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棚內,李自成在贊禮官的指點下,以皇帝之禮向崇禎夫婦的靈位上香祭拜。●⌒,{:}
“朕是與汝父共享天下而來。汝父何以不南下?朕入京之時,過承天門曾以箭矢射之,正中匾額之中。宋先生爲朕解之時,曾經言道,乃是中分天下之意。汝父何以違背天意?”
爲崇禎夫婦上香之後,李自成溫言向朱慈烺表示了慰問。
一邊的孫傳庭卻是依舊臉色如水,只管拉着朱慈烺向他詢問,在他父母和伯母靈位兩側陪祭的那幾十個靈位,都是什麼人。
朱慈烺眼中含淚,未曾來得及解釋,站在李自成身旁的李巖卻接過了話題:“白谷先生有所不知,這幾十位乃是陛下命人仔細查訪,天兵入城時追隨崇禎天子而去的義士烈女。諸人的事蹟下官已經命人一一查訪記錄,準備日後修史書附錄入傳,以爲後人表彰。”
王承恩,鞏永固、範景文、倪元璐等人的名字一一映入孫傳庭的眼簾。餘下的名字,有的他熟識,有的他並不認識,只是聽聞過,有的名字乾脆就沒有聽過,看牌位的位置和規格,大抵應該是這些追隨崇禎殉國的大臣勳貴們的家人奴婢之類。
因爲在竹杆衚衕大戰內操新軍,阻擋崇禎出城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王昌順,作爲新近提拔到御營親兵之中的軍官,緊隨着李強跟在李自成等人的身後,看着孫傳庭肅整衣冠朝着王承恩等人靈位下拜的動作,半是不屑半是不解的低聲向自己的頂頭上司李強詢問道:“屬下在朝陽門同那些平時只有一口飽飯吃的內操新軍血戰之時,將士們打得苦不堪言,連屬下都差點爲皇上盡忠。那個時候,平日裡這些高官厚祿的人都去了哪裡?若是有百餘人從旁相助一二,屬下斷然是攔阻不住崇禎外逃之路的!這羣假道學僞君子,此時卻來皇上面前假惺惺的說什麼順應天命,其實,以屬下看來,天命都是狗屁!假如真有天命,那也是一塊銀元戰勝半塊銀元的天命。”
王昌順的話音雖然不大,但是卻讓靈棚內的人聽得一清二楚。孫傳庭等人倒也罷了,李強卻很清楚的看到了宋獻策的臉上神色驟然更變,頓時讓他心中一凜,“聖駕在此,你在這胡說八道什麼?到外面巡視去!”
李強與王昌順的對話,孫傳庭一字不漏的聽得明明白白。不由得臉上有些發燙,“難道我讀書士子當真不如那些肢體不全的太監嗎?”他在王承恩的靈位前拜了幾拜,表達了自己對這位壯烈殉主的大太監的敬仰與尊敬之情。
李巖與李自成交換了一下眼神,得到了李自成的允許後,向前半步,站到了孫傳庭的身後,爲他講解眼前這些牌位背後的故事。
“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範景文於我大軍入城時,嘆道:‘身爲大臣,不能從疆場少樹功伐,雖死奚益!’此時他已不食三日,聲不能續,他讓家人扶着,向着紫禁城方向三跪九叩,又賦詩二,遂自縊死,其妾亦自經。”
“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聽得我軍精騎於街頭馳突呼喝傳達皇上聖諭之聲,嘆道:‘國家至此,臣死有餘責。’他整理衣冠拜闕,北謝天子,南謝母恩。又囑咐家人道‘若即欲殮,必大行殮,方收吾屍。’乃縊死,事後家人滿門殉節,十有三人。皇上聞之,亦爲之讚歎,故而羅列其家殉主之人名錄在此陪祭。令有司收殮其家。”
“左副都御史施邦曜聞我天兵進城,大聲慟哭,題詞於几上:‘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遂自縊。”。
“大理寺卿凌義渠盡焚其生平所着述及評騭諸書,服緋正笏望闕拜,復南向拜訖,遺書上其父,道:‘盡忠即所以盡孝,能死庶不辱父。’以觸柱,流血破面而死。”
“平生讀聖賢之書,養就胸中浩然正氣,自然該當如此。果然是讀書人風骨!”孫傳庭的讚許稱頌之言未曾落地,一連串打臉的話便接二連三的從李巖口中迸出。
“當晚,錦衣衛都指揮使王國興自縊死。”
“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守崇文門,城陷,作絕命詞:‘死矣!即爲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自縊死。”
