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公孫瓚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天下末年 > 天下末年 > 

第367章 公孫瓚

第367章 公孫瓚

高龑生辰過去,也很快進入中平五年三月!

天下的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徵西將軍、冀侯高誠,依舊牢牢佔據着關中、涼州二地,倚仗函谷,拒之關東。

晉漢漢帝,在丁原的扶持下,統治着三晉大地,兵威赫赫。

燕漢漢帝,在司徒劉虞、大將軍袁紹的支持下,統治着冀州、幽州燕趙之地,手握雄兵數十萬,大將無數。

南方三州三位宗親,還在一味地埋頭髮展,割據地方,無視皇綱失常。

左將軍袁術雄據兩淮、豫州中原大地,帶甲十餘萬,錢糧滿倉。

其餘諸侯,也都在默默無聞的看着中原鬧劇,籌謀着己方勢力如何發展擴大。

沒錯,中原大戰就是一場鬧劇。

諸侯討董,純粹笑言。

自去歲始,歷經近一年的時間,十路諸侯損兵折將無數。不過,好在將董卓、高誠兩個逆賊,趕出京畿,收復洛陽。

但,一羣人窩在洛陽久了,難免逃不掉窩裡斗的下場。

尤其是袁術、袁紹二人,幾乎已經撕破面皮,恨不得大打一場。

同時,酸棗盟主臧洪,也因爲麾下損失慘重,人心分散。更有曹操、袁遺等人轉投袁紹,只剩下張邈、張超二兄弟,帶着兩萬兵馬,苦苦支撐着酸棗會盟的顏面。

而袁術,則是趁此時機吞併了豫州。豫州刺史孔伷被老董宰了後,豫州就成了無主之地。

袁術毫不客氣的將豫州據爲己有,又委任麾下大將孫堅爲豫州刺史。諾大的豫州,幾乎在轉瞬間就投入了袁術的懷抱。

二兄弟在此爭權奪利,卻是視河東董卓、關中高誠爲無物。不趁此二賊元氣大傷之際,攜大勝之威出兵,反而頓兵洛陽。

這還不算,前些時日哥倆又整了一出。

在袁術任命孫堅爲豫州刺史後,袁紹居然能又任命周喁爲豫州刺史。

這下好了。

袁術很不高興,這庶家子擺明了給自己難堪。而孫堅也很不開心,追隨袁術雖是迫不得已,可袁術對待自己人還是非常不錯的。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孫堅也打算正式跟着袁術混了。畢竟,袁術家大業大,現在佔據兩淮、豫州,勢力比起袁紹要龐大的多。

而且,在周圍敵人的實力對比上,劉表、劉繇以及揚州的一些郡守如盛憲、華歆、周昕等人都算不上強敵。

再看袁紹,北有燕漢朝廷,東有晉漢朝廷,又有董卓、高誠人。一圈下來,皆是勁敵。可以說,只要袁術好好把握手中的優勢,奪取天下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其次,豫州刺史這可是高官,哪怕只是名義上,對孫家都有巨大的好處。

可萬萬沒想到,半路居然殺出個截胡的周喁!

一時間,兩兄弟劍拔弩張,開始四處拉盟友。

再許下青州刺史的名頭後,臧洪屈服了,帶着張邈、張超兩兄弟投靠了袁紹。酸棗聯盟,名存實亡。

袁術則是因爲最近有些囂張跋扈,沒拉到什麼人。但是,卻把留在老家的五萬兵馬調至魯陽大營。同時,兩淮之地又大肆招募兵勇。

這麼一整袁紹就很頭疼了。

先前孟津一戰,損失半數有餘。現在吞併了整個酸棗聯盟的勢力,兵力才堪堪壓過袁術麾下的五萬銳士。

但袁術一增兵,袁紹只能繼續保守下去。冀州面臨的環境,比不得兩淮,需要大量兵馬防守。顏良、文丑等在冀州的兵馬,根本不可能調來洛陽。

於是,袁紹只能繼續在盟友方面想法子。

兩淮南面的荊州劉表,揚州劉繇及其地割據的郡守,一股腦全都攏了過來。

兩兄弟之間,虎視眈眈,烏雲密佈,眼看着又是一場形同討董之戰的大戰將起。

只是,有董卓、高誠在側,二人誰也不敢輕易動手,每日都是在比拼着誰的威勢更勝。

就在中原大戰之際,誰也沒有注意到幽州公孫瓚,已經強勢崛起了。

手握劉關張三兄弟之勇,又關靖、單經爲謀,以嚴綱、田楷、鄒丹爲大將。

於遼東屬國石門一役,大破張純、丘力居烏恆兵馬,威震北狄!

