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的驢友 > 歷史的驢友 > 

§精神追求的延續

§精神追求的延續

§精神追求的延續

五月的下旬,江南的雨季,我應邀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重訪長征路,謳歌新時代”活動,在江西瑞金、於都、吉安等地盤桓數日。紅色聖地,心儀已久,一旦親臨,感慨良多。

我的故鄉在大別山腹地,亦是一片“血染土地三尺紅”的蘇區。土地革命時期,這個不到二十萬人口的小縣,犧牲的紅軍烈士竟有七千人之多。我雖然是建國後生人,但距刀光劍影的土地革命時期,尚去時未遠。因此,童年的我,仍生活在故鄉人民對赤色蘇區的深情回憶中。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離開它既定的土壤。否則,這種文化所體現的價值、尊嚴與神聖就會消失。七十多年前,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工農勞苦大衆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蘇區文化,尤其如此。當我一踏上贛南蘇區的土地,那蟄伏於我內心深處的對紅軍的崇敬與傾慕之情,便都一下子復活了。看到那些曾被用作黨中央機關的低矮的土磚瓦房,那些赤衛隊員用過的梭鏢、大刀,那些紅軍將領們戴過的斗笠、穿過的蓑衣,還有共產黨領導人住過的簡陋房子、使用過的書桌,我一次次心潮翻涌,思緒紛繁。我立刻想到了我的祖輩,他們也曾戴過八角葵的紅軍帽。在不甘於當奴隸的堅強信念下,在一次又一次的慘烈戰鬥中,他們或者犧牲,或者負傷,最後,他們生命的光芒都融入了國旗上耀眼的五顆金星中。

今天,在鮮花簇擁的原野上,在潔淨無塵的書齋裡,我們的那些思想睿智的學者們,可以非常冷靜地分析、評判七十多年前的蘇區與紅軍的歷史,指出哪兒錯誤、哪兒幼稚、哪兒過於血腥,甚至推斷,如果沒有這一場革命,我們的國家將會怎樣發展……

學者們冷靜地看待歷史,永遠都是對的。但我卻不能這樣。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非理性的盲從者,但我無法改變我的追求,因爲蘇區與紅軍的歷史,已構成了我的生命基因的一部分。

任何一種曾經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在它的初期所展現的風格,必定是硬朗的、堅韌的、無往不勝的。而且,參與創造歷史的人們,也必定是最廣大的底層百姓與大部分民族精英的結合。蘇區與紅軍的歷史,恰好證明了這一點。毋庸諱言,我們的蘇區與紅軍在創建的過程中,犯過不少的錯誤。但這些錯誤,並沒有導致革命的毀滅,而是促使它即時改變,朝着既定的方向前進。如果不是這樣,怎麼可能有井岡山的出現,有三灣改編、古田會議、遵義會議的出現呢?更進一步,紅軍怎麼可能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呢?

民族的靈魂需要救贖,人民的意志需要實現,這便是蘇區與紅軍適時而生的歷史環境。今天,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比拼中,在國家實施的民族復興的新長征中,我們需要再次高度凝聚我們的膽識與勇氣、智慧與韜略,這便是弘揚蘇區與紅軍精神的歷史意義。

蘇區之行,使我進行了一次靈魂的洗禮。蘇區與紅軍,對於我來說,不是玄妙啓示的辭藻,而是一種精神追求的延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