“錦衣衛千戶高文采守宣武門,城陷,一家十七人皆自盡。”
“新樂侯劉文炳,聞我天兵破內城,嘆道:‘身爲戚臣,義不受辱,不可不與國同難。’與弟左都督劉文耀擇一大井,子孫男女及其妹十六人,盡投其中。祖母瀛國太夫人,崇禎之外祖母,年九十餘,亦投井死。”
“駙馬都督鞏永固,聞天兵破內城,殺其愛馬,焚其弓刀鎧仗,大書於壁上道:‘世受國恩,身不可辱。’時樂安公主先故,命外舉火焚賜第,火燃,與子女五人俱投火死。”
你不是說讀書人的風骨絕佳嗎?這些人可都是讀書人眼睛裡頗爲鄙視的廠衛鷹犬和勳貴之人,以身殉大明的遠遠較之讀書人多。除了幾位尚書外,文官殉國之人便是幾個小官了。
大順軍攻城時,兵部車駕司員外郎金鉉跪在母親章氏前道:“兒世受國恩,職任車駕。城破,義在必死。得一僻地,可以藏母,幸去。”母親道:“爾受國恩,我獨不受國恩耶?事急,廡下井是吾死所。”金鉉慟哭,辭母前往視事,至御河橋時,聞內城陷,金鉉望寓再拜,即投入御河中。其母章氏亦投井死,鉉妾王氏亦隨死。其弟諸生金錝大哭道:“母死我必從死。然母未歸土,未敢死也。”取棺殮其母,復投井而死。
“左中允劉理順,吾杞縣狀元郎也!聞我軍入內城,題筆於壁上道:‘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遂酌酒自盡,其妻萬氏、妾李氏及子孝廉並婢僕十八人,闔門縊死”。
李巖爲孫傳庭將數十個牌位一一指點過來,講說到此,便戛然而止。倒是令正聽得涕淚橫流,爲這二十餘名忠貞爲國忠臣不事二主的忠烈之士悲壯殉國事蹟感動的孫傳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
“林泉先生如何不言?難道我大明京師官員數千人,便只有這二十餘人殉國不成?”
戲肉來了!
宋獻策與牛金星相互對視了一眼,臉上露出了笑意。若要讓孫傳庭成爲李自成麾下干將重臣,須得讓他知道明朝氣數已盡纔是!
“不錯!餘下的,都到了我大順永昌天子殿前爭先恐後的求錄用了!”
宋獻策不愧是久走江湖之人,對於人的心理節奏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了。當即擺擺手,示意站在靈棚門口的御營親兵們將簾幕掀起,讓孫傳庭可以看得清楚些。
靈棚外,沿着東華門外的道路,黑壓壓的滿是身着各色官服,胸前滿是飛禽走獸的衣冠禽獸。
這些人中,可謂梯次配備,品級齊全,涵蓋了整個大明官僚體系當中的各個部分。不但有大學士陳演,大學士魏藻德等內閣大臣,亦有國丈周奎等勳貴老臣。又有六部官員,大理寺卿,各科給事中等各級臣僚官員。還有衛允文、楊昌祚、林增志等翰林院、國子監的詞臣。如果李自成肯接納他們,大順朝廷當即便是羣賢畢至衆正盈朝的局面!
特別魏藻德、陳演等大學士個個自信滿滿,憑自己崇禎朝內閣大臣的身份、聲望,又是大學士,熟悉中樞政務運轉,個個滿腹經綸,定然可爲新朝所用,重新金帶紫袍位列朝堂之上。
而在阻擋崇禎南下問題上慷慨激昂聲淚陳詞的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同樣是氣定神閒的站在隊伍當中。當日他力阻南遷,甚至是在崇禎秘密出走時在長街上擋住車駕,聲稱若是皇上執意南巡,當以此身死諫。言稱君王當死社稷,結果城破後崇禎果真是君王死社稷了,可他光時亨當即便在家門口擺設上香案歡迎新君入城了。
那又如何,降便降了,反正降的也不是他一個人。便如宋獻策所說,大明朝廷在京官員兩三千人,當真腦袋被門擠了,跟着崇禎爲大明殉葬的不過二十餘人,還不如宮中殉國的宮女和太監多。以他光時亨如此識時務的俊傑,當然要報效新君,繼續慷慨陳詞,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爲丫鬟開芳蕊,好吧,這句是多餘的,大家不要在意就好。把這句放在最後,足見無足輕重。
何況他還有阻擋崇禎南下逃離京城之功?
