫和謙恭。乃治世之主而非亂世之梟,世子英明神武,有超世之才,若嗣王位,乃天下之福社稷之幸也。”

賈充爲人甚是精明,最擅長的就是投機專營,雖然他知道司馬昭有意讓司馬攸來繼位,但朝中大臣擁戴司馬攸的並不在多數。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下來看,司馬炎十分的地強勢,咄咄逼人,在朝中已經形成了一股支持他的勢力,而司馬攸爲人生性淡泊,謙恭禮讓,無意相爭,雖然司馬攸即位之後憑藉着翁婿關係賈充完全可以再上一層樓,但如果司馬攸未能上位,那對賈充的打擊堪稱是最大的。賈充經過一番審時度勢。決定還是主動地投靠到司馬炎的身邊,這樣一來,無論是誰即位。都不會影響賈充在朝中的地位。

賈充的家庭狀況有些特殊,他的前妻是中書令李豐的女兒,名叫李琬。李豐因爲參與刺殺司馬師失敗而當場被司馬師格殺,家屬也被流放到了樂浪郡,李琬亦在流放之列。賈充耐不住寂寞,便又娶了城陽太守郭配之女郭槐。

郭槐是出了名的妒婦,別看賈充在外面威風八面,回到家中卻對悍妻是畏之如虎,河東獅一吼。嚇得他連屁都不敢放一個。郭槐先後生有兩女兩子,長女賈南風就是嫁給了司馬炎的白癡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后。次女賈午其後先生長子賈黎民,因郭槐個性妒忌。見賈充逗弄正被乳母抱在懷中的黎民,以爲是賈充與乳母有私情,便將乳母鞭殺,結果黎民因思念乳母而死,年僅三歲?;不久又生一子,剛滿一歲時,因賈充撫摸乳母懷中的小兒,使郭槐再起疑心,殺害乳母,小兒一樣因思念乳母而死。從此賈充夫妻間再也沒有生育,最後以賈午與韓壽所生之子賈謐爲後嗣。

除了與郭槐生有兒女之外,賈充與前妻李婉也生有兩個女兒,一名賈褒,一名賈裕。郭槐把前房所生的兩個女兒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常刻薄對待,賈充亦是無可奈何。後來賈褒嫁給了舞陽侯司馬攸,因爲對生母的思念和對繼母的怨恨,她與賈充的關係也並不太好,很少來往。

賈充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雖然他也很希望司馬攸可以繼承王位,但他更清楚地看到,司馬炎上位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朝中的一些重量級的大臣都明確地表示支持司馬炎繼位,而這些人很容易動搖司馬昭的意志。

所以賈充在最關鍵的時候,還是決定投靠司馬炎,將後半輩子的榮華富貴,都寄託在了司馬炎的身上。

司馬炎自然是很激動,他知道賈充是司馬昭身邊極有份量的人,雖然他還不能與太傅司馬孚、太尉王祥、司空何曾這樣的重量級三公人物相比,但賈充還是深得司馬昭的信任,有他爲奧援,自然自己的勝算又能增加幾分。

不過司馬炎還沒有盲目到認爲有賈充的支持就可以穩操勝券,畢竟只有司馬昭本人才有決斷權,其他任何人的意見也都是參考,歷史上許多英明睿智的皇子未能登上帝位而許多平庸無能之輩卻坐上了皇位,只是因爲先皇的意志決定了一切。

司馬炎有些憂慮地道:“父王此番獨召叔公孚、王祥、何曾晉見,似乎有安排後事之嫌,如果嗣位已定,恐怕我等亦無能爲力也。”

賈充倒是從容地一笑道:“世子勿須擔憂,晉王此時召三公入內,證明晉王尚未有決斷,孚公意未知,但王太尉、何司徒卻是鐵了心要支持世子你的,世子請放心,嗣位之事今日絕不會有結果的。”

司馬炎憂鬱未減地道:“攸弟過繼給了景王伯父,而父親以前也常提起‘天下乃吾兄之天下,孤百年之後,必傳位於兄子’的話,現在天下人都知曉此言,難不成要父王作失信之人?”

賈充不以爲然地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先前晉王確有此言,不過乃是安撫景王之部下,舞陽侯雖然名義上是景王之子,但實則仍是晉王之子,時過境遷,晉王都未必在乎當日之言了,廢長立幼,自古乃是取亂之道也,相信晉王也會慎重考慮的。”(。)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