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進軍(下)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884章 進軍(下)

第884章 進軍(下)

周國第一次伐蜀失敗了。

但益州上下,沒人會認爲大周不堪一擊,大周也確實沒有不堪一擊。

義軍逃到南中地區,若非趙韙突然搞起對峙,成都上下恨不得飛過長江,先滅了這股一直想要幫助周軍打進益州的叛賊。

義軍沒成事,周軍被堵在葭萌關外不得進。再加上張鬆的一手合縱,逼退了周國進犯大軍。益州,也得以免過此禍。

可這一次,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可謂以一己之力而退周軍的張鬆,僅僅得到了一個廣元郡從事的吏職,連益州牧府都沒能進去。由此,少不得一些人灰心沮喪。

其次,河首宋建被回師的周軍打的大敗,退到了積石山一帶,不敢再犯周境。對漢中王張魯不滿的起事賨人,也被輕鬆摁成了灰灰。南中大族與五溪蠻,攻棘道不利後,亦是各自退去。如今,兩家在牂牁郡一帶,打的不可開交。

至於遙遠的永昌郡,到現在還在呂凱和王伉的手裡。這倆人,同是益州大姓,而且與李氏、王氏等叛賊,互有勾結。

如此狀況,想要再合縱,難也。

最後,大周的實力,也確實讓益州上下,很是恐懼。

周國十軍,十六萬百戰精銳。二守備,近四萬人。再算上各關都尉,官署護軍,近二十二萬兵力。

很難想象,人口至今還不足四百萬的大周,是怎麼做到供養二十二萬馬步軍。

再加上爲之犬牙的漢中兵、氐兵、賨兵,以及益南的叛軍。林林總總細數下來,起碼三十萬兵力。

這很恐怖!

全天下,實力最強的周、趙、楚,就是以二十萬以上的軍隊,來維持本勢力的威望。但,坐擁千萬人口,豫淮平原的楚國,也沒有到達聚集三十萬軍隊的那一步。趙國帶上其鷹犬曹操、烏桓,兵力一度逾越三十萬。故而,在曾經的某一時刻,實打實的天下第一諸侯。

可現在,兵力逾三十萬者,唯有周國一家了。

益州全境倒是有着十四五萬的軍隊,可現在廣都對峙,已經讓二者筋疲力盡。再不加緊時間滅掉趙韙,待到周軍南下,誰也無力迴天了。

先前,周國不過動用一個第四軍而已。現在再來,必是傾盡全力。

天險?

在黃權心中,對於天險的理解,並沒有上升到天花頂的地步。

所有的天險,也都是由人來防守。而只要是人,那就必然有缺點。平常或許不以爲意,戰端初開,也有可能不會顯露出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再厲害的守軍,也終究會出現失誤。

自己不是神,也不是天下聞名的名將。

黃權,沒有信心做到萬無一失。

尤其還是在後方內部矛盾極其激銳的狀況下!

站在望樓上,看着那一座座半隱於雲端的山巒,黃權彷佛看到了山的另一端,數之不盡的大軍,正聚集在斜谷口。

——————————————————

也許是蒼天幸佑,趙衢和周瑜二人率領的先頭部隊,趕在了雨季之前。

褒斜道,五百里,耗時二十三日。

出箕谷,近十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八萬五千人左右。

途中傷亡不大,只有千餘人受了傷,亡數人而已。少的近萬人,幾乎全都是民夫,沿途覓開闊之地,構築營寨,囤積糧秣,爲後續主力大軍供給。

五百里,留下了十座營壘,各自留守千人。

離開箕谷,行不過數裡,便抵達漢中褒中縣。

漢中王張魯,親自率王府僚屬、郡內官吏、三軍將校、天師道諸人,候迎大軍。

褒中,即在箕谷谷外。

東面是褒水,自北向南,匯入沔水。

南面不遠,便是南鄭,與其隔褒水斜望。

而現在,趙衢、周瑜率領的大軍,剛過褒中十里,便見到了褒水對岸的漢中王一行。

大軍就地駐紮,二人自帥將校,奔赴褒水東岸。

過橋樑,即見漢中王。

“末將趙衢、周瑜,見過漢中王!”

不比以前,現在的張魯不僅僅是漢中王,更是王上側妃的生父,大周的外戚。趙衢與周瑜,自是先行見禮,給足面子。

“二位軍將莫要多禮,快快起身入座。”

張魯一副和藹的面容,讓人看起來不由得心聲好意。關鍵還是沒有那王威,倒更像是漢中太守一般。

依次見過漢中軍諸將後,趙衢、周瑜,這才落座。

剛剛席於案前,便聞張魯言道:“久聞二位將軍英名,今日一見,弱冠英雄啊!”

趙衢已是二十有四,而周瑜更是剛及二十,如此年輕便充任大周軍將,果然是深得周王看重。不過,漢中衆人,也不會自此小覷二人。

大周的軍將可沒那麼好當,便是權貴子弟,也最多在軍中充任軍候。乾的好了,慢慢往上爬。乾的不好了,那就直接滾蛋了。

兩人能夠擔心軍將,必然有着絕對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功勳。

漢中衆人在注視着兩人,兩人也在注視着漢中衆人。

一場位於褒水河畔的聚宴,兩家人和和氣氣,洽洽而歸。

而在褒斜谷中。

徐榮擡頭看着天上的烏雲,以及拉了足足十餘里的三軍,不由皺起了眉頭。

第二軍、第五軍以及幕府護軍,共計四萬兩千餘人,行走在谷間。運輸糧秣的民夫,則是在他們前面。後面,也有一支民夫在行進,不過皆相距甚遠。

七月中旬,已經到了老霖雨即將到來的時候。或許,涼州已經迎來了老霖雨。

帶着憂鬱的心情,三軍到了褒斜道中段的一處營寨。

當夜無雨。

次日,天色晴朗。

如此,徐榮的心情反而更加不好了。

烏雲聚而無雨,只能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今年的老霖雨,看來是不會小到哪裡去了。

也有可能,在七月下旬落下。

而他們,距離褒斜道的出口箕谷,還有十餘日的路程。

心中有些着急的徐榮,當即便號令三軍,加快行軍速度。同時,又派人向後面的糧隊傳令,注意避雨。

至於關中地區。

各地的糧秣運輸,還在進行。

可武功城外,足足方圓二十餘里的糧營,已經在爲數量高達三千二百座的倉廩,準備防雨工作了。

留守營內的周生烈與武週二人,抽調了不下五萬的民夫,臨近伐木。甚至稟於長安,欲使諸縣邑、鄉里,籌集木材。

好在所有倉廩在構築的時候,就考慮到老霖雨的問題。倉廩坐在木臺之上,足以保證不會被浸泡。現在,只要在其周圍,構築木倉,謹防雨水滲漏即可。

隨着一批批運送糧秣的民夫抵達糧營,周生烈與武周手中能夠調動的民夫也越來越多。

三千二百座倉廩,就是三千二百座木屋。

可容納糧秣百萬石,甲械弓弩箭矢五萬人之用。

而這,僅僅是一箇中轉中心而已。

真正龐大的囤糧之地,在漢中南鄭!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