重要的是,他阻止了暴君南下荼毒江南百姓,這是他爲大順朝廷所立下的一件大功。以崇禎皇帝的屍體做了他的投名狀,這樁大功勞,足以作爲他的進身之階。
“我大明官員,盡皆在此?”孫傳庭用難以置信的眼神,看着黑壓壓一眼看不到頭的官員隊伍,用乾澀沙啞的聲音自言自語。
朱慈烺聞言舉起手中的哭喪棒,以棒梢指點着不遠處的衣冠禽獸們,用悲憤的聲音回答:“昔日國之柱石,皆在此地。”
孫承宗卻沒有很強烈的反應,只是默默的點點頭,“這便是我大明朝養士三百年之功!”
大順軍佔領北京時,不僅百姓歡迎,明朝廷在京的兩三千名官員自盡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冑,叛降如雲”。國子監生陳方策塘報中說:“我之文武諸僚及士庶人,恬於降附者,謂賊爲王者之師,且旦晚一統也。”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說:“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
這二十多名殉國之人,無疑是彰顯了明朝這一漢族最後一個也是最剛強最先進最偉大最強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天子勤政官紳愛民的朝代的最強音!
北京的明朝官員爭先恐後地前往大順吏政府報名請求錄用,如少詹事項煜“大言於衆曰:大丈夫名節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徵可也”。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他趕往報名時吏政府大門已關閉,一時情急,敲門大呼:“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放入。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時,丞相牛金星說:“公老矣,須白了。”劉連忙分辯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勉強被錄用。
首席大學士魏藻德被關押在一間小房裡,還從窗戶中對人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
1644年七月劉澤清致吳三桂信中寫道:“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次年八月在清攝政王多爾袞面前的一場爭論也反映了當年情況。都給事中龔鼎孳等人指責內院大學士馮銓是明朝閹黨;馮銓反脣相譏,說龔鼎孳曾投順“李賊,竟爲北城御史”。多爾袞問此事實否?龔說:“實。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龔鼎孳急不擇言,像項煜一樣把李自成比爲唐太宗,雖受到多爾袞的斥責,卻是大順軍入京後絕大多數明朝廷官員的真實寫照。
啊,這個偉大的朝代,這個偉大的文明,怎能不讓我懷念。她便有千般不是,這樣那樣缺點,然那閃爍的光芒仍讓人不能自己。這個皇朝是如此讓人心碎痛惜,追思嚮往。在偉大的明王朝,之前蒙古韃子的數學、天文學、牽星術航海、農業、各種奇技淫巧、寬鬆的人文環境、寬鬆的律法全部被一一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禁止算數、禁止研究天文、參照物航海、各種海禁、嚴苛的律法和階級固化。
她是如此的優雅,華美的衣冠,優雅的禮儀,明亡後就再未有之,優雅純粹的漢文化就此斷絕矣。以至於倭人感嘆:得清人之書一卷者勝得明人之書百卷。
她的忠臣義士是如此之多,甲申國變殉節官員多達二十餘人,殉國殉節之慘烈前無古人,如此大規模殉節之人,明後朝代不再有之,亦不會再有。這麼慘烈的殉國殉節和如此衆多的殉國官員,足矣抹殺投降流賊的兩千餘名官員了。
她是如此頑強,大義凜然、壯烈殉國、從容就義,就算亡國後抵抗時間亦如此之久,反抗如此之劇烈。拿着國家俸祿的文武大臣投降兩千餘人,拿着國家軍餉的大明天軍搖身一變剃髮成了大清兵,幫着大清帝國奮勇追殺各種流寇和殘明餘孽。大批被大明天子各級官吏官紳視爲“不做安安餓殍,效由奮臂螳螂”的流賊流寇們,卻拿起了刀槍拼死抗拒歷史潮流的發展。當無數大明官員當着五朝元老的時候,這些該死的流賊流寇卻接連當了五朝反賊。當無數讀書士子已經參加了無數次的清廷科舉時,被他們唾罵千古的李自成家族後人卻在茅麓山舉火全家自盡。李定國更是寧可死於荒野也絕不降清。
啊,大明!我會永遠記着她。她的文明是多麼璀璨啊,多麼令人難忘。
這些捨生取義之人,我不會妨礙他們,我會尊重他們的選擇。比舍生取義之人數量多出百倍的識時務者,我們更應該爲他們順天應人良禽擇木而棲的勇氣稱讚。
我能做的,就是懷念他們,因此記住他們。
大明萬歲,大明千古,大明永存!唯有大明,纔是中華民族的希望,纔是中華民族的脊樑,纔是全體中華民族精英的歸宿!
