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的驢友 > 歷史的驢友 > 

§鄖西上津古鎮考察記

§鄖西上津古鎮考察記

§鄖西上津古鎮考察記

遵照省委鴻忠書記在8月12日視察鄖西上津鎮時的指示,我在10月21日至23日,經西安取道秦嶺,對上津及鄖西縣的“七夕文化”做了三天的走訪和調研。

以下即爲考察小記。

首先,上津作爲鄂陝邊界的口子鎮,在歷史上特別是漢唐及兩宋時期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津古道曾是連通古都長安與南方的重要通道之一。這一古道起自長安,達至襄陽。沿儻駱道穿過秦嶺再沿漢江通達襄陽。在和平時期,這條古道的作用並不特別重要,但每逢戰亂與南北分割時期,這條南船北馬的古道的戰略地位便會彰顯出來。蓋因此道處於萬山之中,較爲隱蔽,加之又有漢水之利,便捷而又有舟車運載的能力。因此,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上津古道有着特殊的作用與意義。正因如此,作爲荊襄古道上最重要的上津,纔會出現天子渡口這樣的地名以及各種各樣的商幫會館。

其次,上津歷史悠久,其建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47年。這一年,虞舜下令將上津封給協助禹治水的重臣契。春秋時期,上津又成爲秦楚之間一個小國鄀國的都城。上津曾先後二十三次建縣,七次建郡(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四次建州。最後一次建縣,是在1947年11月13日,時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解放了秦巴大片山區,在上津建立了上關縣。1949年5月23日,撤掉上關縣歸入鄖西縣。

再次,由於上津長期設置州、郡、縣級政權,故於此爲官或封侯的歷史名人很多。最有名的有虞舜的重臣契、秦丞相衛鞅、三國時期先蜀後魏的大將孟達。根據史料統計,自漢魏以下至民國時期,先後在上津爲官或居住過的名人有一百餘位(以載諸史冊爲依據),他們爲上津留下了數量可觀的詩文典籍。

最後,上津現爲鄖西縣管轄的一個鄉級小鎮,是鄂陝邊界的口子鎮,鎮上常住人口有三萬餘人,是鄖西除城關鎮之外的第二大鎮。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裡的邊貿都十分活躍。新中國成立後,隨着交通的改變,特別是鐵路與公路的發達,省際與城市間貿易及物流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上津逐漸失去交通要津的優勢而變得偏僻、冷落。近年來,隨着穿越秦嶺自陝至鄂的福銀高速的建成通車,上津的區位優勢又稍稍有了提升。

有鑑於此,我在調研之後有以下幾點思考:

其一,在湖北衆多的邊界口子鎮中,像上津這樣歷史悠久、人文豐富的小鎮極爲少見。它與四川廣元的昭化古鎮非常相似,昭化是漢唐時期的州郡府治所在而最後成爲一個鄉級邊鎮,亦是蜀陝邊鎮。所不同的是,一在大巴山區,一在秦嶺南麓。八年前,廣元市領導請我兩次前往踏勘,最終恢復建成旅遊古鎮。此鎮離成都五百餘公里,離西安三百公里,區位優勢尚不及上津,但復建之後,成爲新的旅遊熱點。相比之下,上津鎮更具有開發價值。

其二,上津古城的城區面積,在修繕過的古城牆內,只有十二萬平方米左右,老城內居民人口亦不足三千人。現城牆及城內建築格局,乃明洪武年間規劃並建成。我認爲上津古城初建的理由,實因明代屯堡制度。與同一時期的雲南建水、貴州羅甸、甘肅臨洮三處古城相似,皆緣於屯堡建置。明歷史上,在雲貴川及贛南、鄂西、甘南、陝北等處,一般是由軍事長官(相當於千戶)兼領地方政事,皆因上述各處崇山峻嶺,易有流民嘯聚,故需部隊長駐。因此,如此狹小的城區面積,更像是堡而非城。

其三,上津古城因爲小,反而減少了開發難度。在充分了解並消化古城的歷史之後,我認爲古城的復建應以明代屯堡的建築風格爲主。雲南建水成爲聞名遐邇的旅遊名城,亦是保留了屯堡風格的建築基調。上津的體量,比山西喬家大院略大但小於王家大院。這兩處旅遊熱點,喬家大院還有一些古建遺存,王家大院卻完全是重造,但其紙質的歷史爲其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上津古城除城牆外,古建遺存亦較少,但一街九巷的形態尚在。若將內中單位用房搬遷,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重造一座精緻的明代風格的小城,相信成本不會太高。古城恢復亦應以會館、碼頭爲龍頭,兼及其他。

其四,上津北與西安、南與襄陽皆由福銀高速連接,均兩小時左右車程。陝西遊客好作古鎮遊,而湖北遊客則好時尚。上津古鎮如何兼顧兩地遊客,麗江的重建或可視爲樣板。考慮到鄖西縣的財力與人才都短缺,建議將上津古鎮的開發建設納入省級戰略。鄂之東南小鎮小池,是以經貿爲主的開發模式,西北邊陲小鎮上津,則可定爲以旅遊爲主的開發模式。本着先策劃,再規劃,再建設的原則,復建之前,要做足案頭工作。

2013年11月7日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