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的驢友 > 歷史的驢友 > 

§閒話清明

§閒話清明

§閒話清明

2008年,清明被定爲國家的法定假日,這是順應民心的善舉,亦是對傳統民俗的肯定。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除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外,尚有清明與重陽。俗話說,有節必有俗。千百年來,這些節日已被賦予特定的習俗。如春節是送舊迎新、親人團聚,元宵看燈,端午劃龍船,中秋賞月,重陽登高敬老,等等。而清明,在老百姓心中,是一個祭奠先人、踏青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爲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其時,北方萬物昭蘇,江南草木欣欣,凜冽的北風換成了溫暖的東南風,溼潤的地氣融化了蕭瑟。單從氣候上看,清明的確是個生機勃發的好日子。

但國人賦予清明節的第一要義,不是賞春而是掃墓。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唯有中國漢民族設立一個節日祭奠先人。清明掃墓的風俗,漢代已有,但大盛於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相近,從唐代開始逐漸融爲一體。《通典》記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仍編入五禮,永爲恆式。”由此可見,在唐代,無論是官員還是庶民,都要出城掃墓祭祖。

歷代詩人,爲清明掃墓,留下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如: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張繼《閶門即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宋〕黃庭堅《清明》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明〕高啓《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三位詩人,或在順世,或在亂世,但到了清明這一天,都不忘祭掃先人墓廬。大凡緬懷與追思,都會令人憂傷。所以,每臨清明,國人都不免情緒惆悵。杜牧的《清明》一詩,大約是這種情緒最傳神的表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兒時讀這首詩,便很害怕清明節下雨,因爲這時節的雨,淅淅瀝瀝,冷冷清清,真叫人憂思不絕如縷。這時候不思念先人,便覺得無事可做了。

但以後讀到另一類寫清明的詩,又感到清明也可以很歡快。如:

щщщ◆ тt kǎn◆ c○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這兩首詩都寫得很優雅,也滲透了富貴。可見,古時的達貴官人,雖然也掃墓,但更熱衷於踏青。這麼做,倒有不負春光的感覺。但因爲清明這一個節日,主要的內容是祭奠,所以,如果過於歡樂,反倒覺得有悖於清明的意義了。畢竟,一年三百六十日,哪一天都可以歡樂,不妨留下清明這一天給憂傷、給懷思、給故去的親人與先賢。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