所以,繼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精英們,纔會在抗日戰爭這個民族危亡之際,毅然決然的擔負起了主要力量的重任!前後有副總裁以下二十位中央委員,從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高級將領率領成建制的部隊前後高達210萬人投入汪副總裁主張的和平運動陣營,成爲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些人之中,不光是有雜牌軍,更有來自嫡系的中央軍和忠義救**系統的部隊。這些精英、俊傑們開創了一個紀錄。中國是唯一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僞軍數量超過侵略軍隊數量的國家。
而以死守衡陽城而著稱的那位方將軍,在投身和平運動之後,見勢不妙又逃回重慶,校長見到他之後,非但沒有懲處,反而誇獎他,“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好半晌都是面無表情的孫傳庭突然面對崇禎的靈柩怒吼道:“陛下,好好睜開你的眼睛看看,你的國之柱石都是些什麼東西。”隨着這一聲怒吼,孫傳庭就像解開了什麼封印一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他指着投降的官員對着崇禎的靈位怒吼道:“看看,那個是你的老丈人,想當年,你管他借一萬兩銀子,他非但不借,連自己女兒的錢都扣留一半。現在你死了,他非但連個眼淚都沒有,就是現在來這,都是因爲李自成在此,他要作陪。而且我估計他還在感慨自己的女兒沒有年輕貌美的,不然可以再送幾個給李自成當貴妃,自己好繼續榮華富貴。”
說完,他又指着另外一個官員說:“還有這個人,當初樑國公四十萬大軍要北上勤王,他拼命阻攔,說樑國公一到,必然江山不保,天下要改姓李。你別說,他還真說對了,如今這天下,可不就改姓李了,只不過改姓的人不是李守漢,而是李自成。”
孫傳庭的怒罵自然引來了大量仇恨,光時亨就忍不住,他厲聲說道:“大膽,孫白谷,你爲暴君朱由檢賣命,抗拒王師,這是助紂爲虐。現在陛下不但不念舊惡,念你鷹犬之才爪牙可用,還要招降你,封你爲官,讓你爲新朝效力。可你居然爲暴君張目,簡直不可饒恕。”
孫傳庭面對光時亨的指責,冷笑了一聲說:“我當是誰,原來是坑害我數萬大軍的祿蠹。當日我據守潼關,推行新政,而樑國公的大公子厲馬秣兵,西進河南,只需兵馬煉成,定可一戰成功。就是你,責罵我懼怕闖賊,坐視河南陷於闖賊,硬逼着我揮師東進,最終全軍覆沒於靈寶、陝縣。而我入京請罪之時,又是你,說我輕敵冒進,喪師失地。這些我都不跟你計較,最多算是我得罪小人。可李自成進逼京畿之時,你爲何阻攔先帝南巡?你明明知道,只要先帝能南巡江南,跟樑國公會和,就是龍入大海,可以興雲佈雨。好,這我也可以算你糊塗,那麼先帝在突圍之時,你又何在?你平日動輒辱罵紈絝子弟的京營結陣死戰,你平時稱之爲閹狗的內操新軍拼死衝擊,幾乎全部陣亡。好,我就算你手無縛雞之力,做不得粗漢之事,那麼吃了先帝那麼多年俸祿,難道你連在先帝靈前,罵一聲闖賊,都不敢嗎?還是說,你根本就是天閹之狗,連一聲狂吠都不能發。”
“還有你們!你們這羣枉食君祿的鼠輩!”
孫傳庭鬚髮戟張,駢指指向昔日同僚。口中喝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