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趙國內權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900章 趙國內權

第900章 趙國內權

越來越多關於江東軍戰果的訊息,傳遍出去,天下人的目光,也緊緊的盯向盤踞在中原核心地帶的楚國。

一個月前,楚王術稱帝之際,不少人都想趁機殺殺楚國的氣焰,可又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楚,一點點吞噬兗州,吞噬江東。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憑藉着強大的國力,大楚足以佔據整個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以及江東、閩越之地。

但,事情變的太快,有點讓人措不及防。

鄴城內趙國上下,前幾日還在想着如何遏制楚國的擴張。甚至,爲此都傳令顏良暫緩進攻青州。曹孟德就算是擋不住楚軍,也能爲大趙休養生息爭取時間。

然而,一眨眼之間,似乎不需要大趙做什麼了。

諾大的楚國,如同霜遇初陽,飛速的丟失着手中的地盤。

趙王袁紹的心情,也伴隨着所傳來的江東軍訊息,日漸欣喜。

自己這個阿弟啊,還是那麼自大、無知,以爲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卻殊不知這天下,正值英雄輩出之際。

痛快,痛快!

殿下的趙國重臣,也多是面色從容,略帶愜意。

“大王,孫策勢若猛虎,楚軍節節敗退,頗有抵敵不住的態勢。臣以爲,當使大將軍出兵青州,以絕曹操退路。”

沮授出身建言,欲攻曹操。

殿中審配擰了下眉頭,言道:“公與兄,若是大將軍出青州,曹操首尾難顧,態勢盡失的話。楚國,或有浴火重生之日。畢竟,孫策雖勢頭正勁,但江淮之地終究是楚國經營十餘載之地,民心深厚。”

“正南所言甚是,曹阿瞞攏共不過十萬兵。眼下楚國已聚集兵馬二十餘萬,民夫四五十萬,可謂是舉國攻之。吾等再攻青州,曹操可頂不住。拿下了曹操,陶謙、孫策,在楚國二十萬大軍面前,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逢紀亦是附應說道,沉吟片刻,繼而再言道:“曹操雖叛吾大趙,吾等臣子自是恨不得朝夕覆之。然,爲國之大計,此時需謹防楚國坐大。楚強曹弱,不幫曹亦不能再弱曹。兗州世家,深受曹操迫害。若其大勢一去,彼等必棄曹而投楚,於國大不利!”

“元圖所言,圖不敢恭維。楚雖強,卻已失天下民心,更兼內鬥不休,外將叛變,局勢動盪。孫策雖根基未固,可其仗水軍足以縱橫淮泗。曹操亦非凡輩,與楚國交戰不下十餘次,皆勝之。陶謙雖弱,卻仍有錢糧無數,足以補孫曹之不足。”

郭圖神色肅穆,全然未有他人之輕鬆寫意,又說道:“孫曹合兵,已不下十五萬之衆,又有糧秣無數。諸君可曾想過,一旦楚國大軍兵敗,將會是何等局面?”

“哼,不過是中原兩淮,爲孫曹兩分而已,亦勝過楚國一家並之。”

自己的說法,被郭圖指名點姓的反駁,逢紀當然非常不爽。

連帶着審配,看向郭圖的目光,也充滿了憤恨。

爲一己私利,而壞國之大計,無外如是!

沮授也許只是提個計劃,畢竟其站在何人一方自己還不清楚,但沮公爲人河北皆知,絕非郭圖之輩。

而郭圖之念,說來說去,不就是想要再一步壯大長公子的勢力嗎?

逢紀有審配撐腰,可他郭圖也不是沒有幫手。

一旁的辛評,當即站出言道:“王上,臣以爲當出兵伐曹!當年許公月旦之評,言其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許公觀人一生,皆無所差。可見,曹操方是大敵,而袁術,不足爲慮!”

“仲治好大的口氣,二十萬楚軍,治民千萬的楚國,在仲治眼中,竟不值一提。不知仲治有何高見,配欲一聞!”

辛評這個長公子的心腹跳了出來,審配也不能坐視自己現在唯一的夥伴受欺負。

誰知,辛評還沒說話,倒是張導出身言道:“審總參,袁術之能,天下矚目。雖義薄雲天,然爭天下,非此成事。楚國精兵,早已在南陽之戰、荊襄之戰、匡亭之戰、河洛之戰中損失殆盡。眼下二十萬楚軍,不察軍紀,旬月無操,皆烏合之衆。”

“反觀曹軍,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其驍銳不弱於吾軍,其虎豹不下於飛熊。再觀孫策,橫掃江東,板蕩江右,兵馬雖多是降卒,可士氣如虹,銳氣正盛。尤其的是江東水軍,其旦入淮,楚國必不能戰之。此戰,孫、曹並非沒有勝利的可能,而此二人一旦擊敗楚國,定分其地,勢當成也。”

“便是如此,明歲吾大趙南下,彼等不能化楚地,但亦不會散其盟。江東水軍,若入大河,吾軍是過不過河?若渡之,則爲其所斷。若不渡,則空耗國力,一無所得。所以,無論三家誰勝誰負,吾大趙必須南下青州,以此爲基,再行蠶食之策!”

張導說完,恭敬朝着衆人一禮,而後退歸列內。

審配、逢紀皆不再言語,因爲張導並非是郭圖那一班人。而且,各持其理,唯有使王上定奪了。

袁紹衝着張導滿意的點了點頭。

張導乃是從一開始便跟隨自己的老人,常年治理鉅鹿,才能出色,政績斐然。

可是,該怎麼選?

是個難題!

袁術不用說,就是一蠢貨,若不是爲家族計,自己早就率軍南下河洛了。曹操也不多說,背棄小人,生平之恨,不殺不快!

思忖間,袁紹看向了帳下頭號幕僚田豐。

田豐踱步前出,拱手一禮,言道:“王上,臣有一賢才舉薦,當解王上心中之惑!”

“嗯?”

袁紹身軀微微向後挺了一下,凝視着田豐,疑惑問道:“元皓乃吾河北名士,智絕於天下,亦不能解孤之惑哉?”

“非也非也。有國一朝,當老壯青相繼也。臣與諸卿,歲皆長矣,天下大勢仍不可明。雖壯有正南、元圖、公則、仲治、佐治、景明、友若等天下英才,然仍需補些青少之傑,加以培養啊!”

田豐帶着些許感慨,又有些惆悵的語氣說出了這番話。

殿內衆人,也都將目光看向田豐。

誰都知道,大趙又將出現一位絕頂天才了,否則能值得田元皓於廟堂之上,出此之言?

大趙國內的年輕俊傑可不少,審氏審榮、沮氏沮鵠、高氏高幹、高柔、荀氏荀閎、博陵崔均、崔鈞以及清河崔林等等,後進子弟,多不勝數。

但在田豐口中,卻是一言略過。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