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聚私成軍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740章 聚私成軍

第740章 聚私成軍

魯肅等科舉仕子,前腳方出長安,後腳長安就掀起了一陣波濤駭浪。

國朝於上午示之詔告,茲國局動盪,甲兵不足,號各大族出家兵、丁壯以充國力,就地成軍,整編卒伍。

此詔告一出,頓時驚起千層浪,波紋自內城而發,逐步涌向外郭、周遭諸縣,乃至更遠。

下午時分,城內一衆士族會首,就應詔告所言,商討機務。所聚地點正在京兆杜府,雲者百餘人衆,結果不歡而散。

多數人憤然離去,直奔相距不遠的韋府,尋韋端來商討如何應對此事。而杜府之中,留下來的諸家,也皆是義憤填膺,虛沖韋氏大罵不休,同時也不忘痛斥某些人忘恩負義。

京兆韋杜,便是長安一帶的地頭蛇。大多數世家豪強,都依附在兩家身邊。

正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京兆韋杜並非一族,雖然姻聯不斷,可依舊形成了兩家之勢,不能同心一處。

韋氏糾集衆人,想要逼迫杜氏表態。杜翕當然不同意,畢竟先前已經思量萬分,成算利弊,委實差異過大。

杜氏身爲領頭羊,與大多數世家的願念不同,自然也就被拋棄了。甚至韋氏爲了聯合人心,更是踩了一腳杜氏。這番五里之舉,自然是引起杜翕及一衆心腹的憤懣。

次日一早,太僕卿上奏啓文,言國朝多動刀兵,民疲國乏,請息兵罷戰,休養生息,與民俱安。

附應者二百餘人,聲勢浩蕩。

這其中不乏一心牴觸大王所下之子的世家豪族,也不乏一心爲國擔憂的忠耿之臣。因爲任誰來看,大王突然要徵募士族私兵,聚伍成軍,都是想要進一步擴張兵力。而擴張兵力後,怎麼可能不打仗。

畢竟,養着一二十萬的大軍,國朝的壓力也非常大。可偏偏大周的地理位置,也導致必須要供養數目衆多的兵馬。鮮卑、匈奴帶來的壓力太大了,即便不用遠駐邊塞,節省大量的糧秣。可軍隊的數量,必須要充足。

因爲只有跟鮮卑、匈奴開戰,函谷關也肯定會面臨楚兵的進攻,甚至還有河東也會面臨漢庭的進攻。

對於大周而言,兩面作戰甚至三面作戰,都在未來的戰略思量之中。

一國之中有鷹派,自然就少不鴿派。

軍方有着大王的鼎力支持,自是銳意進取,恨不得年年發動戰爭,來爲將士們謀取厚利,爲自己加官進爵,爲國朝開疆拓土。

甚至不僅僅是軍方成員,便是天天呆在長安城內的諸多文職人員中,偏向鷹派的也是不可計數。畢竟,國朝新生,士民心氣,正是尖銳之際。

而鴿派基本上就是一些年紀顯長的朝中老臣,他們的地位也普遍比鷹派人員更高,但那屈指可數的人數,成了一大劣勢。

不過,高誠從來都不會忽視掉鴿派。大周太年輕了,剛勁銳意十足,確實是好事。軍國體制之下,鷹派人員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國民心氣。

然有一句老話說的好,過剛易折。

沒有鴿派持重老人的牽扯,高誠也擔心這架戰車,不能及時懸崖勒馬啊!

所以,但逢軍隊的實力擴張一番,鴿派成員勢必要站出來阻擋一下,這已經成爲了常態。不過這次顯然踢到了鐵板上,着實讓高誠很是不滿。

以前這羣老臣,說說道道兩句也就算了,現在正值關鍵時刻,反而幫起了倒忙!

作爲鴿派首腦,深知內情的閻象,頓遭一陣痛罵~

詔告剛下,便受到了世家的強力反擊,高誠的舉動也不免爲之一挫。原本預想中世家反對者不過數十人罷了,輕易可以摁下來。

現在,一切都沒那麼簡單了。

三日後,弘農楊氏、京兆杜氏、平陵竇氏、茂陵耿氏、京兆金氏、扶風馬氏、河東裴氏、河東衛氏、扶風蘇氏、北地謝氏、扶風射氏、武威段氏等等一衆身在長安的心腹重臣,立即表態迎合國朝詔令。

消息一經傳揚出去,再掀波瀾。本來聲勢有些被壓一頭的王權派,轉眼間便給了世家大族一頓痛擊。

很多人都知道大王心腹不少,更有不少世家中人充爲羽翼。可是卻萬萬沒有想到,扶風馬氏、河東裴氏以及京兆杜氏,也會倒向大王的懷抱。

河東裴氏不用多說,在大周拿下了河東郡後,整個河東士林皆以其爲首。現在裴氏、衛氏盡附王上,整個河東士林的風向爲之一變。

而扶風馬氏,就有點坑了。整個扶風郡,能夠算得上郡望的也就是馬氏一族了,縱是蘇氏一族,至今也仍舊無法超越馬氏。

шωш✿ttκa n✿c○

弘農不用想,楊氏一家獨大。

眨眼間,大周關中數郡之地,士林手中僅僅餘下京兆、馮詡二郡。偏偏關中大姓中的杜氏、金氏等又棄暗投明,使得韋端所拉攏的諸族,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王上所行,明顯是在針對世家,而世家卻是率先一步,分崩離析。

一連三日下來,韋端也沒了聲音。原本想要藉機彰顯下自己存在的鴿派,也是抽身而退。

反倒是私兵的募集工作,展開的極爲順利。

軍隊的事情,當然是要交由軍方負責。位於藍田大營的第三軍將士,在耿臨的坐鎮下,已經進駐豐鎬地區。爲了避免引起世家過激的反彈,大軍並未進入長安。

隨後,耿氏一馬當先,族中喜好武事的年輕子弟,帶着近千丁壯,去往藍田大營。接着便是身在長安的杜氏、金氏......

倒向大王的世家,每有一批私兵前往藍田,韋端便是心急一分。

但是,世家的反擊,可不是在長安地區。這裡是王權最集中的地區,也是王上戒備最森嚴的地區。

兩日後,剛剛到任的魯肅,便遭到了一個難題。

科舉兩榜五十人中,不乏士族子弟,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有韋端的人。

一名科舉仕子,在一個夜晚,一場酒宴之中,說出了一句難辨真假的話。

科舉盛勢,以吾之才,非能中也,實乃天幸助之!

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就抓住了科舉這把利刃的劍柄,轉而反刺回來。

還真是一如先前所料,關中世家必然會拿科舉一事來說道,而最簡單方便的由頭便是徇私舞弊。

科舉之時,狀元城皆封,外人不得入。

之前無人有所遐想,自是沒什麼問題。可現在有人點出徇私舞弊的事,國朝反而更加難以辯解。最關鍵的是,說出這話的人,乃是科舉乙榜的仕子。

自毀前程,以此相要。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