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東進高奴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753章 東進高奴

第753章 東進高奴

當張濟率領第七軍回到陳倉時,已是十一月之餘了。

天寒地凍,西風獵獵。

長安城,在經歷了月餘時間的穩定,也迎來寒冬,等待着明武二年的到來。

升學射策,簡簡單單的進行了三日,再加上批閱、排列等第的時間,也就半月的功夫。庠序就不用多說了,都是在本縣進行考校。除去實在不想繼續讀下去的個別孩子外,基本上都錄入到縣學之中。

縣學升郡學,就開始了嚴格的選拔。成績不怎麼樣的,悉數而退,僅擇郡國下屬各縣學中的優異者。僅是這一關,便篩去了將近八成的考生。未能中策者,只能繼續苦讀三年,等待下一次機會。亦或者就此作罷,進入社會之中,開始自己的闖蕩之路。

選擇第一條道路的人沒有多少,而這些人也大多數是家中還算富裕,可以負擔起其繼續苦讀。而走上另外一條路的人,就好比後世的高中生,宛若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自打大周開始普及學校,到現在也不過才三年而已。第一批入學的孩子,年齡無疑是顯得有些稍大。這也造成了第一批下學的縣學學子中,很多人都是十四五歲的年紀。而這個年齡段男子,已經算是家中的勞壯力了。

所有人都知道上學是件好事,國朝也不收取什麼費用,只需要送給先生一些束脩罷了。對於出身底層百姓的子弟來說,已經非常幸運了。但不得不說,現在這些十四五歲的半大小子,遠遠比後世的高中生看的還要明白。

整個大周的郡學,也不過十幾座,招募的學生最多不過一萬餘人。但縣學卻是高達八十餘座,學子三四萬之多。他們天資差點的,真的很難考入郡學。而復讀三年,能不能考上還是個未知數,反倒不如早日出來打拼。

耕田種地成爲大多數人的選擇,進入工坊做工,也佔了一部分大頭。尤其是那些商鋪之內,對於這批早早下學的子弟,可謂是望眼欲穿。

以前招人的時候,莫說識字了,能夠寫出自己的名字都算好的了。現在好了,幾萬上了數年學的孩子,可勁的任由自己挑選啊!

除此外,還有不少的一部分學子,回到家鄉,忙時躬耕,閒時教導村鄰孩提。又或者進入鄉中庠序,擔任學師。

總之,比起他們的長輩,幸運的多!

起碼,憑藉着這幾年學下來的東西,不會讓自己餓肚子。

比起縣學子弟,郡學學子們就要上進的多了。哪怕是沒能中策,也紛紛開始復讀,準備三年後再博一把。畢竟,若能進入太學或是上林學宮,基本上就能混出個名頭了。別看先前那千餘落考學子一個個垂頭喪氣,可天下想要招攬這些學子的人多了去了。

比如,南面的漢中。

漢中可沒有一所正規的學校,選拔人才全靠舉薦。可這舉薦又能有多少人,漢中需要的是大量的人員來充當底層官吏。

先前大周科舉還沒開始,漢中王就已經派了幾十人,來此招攬落考學子,補充各縣官吏的匱乏。不止如此,涼州也上書希望國朝調派一批學子,補充地方官吏,以加強縣邑治理。

所以,別看很多人落考了,但正趕上國朝缺乏大量基層吏員,很多人一樣有機會。

當然,更多的還是不甘放棄的人。

畢竟,金榜題名與名落孫山兩者未來成就的差距,還是非常大。

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全國升學射策,外加科舉,就此落下帷幕。而關中各大家族手中的私兵,也幾乎悉數上交國有,編入周瑜所部。

廢佃戶,倒還沒有開始進行。

對於世家而言,私兵有沒有無所謂。反正他們只要沒有造反的心思,要私兵也無甚大用處,保留個幾十人看家護院足夠了。

佃戶不同,不少的世家還是把佃戶看的非常重,想要廢除佃戶制度,肯定要給予世家、豪強一些補償,輕易急不得。

不過,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等十幾個世家,卻是搶先一步,奉上所屬佃戶,重劃戶籍。

八千多戶,近六萬口。

這結果,讓國相府及少府卿看的大流口水。

僅是十幾個世家,就有八千多戶,那整個關中地區,豈不是得個四五萬戶,那就是二十萬餘口。須知目前國朝在冊的民戶、軍戶加載一起也不過六十多萬戶,不足四百萬口啊!

佃戶所用的耕田,自然是還是自己的。普通百姓依附世家,並非是將所有的土地都售賣給了世家。

比如弘農楊氏,爲了自家的名聲,沒有收一畝耕田。佃戶有所急用,楊氏也不介意出點小錢,救人之急。而還錢自然也就得等到豐年,佃戶或用谷慄,或售糧得錢,來償還欠下的債款。

當然,天下所有的世家和豪強,肯定都不會如同楊氏這般財大氣粗,宅心仁厚。

但好在這些人多多少少還是要顧及自家的名聲,沒有作出天怒人怨之舉。真正對百姓危害最大的反而是那些惡吏以及鄉里惡霸,這也是百姓依附世家豪強的一大原因。成爲人家的佃戶,那些惡犬,自是不敢再咬上自己。

針對於這一點,高誠也沒有什麼好的法子來解決。大周還需要這些底層的吏員,哪怕明知道他們做了不少壞事,但爲了保證國家的運行,只能靜候。

等到下次科舉,有了充足了後備吏員,也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撤換了。

國朝今歲的各項政令,進行的還算順利,其中些許波瀾,也未造成什麼影響。而韋端在一連三日,派出百餘心腹出走四方後,如今也突然靜了下來,不再有絲毫異動。

.....

西北廣袤的原野之上,荒草叢生,蒼茫一片。

西北風吹,冷意懾骨。

而在這般天氣之下,一支龐大的騎兵,卻在冒着寒風,急速馳騁。

三個騎兵集羣,分散而進。

再有山谷時而作阻,顯得漫山遍野都是騎兵縱橫,旌旗飄蕩。

“報~!”

一聲長呼,信騎從南面,奔至佇于山坡之上的軍旗。

軍旗之下,一羣甲冑鮮明的將校,正在指着前方地勢,一言一語的定下今日部署。

信騎策馬上坡。

“啓稟軍將,前將軍密信!”

信騎將斥候交給身前的不過二十六歲的軍將,恭恭敬敬的退後肅立在一旁。

軍將周圍衆人,也紛紛挪布,騰出空間。

張任撕開封泥,拿出其中信紙,端閱起來。逐漸驟起的眉頭,顯示着其心中的疑慮。

“傳令下去,東向高奴!”

看完書信,張任折了一下塞入懷中,回頭衝着身後諸將下令道。

“諾!”

高奴?

去那裡又作甚,不是說要聲東擊西,打鮮卑人一個措手不及嗎?

難道是匈奴人又來犯境?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