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穿梭在歷史大事件中的將軍 > 穿梭在歷史大事件中的將軍 > 

第九十七章 鬥雞和包子

第九十七章 鬥雞和包子

百夫長張達和親兵們,帶上來十個食盒箱子。

在龐煖的示意下,親兵們打開前五個食盒。

這五個食盒內裝的,是烤雞胸肉串、烤雞翅、烤雞腿、烤雞爪、烤雞心……都是雞肉料理。

朱儁拿起一串烤雞胸肉,放入口中咀嚼,點了點頭:“恩!跟以前吃過的雞肉味道完全不一樣。肉質不太硬,也不太軟。一咬下去,大量的肉汁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出來。”

坐在側席,拿起一串雞心肉吃起來的【謀臣】魯肅,也忍不住稱讚:“這雞心肉好吃的讓人慾罷不能,一點腥味都沒有,味道很香。”

衆人轉眼掃光三個食盒的雞肉。

“這個肉…這力量……”邊軍悍將嚴綱啃着雞腿,最先感受到體內的變化。

接着,魯肅、蘇烈等人都感受到體內的反應。

這股力量是怎麼回事……鬥志源源不斷從體內噴發出來,整個人都亢奮起來,充滿了鬥志。

“這是什麼雞肉?”朱儁吃掉兩串雞胸脯肉,一串雞心肉,喝了口粟米酒,才抽出空問道。

“鬥雞。”龐煖回答道。

“鬥雞?”魯肅驚訝的看向龐煖。

魯肅在書中曾經看到這種禽類描述,記得是南蠻地區的特有禽類。

……

鬥雞主要產自雲貴一代,這是很兇暴的雞種,每一羣鬥雞之中只有一隻公雞。

也就是說,一羣鬥雞裡面如果放了兩隻以上公雞,它們一定會打鬥起來,而且是不死不休,一定要有一方死掉纔會停止。

三國時期,南蠻各個部落都有飼養鬥雞的傳統,用來在祭祀節日裡進行比鬥。

一般的雞類大約三到四天就會交配,受精率高達90%。

鬥雞一週才交配一次,而且受精率只有5%。

在這種超弱的生殖能力,加上鬥雞一旦打鬥起來,不死不休的特質,使得鬥雞的數量更加稀少。

所以,這種食材在南蠻部落祭祀節日的交易市場,一隻老母雞價格高達5000錢以上。

龐煖通過系統購買,價格更加高。一隻鬥雞的價格,高達3萬6000錢。

朱儁本來想用這種雞肉進行犒軍,鼓舞士氣

在龐煖告訴他鬥雞的價格之後,朱儁陷入沉默。

一旁的魯肅看到朱儁的沉默,吃着手裡的鬥雞雞翅,心中嘆了一口氣。

鬥雞的血肉有着激發血氣,昂揚鬥志的奇效。只是,這個價格太貴了,用來犒軍,未免太過奢侈。

……

“下面是主食。”龐煖說着讓親兵們,打開另外五個食盒。

食盒裡面放着五個蒸籠,蒸籠掀開,升騰起一片蒸汽。水汽散去後,纔看到主食的模樣。

“這是什麼”魯肅看着熱騰騰的,細白圓潤的食物,問道。

“包子。”龐煖說道。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麪食,起源於三國,有着1800年的悠久歷史。

一般由麪包裹着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面粉和餡。

相傳由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

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

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衆將士回程。

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四十九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四十九條人命?

遂生一計,即命士兵以米麪爲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四十九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饅頭】就此誕生了。

諸葛亮也被尊奉爲麪點行業的祖師。

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麪包肉爲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傳爲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

《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

【包子】這次詞後面批註曰:“包子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

………

聞着食盒蒸籠中散發的濃郁白麪香味。

蘇烈食指大動,說道:“好久沒吃包子了。看起來又大又好吃的樣子。”

“吃完鬥雞肉,再吃這種軟綿綿的食物,我可以沒有興趣。”嚴綱喝着粟米酒,拒絕了。

魯肅笑着說道:“哈哈哈,嚴將軍果然真性情。嗯,先吃吃看吧。”

魯肅拿起一個包子,一口氣咬下去。

哇唔!這個食物,好溫暖。

裡面還有餡料!

“沒想到包子裡面會有紅豆飯。”蘇烈大口吃着說道。

鬆軟的包子裡面放着紅豆飯。

紅豆飯本省就很軟,放在包子裡面也絲毫不覺得奇怪。

雖然跟後世吃過的填入一般內陷的包子完全不一樣,但是,這種包含在其中的溫暖美味,毫無疑問就是包子應該有的味道。

魯肅大口吃着包子:“唔,好吃。紅豆有着淡淡的甜味,而且有一股香味。嗚,好吃。”

朱儁感慨說道:“明明是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食物,可是卻又不像是第一次吃,有一種很懷念的感覺。”

嚴綱不知道什麼時候,拿起一個紅豆飯包子,已經三兩大口吃完。他抹了抹嘴巴,滿足的長吁一口氣:“這個食物讓老子回想起少年時期第一次出征,老媽做的紅豆飯。”

漢代軍士出征,親人做紅豆飯送行,寄託相思。

當年從軍入伍時候的年少輕狂,父母的諄諄叮嚀,往昔的記憶開始被喚醒,伴隨着一種酸楚悲傷的力量從心中酸澀的涌出來。

這股力量中蘊含着少年時候仗劍走天涯的炙熱,又有【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阿有誰?】的悲涼。

在這種炙熱的悲涼,將心中戰敗陰霾完全覆蓋。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