此戰大勝後,不到一月時間,公孫瓚就率領兵馬先後收復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三郡。同時,再加上早早佔據的遼東郡。

被烏桓鋒銳之際奪取的三郡之地,全都復歸。

烏桓被公孫瓚的勇武嚇得愣是不敢再有冒犯,甚至撤回了聚集在代郡、上谷、漁陽三郡邊境屯積的兵馬,回守草原。

而公孫瓚馬不停蹄,率軍北上出塞,接連敗烏桓兵馬數次。

被打的有點慘,所以烏桓向劉虞請求歸順。

這事,跟劉虞毛線關係都沒有。甚至說,劉虞正想看着公孫瓚這頭餓狼跟烏桓打個兩敗俱傷呢。

現在倒好,烏桓居然如此不頂用,被公孫瓚硬生生打的向自己歸順。

那自己當然要收下這份大禮了啊!

幽州的局勢,比起中原來,絲毫不差。

自從諸侯討董開始,晉漢朝廷便與燕漢屯兵代郡,相互提防。

劉虞的大半兵力,全都聚集在代郡。也給了公孫瓚佔據遼東、遼東屬國、右北平、遼西四郡之地,手握精騎萬餘,步卒萬餘。

這個時期是公孫瓚最開心的時段,不僅佔據了半個幽州,更是兵力擴充了不少。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原冀州刺史王芬自盡之後,袁紹吞併冀州兵馬,中山相張純沒得辦法,只能逃亡塞北。

出了塞,張純就找來了烏桓單于丘力居。

於是,想趁中原大戰的時機,掠上一把的丘力居,當即起兵。

召來了三部烏桓大人難樓、蘇僕延、烏延三人,聚集部騎,發兵南掠。

劉虞重兵囤聚代郡,照應漁陽、上谷二郡,烏桓兵只是少量兵馬,劫掠村鎮。而公孫瓚就吃了個悶虧,被烏桓打了個措手不及。

此外,公孫瓚也是沒有想到丘力居放着富庶的廣陽郡、漁陽軍不打,來找右北平、遼西這個窮鄉僻壤。

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公孫瓚吃了不小的虧,接連丟失了右北平、遼西。

可公孫瓚沒有放棄,挑選精騎,具乘白馬,號白馬義從。

這支精兵,在石門之戰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若非如此,石門一戰能否勝之,猶未可知呢!

經此一戰,讓劉虞突然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狼崽已經長大了。

爲了限制公孫瓚的發展,劉虞非常痛快地接納了烏桓人的歸順。不僅給丘力居封了大漢的官職,還詔令公孫瓚不得再攻打烏桓。

劉虞如此行事,公孫瓚自是不服,依舊我行我素,打的丘力居都有點頭大,不斷向劉虞求援。

劉虞沒有派出兵馬,他雖然要壓制公孫瓚,但他依舊是漢人,依舊奉信着那句非吾族類,其心必異。

不過,卻是斷了公孫瓚的糧草供給,再三嚴令公孫瓚不得妄動。

自此,二人結怨。

公孫瓚並不是好惹得主,可以說在歷史上,公孫瓚的的確確是一位雄主。若不是其大戰略方向出現致命失誤,未必不能擊敗袁紹。

公孫瓚在面對劉虞、袁紹兩位大敵的先後順序上出了問題。在沒有解決劉虞的情況下,爲報弟仇,與袁紹開戰。

而後,其地盤橫跨幽州、青州、冀州渤海,狹長一線。不論是兵力還是物資人力,都不能輕易集中到一塊。

看起來公孫瓚似乎包圍了袁紹,但實際上反不如袁紹能聚集全力出擊。

只看界橋大敗後,在劉虞的進攻下,公孫瓚依舊大敗劉虞,全據幽州。而後,沒有任何停歇,又與北上袁軍相持四年之久。

直到青州田楷被袁譚擊敗,失去青州,公孫瓚短短兩年內迅速敗亡。

這裡面的原因,很值得深究,青州到底在公孫瓚勢力中處於什麼地位?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